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3)

1. 腳氣

大意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經文)故腳氣之疾。實水濕所為也。(發明),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匯補)

內因

由脾腎虛弱。勞碌犯房。為風寒暑濕所侵。或乳酪醇酒。飲食厚味。損傷脾胃。濕熱下注腎肝而成。(醫鑑)

外候

初起其勢甚微。惟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屈弱。轉筋掣急。或緩縱不隨。或膝臏枯槁。或足脛紅腫。其上升也。小腹不仁。心煩胸悶。痰壅氣逆。聞食即嘔。或瀉或閉。胸中忡悸。不欲見光。錯亂妄語。精神昏憒。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狀若傷寒。但初起必先足脛掀赤紅腫。

膝臏軟弱頑麻為異。平復之後。或一旬或半月。復作如故。足脛腫大。腳如蟲行。上走腰背心腹。(匯補)

白話文:

濕氣入侵身體,首先會影響下半身。腳氣病症就是因水濕堆積造成,但也有夾雜痰濕、火氣、氣虛、血虛等不同的情況。

腳氣的病因可能是脾腎虛弱、勞累过度、房事過度,或因風寒暑濕侵襲,或因食用乳酪、醇酒、厚味損傷脾胃,導致濕熱下注腎肝而引起。

初期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氣衝穴隱隱作痛,雙腿无力、抽筋,或行動不便、膝蓋乾燥,或小腿紅腫。嚴重時會向上蔓延,導致腹部不适、心煩氣悶、痰多氣喘、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胸悶心悸、畏光、神志不清、昏昏沉沉、怕冷發熱、頭痛身痛,症状類似傷寒。但脚氣初期一定會先出現小腿紅腫,並伴隨膝蓋軟弱無力、麻木等特徵。即使症狀緩解,也會在十天或半個月後復發,小腿腫大,腳像蟲子爬行一樣,蔓延至腰背、腹部。

病分南北

北方地高。陵居土燥。多酒面湩酪。濕從內生。南方地卑。川澤土潤。多山嵐瘴氣。邪從外感。然北方雖無卑地。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南方縱無湩酪。亦有魚腥瓜果之內濕。可見內外之濕。南北俱有。宜隨症而辨。不可以地限之也。(匯補)

病分乾溼

濕腳氣者。筋脈弛而浮腫。或生臁瘡之類。但腫重而不上升。此屬濕勝。宜利濕疏風。乾腳氣者。筋脈蜷縮。枯細不腫。因他病而發。有時上衝。此以熱勝。宜涼血清火。(匯補)

病分寒熱

感濕熱而發。必四肢俱熱。感寒濕而發。必四肢俱寒。(匯補)

人分肥瘦

白話文:

北方地勢高,土質乾燥,人們常喝烈酒,愛吃乳酪,濕氣多從體內產生。南方地勢低,河流湖泊眾多,土質濕潤,山林瘴氣多,邪氣多從體外入侵。但北方雖然沒有低窪之地,也會有淋雨受露導致的濕氣外顯;南方縱使沒有乳酪,也會有魚腥瓜果導致的體內濕氣。可見無論南北,內外濕氣都可能存在,需根據病症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濕腳氣患者,筋脈鬆弛浮腫,或生臁瘡等,腫脹沉重不易上升,這是濕氣過盛,宜用利濕疏風藥物治療。乾腳氣患者,筋脈蜷縮,乾枯細瘦,不腫脹,因其他疾病而起,有時會向上蔓延,這是熱氣過盛,宜用涼血清火藥物治療。

感濕熱而發病,必然四肢發熱;感寒濕而發病,必然四肢發冷。

肥人多濕痰生熱。瘦人多血虛有火。必先有內因。然後邪從外入。故化痰清熱。因人而施。(匯補)

病分表裡

濕熱上干三陽。則寒熱頭痛。嘔惡不食。身痛且重。濕熱流注三陰。則胸滿怔忡。遍身轉筋。二便閉澀。(入門)

脈症總辨

自汗走注。脈浮弦為風勝。無汗攣急。脈沉澀為寒勝。腫滿重著。脈濡細為濕勝。煩渴便赤。脈洪數為暑勝。膏粱之火下乘者。頑痹不仁。脈沉有力。腎肝之陰不充者。軟緩少力。脈亦空虛。(三因方)

