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八 (4)
卷之八 (4)
1. 溺血
大意
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內經)是溺血未有不本於熱者。但有各藏虛實之不同耳。(匯補)
內因
或肺氣有傷。妄行之血。隨氣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經濕熱內陷之邪。乘所勝而下傳水府。或肝傷血枯。或腎虛火動。或思慮勞心。或勞力傷脾。或小腸結熱。或心胞伏暑。俱使熱乘下焦。血隨火溢。(匯補)
外候
全無疼痛。血從精竅而出。非若血淋莖痛。血隨溺竅而出也。(匯補)
治法
暴熱實火。宜甘寒清火。房勞虛損。宜滋陰補腎。此病日久中枯。非清心靜養。不可治也。(匯補)
用藥
實熱。用導赤散。加山梔、黃芩、竹葉、赤苓。煎成調滑石末飲之。虛熱。宜四物湯。加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煎成調發灰飲之。久不止者。膠艾四物湯。虛甚者。鹿角秋石丸。阻塞不通。加冬葵子、生蒲黃以化之。(匯補)
白話文:
【大意】
熱邪由胞宮移轉至膀胱,導致尿血現象。在《內經》中,尿血通常是由熱引起的,只是不同疾病可能涉及臟腑的虛與實有不同的情況。
【內因】
可能肺部受損,亂流的血液隨著氣息下降至胞宮;或者脾經因濕熱內侵,邪氣乘機下傳至膀胱;也可能因肝臟受損、血液不足,或腎虛引起火動,或是由於思慮過度、勞心勞力、小腸積熱、心胞潛伏暑邪等原因,導致熱邪乘襲下焦,血液隨火熱溢出。
【外候】
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疼痛,血液會從生殖器官排出,而非像血淋般伴有尿道疼痛,且血液是隨著排尿一起排出的。
【治療方法】
對於突然發生的實熱型尿血,應使用甘寒清火的方法,如導赤散加山梔、黃芩、竹葉、赤苓煎煮,再調入滑石粉飲用。對於因房勞或虛損引致的虛熱型尿血,則需滋陰補腎,如四物湯加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煎煮,再調入灰塵飲用。如果尿血持續不止,可使用膠艾四物湯,對於虛弱程度更嚴重的患者,則可以使用鹿角秋石丸。若尿路阻塞不通,則需加入冬葵子、生蒲黃來化解。
【用藥】
對實熱型尿血,可用導赤散加山梔、黃芩、竹葉、赤苓煎煮,再調入滑石粉飲用。對於虛熱型尿血,則需使用四物湯加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煎煮,再調入灰塵飲用。長期尿血不止的患者,可使用膠艾四物湯。對於虛弱程度極重的患者,則可使用鹿角秋石丸。若尿路阻塞不通,則需加入冬葵子、生蒲黃來化解。
溺血選方
導赤散
生地,木通,甘草
膠艾湯(方見便血)
小薊飲
小薊,山梔,當歸,生地,滑石,甘草,蒲黃,通草,淡竹葉,加冬葵子
鹿角膠丸
鹿角,熟地,發灰
茅根汁為丸。鹽湯下。
白話文:
溺血可以用導赤散、膠艾湯、小薊飲、鹿角膠丸治療。導赤散用生地、木通、甘草;膠艾湯方見便血條;小薊飲用小薊、山梔、當歸、生地、滑石、甘草、蒲黃、通草、淡竹葉,加冬葵子;鹿角膠丸用鹿角、熟地、發灰,加茅根汁製成丸,用鹽湯送服。
2. 便濁
大意
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內經)故赤白濁。皆因濕熱濁氣。滲入膀胱而為病。(入門)
內因
其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丹溪)腎虛者。因思想過度。嗜欲無節。腎水虛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澀。所以成濁。(醫鑑)濕熱者。因脾胃濕熱。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渾濁。(正傳)又有思慮勞心者。房欲傷腎者。脾虛下陷者。脾移熱於腎者。下元虛冷者。濕痰流注者。有屬虛勞者。有因伏暑者。(匯補)
外候
小溺濁澀。莖中大痛。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飲。而後下便見濁者。即下消症也。(匯補)
白話文:
尿液混濁,都是因為體內有熱氣。赤白濁尿,都是因為濕熱濁氣滲入膀胱造成的。
造成尿液混濁的原因有兩種:肥胖的人多半是濕熱,瘦弱的人多半是腎虛。腎虛的人,可能是因為思慮過度、縱慾無度,導致腎水不足,膀胱火旺,小便澀滯,所以出現混濁的現象。濕熱的人,是因為脾胃濕熱,中焦不清,濁氣下流到膀胱,所以排泄物混濁。除此之外,思慮勞心、房事傷腎、脾虛下陷、脾移熱於腎、下元虛冷、濕痰流注、虛勞,甚至伏暑都可能導致尿液混濁。
尿液混濁、排尿困難、尿道疼痛,且尿液表面像油一樣,光澤不穩定,底部沉澱物凝如膏糊,這些都是尿液混濁的典型症狀。如果一開始出現口渴多飲,後來才出現尿液混濁,就可能是下消症。
