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惡寒

大意 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仲景) 夜寒者,陰氣旺於陰分。晝寒者,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東垣)

內因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寒。(內經) 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鬱、瘀、癰、瘡,一切邪氣怫鬱於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越,皆令惡寒。(匯補)

外候 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幕之中、猛火近熱之處,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頷戰慄。非若惡風之候:見風則凜凜畏懼,無風則坦然自適也。(匯補)

陽虛惡寒 陽虛惡寒,以陽氣能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闔闢。(內經) 內傷房欲,火衰惡寒,即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其症必兼蜷臥足冷、濈濈自汗、兩尺沉細。(匯補)

勞倦惡寒 勞倦惡寒,脈必緩弱,或氣口虛大無力。兼見倦怠、手心獨熱。此勞倦過度、脾胃不足、衛陽下陷,宜補中益氣湯。甚加桂、附以行參、耆之力。(東垣)

肺火惡寒 肺受火克,毛竅常疏,不能固腠理而灑淅惡寒者,必兼咳嗽咽乾。治宜清金潤肺。(匯補)

痰飲惡寒 痰飲惡寒,由痰滯上焦、榮衛阻滯、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惡寒。肥人多有此症。脈滑或沉、周身沉重、胸滿食減、肌肉如故。(匯補)

傷酒惡寒 傷酒惡寒,因飲酒太過,熱鬱在內,不得宣越而惡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六要)

傷食惡寒 傷食惡寒,由飲食過度、宿食內停、或食冷物所致。脈必沉滑、噁心頭痛、飽悶咽酸。宜從消導,食化而寒自已。(六要)

瘡毒惡寒 有背惡寒,脈弦數,寒熱兼作,乃瘡毒之候。審其有無痛處,隨部分經用藥。大抵惡寒之候,除氣虛、陽虛外,均宜發越,以辛散之。(六要)

鬱火惡寒 有素病虛熱,忽覺惡寒,須臾戰慄,如喪神守。此火鬱清道、抑遏陽氣於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極似水,熱極反兼水化,自覺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脈數;宜升陽散火湯。(河間)

內外惡寒辨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東垣)

脈法 表虛者浮濡;火鬱者沉數;陽衰者細遲;痰飲者滑數。大抵脈來無力而惡寒者,虛症;脈來有力而惡寒者,非外感,即內郁也,以見症參之。(匯補)

治法 陽虛者,益火之原。表虛者,固衛之失。脾虛者,補其中。火鬱者,治其內。痰宜吐下;食宜消導;酒宜分越。(匯補)

用藥 衛不和而惡寒者,調中益氣湯。脾胃弱,補中益氣湯。陽虛,四君子加黃耆、炮薑、肉桂、附子。表虛,黃耆建中湯。濁痰滯膈,先用薑茶探吐,後用通聖散加減。肺火,甘桔湯加酒芩、門冬、山梔。惡寒久不已,服諸藥不效者,亦宜解鬱。大抵惡寒之症,種種不同。然世人以背惡寒屬太陽經;此經氣鬱而不行,或濁痰阻滯經絡,藥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陽之邪。

白話文:

[惡寒]

大意

發燒卻怕冷,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邪氣困擾。沒有發燒卻怕冷,這是由於體內的陰氣過剩。(仲景)夜晚特別怕冷,是因為陰氣在身體的陰分旺盛。白天特別怕冷,是因為陰氣侵入到陽氣中。嚴重陰氣過剩的情況,無論日夜都會感到寒冷。(東垣)

內因

陽氣不足,身體就會對外界的寒冷敏感。陰氣過盛,身體內部就會感覺寒冷。(內經)這是說的是陰陽失衡導致的疾病。其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鬱、瘀、癰、瘡等各種邪氣在體表鬱積,使體表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也會讓人感到怕冷。(匯補)

外候

怕冷的人,即使待在密閉的房間,靠近火爐,依然會覺得寒冷且緊張,甚至會出現全身毛髮都豎立,顫抖不止的情況。這和怕風的情況不同,怕風的人只有在風吹時才會感到害怕,無風時則可以安然自得。(匯補)

陽虛怕冷

陽虛導致的怕冷,是因為陽氣本應溫暖肌肉,充盈皮毛,保持腠理的緊緻,控制毛孔的開合。(內經)房事過度導致的陽氣衰竭,使人產生怕冷的感覺,即身體無法產生熱量,是因為體內缺乏陽氣。這種情況下,病人會蜷縮著躺臥,腳冰涼,並且不斷地出冷汗,雙腳的脈搏會變得沉細。(匯補)

勞倦怕冷

勞累過度導致的怕冷,脈象會變得緩慢且虛弱,或是氣口虛大無力。同時伴有疲倦乏力,手心獨特的熱感。這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脾胃功能下降,保護身體的陽氣下陷。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嚴重的話還需加入肉桂、附子來增強人參、黃耆的功效。(東垣)