腳氣死症

凡腳氣致上攻胸膈。嘔吐不止。喘急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熱。脈短促者死。入心則兼恍惚謬妄。眠臥不安。小腹痹脹。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入腎則腰腳皆腫。小便不通。呻吟額黑。氣衝胸滿。左尺絕者死。若見症雖危。脈未絕者。宜分虛實救之。虛者四物湯加黃柏。

白話文:

肥胖的人多因為濕氣和痰液產生熱毒;瘦弱的人多因為血液不足,有火氣。必須先有內在的病因,然後疾病才會從外而入。因此,對於化痰清熱的方法,要根據個體的不同而定。

疾病可以分為表症和裡症。當濕熱上侵三陽時,會出現發熱、頭痛、噁心不思飲食、身體疼痛並感到沈重。當濕熱流進三陰時,會導致胸悶、驚悸、全身肌肉抽搐、二便閉塞。

脈象和症狀的總體辨別如下:自汗、流注,脈象浮弦,代表風邪勝;無汗、抽搐、脈象沈澀,代表寒邪勝;腫脹、沈重,脈象濡細,代表濕邪勝;煩躁口渴、尿色赤,脈象洪數,代表暑邪勝;長期食用肥甘厚膩食物所導致的火熱症狀,會使身體變得麻木無感,脈象沈有力;腎肝陰液不足,表現為肌肉軟弱乏力,脈象空虛。

腳氣病的致命症狀包括:腳氣病引發胸膈部的病症,不斷嘔吐,呼吸急促,肩膀抬起,自汗淋灕,忽冷忽熱,脈象短促,這些情況下死亡。如果病情影響心臟,還會伴有精神恍惚、失眠不安、小腹脹滿、左寸脈象忽大忽小忽有忽無,這些情況下死亡。如果病情影響腎臟,則會導致腰部和腳部腫脹,小便不通,呻吟、額頭發黑,氣息沖擊胸部,左尺脈消失,這些情況下死亡。即使症狀危急,但脈搏尚未消失,應分別虛實進行治療。虛弱的情況可用四物湯加上黃柏進行治療。

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若氣實者。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或用檳榔末三錢童便調下。如上氣喘促。初起有表邪者。疏散之。小青龍湯加檳榔。實者五子五皮飲。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薑。若已經攻泄分利。致不得眠。及上氣喘促者。屬虛。八味湯大劑冷服。

白話文:

將附子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在湧泉穴上。如果患者是氣實者,則可以使用五子五皮散或薏苡仁散。也可以用檳榔末三錢,用童便調和服用,以瀉下。如果患者出現上氣喘促,且初期有表邪者,需要疏散風邪,可用小青龍湯加檳榔。如果是氣實者,可以用五子五皮飲。也可以使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薑。如果已經通過攻泄分利治療,導致患者失眠,並且出現上氣喘促,則屬虛證,需要用八味湯大劑量冷服。

脾胃虛者。參、術補之。初起攻胃嘔逆。二陳平胃湯加木瓜。小便不通。實者五苓加木瓜。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匯補)

腳氣病戒

恚怒則煩心。大語則傷肺。縱欲則傷腎。醉飽則傷脾。犯之均使病發。古稱壅疾。宜疏通氣道為先。凡甘濕補劑。及藥湯淋洗。恐邪入經絡。皆在所禁。(匯補)

治分諸症

濕多宜利濕。熱多宜清熱。上升者兼降。下陷者兼升。表症兼發散。里症兼攻下。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匯補)

白話文:

如果濕氣重,就應該以利濕藥物治療;如果熱氣重,就應該以清熱藥物治療。如果病症向上發展,就應該輔以向下治療的藥物;如果病症向下發展,就應該輔以向上治療的藥物。如果病症在表層,就應該輔以發散的藥物;如果病症在裏層,就應該輔以攻下的藥物。治療疾病不可過度,也不能不足。過度會傷脾,不足則疾病無法痊癒。(出自《匯補》)