濁分氣血
血虛而熱甚者。則為赤濁。心與小腸主之。氣虛熱微者。則為白濁。肺與大腸主之。(正傳)
濁分虛實
大約竅端結蓋者。為多火。不結蓋者。為兼濕。小水赤澀而痛。或濁帶赤色者。為小腸濕熱。小水不澀不痛。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甚者。為脾氣下陷。莖中痛癢。而發寒熱。或有結痛者。為毒邪所侵。(匯補)
濁分精溺
要知濁出精竅。淋出溺道。由敗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脾虛而下陷者。十中二三。(匯補)
脈法
兩尺洪數。為陰火不寧。左寸短小。為心虛不攝。右脈大而澀。按之無力。或微細。或沉緊而澀。皆為虛。尺脈虛浮。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匯補)
白話文:
如果尿道口有分泌物,通常是體內火氣過盛。如果沒有分泌物,則可能是濕氣過重。小便赤色且疼痛,或有白色混濁物伴隨,說明小腸有濕熱。小便無痛無澀,但顏色發白,或者尿頻且量多,說明脾氣下陷。陰莖部位感到癢痛,並伴有寒熱症狀,或者有結塊疼痛,可能是毒邪入侵。
濁分精溺
要知濁出精竅,淋出溺道。由敗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脾虛而下陷者,十中二三。(匯補)
要了解濁物是從精竅還是尿道排出。大部分情況下(六七成),是由於精液敗壞、瘀積腐敗所致。少部分情況下(二三成),則是由於濕熱下注,或是脾虛下陷引起的。
脈法
兩尺洪數,為陰火不寧。左寸短小,為心虛不攝。右脈大而澀。按之無力。或微細。或沉緊而澀。皆為虛。尺脈虛浮,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匯補)
兩尺脈搏洪大而脈象跳動頻繁,說明體內陰火旺盛,難以平息。左寸脈搏短小,說明心氣不足,無法約束住精氣。右脈搏強大但澀滯,按壓時無力,或者脈象微細、沉緊而澀,都是虛弱的表現。尺脈虛浮,脈象跳動快者難治,跳動慢者容易治療。
治法
赤者當清心瀉火。白者當滋陰補腎。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正傳)若屬濕痰者。宜燥中宮之濕。屬虛滑者。宜提下陷之氣。甚有色欲太過。陽虛生寒者。當壯火鎖陽。此雖僅見。亦宜審也。(匯補)
治禁
不可純用寒涼傷血。不可純用熱藥助火。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均非當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門)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氣。淡能利竅。若用澀劑。則邪無從出。反增脹悶。(匯補)
用藥
陰虛火動。主以地黃湯。去山萸。加萆薢、黃柏。心虛火動。主以清心蓮子飲。濕痰下注。主以蒼白二陳湯。濕熱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氣下陷。主以補中益氣湯。下元虛冷。主以八味地黃湯。若暑月冒熱便濁者。辰砂六一散。
白話文:
治法
正傳:
- 若患者症狀表現為紅色,則應以清心瀉火為治法。
- 若患者症狀表現為白色,則應以滋陰補腎為治法。
- 最終目標是要使水火相濟,陰陽調和,精氣自然固守。
匯補:
- 若患者屬濕痰,則應以燥濕中焦為治法。
- 若患者屬虛滑,則應以提昇下陷之氣為治法。
- 若患者色欲過度,陽虛生寒,則應以壯陽溫補之藥物,例如鎖陽,來治療。此類情況雖少見,但也需審慎判斷。
治禁
入門:
- 不可單用寒涼藥物,以免傷血。
- 不可單用溫熱藥物,以免助火。
- 寒性藥物會使氣血凝滯,熱性藥物會使氣血過於流通,皆非正道。
- 治療應以清上固下為原則。
匯補:
- 治療時需佐以甘淡藥物,因為甘能化氣,淡能利竅。
- 若使用澀劑,則邪氣無處可出,反而會加重脹悶。
用藥
- 陰虛火動: 以地黃湯為基礎,去山萸,並加入萆薢、黃柏。
- 心虛火動: 以清心蓮子飲為基礎。
- 濕痰下注: 以蒼白二陳湯為基礎。
- 濕熱不清: 以四苓散為基礎。
- 中氣下陷: 以補中益氣湯為基礎。
- 下元虛冷: 以八味地黃湯為基礎。
- 暑月冒熱便濁: 以辰砂六一散為基礎。
注: 文中括號內為中藥材或方劑名稱,並附有連結,方便查詢相關資訊。
【附精濁】
精濁者。因敗精流於溺竅。滯而難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此心腎二經火起精溢。故敗精流出。而為白濁。虛滑者。血不及變。而為赤濁。宜滋陰藥中。如牛膝、冬葵子、萆薢。去其敗精。然後分治。挾寒者。
脈遲無力。溺色清白。挾熱者。口渴便黃。脈滑數有力。寒者。萆薢分清飲。熱者。清心蓮子飲。
便濁選方
