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八 (3)
卷之八 (3)
1. 便血
大意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內經)蓋因邪犯五臟。內傷三陰。或循經之陽血。阻結不和。漏泄於外。或居絡之陰血。著留不運。僻裂而出。(準繩)
內因
皆由七情六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積熱。觸動臟腑。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入門)
外候
純下清血者。風也。色如煙塵者。濕也。色黯者。寒也。鮮紅者。熱也。糟粕相混者。食積也。遇勞頻發者。內傷元氣也。後重便減者。濕毒蘊滯也。後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傷便黑者。瘀也。先吐後便者。順也。(匯補)
白話文:
便血的臨床表現可參考以下特點:
- 便血呈清血,顏色淡薄,這可能是風邪引起的;
- 便血呈煙塵色,這是濕邪引起的;
- 便血顏色暗淡,這是寒邪引起的;
- 便血顏色鮮紅,這是熱邪引起的;
- 便血中混有食物殘渣,這是食積引起的;
- 便血在勞累後加重,這是內傷元氣引起的;
- 便血後肛門墜脹,便次減少,這是濕毒停留在體內引起的;
- 便血後肛門墜脹,便次增多,這是脾氣虛弱下陷引起的;
- 便血顏色發黑,這是跌傷導致瘀血引起的;
- 便血前先嘔吐,這是順氣引起的。(《匯補》)
總結:
這段中醫古文闡述了便血的病因和臨床表現,其中包括內因、外因和外候三個方面。了解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人們初步判斷便血的原因,並及時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治。
糞前糞後
先血後便。此近血。也由手陽明隨經入腸滲透而出也。先便後血。此遠血也。由足陽明隨經入胃。淫溢而下也。(準繩)
挾寒挾熱
富貴之人。酒色厚味。藜藿之人。勞役憂思。均致熱積於中。風生於內。血溢流走。盡屬於熱。惟病久真氣漸虛。或過服涼藥。脾胃傷損。然後可用溫補。(原病式)
脈法
尺脈芤澀。關脈微緩。俱為便血。脈小留連者生。數疾浮大者死。右關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積熱肺經。下傳大腸而便血也。(匯補)
治法
大要初起當清解腸胃之濕熱。久則調和中焦之氣血。服涼藥不愈者。必佐以辛味。服辛味不愈者。必治以溫中。(醫統)下陷既久。升提可用。(匯補)益精氣血氣。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入門)
白話文:
【糞前糞後】
先出血後排便,這是近血現象,是由於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滲入腸道所致。先排便後出血,這是遠血現象,是由於足陽明胃經的氣血流入胃部,再從上往下溢出。
【挾寒挾熱】
富貴人家容易因飲酒、房事、高脂肪食物導致熱毒積聚,貧窮勞動者則因勞累、憂慮導致內風生起,血脈流動失常,這些都屬於熱毒。但若疾病持續時間長,真氣漸減,或過量服用涼性藥物,傷害脾胃,才會考慮使用溫補的方法。
【脈法】
尺脈芤澀,關脈微緩,這兩種脈象都表示有便血的情況。脈象細小且留連不散的,預示患者還能活著;脈象數疾浮大,則表示病情危急,預示患者可能死亡。右關脈沈緊,表示飲食傷及脾胃,無法控制血液下流。右寸脈浮洪,表示肺經積熱,向下傳至大腸引發便血。
【治法】
初期治療主要針對腸胃的濕熱,長期則調整中焦的氣血平衡。對於服用涼藥未見好轉的,必須配合辛味藥物;若單用辛味藥物效果不佳,則需考慮溫補中焦。病情久治不癒,可能需要使用提升藥物。所有生命活動,包括精氣血氣,都源自於食物的能量。一旦胃氣恢復,血液就能正常循環。
以上內容是根據古籍的描述進行現代化轉述,具體應用時請結合專業醫學知識和個體情況進行判斷。
用藥
主以四物湯。風加荊芥、防風。濕加蒼朮、秦艽。熱加槐角、芩、連。寒加木香、乾薑。氣加香附、枳殼。瘀加桃仁、韭汁。久虛者。加參、耆、朮、草。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虛熱者。加阿膠、生地。虛寒者。加附子、炮姜。古方。陰結用平胃地榆湯。(匯補)
白話文:
用藥說明
主要以四物湯為基礎。
- 若有風邪: 加入荊芥、防風。
- 若有濕邪: 加入蒼朮、秦艽。
- 若有熱邪: 加入槐角、黃芩、黃連。
- 若有寒邪: 加入木香、乾薑。
- 若有氣滯: 加入香附、枳殼。
- 若有瘀血: 加入桃仁、韭菜汁。
- 若久病虛弱: 加入人參、黃耆、蒼朮、黃芪。
