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瘧疾
日輕日重
時日支幹之衰旺。每於人身有相關。蓋甲丙戊庚壬。天時之陽也。乙丁己辛癸。天時之陰也。瘧久食減。胃中之正氣已孤。而邪去未盡。是以值陽日助正。而邪不能勝正則輕。值陰日助邪。而正不能勝邪則重。(匯補)
日發夜發
受病輕者。邪氣外舍於陽分。陽為腑。其邪淺。客於腠理。與衛氣並行。故一日一發。發有晝夜之殊。因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故發於日間。榮衛晝行背與脊故也。得陰而內薄。故發於暮夜。榮衛夜行胸與腹也。
移早移晏
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內。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內經)所以正氣勝而外出。則移早。為輕。邪氣勝而入內。則移晚。為重。(匯補)
脈法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虛宜補。弦緊宜汗。弦而浮大可吐。弦而實緊可下。微弱為虛。代散則死。如六脈遲緩者。將自愈。
治法
無汗鬚髮汗。散邪為主。有汗當斂汗。扶正為先。(心法)邪瘧及新發者。可汗吐下。虛瘧及久病者。宜補氣血。稍久而正虛邪滯者。宜一補一發。若深入於陰分者。宜先升後汗。至如邪乘虛入。則宜以發散祛其客邪。然後扶培胃氣。痰食氣滯。則先以消導散其壅滯。然後漸補脾元。(匯補)
避其銳氣
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內經)凡瘧方發之時。不可服藥。須於未發兩時之先。否則藥病交爭。轉深為害。(匯補)
截宜權變
數發之後。曾經汗解。可商截法。久則中氣愈虛。病邪愈深。設或脈尚緊盛。邪氣方銳。未可輕截。恐補住邪氣。變生他患。(匯補)
截後宜補
截而不愈。不可再截。恐損其氣。宜分晝發夜發。寒熱多少。以和解之。久則脾氣虛衰。須服養脾祛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大全)
瘧病死症
凡瘧至吐瀉不食。腫脹歸腹者。不治。亦有峻補參、耆而獲生者。亦僅百中之一二也。(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合柴胡湯。因寒。加羌活、蘇葉。因暑。加黃連、香薷。因濕。加蒼朮、厚朴。因瘴。加菖蒲、藿香。因食。加山楂、麥芽。因痰。加枳實、膽星。頭疼。加川芎。胸滿。加枳殼。口渴。加知母。甚加石膏。去半夏。嘔吐。加藿香。大抵外感寒多。非草果、厚朴不能溫散。
熱多。非柴胡、黃芩不能清解。陽瘧無汗。須用蒼朮、葛根。陰瘧無汗。須用升麻、柴胡。陽瘧多汗。斂以參、朮、黃耆。陰瘧多汗。斂以歸、芍、烏梅。陽瘧三四發後不愈者。截以不二飲。陰瘧數十發不愈者。提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蔻仁以分邪正而瘧自止。脾虛多熱者。清脾飲。
白話文:
瘧疾
每日輕重變化
瘧疾的輕重變化與每日的時辰和天干地支的陰陽有關。甲、丙、戊、庚、壬屬於陽,乙、丁、己、辛、癸屬於陰。如果瘧疾持續很久,導致食慾不振,表示胃中的正氣已經衰弱,而病邪還沒完全清除。在陽日,陽氣可以幫助正氣,正氣能稍微壓制病邪,所以病情較輕;在陰日,陰氣助長病邪,正氣無法壓制病邪,所以病情加重。
白天發作或夜晚發作
病情較輕的瘧疾,病邪侵襲的是身體表面的陽分。陽分對應於腑,病邪較淺,停留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與衛氣一起運行。因為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晚上在陰分運行,當衛氣在白天外出時,病邪也跟著發作,所以瘧疾在白天發作。晚上衛氣內守,病邪也跟著發作,所以瘧疾在夜晚發作。白天衛氣運行於背部與脊椎,夜晚則運行於胸部與腹部。
