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9)

1. 瘧疾

癉瘧

癉瘧者。肺素有熱。腠理開發。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發則陽氣盛。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而不寒。(素問)今人素有火症。復挾飲食與痰。每多熱而不寒。均宜消導清火。

痰瘧

痰瘧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麵。鬱結成痰。熱多寒少。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寸口脈浮大者。吐之。關脈弦滑者。化之。若胸滿熱多。大便燥實。大柴胡湯下之。(匯補)

食瘧

食瘧一名胃瘧。因飲食失節。飢飽不常。穀氣乖亂。榮衛失所。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併。噫氣惡食。食則吐逆。胸滿腹脹。食在膈上。探吐之。食停未化。消克之。食已消。疏解之。(匯補)

虛瘧

元氣本虛。感邪患瘧。飲食少進。四肢乏力。自汗不止。倦怠嗜臥。微有表症者。人參養胃湯為主。久而不已。但宜養正。六君子加柴胡、乾葛。不可用劫奪法。轉成他症。又有入房感寒成瘧者。晝則寒甚。夜則發熱。服藥不得汗者。用蒼、芎、桃、柳煎湯。浸足至膝。內服補劑。

其汗必行。又有虛極之人。瘧發之時。寒不成寒。熱不成熱。氣急神揚。精神恍惚。六脈豁大。此元氣衰脫。將有大汗昏暈之虞。宜防之。(匯補)

勞瘧

勞役過度。榮衛空虛。其症發熱惡寒。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或發於晝。或發於夜。遇小勞便發。必氣虛多汗。飲食少進。又血虛午後發熱至晚微汗乃解。此似瘧非瘧也。若誤投瘧治。必危。久而成瘵。舍補奚為。(匯補)

瘧母

凡瘧經年不瘥。謂之老瘧。或食積痰涎瘀血結成痞塊。藏於腹脅。作脹且痛。令人多汗。乃瘧母也。此榮衛虛損。邪氣留著。宜養正氣。終當自化。設誤為攻削。必至中滿。慎之。(匯補)

為熱為寒

人身之中。衛氣居外。營血居內。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於外。則為熱。陰邪與衛爭。而正氣退於內。則為寒。表邪多則寒多。里邪多則熱多。表裡相半。寒熱相爭。諸瘧惟勞傷食積痰火。則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併。(入門)外有癉瘧。但熱不寒者。乃邪並於表。

則陽盛陰虛。陰虛生內熱。陽盛生外熱。而中外皆熱也。牝瘧。但寒不熱者。乃邪並於里。則陰盛陽虛。腸虛生外寒。陰盛生內寒。而中外皆寒者。一定之則也。(匯補)

陽分陰分

大抵一日一發。及午後發者。邪在陽分。易已。間日發。及午後夜間發者。邪在陰分。難已。若間一日。連二日發。或日夜各一發者。為陰陽俱病。(雜著)陰分多而陽分少。則其發日遠。陽分多而陰分少。則其發日近。甚則內外失守。真邪不分。休作無時也。(匯補)

連發間發

受病重者。邪氣內薄於陰分。陰為臟。其邪深。橫連募原。募原者五臟空穴之總名。在背為陽為募。在腹為陰為原。其道遠。其氣深。邪內居之。不能與正氣並行。故間日蓄積乃發。(入門)其有三日一發者。乃三陰經瘧。其病更深。發於子午卯酉者。少陰經也。辰戌丑未者。太陰經也。寅申巳亥者。厥陰經也。(丹溪)

白話文:

[瘧疾]

熱瘧

熱瘧是指患者原本肺部就有熱氣,導致皮膚毛孔開張,風寒邪氣侵入皮膚與肌肉之間。發作時陽氣旺盛,陽氣無法到達陰的部分,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素問》提到,現在的人常常有內火,又因為飲食不節制,加上痰的影響,大多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這種情況適合用消食導滯、清熱降火的方法來治療。

痰瘧

痰瘧是因為夏天吃太多瓜果、油膩食物,導致痰濕鬱積。發作時多發熱少發冷,會頭痛、肌肉跳動、嘔吐、吐口水,嚴重時會昏迷倒地。如果把脈時,寸口的脈象浮大,可以用催吐的方式治療;如果關脈弦滑,則用化痰的方法治療。如果胸悶、發熱嚴重、大便乾燥,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攻下。

