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3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0)

1. 勞倦

大意

人受水穀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元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名也。若勞役過度,胃氣本弱,則元氣不能自生,諸病生焉。(東垣)

內因

勞力過度,起居不時,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既病,胃不能獨行其津液,故亦從而病焉。脾胃俱病,納化皆難。(東垣)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內經)

外候

中氣不足,下流肝腎,陰火獨旺,上乘土位,故發熱頭疼。營衛失守,故惡風惡寒。氣短而煩,氣高而喘,口不知味,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自汗不斂,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東垣)

症似陽明

有體虛怯弱之人:飢困勞役之後,肌膚壯熱,燥渴引飲,目赤面紅,譫語悶亂,或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症雖有餘,脈實不足,洪大空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似白虎,而脈不長實為異。(準繩)

症似傷風

有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或脫衣,或沐浴,歇息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以護,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但氣息短促,懶於言語,困倦無力有別。(準繩)

始受熱中

火與元氣,勢不兩立,一勝則一負。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上乘陽分,為頭痛、為口渴、為煩躁、為肌熱。脈洪大無力,名曰熱中。(準繩)

末傳寒中

人之元氣,依胃為養。脾胃久虛,陽氣衰少,心腹兩脅隔噎不通,腰脊皆痛,足不任地,骨乏無力,兩丸清冷。或涎唾,或清涕,或多溺,或多汗。不渴不瀉。脈盛大以澀,名曰寒中。(準繩)

脈法

平人脈大為勞,脈虛極亦為勞。勞之為病,其脈弦大,手足煩熱。(金匱)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此飲食失節勞役太過太虛之脈也)右關脈大而數,數中顯緩,時一代也。(此飲食失節勞役病之輕脈也)右關胃脈損弱,則隱而不見,但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時一代。(此飲食失節寒熱失所之脈也)內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隱而難尋。)

治法

治以辛甘溫劑,補中升陽;甘寒瀉火,則愈。大忌苦寒,損傷脾胃。所謂「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是也。(東垣)

治忌克伐

苟內傷不足之病,誤認外感而反瀉之,是虛其虛也。蓋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形者有餘,有餘可瀉;傷其氣者不足,不足當補。故汗之、吐之、下之、克之之類,皆瀉也;溫之、和之、養之、調之之類,皆補也。當補而瀉,禍如反掌。(醫貫)

內外傷辨

夫勞倦內傷而認作外感者,因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疼,如破如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就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少賊風。外感發熱,]

白話文:

勞倦

大意

人靠攝取食物中的精華來維持生命。所謂的清氣、營氣、元氣、衛氣和春升之氣,其實都是胃氣的不同稱呼。如果過度勞累,導致原本就虛弱的胃氣更加衰弱,那麼元氣就無法自行產生,各種疾病就會因此而生。(李東垣的觀點)

內因

過度勞累,作息不規律,都會損耗體內的氣。氣虛就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一旦生病,胃就無法單獨運行身體的津液,也會跟著生病。脾和胃都生病了,就會導致身體難以消化和吸收食物。(李東垣的觀點)形體虛弱,氣血不足,從食物中獲得的精華不足,導致上焦(心肺)無法正常運行,下脘(胃的下口)不通暢,這樣一來胃就會產生熱氣。熱氣向上熏蒸胸部,就會導致體內產生熱象。(《內經》的觀點)

外候

中氣不足,向下流注到肝腎,導致陰火獨自旺盛,並向上侵犯脾土的位置,所以會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由於營氣和衛氣功能失調,所以會出現怕風怕冷的現象。此外,還會感到氣短、煩躁、氣喘,口中沒味道,身體疲倦、喜歡躺著,四肢無力,容易出汗且難以停止,沒有力氣活動,也懶得說話。(李東垣的觀點)

症似陽明

有些人體質虛弱,在飢餓、疲勞之後,會出現皮膚發熱、口渴想喝水、眼睛發紅、臉色潮紅、胡言亂語、心煩意亂等症狀,有時在下午更加嚴重,有時整天都這樣。雖然看起來像是實熱的症狀,但脈搏其實是無力的,摸起來洪大卻空虛,用力按壓則幾乎感覺不到。正如《內經》所說,脈搏虛弱是血虛的表現,血虛就會導致發熱。這種情況的症狀雖然像白虎湯證,但脈搏不是充實有力,這點是不同的。(《準繩》的觀點)