肺火怕冷

肺部受到火氣的侵害,毛孔常開,無法固守腠理,導致人體散熱而感到怕冷。這種情況下,病人一定會伴有咳嗽、咽喉乾燥的症狀。治療應該清肺潤肺。(匯補)

痰飲怕冷

痰飲導致的怕冷,是因為痰液滯留在上焦,導致營衛運行受阻,抑制了清道的運行,無法固守腠理,導致怕冷。肥胖的人常有這種情況。脈象可能會呈現滑或沉,全身沉重,胸悶,食慾減少,肌肉狀況未變。(匯補)

酒傷怕冷

酒傷導致的怕冷,是因為飲酒過度,熱氣鬱積在體內,無法正常散發而產生怕冷的感覺。這種情況下,病人會有口渴、頭暈的症狀。(六要)

食傷怕冷

食傷導致的怕冷,是因為飲食過度,食物在體內積累,或是食用了冷的食物所導致。脈象可能會呈現沉滑,伴有噁心、頭痛、飽悶、喉嚨痠痛的症狀。治療應當以消化食物為主,食物消化後,怕冷的症狀自然會消失。(六要)

瘡毒怕冷

背後怕冷,脈象弦數,寒熱交錯,這可能是瘡毒的症狀。應當判斷是否有疼痛的地方,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基本上,怕冷的症狀,除了氣虛、陽虛外,都需要使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六要)

鬱火怕冷

長期有虛熱的人,突然感到怕冷,不久後開始戰慄,好像失去了神智。這是因為火氣鬱積在清道,將陽氣壓制在脾臟,無法正常散發,所以手腳冰冷。這就是所謂的「火極似水」,熱氣過盛反而會導致水化。病人自己感覺到的寒冷,並不是真正的寒冷。外在症狀可能有口苦、尿色深紅、脈搏快。應當使用升陽散火湯來治療。(河間)

內外怕冷辨別

外感導致的怕冷,即使靠近火爐也不能消除。內傷導致的怕冷,只要稍微接近溫暖的環境就能緩解。(東垣)

脈法

表虛的脈象浮軟,火鬱的脈象沉數,陽氣衰弱的脈象細慢,痰飲的脈象滑數。基本上,脈象無力且怕冷的,是虛證。脈象有力且怕冷的,如果不是外感,就是內鬱。需要結合病人的症狀來判斷。(匯補)

治療方法

陽虛的,應該補充體內的火源;表虛的,應該固守體表的衛氣;脾虛的,應該補充中氣;火鬱的,應該治療體內的問題;痰飲的,應該吐出或排泄;食傷的,應該幫助消化;酒傷的,應該讓其分離。(匯補)

藥物使用

體表衛氣失調導致的怕冷,應該使用調中益氣湯。脾胃虛弱的,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陽虛的,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炮薑、肉桂、附子。表虛的,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濁痰滯留膈肌的,應該先使用薑茶催吐,再使用通聖散加減。肺火的,應該使用甘桔湯加上酒芩、門冬、山梔。如果怕冷的情況持續很久,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改善,那麼應該考慮是否需要解鬱。基本上,怕冷的症狀有很多種,但大多數人都認為背後怕冷是太陽經的問題。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氣鬱積,無法正常運行,或者濁痰阻塞了經絡。治療時,藥物中必須加入羌活來散發太陽經的邪氣。

【附產後怕冷】

產後氣血雙虛導致的怕冷,腹部不舒,脈象虛大無力,應該使用八珍湯。如果小腹脹痛,可能是惡露;如果心下飽悶,可能是食滯;如果乳房脹痛,可能是乳汁淤積。這四種情況都會導致怕冷,需要詳細辨別。(匯補)

【附打哈欠】

足陽明的脈絡受影響,會導致全身顫抖,容易打哈欠。打哈欠是因為陽氣向上,陰氣向下,陰陽互相牽引,俗稱為呵欠。(匯補)

怕冷的選擇方劑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這兩個方劑都可見於中風),調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這兩個方劑都可見於勞倦),升陽散火湯(即火鬱湯),防風通聖散(這兩個方劑都可見於火症),升麻葛根湯(方劑可見於傷暑)

甘桔湯,用於治療肺部受到火氣侵害,散熱而感到怕冷。

甘草,桔梗

加酒芩、山梔、麥冬、五味、棗仁。用水煎煮。

黃耆葛根湯,用於治療酒氣鬱積,體內熱氣而感到怕冷。

黃耆(一兩),葛根(五錢)

煎煮後服用,會大量出汗而痊癒。

如果痰濕導致的怕冷,應該使用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服催吐。吐完後,使用蒼朮、川芎、南星、黃芩糊丸,用白湯送服。冬季時,去掉黃芩,加入薑汁做成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