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惡寒
【附產後惡寒】
產後。氣血兩虛惡寒者。腹中不和。脈虛大無力。八珍湯。若小腹脹痛。是惡露。心下飽悶。是食滯。乳中脹痛。是蒸乳。四者皆令惡寒。宜詳辨之。(匯補)
【附呻欠】
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振寒。善伸數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俗名呵欠。(匯補)
惡寒選方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二方俱見中風),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二方俱見勞倦),升陽散火湯(即火鬱湯),防風通聖散(二方俱見火症),升麻葛根湯(方見傷暑)
甘桔湯,治肺受火克。灑淅惡寒。
甘草,桔梗
加酒芩、山梔、麥冬、五味、棗仁。水煎。
黃耆葛根湯,治酒郁。內熱惡寒。
黃耆(一兩),葛根(五錢)
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濕惡寒。宜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蜜水調服探吐。吐後。以蒼朮、川芎、南星、黃芩糊丸。白湯下。冬月去芩加薑汁為丸。
白話文:
產後惡寒
產後,因為氣血兩虛而感到怕冷的人,通常伴隨腹部不適,脈象虛弱無力。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八珍湯來調理。如果小腹脹痛,那是因為惡露的關係;如果心口覺得飽悶,那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如果乳房脹痛,那是因為乳汁淤積。這四種情況都會引起怕冷,需要仔細辨別原因。
呻欠(打呵欠)
足陽明經脈的氣血流動如果出現問題,就會產生顫抖怕冷的感覺,同時也會頻繁地伸懶腰、打呵欠。打呵欠是因為陽氣向上拉升,陰氣向下拉動,陰陽互相牽引的現象,所以俗稱打呵欠。
惡寒選方
以下是一些治療怕冷的方劑:
-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這兩方在治療中風時也會用到)
-
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這兩方在治療勞累過度時也會用到)
-
升陽散火湯(即火鬱湯)、防風通聖散(這兩方在治療火症時也會用到)
-
升麻葛根湯(此方在治療中暑時會用到)
-
甘桔湯:治療肺部受到火邪克制,出現忽冷忽熱、怕冷的症狀。 藥材:甘草、桔梗。 可以加入酒製黃芩、山梔子、麥冬、五味子、酸棗仁一起煎煮服用。
-
黃耆葛根湯:治療因飲酒過多導致的體內鬱熱、怕冷。 藥材:黃耆(一兩)、葛根(五錢)。 煎煮服用,大量出汗後就會痊癒。
-
如果因為痰濕而感到怕冷,可以使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服,催吐。吐完後,再用蒼朮、川芎、南星、黃芩磨成糊狀製成藥丸,用白開水送服。冬天可以去除黃芩,加入薑汁來製作藥丸。
2. 汗病
大意
汗乃心液。在內為血。在外為汗。腎復主液。在內為液。在外亦為汗。故自汗必由心腎虛而得之。(醫聖)
內因
自汗者。衛氣不固。榮血滲泄。(醫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素問)
外候
陽虛自汗必惡寒。火熱自汗必躁熱。傷濕自汗。困倦身重。天陰轉甚。聲如甕出。傷風自汗。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症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心虛自汗。怔忡恍惚。肝熱自汗。口苦多眠。腎虛自汗。潮熱咳嗽。脾虛自汗。倦怠少食。(匯補)
汗分冷熱
自汗有冷有熱。陰虛陽湊者。發熱自汗。汗出必熱。陽虛陰湊者。厥冷自汗。汗出必冷。然有火邪亢極。反兼水化而汗冷者。又有相火出於腎中。挾水化而汗冷者。不可不審。(匯補)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經文)此因汗多亡陽。重虛其表。陽虛極矣。故為寒中。凡病甚虛極之人。多有頭面汗出淋漓。口鼻皆冷。手足青色。氣促不止。急欲溫補以追欲絕之陽。並外用撲法。亦有生者。遲則不及矣。(匯補)
脈法
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匯補)
治法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汗無以外衛也。當斂表以實之。心虛自汗。宜安神。然有補心而不愈者。乃血虛而汗無以退藏也。當養血以調之。汗出於脾。濕氣盛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汗出於腎。陽加陰也。當清之。
