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痢疾

大意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閉塞滯下。為飧泄腸癖。(內經)滯下者。謂氣食滯於下焦。腸癖者。謂濕熱積於腸中。即今之痢疾也。(匯補)故曰。無積不成痢。痢乃濕熱食積三者。(雜著)

內因

生冷油膩。留滯於內。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為調攝失宜。風寒暑濕。干觸穢濁。故為此疾。(指掌)其多發於夏秋者。因脾主長夏。脾感酷暑。肺金亦病。至秋陽氣收斂。火氣下降。肺傳大腸。並迫而為病也。(醫統)

外候

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純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雖有痛不痛大痛之分。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丹溪)若初起有惡寒發熱。頭疼身痛者。帶表症也。初起有心煩口渴。腹痛嘔吐者。裡實症也。(匯補)

白話文:

【大意】

飲食過量或不規律,作息不適時,這些內在因素會導致陰邪侵入五臟,造成堵塞、積滯,進而引發飧洩和腸癖等疾病。(《內經》)其中,“滯下”指的是氣和食物在下焦積滯,“腸癖”則是濕熱在腸道中積聚,這兩種情況現代醫學上通常對應於痢疾。(《匯補》)因此可以說,沒有積滯就不可能產生痢疾,痢疾是由濕熱和食物積滯引起的。(《雜著》)

【內因】

食用生冷、油膩的食物,使濕邪和熱邪在體內積聚,長期隱藏而不散去。一旦生活調養不慎,受到風寒暑濕的影響,或是與污濁環境接觸,就會導致這種疾病。(《指掌》)夏季和秋季是這種疾病多發的季節,因為夏季脾氣旺盛,脾氣受酷暑影響,同時,秋季陽氣收斂,火氣下降,肺部功能減弱,最終影響到大腸,使得腸道受病引起疾病。(《醫統》)

【外候】

痢疾的表現可能有膿液、血液、膿液和血液混雜、純粹的腸道污物,或者糞便和污物混雜。雖然有疼痛或無疼痛,嚴重或輕微的區別,但共同特徵是腹部緊迫,後面的重壓感讓人感到煩擾。(《丹溪》)如果痢疾初期伴有惡寒、發熱、頭痛、身體疼痛,這是表症的表現。如果初期出現心煩、口渴、腹痛、嘔吐的情況,則是裏實症的表現。(《匯補》)

分寒熱

痢起夏秋。濕熱交蒸。本乎天也。因熱求涼。過吞生冷。由於人也。氣壯而傷於天者。鬱熱為多。氣弱而傷於人者。陰寒為甚。濕土寄旺四時。或從火化。則陽土有餘。而濕熱為病。或從水化。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必讀)

辨虛實

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而滑者。熱也。外此無非虛寒矣。其相似之際。最當審察。如口渴而喜冷者。為熱。口渴而喜熱者。為寒。腹痛而脹悶者。為實。腹痛而喜按者。為虛。溺短而赤澀者。為熱。溺短而清白者。

為寒。後重而新病為實。後重而久病為虛。脈大而沉實為實。脈大而浮洪亦虛。(必讀)

白話文:

分寒熱

痢疾多發生在夏季和秋季。濕熱交蒸,這是天時使然。人們因為炎熱想求涼爽,過度吞食生冷食物,這就是人為因素。體質強壯,但受到天時影響的人,多半是鬱熱為病;體質虛弱,受到人為因素影響的人,多半是陰寒為病。濕土旺盛於四季,如果從火化,則陽土有餘,濕熱成為病症;如果從水化,則陰土不足,寒濕成為病症。(必讀)

辨虛實

肚子脹滿、食慾不振、劇烈疼痛、害怕按壓,這是實證。口渴想喝水、喜歡冷、怕熱,這是熱證。脈象強勁有力,這是實證。脈象數而滑,這是熱證。除此之外,其他的症狀就都是虛寒了。

在一些相似的症狀中,更應該仔細觀察。比如,口渴但喜歡喝冷水,是熱證;口渴但喜歡喝熱水,是寒證。肚子痛而且脹悶,是實證;肚子痛但喜歡按壓,是虛證。小便量少,顏色赤紅而澀,是熱證;小便量少,顏色清白,是寒證。