- 若臟器下陷: 加入升麻、柴胡。
- 若虛熱: 加入阿膠、生地黃。
- 若虛寒: 加入附子、炮薑。
古方: 陰結症使用平胃地榆湯。
(資料來源:匯補)
【附腸風】
腸風者。自外感而得。邪氣內客。隨感隨見。(戴氏)屬足陽明經。(卮言)或外風從腸胃經絡而入客。或內風因肝木過旺而下乘。故曰腸風。風有以動之也。外症腹中有痛。所下清血純血。當先解腸胃之風邪。次分內外以調理。內風用胃風湯。外風用槐角丸。(準繩)
【附臟毒】
臟毒者。自內傷而得。蘊積毒氣。血色濁黯。久而始見。(戴氏)屬大腸經積熱。久而生濕。濕從而下流也。(卮言)外症腹內略疼。濁血兼膿。或肛門腫脹。或腸頭突出。或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逐出惡血。然後以涼血祛風之劑。兼助胃氣。(準繩)二黃柏葉主之。或用乾柿燒灰。每朝米飲調下。以其能消宿血。解熱毒。且健脾斂肺故也。(匯補)
白話文:
【腸風】
腸風是因為外在的感染而引發的疾病,病邪進入體內後隨即表現出相關的症狀。根據戴氏的說法,腸風屬於足陽明經的疾病。卮言則指出,腸風可能是外風從腸胃經絡侵入,也可能是內風因肝木過旺導致的下乘所致。因此,腸風是風邪引起的,其主要症狀是腹部疼痛,排出的多為清血或純血,應首先清除腸胃的風邪,再根據內外因素進行調理。對於內風,可用胃風湯;對外風,可用槐角丸。
【臟毒】
臟毒是因內傷而產生的疾病,長期積聚的毒素使血液顏色渾濁,時間久了才會顯現出症狀。根據戴氏的說法,腸風是大腸經積熱久而生濕,濕氣隨之下流。卮言則提到腸風的外在症狀包括腹部微痛、混雜膿液的污血,或者肛門腫脹、腸頭突出、大便困難等情況。首先需要使用拔毒疏利的藥物來排出惡血,接著使用涼血祛風的藥物,同時輔助胃氣。對於此病,可用二黃柏葉來治療,或者使用乾柿燒灰,每日早晨與米湯一起服用,因為它們能消散舊血,解熱毒,並且有助於健脾斂肺。
【附腸癖】
腸癖者。原因胃風飧泄。久則濕熱成癖。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唧出。有似於箭也。又有如節。四散漏下。(入門)有恆發於長夏者。因濕熱令行。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癖之病甚也。宜升陽防風湯。加炒柏、酒芩、當歸、陳皮主之。(準繩)
【附蠱毒】
臟腑敗壞。下血如豬肝。如爛肉。心腹絞痛。涎唾沉水。嚼豆不腥者。中盅也。(準繩)在膈者。以膽礬溶化。升麻煎湯探吐。在下者。以鬱金為末。米飲調下。取瀉後。以平胃散將養之。(入門)
白話文:
附腸癖
腸癖這個病,原因是胃風導致食物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濕熱積聚,形成癖症,停留在腸道,進而傳染到少陰經脈,叫做腸癖。民間俗稱血箭,因為患者排泄時會噴出鮮血,形狀像箭一樣。也有像一節一節的,四散流出。
有些腸癖患者在長夏時節發病,因為濕熱流行,外來的氣盛而內在的正氣虛弱,所以腸癖病症更嚴重。這時應該升陽氣,可以用防風湯,再加入炒柏、酒芩、當歸、陳皮來治療。
附蠱毒
臟腑敗壞,排泄出的血液像豬肝,像腐爛的肉,心腹絞痛,口水沉入水中,吃豆子也沒有腥味,這就是中了蠱毒。
蠱毒停留在膈膜,可以用膽礬溶化,配以升麻煎湯來探吐。如果蠱毒停留在腸道,可以用鬱金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使其瀉出。瀉完後,可以用平胃散來調理身體。
【附血痔】
血痔者。濕毒留於臟腑。注於大腸。既有病根。復遇勞思飲酒。後即下血。由內熱而妄行也。宜四物湯。加芩、柏、槐花治之。如年高氣弱。或誤用攻下。血來不止者。四君子主之。勞役即發。覺重墜者。補中益氣。加黃芩、槐花。又有膿汁濁液化生蟲物。蠹食肛門。傍生小竅。
滴血淋瀝。射如血線。當以蕪荑、艾葉、楝根等物化蟲可耳。外以血竭末敷之。或以鰻鯉骨。燒煙燻亦效。(匯補)
白話文:
【附血痔】
血痔是因為濕毒停留在臟腑,滲入大腸。既然有病因,再加上勞累、思考及飲酒,之後就會出現出血現象,這是因為內熱失控導致的。應使用四物湯,加入黃芩、黃柏、槐花進行治療。如果年紀大、氣力弱,或者誤用了通便藥物,導致出血不停,則需使用四君子湯進行調理。若是勞累後就發病,感到肛門沈墜,則需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黃芩、槐花進行加強。
此外,若出現膿汁和混濁的分泌物,滋生蟲子,蛀蝕肛門,旁邊還會生出小孔,並且血液會像線一樣滴落,這時可用蕪荑、艾葉、苦楝根等物來殺蟲。外用血竭粉敷在患處,或者使用鰻魚鯉魚的骨頭燒成煙來燻,也能見效。(匯補)
便血選方
胃風湯(方見痢疾)
黃連湯(潔古)
黃連,當歸(各五錢),炙草(二錢半)
每服五錢。水煎加大黃一錢。芍藥五錢。淡桂五分。名芍藥黃連湯。水煎。調木香、檳榔末五錢。
膠艾湯(和劑)