地黃加減湯,治陰虛火動便濁。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精濁」是指因為失敗的精子流入尿道,造成阻塞而出不去的情況,所以會感到刺痛和燒灼感,但小便是清澈的。只有在尿道末端偶爾出現污垢,像是潰瘍或眼屎等,持續不停地排出,不會跟著大小便混合在一起。這是因為心臟和腎臟兩條經絡中的火氣過盛,導致失敗的精子外漏,形成白色混濁狀。如果血液沒有及時轉化,就會成為紅色混濁狀。「虛滑」就是指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滋養陰部的草藥,例如牛膝、冬葵子、萆薢等等,去除失敗的精子,再進行治療。如果是夾雜寒冷的人,
他們的脈搏微弱且速度慢,小便顏色清淡;如果是夾雜熱量的人, 他們會口渴並且大便呈黃色,脈搏快速且強勁。對於冷症患者,可以服用萆薢分清飲; 對熱症患者,則可服用清心蓮子飲。
「便濁」的選擇: 地黃加減湯:用來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便濁。
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麥冬。
清心蓮子飲,治心虛便濁有熱。
茯苓,黃耆,石蓮子(各七錢半),地骨皮,麥冬,人參(各一錢半),遠志,菖蒲,車前,黃芩,炙草(各一錢)
水煎。加辰砂調服。
蒼白二陳湯,治濕痰下注便濁。
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各八分),甘草(四分)
白話文:
- 地黃湯,加上知母、黃柏、麥冬。
- 使用地黃湯,並加入知母、黃柏、麥冬這三種草藥。
- 清心蓮子飲,用於治療心虛導致的便濁伴有熱症狀。
- 醫方為清心蓮子飲,適用於心虛引發的排便異常,伴隨熱症狀的治療。
- 茯苓、黃耆、石蓮子(各7.5克)、地骨皮、麥冬、人參(各1.5克)、遠志、菖蒲、車前、黃芩、炙草(各1克)。
- 這是一個包含茯苓、黃耆、石蓮子、地骨皮、麥冬、人參、遠志、菖蒲、車前、黃芩和炙草等草藥的醫方,每種草藥的用量分別為7.5克、1.5克和1克。
- 將以上草藥用水煎煮後服用,可以加入辰砂調和後服用。
- 煎煮上述草藥後,可以服用,若需要,可以加入辰砂調和。
- 蒼白二陳湯,用於治療濕痰下注引起的便濁。
- 使用蒼白二陳湯來治療因濕痰下注導致的便濁問題。
- 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各8分)、甘草(4分)。
- 這個醫方包括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和甘草,每種草藥的用量分別為8分和4分。
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治濕熱不清便濁。
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等分)
加山梔、麥冬、木通、黃芩。水煎。
加減八味丸,治下元虛冷便濁。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澤瀉。加菟絲、五味子。
萆薢分清飲
萆薢,菖蒲,益智,烏藥(各等分)
白話文:
一方藥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用於治療濕熱不清導致的尿液混濁。
方劑組成: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各等分),加山梔、麥冬、木通、黃芩。水煎服用。
加減八味丸,用於治療下元虛冷導致的尿液混濁。
方劑組成:桂附八味丸,去除茯苓、澤瀉,加入菟絲、五味子。
萆薢分清飲
方劑組成:萆薢、菖蒲、益智、烏藥(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煎。入鹽一捻服。
珍珠粉丸,治陰虛火旺而白濁。
真蛤粉(四兩),黃柏(四兩)
水丸。酒下。
小菟絲丸,治虛勞遺濁。
石蓮肉,山藥(各二兩),茯苓(一兩),菟絲(五兩)
為末。山藥糊丸。鹽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見暑症),水陸二仙丹(方見遺精),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白話文:
每服藥粉四錢,用水煎煮,加入少許鹽後服用。珍珠粉丸可以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白濁。
真蛤粉和黃柏各取四兩,製成水丸,用酒送服。小菟絲丸則可以用來治療虛勞遺濁。
石蓮肉和山藥各取二兩,茯苓取一兩,菟絲取五兩,研磨成粉末,用山藥糊做成丸藥,用鹽酒送服。
辰砂六一散可參考暑症的治療方法,水陸二仙丹可參考遺精的治療方法,補中益氣湯則可參考中風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