小便後有沉重感,而且是新發生的病症,是實證;小便後有沉重感,而且是久病,是虛證。脈象大而沉實,是實證;脈象大而浮而洪,也是虛證。(必讀)

辨五色

濕熱之積。干於血分則赤。干於氣分則白。赤白兼見。氣血俱病也。純下清血者。傷風也。色如豆汁者。傷濕也。淡黃挾白者。食積也。微紅焦黃者。熱毒也。紫黑血絲者。瘀血也。雜下散血者。損傷也。如魚腦者。脾失運而陳積不腐也。如凍膠者。腸胃冷而真液下脫也。如白膿者。

虛而挾熱。津液努責而結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弱極也。如雞肝色者。百脈皆傷也。(匯補)

辨寒熱

世俗多以白為寒。赤為熱。似矣。然白色亦有屬熱者。如穀食腐熟而成膿也。赤色赤有屬寒者。因血瘀凝泣而入腸也。不可以赤白為準。但當以脈辨之。(醫統)

白話文:

辨五色

濕熱積聚,影響血分則呈紅色,影響氣分則呈白色。若同時出現紅色和白色,則氣血皆病。

  • **純粹下清血,呈紅色者:**傷風。
  • **顏色如豆汁者:**傷濕。
  • **淡黃色夾雜白色者:**食積。
  • **微紅且呈焦黃色者:**熱毒。
  • **紫黑色帶血絲者:**瘀血。
  • **雜下散血者:**損傷。
  • **顏色如魚腦者:**脾失運化,導致陳積不腐。
  • **顏色如凍膠者:**腸胃虛寒,真液下脫。
  • **顏色如白膿者:**虛寒夾雜熱,津液被迫凝聚而成。
  • **顏色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極度虛弱。
  • **顏色如雞肝色者:**百脈皆傷。

辨寒熱

世俗多以白色為寒,紅色為熱,看似有道理。然而,白色亦有屬熱者,例如穀食腐熟而成膿。紅色亦有屬寒者,例如因血瘀凝結而入腸。不可單憑顏色判斷寒熱,應以脈象為準。

積分新舊

舊積者。濕熱食積也。當推蕩。新積者。下後又生也。當調補。不可輕攻。脾運而積自化。若因虛而痢。雖舊積亦不可下。虛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參朮。補完胃氣而後下者。亦一時之權宜也。(匯補)

邪分逆順

先水瀉。後便膿。此脾傳腎之賊邪。為逆。難愈。先膿血。後水瀉。此腎傳脾之微邪。為順。易愈。(丹溪)

裡急分辨

裡急而不及更衣者。火也。火性急速。能燥物也。裡急而頻見更衣者。虛也。元氣滑脫。不禁固也。(匯補)

後重分辨

邪迫而後重者。至圊積減。未幾復作。此大腸經積滯。不能宣通也。虛滑而復重者。至圊不減。後反加甚。此肺脾氣降。不能發升也。(醫統)

白話文:

積分新舊

舊積是指濕熱食積,應該要推蕩去除。新積是指瀉下後又再次積聚,應該要調補,不可輕易攻下。脾胃運化正常,積聚就會自然化解。如果因為虛弱而導致腹瀉,即使是舊積也不可下瀉。虛弱恢復,腹瀉就會自行停止。丹溪先生有先用人蔘、白朮補完脾胃之氣,然後再瀉下的方法,這也是一種權宜之計。

邪分逆順

先水瀉後便膿,這是脾臟傳導腎臟的邪氣,屬於逆傳,難以治癒。先膿血後水瀉,這是腎臟傳導脾臟的微邪,屬於順傳,容易治癒。

裡急分辨

裡急腹痛,來不及換衣服,屬於火邪。火性急燥,能使物體乾燥。裡急腹痛,頻繁換衣服,屬於虛邪。元氣滑脫,無法固攝。

後重分辨

邪氣迫使後重,到廁所排泄後,積聚減少,但不久又會復發,這是大腸經積滯,不能宣通所致。虛弱滑脫而後重,到廁所排泄後,積聚不減,反而加重,這是肺脾氣下降,不能升發所致。

身熱分辨

初痢身熱脈浮者。可解表。初痢身熱脈沉者。可攻下。久痢身熱脈虛者。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邪盛難醫。(匯補)

