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外體門

3. 發熱

大意

經曰。陰虛則發熱。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勞力勞色。氣鬱火鬱。傷食傷酒。挾瘀挾痰。瘡毒虛煩。皆能發熱。宜熟辨之。(匯補)

內因

陰虛而陽氣偏勝則發熱。陽虛而下陷陰中亦發熱。(東垣)

外候

五臟發熱。各有其狀。以手捫之。輕舉則熱。重按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間也。重按則熱。輕舉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重手俱不熱。不輕不重乃熱者。是熱在肌肉間也。肺熱者。熱在皮膚。日西尤甚。灑淅喘咳。心熱者。熱在血脈。日中則甚。心煩掌熱。脾熱者。熱在肌肉。

遇夜尤甚。倦怠嗜臥。肝熱者。熱在筋肉。寅卯則甚。筋緩善怒。腎熱者。熱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蘇。(東垣)

鬱火發熱

鬱火發熱。左關弦數有力。或緩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燒。捫之烙手。或晝夜不減。或夜分即熱。天明暫緩。其熱必手足四肢更甚。緣脾主四末。熱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虛而得者。亦有胃虛過食生冷。陰覆乎陽。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鬱發之之法。火鬱湯主之。(準繩)

陽郁發熱

陽郁發熱。由勞役飢飽失宜。其潮熱宛類瘵疾。日出氣暄則熱。天陰夜涼即緩。六脈弦數。宜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或逍遙散。(匯補)

骨蒸發熱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兩陽相搏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則止耳。如炙如火者。當肉爍也。(素問)外候口乾體瘦。食少懶倦。遇夜尤甚。平旦不覺。宜秦艽鱉甲散主之。(匯補)

內傷發熱

內傷飢餓勞倦發熱。六脈微弱。或右手大三倍於左手。按之無力。懶言自汗。渾身痠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譫語煩渴。日夜不息。身不惡寒。為血虛發熱。雖像白虎湯症。而脈不長實。宜當歸補血湯。(準繩)輕者頭眩倦惰。飲食無味。惡寒發熱。時作時止。下午乃發。

手心熱而手背不熱。所謂陽虛下陷發熱也。輕者三發即止。南人呼為勞發者即此。又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一切火症。悉屬內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頻喜手按。口畏冷物。乃形氣病氣俱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大劑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熱而汗下之。立危。(匯補)

陽虛發熱

有腎虛水冷。火不歸經。遊行於外而發熱者。自汗。不任風寒。煩渴引飲。不能下咽。面目俱赤。舌生芒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火。兩足如烙。痰涎壅盛。喘息不寧。脈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導龍入海。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匯補)

陰虛發熱

有勞心好色。內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向晚更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洪數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當滋真陰。宜地黃湯。若久而盜汗遺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是亦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義耳。(匯補)

白話文:

發熱

古籍記載,陰虛則發熱,這是其中一種原因。除此之外,若非外感邪氣,勞心勞力、氣鬱火鬱、飲食傷損(傷食傷酒)、瘀血痰濁、瘡毒、虛煩等,皆可導致發熱,需仔細辨別。

內因

陰虛而陽氣偏盛則發熱;陽虛而陽氣下陷於陰則亦發熱。

外在症狀

五臟發熱各有不同表現。用手觸摸,輕輕觸碰就感覺發熱,用力按壓則不熱,表示熱在皮膚和血脈之間;用力按壓才感覺發熱,輕觸則不熱,表示熱在筋骨之間;無論輕觸重按都不感覺發熱,表示熱在肌肉之間。肺熱者,熱在皮膚,日落時尤甚,伴隨發冷、咳嗽、氣喘;心熱者,熱在血脈,中午時尤甚,伴隨心煩意亂、手掌發熱;脾熱者,熱在肌肉,晚上尤甚,伴隨倦怠嗜睡;肝熱者,熱在筋肉,寅卯時(凌晨三點到五點)尤甚,伴隨肌肉鬆弛、易怒;腎熱者,熱邪蒸騰於骨,半夜尤甚,骨蒸如火燒般灼熱。

鬱火發熱

鬱火發熱,左關脈弦數有力,或緩弱有力,肌肉如火燒般疼痛,筋骨如被燒灼,觸摸時灼手,或晝夜不減,或夜間發熱,天明稍緩,手足四肢尤甚,因脾主四肢末端,熱邪伏於地中之故。此症亦有因血虛或胃虛、過食生冷、陰氣覆蓋陽氣,鬱遏陽氣於脾土之中所致,宜用疏通鬱火的治療方法,火鬱湯主治。

陽鬱發熱

陽鬱發熱,由勞役、飢飽失節所致,其潮熱症狀類似癆病,日出氣溫升高則發熱,陰天夜涼則緩解,脈象弦數,宜用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或逍遙散。

骨蒸發熱

四肢灼熱如火,必是陰氣虛弱,陽氣亢盛。四肢是諸陽之根本,兩陽相搏,陰氣虛少,陰液不足以熄滅陽火,陽氣獨盛,獨盛則不能生長,只能暫時抑制。如炙烤般灼熱,如同肉體被焚燒。外在症狀為口乾舌燥,身體消瘦,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夜晚尤甚,清晨則無感覺,宜用秦艽鱉甲散。

內傷發熱

內傷、飢餓、勞累所致發熱,脈象微弱,或右手脈力為左手的三倍,按之無力,懶言嗜睡,全身酸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神志不清,煩渴,晝夜不休,身不惡寒,屬於血虛發熱,雖然類似白虎湯證,但脈象不長實,宜用當歸補血湯。輕症者頭暈目眩,倦怠乏力,飲食無味,惡寒發熱,時發時止,下午發作,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屬於陽虛下陷型發熱。輕症三發即止,南方人稱之為勞發。飲食失節,勞役過度,一切火症,都屬於內在真寒而外在假熱,故腹部常喜按壓,口畏寒涼之物,乃形氣、病氣俱不足,宜用補中益氣湯大劑服用,嚴重者加附子。若因發熱而服用汗藥,則立危。

陽虛發熱

腎虛水寒,陽火不歸經,遊走於外而發熱,自汗,不耐風寒,煩渴引飲,不能下嚥,面赤,舌苔芒刺,嘴唇黑裂,喉嚨如火燒,雙足如烙鐵,痰涎壅盛,喘息不安,脈象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導引腎陽,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即補益腎陽以消滅陰寒。

陰虛發熱

因勞心、縱慾,內傷真陰,陰血受損,陽氣獨盛,發熱不止,傍晚尤甚,或飲食如常,頭脹時作,脈象洪數無力,舌大而色赤為陰虛之象,當滋養真陰,宜用地黃湯。若久病伴隨盜汗、遺精、咳嗽、毛髮枯黃,宜用三才丸補益腎陰以制約陽氣,是壯水之主以鎮陽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