症似傷風

有些人因為勞累辛苦,導致腎中的陰火過於旺盛,這時如果脫掉衣服或洗澡,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陰火就無法消散,反而會回到皮膚表面。這時皮膚的毛孔非常虛弱,沒有陽氣來保護,就容易被風邪或陰涼侵襲。這種情況下,身體表面會顯得虛弱,無法抵禦風寒,所以會出現類似外感風寒的症狀。但這種情況與外感風寒不同,會伴隨呼吸短促、懶於說話、疲倦無力等症狀。(《準繩》的觀點)

始受熱中

火氣和元氣,兩者勢不兩立,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如果脾胃之氣衰弱,元氣不足,而心火卻過於旺盛,這裡的心火其實是指陰火,它從下焦(腎)產生,向上連繫著心。當心無法主導時,相火就會取代它,向上侵犯陽氣的區域,導致頭痛、口渴、煩躁、肌膚發熱等症狀。此時脈搏會呈現洪大無力,這種情況稱為熱中。(《準繩》的觀點)

末傳寒中

人的元氣需要依靠胃氣的滋養。如果脾胃長期虛弱,陽氣衰退,就會導致心腹、兩脅部位不通暢,腰背疼痛,雙腳無力,骨骼也感到軟弱無力,兩側睾丸冰冷,或者會流口水、流鼻涕、頻尿、多汗,但不覺得口渴也不腹瀉。此時脈搏會呈現盛大但澀滯的狀態,這種情況稱為寒中。(《準繩》的觀點)

脈法

一般來說,脈象變大是勞累的表現,脈象極度虛弱也是勞累的表現。勞累導致的疾病,脈象會呈現弦大。手腳會感到煩熱。(《金匱》的觀點)右寸的氣口脈象如果呈現急促、大而頻數,有時會出現間歇或澀滯,表示飲食不節制,勞累過度,體質過於虛弱。右關脈象如果呈現大而頻數,頻數中又顯得緩慢,有時會出現間歇,表示飲食不節制,勞累導致的輕微疾病。右關的胃脈如果呈現損弱,就會變得不明顯,但內在的脾脈會呈現大而頻數,又略顯緩慢,有時會出現間歇,表示飲食不節制,寒熱失調。內傷勞累導致的脈象會呈現豁大而不收斂,如果損傷胃氣,脈象就會變得隱晦而難以尋找。

治法

治療上,應該使用辛甘溫補的藥物,來補中氣、升陽氣,用甘寒的藥物來瀉火。這樣就能痊癒。最忌諱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會損傷脾胃。正如所說,勞損者應該溫補,虛弱者應該補益。(李東垣的觀點)

治忌克伐

如果把內傷不足的疾病,誤認為是外感而使用瀉法,那就會使虛弱的身體更加虛弱。內傷脾胃,傷害的是體內的氣,而外感風寒,傷害的是身體的形。傷形屬有餘,有餘的病證可以瀉,而傷氣屬不足,不足的病證應該補。所以,發汗、催吐、下瀉、攻伐等方法都是屬於瀉法。溫補、和解、滋養、調理等方法都屬於補法。應該用補法卻用了瀉法,就會如同反手一樣帶來禍患。(《醫貫》的觀點)

內外傷辨

把勞累內傷誤認為外感的原因,是因為兩者都有怕風怕冷、發熱頭痛等症狀。但外感引起的寒熱會同時出現且沒有間斷,而內傷引起的寒熱則會斷斷續續出現。外感引起的頭痛如同裂開一樣,而內傷引起的頭痛則是時好時壞。外感引起的怕冷,即使靠近火爐也無法緩解,而內傷引起的怕冷,只要待在溫暖的地方就會好轉。外感引起的怕風,無法忍受任何風寒,而內傷引起的怕風,則只是特別怕一些微小的賊風。外感引起的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