腹痛分辨

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鬱在大腸。宜苦梗開之。丹溪後隨症用藥。因積滯者。腹必脹滿。血虛者。痛必喜按。又有虛寒作痛者。必久痢見之。(匯補)

色黑分辨

下痢色黑有三。黑而焦色者。熱極反見水化也。黑而有光如漆者。瘀血也。黑如塵腐者。乃死症耳。(匯補)

嘔逆分辨

痢而嘔者。胃氣不和也。心法有胃中火逆而嘔者。有毒氣上攻而嘔者。有胃虛而嘔者。有肝旺而嘔者。大率久痢見之為逆。(匯補)

白話文:

身熱分辨

初次痢疾,身體發熱,脈搏浮起者,可解表初次痢疾,身體發熱,脈搏沉陷者,可攻下久痢身體發熱,脈搏虛弱者,正氣虛弱,宜加強滋補久痢身體發熱,脈搏有力者,邪氣盛大,難以醫治。(匯補)

腹痛分辨

痢疾腹痛,乃是肺金之氣鬱結在大腸,宜用苦寒藥物開通丹溪先生(指著名醫家朱丹溪)之後,隨症用藥。因積滯者,腹部必脹滿;血虛者,疼痛時必喜歡按壓;還有虛寒作痛者,必是久痢患者才會出現。(匯補)

色黑分辨

痢疾排泄物顏色發黑,有以下三種情況:

  • 黑色而焦黃者,乃是熱極反見水化的表現
  • 黑色而有光澤如漆者,是瘀血所致
  • 黑色如塵土腐敗者,乃是死症。(匯補)

嘔逆分辨

痢疾同時嘔吐者,是胃氣不和心法(指治病方法)上有胃中火逆而嘔者,有毒氣上攻而嘔者,有胃虛而嘔者,有肝火旺盛而嘔者。總之,久痢患者容易出現嘔逆。(匯補)

氣滯痢

七情乖亂。氣不宣通。鬱滯腸間。觸發積物。去如蟹渤。拘急獨甚。必兼胸宇不寬。首宜化氣。(匯補)

食積痢

飲食過多。脾胃不運。生冷失調。濕熱乃成。痢下黃色。或如魚腦。腹痛脹滿。不嗜飲食。宜消導。(匯補)

時疫痢

有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

當察運氣之相勝。以發散疫邪。(大全)不可用克導攻下之劑。

瘀血痢

凡飽食疾走。極力叫號。跌僕受傷。鬱怒不泄。以及婦人經行產後。誤吞生冷。惡血不行。凝滯於內。侵入腸間而成痢疾。純下紫黑惡血。脈現芤細結促。治當祛瘀。(匯補)

白話文:

氣滯痢

七情不順,導致氣機不暢,在腸道中鬱積阻塞,刺激積聚的穢物,排泄物如同蟹腳一樣,排便急迫而頻密,特別是腹痛難忍。患者還會伴隨胸悶、頭部不適的症狀。治療應當以化解氣滯為主。(匯補)

食積痢

飲食過量,脾胃運化失常,或食用生冷食物,造成濕熱積聚,引起痢疾。排泄物呈黃色,或像魚腦一樣,腹部疼痛脹滿,不愛吃飯。治療應當以消食導滯為主。(匯補)

時疫痢

同一家庭中,上下皆染病,症狀相似,這是流行性痢疾。

應根據當時的氣候變化,以發散解毒的方法治療。不可使用峻猛攻下之藥。(大全)

瘀血痢

飽食後急走,用力喊叫,跌倒受傷,抑鬱怒氣不抒,以及婦女月經期或產後誤食生冷食物,導致瘀血阻滯,侵入腸道引起痢疾。排泄物呈紫黑色,脈象細弱,治療應當以祛瘀為主。(匯補)

噤口痢

痢而能食。知胃未病。有脾家濕熱。熏蒸清道而成噤口者。亦有脾胃素虛者。亦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亦有服澀劑太早者。如胃弱氣陷。絕不思食。則難治矣。如大虛大熱者。以人參同姜炒黃連煎湯。時時呷之。或單用石蓮肉炒香煎服。外用田螺搗爛。入麝一分。納入臍中。引熱下行。(匯補)