食瘧

食瘧又稱胃瘧,是因為飲食不規律,飢飽不定,導致脾胃功能失常,氣血運行不順暢。發作時會先發冷後發熱,或先發熱後發冷,寒熱交替出現,打嗝、厭食,吃東西就想吐,胸悶腹脹。如果食物停留在胸膈部位,可以用催吐的方式處理;如果食物還沒消化,就用消食的方法;如果食物已經消化,就用疏通的方法。

虛瘧

指原本元氣就虛弱的人,感染邪氣而患上瘧疾。患者會食慾不振、四肢無力、不停流汗、疲倦想睡,如果有輕微的表症,可以用人參養胃湯為主治療。如果久病不癒,就應該以補養正氣為主,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葛根來調理,不能用攻伐的方法,以免轉變為其他疾病。還有一種是因為行房後感受寒邪而引起的瘧疾,白天發冷嚴重,晚上發熱。如果吃藥無法發汗,可以用蒼朮、川芎、桃仁、柳枝煎湯,浸泡雙腳至膝蓋,再搭配內服補藥,就會發汗。還有一些虛弱到極點的人,發作時發冷不像發冷,發熱不像發熱,會呼吸急促、精神亢奮、神情恍惚,脈象虛大,這是元氣衰竭的表現,可能會大汗淋漓、昏迷,必須要小心防範。

勞瘧

指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瘧疾。發作時會發熱惡寒,寒中帶熱,熱中帶寒,可能白天發作,也可能晚上發作,只要稍微勞累就會發病,必然會氣虛多汗、食慾不振。還有血虛的人,會在午後發熱到晚上,稍微出汗後就會退燒。這種情況看似瘧疾,但並非真正的瘧疾,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方法,會很危險,久而久之會變成癆病,應該以補養身體為主。

瘧母

凡是瘧疾經年不癒,就稱為老瘧。或是因為飲食積滯、痰涎、瘀血等形成腫塊,藏在腹部或兩脅,導致腹脹疼痛、多汗,這就叫做瘧母。這是因為身體虛弱,邪氣滯留所造成的,應該以補養正氣為主,病邪自然會消散。如果誤用攻伐的方法,會導致腹部脹滿,必須要謹慎。

發熱和發冷的原因

人體中,衛氣在體表,營血在體內。陽邪侵犯到營血,邪火向外發散,就會發熱;陰邪侵犯到衛氣,導致正氣內退,就會發冷。表邪多就發冷多,裡邪多就發熱多。如果表裡邪氣相當,就會出現寒熱交替的情況。各種瘧疾,大多是因為過勞、飲食積滯、痰火等原因,導致寒冷後又發熱,發熱後又發冷,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熱瘧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體表,導致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陰虛會產生內熱,陽盛會產生外熱,所以從裡到外都會發熱。冷瘧是因為邪氣停留在體內,導致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陰虛會產生外寒,陰盛會產生內寒,所以從裡到外都會發冷。這是瘧疾發熱發冷的規律。

發作時間

瘧疾大多一天發作一次,或在午後發作,屬於邪氣在陽分的類型,比較容易痊癒。如果隔天發作,或在午後、夜間發作,屬於邪氣在陰分的類型,比較難以痊癒。如果隔一天發作,連續發作兩天,或者白天和晚上都發作,屬於陰陽都生病的情況。陰分邪氣多而陽分邪氣少,發作的時間就比較遠;陽分邪氣多而陰分邪氣少,發作的時間就比較近。嚴重的話,會導致內外失守,正邪不分,發作沒有規律。

連續發作和間隔發作

如果病情嚴重,邪氣侵入體內的陰分,因為陰屬臟腑,邪氣會深入臟腑,橫向連到募原,募原是指五臟空穴的總稱,在背部為陽,稱為募;在腹部為陰,稱為原。陰分的距離較遠、氣較深,邪氣停留在裡面,不能與正氣並行,所以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蓄積才會發作。還有三天發作一次的,屬於三陰經的瘧疾,病情更為嚴重。在子午卯酉時發作的,屬於少陰經的瘧疾;在辰戌丑未時發作的,屬於太陰經的瘧疾;在寅申巳亥時發作的,屬於厥陰經的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