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5)

1. 癆瘵

脾腎分治

夫人之虛,不屬於氣,即屬於血。五臟六腑,莫能外焉。以水為萬化之源,無形之本;土為萬物之母,有象之基。二臟安和,一身皆治。故救腎者,必本乎陰血。血主濡之,血屬陰,主下陷;虛則上升,當斂而抑。救脾者,必本乎陽氣。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必讀)故邵氏曰:「死生之機,升降而已。」(匯補)

脾腎合治

孫真人云:「補脾不若補腎。」許學士云:「補腎不如補脾。」以二臟為生人之根蒂,有相贊之功能。故脾安則土能生金,金為水源;水安其位,不挾肝上泛而凌土。故曰:「脾安則腎愈安也。」設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以辛溫扶脾,其人陰傷,又恐愈耗其水。兩者並衡,而較重於脾者,以脾土上交於心,下交於腎故也。(必讀)

肺脾審治

如扶脾保肺,兩不可缺。然脾喜溫燥,肺喜清潤;保肺則礙脾,補脾則礙肺。惟燥熱而甚,能食不瀉者,潤肺為先,而補脾之藥亦不可緩。倘虛羸而甚,食少瀉多,雖喘嗽不寧,但宜補脾;而清潤之品,則宜戒矣。以脾有生肺之能,肺無扶脾之力;故補脾之法,尤要於保肺也。(微論)

治宜甘溫

虛者,必補以人參之甘溫。此陽生陰長、血脫益氣之義也。自好古肺熱傷肺、節齋服參必死之說,印定後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潤,直至上嘔下瀉,猶不悔悟。不知肺脈實者,上焦伏熱,非參所宜;肺脈虛者,金氣大傷,非參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於保肺;水壯而火熄,毋汲汲於清心。」信夫。(必讀)

治禁苦寒

近世治癆,專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陰,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且血藥常滯,非痰多食少者所宜;血藥常潤,久用必致滑腸。況知柏苦寒,能瀉實火。名曰滋陰,其實燥而損血;名曰降火,其實苦先入心,久而增氣,反能助火。至其敗胃,所不待言。(必讀)

用藥

心虛,主以歸脾湯。脾虛,主以補中益氣湯。肺虛,主以生脈散。肝虛,主以逍遙散。腎虛,主以地黃湯。隨症加減。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寧膏。肝腎俱虛,主以生熟地黃丸。心腎俱虛,主以人參養榮湯。氣血俱虛,主以八珍湯。陰陽俱虛,主以十補丸。脾腎俱虛者,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隨時活法可耳。

【附傳屍癆】

癆瘵既久,其氣必傷;傷則不能運化精微,痰瘀稽留,而變幻生蟲。(醫鑑)在肝為毛蟲,食人筋膜;在心為羽蟲,食人血脈;在脾為倮蟲,食人肌肉;在肺為介蟲,食人膚膏;在腎為鱗蟲,食人骨髓。(正傳)其症蒸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目不明、四肢無力、腰膝痠疼、臥不能寐。

白話文:

癆瘵

脾腎分開治療

人的虛弱,不是氣的問題,就是血的問題,五臟六腑沒有哪個能例外。水是萬物變化的源頭,是無形的根本;土是萬物的母親,是有形的基礎。脾和腎這兩個臟器安和,身體就會健康。所以要治療腎虛,一定要從陰血入手,血的作用是滋潤,血屬陰,主下降,虛弱了就會上浮,應該用藥物收斂並向下抑制。要治療脾虛,一定要從陽氣入手,氣的作用是溫煦,氣屬陽,主上升,虛弱了就會下陷,應該用藥物提升並向上舉托。(必須牢記)所以邵氏說,生死的關鍵,就在於升降。(《匯補》)

脾腎一同治療

孫真人說,補脾不如補腎;許學士說,補腎不如補脾。這是因為脾和腎是人體的根本,有互相輔助的功能。所以脾氣健壯,土就能夠生金,金是水之源頭,水的位置安定,就不會挾著肝氣上泛而侵犯脾土。因此說,脾安,則腎也愈加安穩。如果用甘寒的藥物來補腎,這個人就會食慾下降,又恐怕不利於脾。如果用辛溫的藥物來扶助脾氣,這個人的陰液就會受損,又恐怕更加耗損腎水。所以要同時兼顧這兩個臟器,但要較為側重於脾,因為脾土上可以與心相交,下可以與腎相交。(必須牢記)

肺脾仔細辨證治療

要扶助脾氣和保護肺氣,兩者都不可缺少。然而脾喜歡溫燥,肺喜歡清潤,保護肺氣就會妨礙脾氣,補益脾氣就會妨礙肺氣。如果燥熱很嚴重,能吃東西但不腹瀉,那麼應該先潤肺,但補脾的藥物也不能延緩。如果虛弱消瘦很嚴重,吃得少而且腹瀉多,即使咳嗽氣喘不止,也應該先補脾,而清潤的藥物則應該禁用。因為脾有化生肺氣的功能,而肺沒有扶助脾氣的能力,所以補脾的方法,比保護肺氣更為重要。(《微論》)

治療宜用甘溫

虛弱的病症,一定要用人參這種甘溫的藥物來補益,這是陽氣生長、陰液滋長的道理,也是血脫之後補益氣的含義。自從好古的醫生提出肺熱會損傷肺,節齋認為服用人參必死的說法之後,就影響了後世的醫生,他們喜歡用苦寒的藥物,喜好用清潤的藥物,即使病人已經出現上吐下瀉,還是不肯悔悟。他們不知道肺脈實的,是因為上焦有伏熱,不適合用人參;肺脈虛的,是因為金氣大傷,非用人參不能保住。前人說過,土氣旺盛則金氣能生,不必拘泥於保護肺;腎水強壯則心火熄滅,不必急於清心。這些話真是至理名言。(必須牢記)

治療禁用苦寒

近世治療癆病,專門使用四物湯再加入知母、黃柏。卻不知道四物湯都是陰性藥物,屬於秋冬的特性,不是適合生長萬物。而且血藥常常會使藥性滯澀,不適合痰多食少的人服用;血藥常常比較滋潤,長期服用必定會導致滑腸。況且知母、黃柏苦寒,能瀉實火,名義上是滋陰,其實燥而損傷陰血;名義上是降火,其實苦味先入心,久了反而會增加氣,反而能夠助長火勢,至於敗壞脾胃,那是不需要多說的。(必須牢記)

用藥

心虛,主要用歸脾湯;脾虛,主要用補中益氣湯;肺虛,主要用生脈散;肝虛,主要用逍遙散;腎虛,主要用地黃湯。可以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如果肺脾同時患病,主要用清寧膏;如果肝腎都虛,主要用生地熟地丸;如果心腎都虛,主要用人參養榮湯;如果氣血都虛,主要用八珍湯;如果陰陽都虛,主要用十補丸。如果脾腎都虛弱,滋補腎陰的藥物中,可以加入砂仁、沉香;扶助脾氣的藥物中,可以加入五味子、肉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附傳屍癆】

癆瘵病久了,人的氣必然會受到損傷。氣受損後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痰瘀就會稽留在體內,變化產生蟲。(《醫鑑》)在肝臟會變成毛蟲,吃人的筋膜;在心臟會變成羽蟲,吃人的血脈;在脾臟會變成倮蟲,吃人的肌肉;在肺臟會變成介蟲,吃人的皮膚脂肪;在腎臟會變成鱗蟲,吃人的骨髓。(《正傳》)這些蟲症會導致發熱、咳嗽、胸悶背痛、兩眼昏花、四肢無力、腰膝痠痛、難以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