即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甘草。
平胃地榆湯(謙甫),治陰結便血。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三個針對便血的中醫方劑:
- 胃風湯:以黃連湯為基礎,加入大黃、芍藥、淡桂等藥物,再調入木香和檳榔,主要針對因胃風引起的便血。
- 膠艾湯:以四物湯為基礎,加入阿膠、艾葉和甘草,可能針對血虛引起的便血。
- 平胃地榆湯:專門針對陰結引起的便血。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些基本的介紹,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师的诊断进行判断。切勿自行用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即異功散加炮薑、附子、蒼朮、厚朴、神麯、益智、升麻、乾葛、當歸、白芍、薑、棗。
槐花丸,治腸風痔血。
槐角,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
加秦艽、升麻。
黃連阿膠丸
黃連(三兩),阿膠(一兩),茯苓(二兩)
以連、苓為末。水煮阿膠膏為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異功散」加上「炮薑」、「附子」、「蒼朮」、「厚朴」、「神麯」、「益智」、「升麻」、「乾葛」、「當歸」、「白芍」、「薑」、「棗」。
「槐花丸」用於治療腸風和痔出血。
「槐角」、「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 加上「秦艽」、「升麻」。
「黃連阿膠丸」
- 黃連(三兩),
- 阿膠(一兩),
- 茯苓(二兩) 將黃連和茯苓研磨成粉末,用水煮阿膠至成膏狀,再將膏狀物做成丸狀。空腹時,用米湯服用。
黃土湯(金匱)
甘草,白朮,黃芩,阿膠,熟地,附子(炮各二兩),伏龍肝半升煮。分服。
三黃補血湯
黃耆(一錢半),生地(二錢),熟地,川芎(各一錢),芍藥,丹皮,柴胡,升麻(各五分)
柏葉散,治臟毒。
側柏葉(二兩),黃芩(一兩半),大黃(五錢)
白話文:
黃土湯(金匱)
甘草、白朮、黃芩、阿膠、熟地、附子(每味各二兩,炮製後使用),伏龍肝半升,加水煮沸。分次服用。
三黃補血湯
黃耆(一錢半),生地(二錢),熟地、川芎(各一錢),芍藥、丹皮、柴胡、升麻(各五分)
柏葉散,治臟毒。
側柏葉(二兩),黃芩(一兩半),大黃(五錢)
黃土湯
屬於金匱要略中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虛寒性疾病,例如脾胃虛寒、腎陽不足等。其成分包括甘草、白朮、黃芩、阿膠、熟地、附子、伏龍肝。其中,甘草、白朮、黃芩健脾益氣,阿膠、熟地滋陰補血,附子溫腎助陽,伏龍肝清熱解毒。
三黃補血湯
是一種補血活血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血虛證。其成分包括黃耆、生地、熟地、川芎、芍藥、丹皮、柴胡、升麻。其中,黃耆補氣固表,生地、熟地滋陰補血,川芎活血行氣,芍藥養血調經,丹皮涼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鬱,升麻升陽解表。
柏葉散
用於治療臟毒,主要成分為側柏葉、黃芩、大黃。其中,側柏葉清熱解毒,黃芩清熱燥濕,大黃瀉熱通便。
注
- 古籍中藥材的劑量單位為「兩」、「錢」、「分」,現代常用克或毫克計量,具體換算請參閱相關資料。
米飲下。
升陽防風湯(東垣),治腸風。
蒼朮(酒浸炒四錢),白朮,茯苓,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
理物湯
即理中四物湯合用。
四物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四方俱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
棕灰散
敗棕煅存性。每服二錢。或酒或米飲下。
白話文:
服用米湯送服升陽防風湯(出自東垣醫學),用於治療腸風。藥方如下:蒼朮(酒浸炒四錢)、白朮、茯苓、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理物湯就是理中湯與四物湯合用。四物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這四方藥物都見於中風)、理中湯(見於中寒)。棕灰散,用敗棕煅燒至存性,每次服用二錢,可以用酒或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