休息痢

屢止屢發。經年不愈。名曰休息。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所致。亦有調理失宜。亦有過服寒涼。亦有元氣下陷。亦有腎虛不固。均能患此。(醫統)

白話文:

噤口痢

患者雖然腹瀉但仍能進食,說明胃部並無大礙。這是由於脾臟積聚濕熱,薰蒸清道而導致噤口(不願開口說話)的症狀。也有可能是脾胃原本虛弱,或是誤服利藥傷及胃氣,又或是服食澀劑過早,導致胃氣虛弱下陷,完全不想進食,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若患者虛弱且發熱,可以用人參和薑一起炒黃連,煎湯服用,並時常少量飲用。或者單獨用石蓮肉炒香後煎服。外用田螺搗爛,加入麝香少許,放入肚臍,引導熱氣下行。(出自《匯補》)

休息痢

反覆發作,多年不愈,稱為休息痢。多半是因過早服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導致積熱未清所致。也可能是調理不當,或服用過多寒涼之物,或者元氣下陷,腎虛不固,都會引發休息痢。(出自《醫統》)

虛滑痢

勞役過度。中州衰損。四肢困倦。穀食難化。下痢糟粕。腹中微痛。但有虛坐。並無努責。六脈沉伏。或應指模糊。治宜調補。不可以常例治之。亦有痢久不愈而變成者。治法相同。如再用寒涼行氣。則惡寒厥逆自汗昏沉等症立見矣。須大劑辛溫之品補之。

陰虛痢

有素患陰虛。偶感寒邪。腹痛下痢。裡急後重。赤白稠濁。或見紅水。發熱夜甚。煩渴不寧。胸中似飢。得食則脹。治以清解熱邪。兼滋陰血。庶可保全。設用涼血攻積補氣破氣治之。必死。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藥、甘、桔、阿膠、石蓮、赤苓、陳皮、風、米、澤瀉之類。(寓意草)

白話文:

虛滑痢

過度勞累,導致中焦脾胃虛弱,四肢乏力,飲食難以消化,排泄糟粕,腹部隱隱作痛,只是虛弱無力,並無用力排便的現象。脈象沉細,或指尖觸摸時感到模糊。治療應以補益為主,不可用一般痢疾的治療方法。若長期痢疾不愈,轉化為虛滑痢,治療方法相同。若再用寒涼性藥物疏通氣機,則會出現惡寒、四肢厥冷、自汗、昏沉等症狀。必須用大劑溫熱性藥物來補益。

陰虛痢

素體陰虛,偶感寒邪,腹部疼痛,下痢,裡急後重,大便赤白混濁,甚至出現紅色水樣便。發熱,夜間尤甚,口渴不安,胸口似餓,但進食後會感到脹滿。治療應以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為主,才能保全性命。如果使用涼血攻積、補氣破氣的方法治療,必然會危及生命。例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藥、甘草、橘皮、阿膠、石蓮、赤苓、陳皮、風藤、米、澤瀉等藥物。

註解:

  • 中焦:指脾胃,位於人體的胸腹之間。
  • 糟粕:食物消化後殘渣。
  • 虛坐:指虛弱無力,坐立不安。
  • 努責:用力排便。
  • 沉伏:脈象細微,沉而無力。
  • 應指模糊:指觸摸脈搏時感到不清晰。
  • 寒涼行氣:指使用寒涼性質的藥物疏通氣機。
  • 厥逆:四肢厥冷,手足冰冷。
  • 自汗:無故出汗。
  • 昏沉:頭腦昏沉不清醒。
  • 辛溫:指辛辣溫熱性質的藥物。
  • 陰虛:指體內陰液不足。
  • 寒邪:指寒氣入侵。
  • 裡急後重:指便意頻頻,但排便量少。
  • 赤白稠濁:指大便顏色赤白相間,粘稠混濁。
  • 紅水:指紅色水樣便。
  • 煩渴不寧:指口渴不安,躁動不安。
  • 胸中似飢:指胸口感覺飢餓。
  • 涼血攻積:指使用涼血的藥物清除積聚在體內的病邪。
  • 補氣破氣:指使用補氣的藥物同時也具有破氣的作用。

蟯蟲痢

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乘。或痛或癢。從穀道中出。其形極細。乃九蟲之一也。宜清熱殺蟲。(醫統)

