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7)

1. 水腫

大意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內經)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濕停留。大經小絡。盡皆濁腐。津液與血。悉化為水。故面目四肢浮腫。(匯補)

內因

人身真水火。消化萬物以養身。(入門)故水則腎主之。土則火生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故腎水氾濫。反得浸漬脾土。是以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為腫。(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腫。如新臥起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皮薄而光。(針經)

陽水陰水

若遍身腫。皮色黃赤。煩渴溺澀。大便閉。脈沉數。此為陽水。若遍身腫。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此屬陰水。(丹溪)陽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先腫上體。肩背手面。手之三陽經。陰水內因冷水酒茶。或兼勞欲房色。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之三陰經。(入門)

氣腫水腫

皮厚色蒼。四肢削瘦。胸腹痞滿。自上而下者。多屬氣。皮薄色嫩。腫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屬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氣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入門)

風腫瘀腫

風腫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風身腫是也。瘀腫皮膚光亮。現赤痕血縷。乃血化為水也。(入門)

風水石水

風水面浮身腫。自汗惡風。脈浮體重。骨節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滿不喘。其脈沉。宜利便。(準繩)

水分血分

婦人身腫。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濕。心下堅大。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治在中焦。血分者。血結胞門。臍下脹。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長。與脾虛之候。大腹柔軟。水道澀滯者各別。宜破瘀之劑。若屬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但宜順氣安胎。俟產而腫自消。(匯補)

喘脹相因

先喘後腫。此肺不化氣。水流為腫。治在肺。先腫後喘者。乃脾不運化。水泛為喘。治在脾。(雜著)治肺宜清金降氣。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實脾理濕。而降氣兼之。(匯補)

肺腎相傳

脾病則肺金失養。不但肺氣孤危。且濁氣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又脾病則津液不化。不特腎精損削。且濕熱下注。足跗浮腫者有之。必土強而後腎水收攝。以歸隧道。(入門)

脈法

脈洪大者。易治。微細者。難治。又脈乍出者。死。(脈經)

治法

大法。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行其所無事。隨表裡寒熱上下。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宜溫。六者之中。變化莫拘。(匯補)

白話文:

水腫

水腫、腫脹,都屬於脾的病變。(《內經》)脾負責運化水谷精微。脾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停滯,大血管和小血管都充滿濁穢腐敗之物,津液和血液都轉化成水,所以面部和四肢浮腫。(《匯補》)

內因

人體的真水和真火,消化吸收萬物來滋養身體。(《入門》)水由腎臟主宰,土(脾)由火(心)所生。如果腎虛不能運化水液,脾虛不能制約水濕,就會導致腎水氾濫,反過來浸漬脾土,因此三焦停滯,經絡阻塞,水分滲入皮膚,積聚在肌肉中形成腫脹。(《心法》)

外在症狀

水腫初期,眼眶下方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時咳嗽;陰部冰冷;足脛腫脹;腹部膨大,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腹部立即恢復原狀,像裹著水一樣;皮膚薄而光滑。(《針經》)

陽水和陰水

全身腫脹,皮膚黃赤,口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脈象沉而數,這是陽水;全身腫脹,皮膚青白,不渴,大便稀溏,小便少而不澀,這是陰水。(《丹溪》)陽水是外感因素,例如涉水淋雨,或兼有風寒暑邪,先從上半身腫起,肩背手面,循手三陽經絡腫脹;陰水是內因,例如飲用冷水酒茶,或房事過度,先從下半身腫起,腰腹脛胕,循足三陰經絡腫脹。(《入門》)

氣腫和水腫

皮膚厚而顏色蒼白,四肢消瘦,胸腹痞滿,腫脹從上向下蔓延的,多屬氣腫;皮膚薄而顏色嫩白,腫脹有明顯界限,從下向上蔓延的,多屬水腫。另外,按壓後立即恢復原狀的是氣腫,按壓後凹陷不立即恢復的是水腫。(《入門》)

風腫和瘀腫

風腫會遊走不定,伴隨疼痛,皮膚粗糙麻木,痛風引起的全身腫脹也屬於此類;瘀腫皮膚光滑,呈現紅色的血痕,是血液轉化成水引起的。(《入門》)

風水和石水

風水症見全身浮腫,自汗怕風,脈象浮,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不渴,宜用疏散風寒的治療方法;石水症見腹部脹滿但不喘,脈象沉,宜用通利大便的治療方法。(《準繩》)

水分和血分

婦女水腫,有水分和血分之分。水分腫是中焦(脾胃)濕邪停滯,心下痞塊堅硬,病症從上半身開始,先水腫後月經停止,治療應著重於中焦;血分腫是血液瘀滯於胞門(子宮),臍下脹滿,病症從下半身開始,先月經停止後水腫,治療應著重於下焦。而且血分水腫,小腹硬痛,按壓不能忍受,而小便清長;與脾虛水腫,腹部柔軟,小便不利的情況不同,宜用破瘀的藥物治療。如果是懷孕期間水腫,也可能是氣機阻滯水道所致,則應以順氣安胎為主,待分娩後水腫自然消退。(《匯補》)

喘脹的相互影響

先喘後腫,這是肺臟不能正常宣發肅降,導致水液停滯而腫脹,治療應著重於肺;先腫後喘,這是脾臟不能運化水濕,水液泛濫而導致喘息,治療應著重於脾。(《雜著》)治療肺臟應清宣肺氣,降氣行水;治療脾臟應健脾益氣,利濕化痰。(《匯補》)

肺腎的相互傳變

脾臟生病,則肺臟的金氣失養,不僅肺氣虛弱,而且濁氣上升,出現喘促咳嗽;只有脾土健運,才能使肺金清肅,滋養臟腑。脾臟生病,則津液不能正常運化,不僅腎精損傷,而且濕熱下注,導致足部浮腫;只有脾土強健,才能使腎水收攝,歸於正常。(《入門》)

脈象

脈象洪大者,容易治療;脈象微細者,難以治療;脈象忽隱忽現者,預後不良。(《脈經》)

治療方法

總的治療原則,應當調和中焦,健脾益氣,脾胃功能正常,就能升降水液,水濕自然消除,這是治本的方法。(《丹溪》)

六法分治

治療水腫的方法,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遵循表裡寒熱虛實的原則,因勢利導,所以要根據情況採用發汗、瀉下、利水滲濕、清熱、燥濕、溫陽等六種方法,具體運用要靈活掌握,不必拘泥於法。(《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