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5)

1. 黃病

疸兼雜症

黃疸初起。多兼雜症。如風症色黃帶青。寒症色黃帶黯。暑症色黃帶赤。瘀血發黃。喜忘如狂。溺清便黑。食積發黃。惡食噫氣。胸滿腹脹。又有瘀熱入心發黃者。有痰火入肺發黃者。不拘外感內傷。怫鬱不舒。皆能成疸。(入門)

死症

凡疸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為瘥。如寸口近掌處無脈。口鼻皆冷。泄利嘔噦。胃氣已脫者死。環口黧黑。汗出如油。脾氣已絕者死。面見黑色。搖頭直視者死。疸毒衝心。如狂喘滿。腹脹氣短者死。脈微小有神。小便利而不渴者生。口渴者死。其云十八日為期者。此指真黃而言。若脾虛面黃。不在此例。(匯補)

脈法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虛小微澀。症屬虛弱。脈浮可吐。脈沉可下。脈洪泄利而渴者死。脈小泄利不渴者生。入腹脹滿。脈弦硬者凶。(匯補)

治法

疸病總以清熱導濕為主。若病久脾胃衰薄者。當補中。(必讀)

治禁苦寒

疸屬脾胃。不可驟用涼藥傷胃。必佐以甘溫。君以淡滲。則濕易除。而熱易解。若純用苦寒。重傷脾腎。輕則嘔噦下利。重則喘滿腹脹。(匯補)

久宜溫補

疸屬虛損。宜溫補腎肝。真陽之氣一升。而邪火自斂。若疸用茵陳。必利小便。枯竭肝津腎水。則強病幸痊。而雀目腫脹又作。(入門)若面黃而黑。下有遺溺者。不治。(匯補)

用藥

主以胃苓湯。茯苓滲濕湯。溺澀。加木通。食積。加山楂。屬虛者。培脾。用四君子湯。補腎。八味丸。陰黃。理中湯。平肝。建中湯。

驗死生法

用二指重按病人胸前膻中穴。二指左右分開。中間有血色者。可治。無血色者。不治。

黃病選方

茯苓滲濕湯,治濕熱發黃。口渴溺澀。少食少臥。

茵陳(七分),茯苓(六分),澤瀉,豬苓,白朮,蒼朮,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燈心草

水煎。

胃苓湯,治脾胃不和。倦怠食少。

蒼朮(中),厚朴(中),陳皮(上),甘草(下),澤瀉(中),茯苓(上),豬苓(下)

加味五苓散,治寒濕發黃。

白朮(上),茯苓(上),豬苓(下),澤瀉(中),肉桂(下),茵陳(中),乾薑(中),厚朴

理中丸,治陰黃為病。(方見中寒)

黃耆建中湯,治虛黃。(方見汗病)

加味四君子湯,治女勞疸。

即四君子加黃耆、白芍、扁豆。水煎。

茵陳乾薑附子湯(寶鑑),治寒濕虛黃。

附子(三錢炮),乾薑(二錢炮),茵陳(一錢二分),茯苓(五分),草豆蔻(一錢煨),枳殼,半夏,澤瀉(各五分),白朮(四分),陳皮(三分)

水煎。

補中益氣湯,加茵陳、梔子、豬苓、澤瀉、黃連、滑石、赤苓。

地黃丸,加蒼朮、白朮、茵陳、酒炒黃柏。

白話文:

黃疸兼雜症狀

黃疸剛開始出現時,常常會伴隨其他複雜的症狀。像是因風邪引起的黃疸,膚色會呈現帶青的黃色;因寒邪引起的黃疸,膚色會呈現帶暗的黃色;因暑邪引起的黃疸,膚色會呈現帶紅的黃色。如果黃疸是由於瘀血引起的,患者會出現健忘,甚至像發狂一樣的情形,小便會清澈而大便會變黑;如果是因飲食積滯引起的黃疸,患者會食慾不佳、打嗝、胸悶腹脹。另外,也有因為瘀熱進入心臟而導致黃疸,或是痰火侵入肺臟而導致黃疸的情形。不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只要情緒鬱悶不舒暢,都可能形成黃疸。(出自《醫學入門》)