蟲疰痢

痢下黑色。形如雞肝。口燥大渴。五內切痛。由服金石湯丸。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絡而來。難治。(醫統)

痢分輕重

凡痢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匯補)

瘧痢前後

瘧痢二症。同因暑邪飲食失宜。致有瘧後發痢者。由汗多亡陽。元氣下陷。後重裡急。似痢非痢也。亦有痢後發瘧者。因下多亡陰。榮衛失調。寒熱交爭。似瘧非瘧也。俱不可純用攻劑。若瘧痢兼發者。內有積滯。外受風寒。可雙解之。(醫統)

白話文:

蟯蟲痢

胃氣虛弱,腸道功能衰敗,則蟯蟲趁虛而入,侵犯下焦。患者會感到肛門疼痛或瘙癢,並從肛門中排出蟲體。蟯蟲形狀極細小,屬於九蟲之一。應以清熱殺蟲之法治療。(醫統)

蟲疰痢

痢疾患者排出黑色糞便,形狀像雞肝,口乾舌燥,渴欲飲水,五臟六腑疼痛難忍。這是因為服用金石類藥物湯丸,損傷了體內的陰氣,導致血液從全身經絡流出,造成此病。此病難以治療。(醫統)

痢疾輕重之分

凡是患痢疾時,身體不發熱的,屬於輕症;身體發熱的,屬於重症。能夠正常進食的,屬於輕症;不能正常進食的,屬於重症;完全無法進食的,則有生命危險。(匯補)

瘧疾與痢疾前後相繼發作

瘧疾與痢疾這兩種疾病,都是由於暑邪侵襲或飲食不節而引起。有的患者在瘧疾之後發生痢疾,這是因為出汗過多,損傷陽氣,導致元氣下降,出現肛門墜脹、裡急後重等症狀,像是痢疾卻又非真正的痢疾。也有患者在痢疾之後發生瘧疾,這是因為腹瀉過多,損傷陰氣,導致營衛失調,寒熱交替,像是瘧疾卻又非真正的瘧疾。這兩種情況都不可單純使用攻伐之法。如果瘧疾與痢疾同時發作,則是因為體內有積滯,又受了風寒,應當採取雙解之法治療。(醫統)

死症

下痢純血者死。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如魚腦如豬肝者。半死半生。氣短呃逆者死。唇若塗朱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身熱脈弦者。半生半死。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飲食不入。五虛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亦死。(匯補)

脈法

腸癖下膿血脈沉小滑利者吉。浮洪弦數者凶。又洪弦者重。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雖發熱不死。惟弦急者難治。(匯補)

治法

和血則便膿自愈。行氣則後重自除。(內經)後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祛風。(東垣)因於濕熱者。去其濕熱。因於積滯者。去其積滯。因於氣者調之。因於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必讀)

白話文:

下痢排出純血的人會死。如果糞便顏色像塵土一樣腐敗,也會死。如果像屋頂漏水一樣不停流瀉,也會死。如果像魚腦或豬肝一樣,是半死不活的狀態。呼吸急促,打嗝的人會死。嘴唇像塗了朱砂一樣鮮紅的人會死。肛門像竹筒一樣大的人會死。身體發熱,脈搏弦急的人,是半死不活的狀態。脈搏細弱,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前後無法進食,五臟虛弱的人會死。直腸從下部脫出的病人會死。長期腹瀉,突然排出大量堅硬的糞便的人會死。小兒出痘後馬上就腹瀉的人會死。婦女剛生產完就腹瀉的人也會死。

如果腹瀉排出膿血,脈搏沉細滑利,預後良好。如果脈搏浮洪弦數,預後凶險。脈搏洪弦表示病情嚴重,浮大表示尚未停止,微弱表示會自行痊癒。即使發燒,也不至於致命。只有脈搏弦急的病人難以治療。

治療腹瀉要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如果血氣不和,導致膿血便,就要調和血氣,就能痊癒。如果氣機阻滯,導致便後重墜,就要疏通氣機,就能消除重墜感。如果身體沉重,就要祛除濕氣。如果脈搏弦急,就要祛除風邪。腹瀉是由於濕熱引起的,就要去除濕熱。是由於積食引起的,就要去除積食。是由於氣機失調引起的,就要調和氣機。是由於血氣不足引起的,就要調和血氣。新發病,實證的病人,可以用通因通用法治療。久病體虛,虛證的病人,可以用塞因塞用法治療。