用藥

腳氣俱屬濕熱。初宜辛涼發散。繼宜分利二便。與濕同治。用二術以祛濕。知、柏、芩、梔以清熱。歸、芍以調血。木瓜、檳榔以行氣。羌獨活以利關節。兼散風濕。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且消腫除濕。氣虛肥白者。用養氣。瘦人血燥者。用滋陰。若濕痰濕熱瘀血。

壅滯經絡者。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不能開結行經。但不可單用多用。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大率氣在下。用蒼朮、防風、升麻、羌活。以提其濕。衝上。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以降其熱。赤腫為血熱。用赤芍、苦參、黃芩、萆薢清之。黃白為寒濕。用乾薑、肉桂、厚朴、蒼朮溫之。

白話文:

用藥

腳氣都屬於濕熱。初期應當用辛涼發散的藥物。之後要利尿通便,同時治療濕氣。

用二術來祛濕。知母、柏子仁、黃芩、梔子來清熱。當歸、芍藥來調血。木瓜、檳榔來行氣。羌活(獨活)來利關節,同時散風濕。木通、防己、牛膝來引藥下行,並且消腫除濕。

如果患者是氣虛肥胖的,就用補氣的藥物。如果是瘦弱血燥的,就用滋陰的藥物。

如果濕痰、濕熱、瘀血壅滯經絡,單靠肉桂、草烏、附子等辛溫藥物才能開結行經,但不能單用或多用,必須用黃柏等辛涼藥物來佐之。

一般來說,如果氣在下焦,就用蒼朮、防風、升麻、羌活來提濕向上。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來降熱。

如果赤腫是血熱所致,就用赤芍、苦參、黃芩、萆薢來清熱。如果是黃白腫,是寒濕所致,就用乾薑、肉桂、厚朴、蒼朮來溫之。

實熱便閉者。大黃、檳榔微下之。食積下注者。神麯、麥芽、蒼朮、半夏消之。脾虛滑泄。山藥、苡仁補之。至於表症宜汗。麻黃左經湯。里症宜下。澤瀉散。表裡雙解。大黃左經湯。理氣。大腹皮散。調血。薏苡仁酒。入腎欲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入心欲死。八味丸救之。

白話文:

實熱便秘者。

使用大黃、檳榔微量下瀉。

食積下注者。

用神麴、麥芽、蒼朮、半夏消食積。

脾虛滑瀉者。

用山藥、薏苡仁補脾。

至於表症宜汗。

使用麻黃左經湯。

里症宜下。

使用澤瀉散。

表裡雙解。

使用大黃左經湯。

理氣。

使用大腹皮散。

調血。

使用薏苡仁酒。

入腎欲死。

使用牛膝散加大黃救治。

入心欲死。

使用八味丸救治。

外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故治分先後。不可初起遽補。久虛反攻。以致實實虛虛。

【附濕火】

有腎火挾濕。溢於皮肉。紅腫如雲痕在足脛之間。按之熱且痛者。濕火也。甚則紅勢自足而起。漸行至股上。而入腹升心者不治。宜預防之。二妙丸。有外感瘟疫症患腳痛者。俗呼絕足傷寒。(匯補)

【附附骨疽】

環跳穴(在胯眼),及腿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氣著骨。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惟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虛弱。邪得深入。若真氣壯實。外邪焉能為害。前人用附子以溫腎。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白話文:

【外用附子末】

使用附子粉末外敷。用唾液調和後塗抹在湧泉穴。這樣可以引導熱力向下流通。因此治療順序有先後之分,不能一開始就進行補益,否則會導致虛實混淆。

【附濕火】

有腎火夾帶濕氣,使皮肉紅腫,形狀類似雲紋,出現於小腿之間,按壓時感到熱且疼痛,這就是濕火的表現。如果病情加重,紅腫的範圍從腳部向上蔓延到大腿,進而進入腹部並上達心臟的情況,則需要及早預防。可以服用二妙丸,對於受外感瘟疫症影響、腳部疼痛的患者來說,俗稱為「絕足傷寒」。

【附附骨疽】

環跳穴(位於臀部)和腿部根部持續疼痛,但外皮保持原狀,脈象沈而數,滑動,要注意可能是附骨疽的前兆。這是毒氣侵入骨骼的現象,人們經常誤認為是濕熱所致。等到膿液形成,血液和氣血大量損失,已經無法輓救。其實鶴膝風和附骨疽多見於腎虛的人,因為真氣虛弱,邪氣得以深入。如果真氣強壯,外部的邪氣便無法對身體造成危害。古人使用附子來溫暖腎臟,同時也能幫助藥物的流通,散除寒邪。