死亡徵兆

一般來說,黃疸以十八天為一個病程。如果治療超過十天以上病情好轉,就表示有效。但如果發現患者手腕寸口處脈搏微弱,口鼻冰冷,又出現腹瀉和嘔吐,表示胃氣已經衰竭,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患者嘴唇周圍發黑,汗如油出,表示脾氣已經衰竭,會有生命危險。如果患者面色發黑,頭部搖動且眼神呆滯,表示生命垂危。如果黃疸毒邪侵入心臟,導致患者像發狂一般、喘氣急促、腹脹氣短,也表示生命垂危。如果脈象微弱但有神,小便正常且不口渴,表示有存活的機會;但如果口渴,則表示情況不樂觀。所謂以十八天為期,指的是真正的黃疸,如果是因為脾虛導致的面色發黃,就不在此限。(出自《醫學匯補》)

脈象判斷

黃疸若屬於實熱證,脈象會呈現洪大且快速;若脈象微小、微弱且澀滯,則屬於虛弱證。脈浮的患者,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脈沉的患者,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如果脈洪大且伴隨腹瀉口渴,表示情況危急;如果脈微小但腹瀉不渴,表示病情較為樂觀。如果腹部脹滿,脈象弦硬,表示病情凶險。(出自《醫學匯補》)

治療原則

治療黃疸,總體而言以清熱利濕為主。如果病程較久,導致脾胃虛弱,就應該採用補脾胃的方法。(出自《醫學必讀》)

用藥禁忌

黃疸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因此不應貿然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用藥時,必須佐以甘溫的藥物,並搭配淡滲利濕的藥物,才能有效去除體內濕邪,並達到清熱的效果。如果單純使用苦寒的藥物,會嚴重損傷脾腎,輕則引起嘔吐腹瀉,重則出現喘滿腹脹。(出自《醫學匯補》)

病程久宜溫補

黃疸屬於虛損的疾病,適合用溫補肝腎的方法治療。當體內真陽之氣上升,邪火自然會消退。如果黃疸使用茵陳,雖然可以利小便,但會耗竭肝腎的津液,即使病症暫時痊癒,之後又可能會出現夜盲和腫脹的問題。(出自《醫學入門》)如果患者面色黃黑且大小便失禁,則難以治癒。(出自《醫學匯補》)

用藥選方

主要使用胃苓湯、茯苓滲濕湯。如果小便不利,可加用木通;如果因飲食積滯,可加用山楂;如果屬虛證,要培補脾氣,可用四君子湯,或是補腎的八味丸;陰黃可用理中湯;平肝可用建中湯。

驗死生法

用兩根手指用力按壓患者胸前的膻中穴,然後左右分開手指。如果中間皮膚呈現血色,表示可治;如果沒有血色,則表示難以治癒。

黃疸選方

  • 茯苓滲濕湯: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症狀為口渴、小便不利、食慾不振、難以入睡。
  • 藥材:茵陳(七分),茯苓(六分),澤瀉、豬苓、白朮、蒼朮、陳皮、黃連、山梔、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燈心草。用水煎服。
  • 胃苓湯:治療脾胃不和引起的黃疸,症狀為倦怠、食慾不振。
  • 藥材:蒼朮(中),厚朴(中),陳皮(上),甘草(下),澤瀉(中),茯苓(上),豬苓(下)。
  • 加味五苓散:治療寒濕引起的黃疸。
  • 藥材:白朮(上),茯苓(上),豬苓(下),澤瀉(中),肉桂(下),茵陳(中),乾薑(中),厚朴。
  • 理中丸:治療陰黃。(此方內容在治療中寒的章節)
  • 黃耆建中湯:治療虛黃。(此方內容在治療汗病的章節)
  • 加味四君子湯:治療女性勞累引起的黃疸。
  • 藥材:四君子湯加黃耆、白芍、扁豆。用水煎服。
  • 茵陳乾薑附子湯:治療寒濕虛引起的黃疸。
  • 藥材:附子(三錢,炮製過),乾薑(二錢,炮製過),茵陳(一錢二分),茯苓(五分),草豆蔻(一錢,煨過),枳殼、半夏、澤瀉(各五分),白朮(四分),陳皮(三分)。用水煎服。
  • 補中益氣湯:加茵陳、梔子、豬苓、澤瀉、黃連、滑石、赤苓。
  • 地黃丸:加蒼朮、白朮、茵陳、酒炒黃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