初痢忌澀

初痢之法。化滯清熱。直候積消毒散。脾胃已和。氣血將復。方可調補。不可遽用肉蔻、訶子、白朮輩。以補住濕熱。不可妄投粟殼、龍骨、烏梅等。以秘澀腸胃。恐邪得補而愈甚。腹痛欲死。變症百出。日久延遷而未已也。(心法)

久痢忌攻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後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耗乎。(必讀)

白話文:

初痢忌澀

剛開始腹瀉的治療方法,應該以化解積滯、清熱為主。等到積滯已消、脾胃恢復正常,氣血也將要恢復,才可以用補益的方法。不可急著使用肉蔻、訶子、白朮等藥物,因為它們會補住濕熱,反而不利於病情。也不可隨意使用粟殼、龍骨、烏梅等藥物,因為它們會使腸胃澀滯,容易讓病邪得到滋養,病情更加嚴重,甚至導致腹痛難忍,出現各種併發症。如果久拖不治,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

久痢忌攻

腹瀉本是氣機下陷,如果再用行氣之法,會加重病情。脾胃虛弱,如果再用攻積之法,元氣會更加虛弱。濕熱傷血的患者,應該以調補血氣為主,如果過度推蕩,反而會加重血傷。津液不足而口渴的患者,應該以止泄為主,如果只用滲利之法,會導致津液更加耗損。

痢有汗法

初起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表症見者。即宜發散。所謂風邪內結者。汗之是也。(醫統)

痢有補法

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病後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必讀)

痢久補脾

久痢體虛氣弱滑脫。徒知止澀。竟難奏效。殊不知元氣下陷。當用升提補氣。如參、耆、白朮、升麻之屬。自能漸愈。甚者灸氣海天樞百會穴。(醫統)如食少者。專調脾胃。飲食進而氣血和。蓋痢以胃氣為本也。(入門)

痢久補腎

腎為胃關。開竅於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虛。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蓋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士材)

白話文:

痢疾治療方法:

痢疾初期散寒發汗

痢疾初起,患者會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表症,屬於外感風寒,宜用發散解表的方法治療。所謂風邪內結,就是指風寒入侵體內,需要用汗法將其驅散。 (出自《醫統》)

痢疾虛弱補虛

脈象微弱、面色蒼白、體形消瘦或病後出現痢疾的患者,屬於身體虛弱,需要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出自《必讀》)

痢疾久治補脾

久痢患者,由於體虛氣弱,脾氣不足,導致腸道滑脫,單純止瀉效果不佳。應當補益脾氣,升提元氣,使用人參、黃耆、白朮、升麻等藥物,才能逐漸康復。嚴重者可灸氣海、天樞、百會穴。 (出自《醫統》) 如果患者食慾不振,則應重點調養脾胃,改善消化功能,使飲食進補,氣血充盈。痢疾的根本在於胃氣,胃氣強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出自《入門》)

痢疾久治補腎

腎臟是胃氣的門戶,與肛門、尿道相通。久痢患者,腎氣必然虛弱。治療痢疾,如果不補腎,就不算是完全治癒。 痢疾的根本原因在於腎陽不足,脾氣失養,就像土壤失去了母親一樣。必須用桂枝、附子等藥物大力補益命門之火,恢復腎臟的陽氣,才能補益脾氣,就像守住家門一樣,才能使元氣恢復,真正康復。 (出自《士材》)

用藥

主以保和丸。赤痢。加川芎、當歸。白痢。加蒼朮。腹痛。加當歸、芍藥。後重。倍檳榔、枳殼。小水赤澀。加茯苓、木通。肛門熱痛。加大黃、朴硝。此通導之法。凡實熱者用之。若赤痢久而血虛者。四物湯。加阿膠、陳皮、白朮、甘草。白痢久而氣虛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木香、砂仁。

白話文:

用藥

主治 以保和丸。

赤痢 加川芎、當歸。

白痢 加蒼朮。

腹痛 加當歸、芍藥。

後重 倍檳榔、枳殼。

小水赤澀 加茯苓、木通。

肛門熱痛 加大黃、朴硝。

此為通導之法,凡實熱者用之。

若赤痢久而血虛者, 用四物湯。加阿膠、陳皮、白朮、甘草。

白痢久而氣虛者, 用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木香、砂仁。

痢久而後重不去。此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痢久而積滯不化。為脾氣不運。六君子湯。中焦寒者。理中湯。下焦虛者。四神丸。此溫補之法。凡虛寒者用之。若血瘀痢者。用當歸、桃仁、赤芍、枳殼、甘草、黃芩、香附、陳皮、肉桂。若食積痢者。用化滯湯。加山楂、枳殼、木香、砂仁。

白話文:

如果痢疾持續很久,久治不愈,這是因為元氣下陷。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痢疾時間長,導致積滯不化,這是因為脾氣不運。可以服用六君子湯。

如果中焦寒涼,可以服用理中湯。

如果下焦虛弱,可以服用四神丸。

以上都是溫補的方法,適合虛寒體質的人。

如果痢疾是由於血瘀引起的,可以使用當歸、桃仁、赤芍、枳殼、甘草、黃芩、香附、陳皮、肉桂等藥物。

如果痢疾是由於食積引起的,可以使用化滯湯,並加入山楂、枳殼、木香、砂仁等藥物。

此疏利之法。凡內傷氣食者宜之。若時疫痢者。用防風湯。加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此發散之例。凡外感風寒者用之。若噤口痢者。香連丸。同石蓮肉、竹茹、枇杷葉、蒼朮。徐徐呷下。此清解之例。凡虛熱者宜之。若穢盡氣虛。用芍藥湯。加參、耆、苓、朮、訶黎、粟殼、烏梅、肉果、香椿皮。

白話文:

此疏利之法

這個方法主要用來疏通利氣。

凡內傷氣食者宜之

凡是因內傷導致氣食不和的人,都適合使用此法。

若時疫痢者,用防風湯,加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此發散之例,凡外感風寒者用之

如果患上了時疫引起的痢疾,可以服用防風湯,並加入羌活、白芷、柴胡、川芎。這個方子屬於發散之法,凡是外感風寒的人都可以使用。

若噤口痢者,香連丸,同石蓮肉、竹茹、枇杷葉、蒼朮,徐徐呷下。此清解之例,凡虛熱者宜之

如果患上了噤口痢,可以服用香連丸,並加入石蓮肉、竹茹、枇杷葉、蒼朮,慢慢地喝下。這個方子屬於清解之法,凡是虛熱的人都可以使用。

若穢盡氣虛,用芍藥湯,加參、耆、苓、朮、訶黎、粟殼、烏梅、肉果、香椿皮

如果因病邪耗損導致氣虛,可以服用芍藥湯,並加入人參、黃芪、茯苓、蒼朮、訶黎勒、粟殼、烏梅、肉果、香椿皮。

此兜澀之劑。凡滑脫者宜之。若陽邪陷入陰中。脈沉數有力。肌膚晦黑者。初則升散。用人參敗毒散。後則升補。用補中益氣湯。服藥時外宜坐殿肛門。努力忍便。直待藥勢已行。皮間汗潤而止。務使內陷之邪。提之轉從表出。所以挽其不趨之勢也。凡初痢腹痛。不可驟用參朮。

雖胃氣虛弱。亦當禁之。

痢疾選方

保和丸(方見傷食),理中湯(方見中寒)

芍藥湯,治下痢膿血。裡急後重諸症。

芍藥(二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檳榔,甘草(各三錢),木香(一錢)

白話文:

這種收斂的藥物,適合治療滑脫的病症。如果陽邪侵入陰中,脈沉數有力,肌膚晦黑,一開始就要用人參敗毒散來升散邪氣,之後再用補中益氣湯來升補氣血。服藥時最好坐著,肛門用力忍住大便,等到藥力發揮,皮膚表面出現汗潤才停止,務必將內陷的邪氣提出來,從表面排出,才能挽救病情。對於初發的痢疾腹痛,不可馬上使用人參和白朮,即使胃氣虛弱,也應該禁忌使用。

痢疾的常用方劑有:保和丸(方劑見傷食),理中湯(方劑見中寒)。

芍藥湯,治療下痢膿血、裡急後重等症狀,由芍藥(二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檳榔、甘草(各三錢)、木香(一錢)組成。

