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1)
1. 瘧疾
胃虛多寒者。人參養胃湯。其間日發。連兩日發者。八珍湯大補氣血。若微寒微熱不能遽除。是正氣已虛。邪氣亦盡。加柴胡、黃芩鱉甲。於補榮衛藥中。尋當自愈。
瘧疾選方
清脾飲(簡易),治瘧疾熱多寒少。口渴溺赤。脈弦數者。脈滑有力。用蒼朮。脈濡無力。用白朮。
青皮,厚朴(姜炒),草果,柴胡,黃芩,茯苓,半夏,甘草(炙各七分),姜,棗
不二飲,治瘧在陽分。三四發後。人壯可截者。
柴胡,黃芩,常山,知母,芍藥,檳榔,青皮,甘草
水酒各一碗煎。露一宿。五更時服。忌熱茶湯飯一日。
驅瘧散(和劑),治瘧疾熱少寒多。自汗肢冷。脈弦遲者。
前胡,柴胡(各八分),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六分),黃耆,乾葛,甘草(各四分),姜,棗
人參養胃湯,治虛瘧食少諸症。
草果,人參,茯苓(各五分),甘草,橘紅(各八分),厚朴,蒼朮,半夏(各一錢),藿香(五分)
寒多。加乾薑、桂枝。熱多。加柴胡、黃芩、生薑、烏梅。水煎。
芎歸鱉甲湯,治勞瘧表虛里損。真元未復。疾雖暫可。少勞復作。
川芎,當歸,鱉甲,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等分)
生薑、烏梅煎。
四獸飲
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大棗。
黃耆鱉甲湯
黃耆(中),鱉甲(下),何首烏(上),陳皮(下)
柴胡養陰湯
柴胡(上),當歸(中),陳皮(中),知母(下)
瘧母丸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各五錢),三稜,蓬朮,海粉(各七錢),鱉甲(醋製一兩),香附(醋炒八錢),麥芽(五錢)
神麯糊丸。以補藥送下。
小柴胡湯(仲景),治瘧往來寒熱。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薑棗煎。加丹皮、山梔。名加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名柴胡白虎湯。
藿香正氣散(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君子湯(三方俱見中風),平胃散(方見暑症)
白話文:
瘧疾
對於體質虛弱、體內寒氣較多的人,可以使用人參養胃湯來治療。如果瘧疾是隔一天發作一次,如果是連續兩天發作的,則可以使用八珍湯來大補氣血。如果只是稍微感到寒冷或發熱,無法很快消除,這表示身體的正氣已經虛弱,邪氣也快要消散了,可以在補養身體的藥方中加入柴胡、黃芩和鱉甲,這樣就會慢慢好轉。
瘧疾選方
清脾飲(簡易版):適合治療瘧疾發熱多於發冷,口渴、小便顏色深,脈象弦而數的人。如果脈象滑而有力,使用蒼朮;如果脈象濡而無力,使用白朮。 藥材組成:青皮、厚朴(用薑炒過)、草果、柴胡、黃芩、茯苓、半夏、甘草(炙過,各七分)、生薑、紅棗。
不二飲:適合治療瘧疾發作在陽經,在三四次發作後,身體強壯、瘧疾可以被截斷的人。 藥材組成:柴胡、黃芩、常山、知母、芍藥、檳榔、青皮、甘草。 煎煮方法:用水和酒各一碗煎煮,放置一夜,在清晨五更時服用。服藥期間忌飲熱茶、湯和吃飯一天。
驅瘧散(和劑局方):適合治療瘧疾發冷多於發熱,自汗、四肢冰冷,脈象弦而遲的人。 藥材組成:前胡、柴胡(各八分)、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六分)、黃耆、葛根、甘草(各四分)、生薑、紅棗。
人參養胃湯:適合治療虛弱型瘧疾,食慾不佳等症狀。 藥材組成:草果、人參、茯苓(各五分)、甘草、橘紅(各八分)、厚朴、蒼朮、半夏(各一錢)、藿香(五分)。 如果寒冷症狀較多,加入乾薑、桂枝;如果發熱症狀較多,加入柴胡、黃芩、生薑、烏梅。用水煎煮。
芎歸鱉甲湯:適合治療因勞累而得的瘧疾,身體表面虛弱、內部虧損,元氣尚未恢復,雖然暫時好轉,但稍微勞累就又會發作的人。 藥材組成:川芎、當歸、鱉甲、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等分)。 煎煮方法:用生薑和烏梅一起煎煮。
四獸飲:即六君子湯加上草果、烏梅、生薑、紅棗。
黃耆鱉甲湯: 藥材組成:黃耆(用量中等)、鱉甲(用量較少)、何首烏(用量較多)、陳皮(用量較少)。
柴胡養陰湯: 藥材組成:柴胡(用量較多)、當歸(用量中等)、陳皮(用量中等)、知母(用量較少)。
瘧母丸: 藥材組成:青皮、桃仁、紅花、神麯(各五錢)、三稜、蓬朮、海粉(各七錢)、鱉甲(醋製過,一兩)、香附(醋炒過,八錢)、麥芽(五錢)。 製作方法:用神麯製成糊狀,將藥材製成藥丸,用補藥送服。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適合治療瘧疾出現發冷發熱交替的症狀。 藥材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 煎煮方法:用生薑和紅棗煎煮。 加丹皮和山梔,稱為加味小柴胡湯;加石膏和知母,稱為柴胡白虎湯。
藿香正氣散(配方見類似中風的章節),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君子湯(三方配方均見中風的章節),平胃散(配方見暑症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