亦有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為冷氣所襲。寒熱伏結。多成此症。不能轉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陰極生陽。寒化為熱。則為膿潰。若被賊風所傷。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不時汗出。熨之痛少止。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設用寒涼。必成廢疾。

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堅硬如石為石疽。皮肉俱腐為緩疽。大抵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直達。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舍桂、附不可。(薛氏)

【附腳心痛】

腳心痛多屬虛勞。不可用克藥。宜大聖散補養氣血。

白話文:

有種情況,指的是身體虛弱的人,在夏天和秋天露宿,受到冷氣侵襲,導致寒熱交織,長期下來常會形成這種症狀。患者會感到忽冷忽熱,但不出汗,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深入骨髓。如果病狀長期未見好轉,陰氣極度低落,可能會轉化成陽氣,從寒冷轉為熱性,進而形成膿包潰瘍。如果因外來風邪傷害,患處可能不會出現過度熱感,反而伴有寒戰和惡寒,不時出汗,需要用熱敷稍微減輕疼痛。此時需使用大防風湯和火龍膏進行局部貼敷。若使用寒涼藥物,很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變為廢疾。

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四肢彎曲不靈活,或者肌肉萎縮無法起立,這類症狀可能表現為骨骼堅硬如石頭的石疽,或者皮膚和肌肉都已腐爛的緩疽。大體來說,下身的治療路徑較遠,桂枝和附子是常用的能直接作用於該部位的藥物。由於腎主骨,臀部以下都歸屬於腎的範疇,因此在治療上離不開桂枝和附子。

對於腳心疼痛,多半是因長期勞累造成的虛弱症狀,不宜使用強烈的藥物。適合使用大聖散來補充和調節體內的氣血。

腳氣選方

大聖散

川芎,當歸,人參,黃耆,麥冬,炙甘草,茯苓,木香

入木瓜末一錢。酒調服。仍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麻黃左經湯,治腳氣初起。有表症。可發散者。

麻黃,乾葛,細辛,蒼朮,茯苓,防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

白話文:

腳氣的方子:

大聖散:川芎、當歸、人參、黃耆、麥冬、炙甘草、茯苓、木香,加入木瓜末一錢,用酒調服。另外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腳。

麻黃左經湯:用於腳氣初期,有表症,可以發散的患者。藥材包括麻黃、乾葛、細辛、蒼朮、茯苓、防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

加味澤瀉湯,治腳氣傳裡。有實症。可攻者。

澤瀉,赤苓(中),枳殼,木通(上),豬苓,檳榔,牽牛

加赤芍、陳皮。水煎。

大黃左經湯,治腳氣兼表裡者。

大黃,細辛,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厚朴,甘草,杏仁,姜,棗

大腹皮散,治腳氣上衝。胸腹滿悶。肢節心煩。

腹皮,蘇梗,木通,桑皮,烏藥,木瓜半夏,赤芍,青皮,獨活,枳殼,姜,蔥

白話文:

加味澤瀉湯主要用於治療腳氣深入體內,且有實症、可攻的患者。方劑包含澤瀉、赤苓、枳殼、木通、豬苓、檳榔、牽牛,並添加赤芍、陳皮,水煎服用。

大黃左經湯則用於治療同時伴有表裡症狀的腳氣。方劑包含大黃、細辛、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厚朴、甘草、杏仁、薑、棗。

大腹皮散針對腳氣上衝,造成胸腹滿悶、肢節心煩的患者。方劑包含腹皮、蘇梗、木通、桑皮、烏藥、木瓜半夏、赤芍、青皮、獨活、枳殼、薑、蔥。

薏苡仁酒,治腳氣虛軟無力。時常頑木作痛。

薏仁,牛滕,海桐皮,五加皮,防風,萆薢,當歸,杜仲,白芍,地骨皮,靈仙

牛膝散,治腳氣入腎。小便悶痛。氣喘面黑欲絕者。

牛膝(二兩),桂心(八錢),當歸(一兩),朴硝(五錢),小茴,木瓜(各七錢)