每服五錢。水煎。加枳殼。名導氣湯。

化滯湯,治下痢因於食積氣滯者。

青皮,陳皮,厚朴,枳實,黃芩,黃連,當歸,芍藥(各二錢),木香(五分),檳榔(八分),滑石(三分),甘草(四分)

加味平胃散,治下痢因於濕蒸熱鬱者。

蒼朮,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

加味防風湯,治下痢困於風邪時疫者。必有表症。乃可用之。

白話文:

每服五錢,用水煎煮,加入枳殼,稱為導氣湯。化滯湯可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氣機阻滯導致的腹瀉。配方包含青皮、陳皮、厚朴、枳實、黃芩、黃連、當歸、芍藥(各二錢)、木香(五分)、檳榔(八分)、滑石(三分)、甘草(四分)。加味平胃散可用於治療因濕熱鬱結導致的腹瀉。配方包含蒼朮、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加味防風湯可用於治療因風寒時疫導致的腹瀉,患者通常伴有表證,才可使用。

麻黃,防風,蒼朮,川芎,藁本,羌活,白芷,桔梗,芍藥,甘草

香連丸(直指),統治痢疾初起。乃和平之劑。

黃連(十兩),木香(四兩)

末之。醋糊丸。淡薑湯下。(隨症加入)

芩術湯,統治痢疾積去調理之劑。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每服三錢。水煎。

黃芩湯。

黃芩(二錢),芍藥(一錢半),甘草(五分)

真人養臟湯(和劑),治痢久脾腎俱虛。腸胃不固。經年不愈者。

白話文:

麻黃、防風、蒼朮、川芎、藁本、羌活、白芷、桔梗、芍藥、甘草是中醫常用的草藥。

「香連丸」是治療痢疾初期的藥方,其特點在於能調和身體。

配方為:黃連(十兩)、木香(四兩)。將這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醋來製成丸狀,服用時請以淡薑湯送服。

「芩術湯」是治療痢疾後期的藥方,主要用於調理身體。

配方為: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黃芩湯」是一種單味藥,主要成分為黃芩(二錢)、芍藥(一錢半)、甘草(五分)。

「真人養臟湯」是中醫治療痢疾的藥方,適用於長期脾腎虛弱、腸胃功能不穩,導致疾病久久不能痊癒的情況。

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果(半兩),粟殼(蜜炙三兩半),訶子(一兩二錢)

每服四錢。水煎。久病。加附子。

四神丸,治下焦不固。下痢不止。(方見泄瀉)

衛生湯

即異功散,加山藥、苡仁、澤瀉、黃連。

錢氏白朮散,治脾虛泄痢肌熱。

即四君子加木香藿香、乾葛。

四君子湯,治白痢久而不愈。屬氣虛者。

白話文:

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果半兩,粟殼(蜜炙)三兩半,訶子一兩二錢,每服四錢,水煎。久病者,可加附子。

四神丸用於治療下焦不固、下痢不止。詳細方劑請參閱泄瀉篇。

衛生湯即異功散,加入山藥、苡仁、澤瀉、黃連。

錢氏白朮散用於治療脾虛泄痢肌熱,即四君子湯加入木香、藿香、乾葛。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白痢久而不愈,屬於氣虛者。

六君子湯,治痢久而積滯不減。脾氣不運者。

補中益氣湯,治痢久而後重不去。屬脾氣下陷者。(方俱見中風)

胃風湯,治中焦虛寒。下痢不止。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芍藥,川芎(各等分),肉桂(減半)

水煎。一方。加乾葛。

四物湯,治赤痢久而不愈。屬血虛者。(方見中風)

白話文:

六君子湯

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且積滯不消,脾胃氣機不運的患者。

補中益氣湯

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且久治不愈,伴隨有下墜感,屬於脾胃氣虛下陷的患者。此方亦見於中風篇章。

胃風湯

用於治療中焦虛寒,腹瀉不止的患者。

胃風湯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當歸、芍藥、川芎(各等分),肉桂(減半)

用法

水煎服。可加乾葛。

四物湯

用於治療長期赤痢(赤色腹瀉)不愈,且屬於血虛的患者。此方亦見於中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