然有涼血養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當滋其陰。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血清火。胃經氣熱而自汗。宜導痰通滯。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若夫傷風傷濕而汗者。當發汗以解外。溫病熱病而自汗者。當寒涼以清中。又非前法並論也。(匯補)
治分五臟
肺虛者。護其皮毛。脾虛者。壯其中氣。心虛者。益其血脈。肝虛者。禁其疏泄。腎虛者。固其封藏。五臟之內。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惟存乎臨症之頃也。(匯補)
死症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凡汗出發潤。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汗多喘滿。汗雨淋漓。皆不治也。(匯補)
用藥
陽虛。用建中湯、參附湯。表虛。用桂枝加耆朮湯。心虛。用歸脾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安腎丸。相火。用當歸六黃湯。濕勝。用羌活勝濕湯。痰病。用理氣降痰湯。凡虛症服諸藥汗不止者。重加棗仁。有微熱者。加石斛。勞役氣虛。寒熱倦怠。少食自汗。脈虛大。
白話文:
汗病
汗是心臟的體液,在體內是血液,在體外是汗液。腎臟也主宰體液,在體內是體液,在體外也是汗液。因此,自汗症必定是由於心腎虛弱引起的。(醫聖)
自汗的原因:衛氣不足,導致血液滲漏。(醫鑑)飲食過飽,汗出於胃;受驚嚇耗損精氣,汗出於心;負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跑恐懼,汗出於肝;勞累過度,汗出於脾。(素問)
自汗的外在表現:陽虛自汗的人會怕冷;火熱自汗的人會燥熱;傷濕自汗的人會感到疲倦、身體沉重,陰雨天症狀加重,聲音嘶啞;傷風自汗的人會頭痛、發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的人會發熱、口渴、煩躁、面色晦暗;痰症自汗的人會頭暈、嘔吐、胸悶、咳痰;心虛自汗的人會心悸、神志恍惚;肝熱自汗的人會口苦、嗜睡;腎虛自汗的人會潮熱、咳嗽;脾虛自汗的人會疲倦、食慾不振。(匯補)
自汗的冷熱之分:自汗有冷汗和熱汗之分。陰虛陽盛的人,發熱且出汗,汗出則發熱;陽虛陰盛的人,則出冷汗,汗出則發冷。但也有火邪極盛,反而兼有水液代謝而導致冷汗的情況;還有相火(腎火)從腎臟而出,夾雜水液而導致冷汗的情況,必須仔細辨別。(匯補)
汗出過多會耗損陽氣:氣虛則外寒,即使體內感覺發熱,汗出如蒸,最終還是會導致大寒。(經文)這是因為汗出過多耗損陽氣,表層更加虛弱,陽氣極度虛弱,因此會出現寒邪內侵。凡是病情嚴重,極度虛弱的人,多會有頭面汗出如注,口鼻冰冷,手腳青紫,呼吸急促不止的情況,必須緊急溫補以挽回將要消失的陽氣,並配合外敷療法,也還有存活的希望,延遲治療則會來不及。(匯補)
脈象:浮脈而濡弱的脈象表示出汗,寸關脈浮濡為自汗,尺脈浮濡為盜汗。自汗的脈象微弱,表示陽氣衰弱;盜汗的脈象細澀,表示陰氣衰弱。(匯補)
治療方法:陽虛自汗,應該補益肺氣;但如果扶陽卻不見效,那是因為表虛汗液無法外泄,應該斂表固衛。心虛自汗,應該安神;但如果補心不見效,那是因為血虛汗液無法收斂,應該養血調和。脾虛導致的汗出,是因為濕氣盛,應該燥濕;但如果補脾燥濕不見效,那是因為火氣蒸騰,應該先清熱。腎虛導致的汗出,是因為陽氣加重陰寒,應該清熱;但如果涼血養血不見效,那是因為相火導致汗出,應該滋陰。肝主疏泄,肝氣不調導致的自汗,應該調血清火;胃經氣熱導致的自汗,應該導痰通滯。這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汗症的方法。至於傷風傷濕導致的汗出,應該發汗解表;溫病熱病導致的自汗,應該用寒涼的方法清熱,這與之前的治療方法不同。(匯補)
五臟治療:肺虛者,要保護其皮毛;脾虛者,要增強其脾氣;心虛者,要益氣養血;肝虛者,要避免其疏泄過度;腎虛者,要固攝其精氣。治療五臟虛弱引起的汗症,要根據情況,酌情使用溫、清、燥、潤的方法,只有在臨證時才能準確判斷。(匯補)
危重症狀:津液耗竭,肌膚腠理開泄,汗出如注。(靈樞)凡是汗液外洩,汗液像油一樣,汗液像珠子一樣,汗出喘滿,汗出如雨,都是不治之症。(匯補)
常用藥物:陽虛,用建中湯、參附湯;表虛,用桂枝加耆朮湯;心虛,用歸脾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安腎丸;相火,用當歸六黃湯;濕盛,用羌活勝濕湯;痰病,用理氣降痰湯。凡是虛症服用這些藥物,汗出不止的,要加重棗仁的劑量;如果伴有微熱,加石斛。勞累導致氣虛,寒熱交替,疲倦,食慾不振,自汗,脈象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