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36)
卷之二 (36)
1. 癆瘵
或面色脫白。或兩頰時紅。常懷怒忿。夢與鬼交。雖分五臟見症。然皆統歸於肺。所謂膏肓之內。針藥所不及也。若蟲蝕肺系。咯血吐痰。喉瘡聲啞。思食無厭。皮枯毛落。患至於此。良可悲憫。惟補虛扶元。殺蟲以絕其根。縱不獲生。亦可杜其傳疰耳。(匯補)
取癆蟲法,用秘傳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惡物。以烈火燒之。藏之深坑。食蔥粥將息。以復元氣。視其蟲黃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藥隨臟腑見症。於滋補藥中。加青蒿、百部、烏梅、硃砂之類。(匯補)
【附風癆】
風癆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則風邪傳裡。耗氣損血。漸變成癆。在表令人自汗。在裡令人內熱。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體瘦。在腎泄精。此症載在靈樞。漢唐以來。俱未論及。後世醫工。認為內傷積損。輒投峻補。閉住風邪。內熱愈熾。以致不治。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二公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矣。(匯補)
【附郁癆】
郁癆者。童男少女。孀婦師尼。思想不得。氣結於中。並留於內。阻住經脈關要之地。氣血不得流通。精神無以生長。氣阻。則積陽為熱而骨蒸。血阻。則積陰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遙散。合生地黃丸。久則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氣澀血枯。變為乾血癆症。肌膚甲錯。面目黧黑。
咳嗽困倦。遍身黃腫。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應丸主之。此即仲景大黃䗪蟲丸、百癆丸二方變化而來。世人遇五癆羸瘦。用滋陰而不效。每坐以待斃。烏足以知仲景妙用哉。但大肉已脫。大便自利者。又當禁用。(匯補)
癆瘵選方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地黃湯,養榮湯,八珍湯(以上方俱見中風),生脈散(方見暑症),逍遙散(方見火症)
清寧膏,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凡癆嗽吐血極效。
生地(十兩),麥冬(十兩),橘紅(三兩),桔梗(二兩),薏苡仁(八兩),川貝母(二兩),龍眼肉(八兩),蘇州薄荷葉末(五錢)
用水煎膏。將薏仁、貝母、薄荷為末。拌入膏中。噙化。緩緩嚥下。
拯陰湯,治陰虛火動。皮寒骨熱。食少痰多。咳嗽倦怠。焦煩短氣。
生地(姜炒上),歸身(中),麥冬(中),白芍(中),五味(下),人參,炙甘草(下),蓮肉(上不去衣),薏仁(中),橘紅(中),丹皮(中)
水煎。徐徐呷之。肺脈重按有力者。去人參。有血。加阿膠、童便。熱盛。加地骨皮。泄瀉。減歸、地。加山藥、茯苓。倦甚。加人參三錢。咳者。燥痰也。加貝母、桑皮。嗽者。濕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棗仁。汗多亦用。
拯陽湯,治勞傷氣耗。倦怠懶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遍身作痛。
白話文:
癆瘵
有些人面色蒼白,有些人兩頰時常泛紅,常常感到憤怒,夢中會和鬼怪交合。雖然這些症狀分屬於五臟,但都歸咎於肺部問題。這病已經深入到膏肓,針灸和藥物都難以觸及。如果病菌侵蝕肺部,會導致咳血、吐痰、喉嚨潰爛、聲音嘶啞、食慾旺盛、皮膚乾枯、毛髮脫落。病情到了這個地步,實在令人悲憫。唯一的方法是補虛扶正,殺滅病菌以斷絕病根。即使無法治癒,也能阻止疾病傳染。(《匯補》)
治療癆蟲的方法是,使用秘傳的黑虎丹,分三次服用,可以排出體內惡物。將排出的惡物用烈火燒掉,埋入深坑。之後吃蔥粥來調養身體,恢復元氣。觀察排出的蟲,黃白色的可以治癒,青黑色的則無法治癒。用藥時,應根據五臟出現的症狀,在滋補藥中加入青蒿、百部、烏梅、硃砂等藥物。(《匯補》)
【附風癆】
風癆的病因是最初的咳嗽和鼻塞,時間久了,風邪入侵體內,耗損氣血,逐漸變成癆病。表現在體表會導致自汗,表現在體內會導致內熱。在肺部會咳嗽,在肝臟會吐血,在脾臟會身體消瘦,在腎臟會遺精。這個疾病在《靈樞》中有記載,漢唐以來,都沒有被論及。後世的醫生,認為是內傷積損,就投用大補的藥物,反而會封閉風邪,使內熱更加嚴重,導致無法治癒。只有羅謙甫主張使用秦艽鱉甲散,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這兩位醫生的見解可以說是發前人所未發。(《匯補》)
【附郁癆】
郁癆指的是童男少女、寡婦尼姑,因為思慮過度,導致氣滯在中,並停留體內,阻礙經脈的關鍵部位,使氣血無法流通,精神無法正常生長。氣滯,就會導致陽氣積聚發熱,產生骨蒸;血滯,就會導致陰氣積聚發寒,感到疲倦。初期適合使用逍遙散,合生地黃丸。時間久了,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氣血枯澀,就會變成乾血癆病,皮膚粗糙,面色發黑,咳嗽、疲倦、全身黃腫、月經停止。應該消除體內的瘀血,可以使用神應丸。此方是由張仲景的大黃䗪蟲丸、百癆丸變化而來。世人遇到五癆導致身體瘦弱,只會使用滋陰的藥物,但效果不佳,最後只能等死。哪裡懂得張仲景的妙用呢!但是如果肌肉大量消退,大便自己流出的人,則不可以使用這個藥方。(《匯補》)
癆瘵選方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地黃湯、養榮湯、八珍湯(以上藥方在中風篇中都有記載)、生脈散(藥方在暑症篇中都有記載)、逍遙散(藥方在火症篇中都有記載)。
清寧膏,滋潤肺部但不傷脾胃,補益脾胃但不妨礙肺部功能。對於癆病引起的咳嗽、咳血非常有效。
生地(十兩)、麥冬(十兩)、橘紅(三兩)、桔梗(二兩)、薏苡仁(八兩)、川貝母(二兩)、龍眼肉(八兩)、蘇州薄荷葉末(五錢)
用水煎熬成膏狀。將薏苡仁、貝母、薄荷磨成粉末,加入膏中攪拌。含在口中,慢慢吞嚥。
拯陰湯,治療陰虛火旺,皮膚怕冷,骨頭發熱,食慾不振,痰多咳嗽,疲倦乏力,煩躁不安,呼吸短促。
生地(用生薑炒過)、當歸身、麥冬、白芍、五味子、人參、炙甘草、蓮子肉(去掉外皮)、薏苡仁、橘紅、丹皮
用水煎煮,慢慢喝。如果把脈時,發現肺脈重按有力,就去掉人參。如果咳血,就加入阿膠、童子尿。如果內熱嚴重,就加入地骨皮。如果腹瀉,就減少當歸和生地,加入山藥、茯苓。如果非常疲倦,就加入三錢人參。如果是乾咳,就加入貝母、桑白皮。如果是濕咳,就加入半夏、茯苓。如果失眠,就加入酸棗仁。多汗的情況也可以使用。
拯陽湯,治療勞損導致氣虛,疲倦乏力,不愛說話,活動時會喘氣,體表發熱自汗,心煩,全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