發作時間提早或延後
病邪侵入風府穴,沿著脊椎向下移動。衛氣每天都會在風府穴匯聚。隔天,病邪會往下移動一節,因此瘧疾發作時間會延後。病邪從風府穴開始,每天向下移動一節,經過二十五天會到達骶骨,第二天會進入脊椎內,注入伏膂內。之後病邪向上運行,九天後會從缺盆穴出來。病邪向上運行,氣勢逐漸增強,所以瘧疾發作時間逐漸提早。總之,正氣強盛而病邪外散,則發作時間會提早,病情較輕;病邪強盛而侵入體內,則發作時間會延後,病情較重。
脈象判斷
瘧疾的脈象通常呈現弦脈。弦脈偏快,多表示有熱;弦脈偏慢,多表示有寒。弦脈虛弱,宜用補法;弦脈緊繃,宜用發汗法。弦脈浮大,可用吐法;弦脈實緊,可用瀉下法。脈象微弱表示虛弱,脈象出現代脈或散脈,則表示危險。如果六脈遲緩,表示病情將會好轉。
治療方法
沒有汗時,要用發汗的方法,以驅散病邪為主。有汗時,要用收斂汗液的方法,以扶助正氣為先。剛發作的瘧疾,可以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久病或身體虛弱的瘧疾,宜用補氣血的方法。如果病情稍微拖久,正氣虛弱而病邪停滯,宜用補法和發散法交替治療。如果病邪深入陰分,宜先用升提的方法,再用發汗法。如果病邪趁虛而入,則應該先用發散的方法驅除病邪,然後再扶助胃氣。如果因為痰飲、飲食或氣滯而生病,要先用消導的方法疏通阻滯,然後再慢慢補養脾胃。
避開病邪最盛的時候
事物在最興盛的時候,必定會開始衰敗。把握它衰弱的時候,事情才能夠興盛。瘧疾剛要發作的時候,不能馬上服藥,必須在發作前兩個時辰服藥,否則藥力與病邪會相互對抗,反而會使病情加重。
截瘧要懂得變通
發作多次以後,曾經透過發汗而痊癒,可以考慮用截瘧的方法。但如果時間拖久了,中氣會越來越虛弱,病邪也會越來越深入。如果脈象仍然緊盛,表示病邪正處於強盛時期,不可以輕易截瘧,否則會讓病邪停留體內,導致其他疾病。
截瘧後要補養
截瘧後如果沒有痊癒,不可以再次截瘧,否則會損傷元氣。應該根據白天發作或晚上發作、寒熱的程度,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如果時間拖久了,脾氣會虛弱,必須服用補養脾氣、祛除痰濕的藥物。當脾氣強盛起來,病症自然會平復。
瘧疾的危險症狀
如果瘧疾導致嘔吐、腹瀉、食慾不振、腫脹,而且腫脹歸於腹部,就表示病情危險,難以治癒。雖然也有少數人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如人參、黃耆)而存活,但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一二。
用藥原則
常用方劑為二陳湯合柴胡湯。如果因為寒冷而發病,要加用羌活、蘇葉;如果因為暑熱而發病,要加用黃連、香薷;如果因為濕氣而發病,要加用蒼朮、厚朴;如果因為瘴氣而發病,要加用菖蒲、藿香;如果因為飲食而發病,要加用山楂、麥芽;如果因為痰飲而發病,要加用枳實、膽星。頭痛要加川芎,胸悶要加枳殼,口渴要加知母,嚴重者要加石膏,去掉半夏。嘔吐要加藿香。通常外感寒邪較多,需要使用草果、厚朴等藥物溫散。熱邪較多,需要使用柴胡、黃芩等藥物清解。陽瘧無汗,需要使用蒼朮、葛根;陰瘧無汗,需要使用升麻、柴胡。陽瘧多汗,要使用人參、白朮、黃耆等藥物收斂;陰瘧多汗,要使用當歸、白芍、烏梅等藥物收斂。陽瘧發作三四次後仍未痊癒,可以用不二飲截瘧。陰瘧發作數十次仍未痊癒,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白蔻仁,區分邪正,瘧疾自然會停止。脾虛多熱者,可以用清脾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