八味丸,治腎氣入心。小腹不仁。上衝喘急。嘔吐自汗之危症。(方見中風)

大防風湯,健步丸(二方見痿症)

白話文:

薏仁酒可以治療腳氣導致的虛軟無力、經常疼痛的症狀。另外,可以用薏仁、牛藤、海桐皮、五加皮、防風、萆薢、當歸、杜仲、白芍、地骨皮和靈仙等藥材來治療腳氣。牛膝散可以治療腳氣入侵腎臟,導致小便疼痛、氣喘、面色發黑,甚至危及生命的症狀。八味丸則可以治療腎氣入侵心臟,導致腹部麻木、呼吸急促、嘔吐、出汗等危急症狀。若患有腳氣導致的肢體無力,可以使用大防風湯或健步丸來治療。

杉木湯,治腳氣入肝。左脅有塊。痞塞欲絕者。

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或皮),檳榔(七枚),童便(三升)

共煮一升。分二服。得快利。停後服。

二妙丸

蒼朮,黃柏加牛膝。名潛行散。

火龍膏

生薑(八兩取汁),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一錢),牛膠(二兩切片)

先將薑汁、牛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藥調勻。待少溫。下麝香。即成膏矣。

白話文:

杉木湯,用於治療腳氣病影響到肝臟,以及左側肋骨有腫塊,阻塞感嚴重的情況。配方包含:一升杉木節,一升橘葉(或是橘皮),七枚檳榔,以及三升童便。所有材料一起煮沸,得到一升濃縮液,分成兩次服用。服用後應感到舒暢的通便效果,並需隔一陣子再繼續服藥。

二妙丸,主要成分包括蒼朮、黃柏和牛膝,其名為「潛行散」,用於內服。

火龍膏,配方由八兩生薑(取出其汁液),各五錢的乳香和沒藥,以及一錢的麝香,加上二兩切片的牛膠。首先將生薑汁和牛膠熔化,然後加入乳香和沒藥調和均勻。待膏體稍微冷卻後,加入麝香,即可製成膏狀物。

羌活導滯湯,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湯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獨活,防己,歸尾,枳實,大黃

當歸拈痛湯

當歸,白朮,蒼朮,黃芩,羌活,防風,澤瀉,豬苓,茵陳,乾葛,苦參,人參,知母,升麻,甘草

治濕熱腳氣方

紫蘇,黃柏,芍藥,木瓜,澤瀉,木通,枳殼,檳榔,蒼朮,甘草,香附,羌活,防己

白話文:

治療腳氣初期,全身疼痛或四肢關節腫痛,大小便不通暢,可以先服用羌活導滯湯來引導排泄,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治療。

痛。加木香。腫甚。加腹皮。發熱。加大黃、黃芩。

簡便方,治腳氣上衝。腹脹滿悶。

用威靈仙末。酒調下二錢。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或灸風市肩顒曲池三穴。或七壯。或五十壯。甚驗。

又方,用甘遂末。調敷紅腫處。內服濃甘草湯。即散。又方用蓖麻葉蒸搗裹之。一日二三易。即消。

洗法

川椒,蔥頭,生薑

煎湯洗之。單治濕熱而成者。

白話文:

疼痛時,可加入木香以舒緩。腫脹嚴重時,可增加大腹皮以消腫。發熱時,可加大黃和黃芩以清熱解毒。

有一個簡單的療法,可以治療腳氣病引起的上沖症狀,以及腹部脹滿不舒適的情況。使用威靈仙粉,調和白酒服用,每次二錢,當疼痛減輕一分,藥量也相應減少一分。或者可以針灸風市、肩顒、曲池這三個穴位,根據情況灸三壯到五十壯,效果非常可靠。

另外一個方法,使用甘遂粉調和敷於紅腫部位,同時內服濃度適宜的甘草湯,就能有效消腫。還有一個方法,使用蓖麻葉蒸煮後搗成糊狀包裹在患處,每天一到三次更換,能快速消除腫脹。

清洗方法:

使用川椒、蔥頭、生薑煎湯來清洗患處。這方法專門針對因濕熱引起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