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2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8)

1. 脾胃

飲食不進。乃脾虛也。以參、朮、白芍補脾。山楂、麥芽健運。關脈沉緩。能食不化。停滯心下。痞滿噯氣。咽酸噫臭。乃脾弱食滯也。宜二陳、枳、朮、山楂、麥芽。後用補劑。平時食不消化。枳朮丸最效。隨症加減。痰。加半夏。火。加黃連。寒。加砂仁。久病後。吐瀉後。

食不消化。脈澀或弦。重取無力。屬脾陰血少。津液不能濡潤。以致轉運失常。宜養血潤燥健脾。若四肢倦怠。面黃手心熱。脈大無力。宜補中益氣湯。久病不食。或食不消化。或過服克伐。致損脾胃。六君子湯。脾胃兩傷。納化皆難。或吐或瀉。面色痿黃。倦怠乏力。參苓白朮散。

衰年久病。脾胃不和。食少不磨。或吐或瀉。補脾藥中。加砂仁、肉果、補骨脂等。溫暖下焦。或用八味丸以補命門。皆虛則補其母也。所以健脾不應者。用之屢效。淺見者去桂、附。即不效。肥人體倦。脾胃不和。食少飽悶。胃中有濕痰也。宜燥之。二陳、二朮、香附、厚朴。

少加枳實。氣下墜不行。加升、柴。丹溪謂升柴二陳二術湯。能使大便順而小便長。蓋為濕痰滯於中。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痞塞填悶。以致二便阻塞。甚至小水不通者設。二術燥脾濕。二陳化痰氣。升、柴引清氣上升。清氣一升。濁氣自降。鬱結開通。津液四布。濕流燥潤。

而小便長矣。瘦人脾胃不和。傳化失常。大便乾燥。口中燥渴。心下飽悶。多屬血虛。宜健脾養血。忌滲湧分利。以白朮、白芍、陳皮、甘草、麥芽、厚朴、姜炒黃連、當歸、麥冬之類。如中焦濕熱太盛。即是有餘。須五苓平胃之類。削其敦阜之土。若病久。或稟賦怯弱。生冷油膩傷脾。

而虛悶痞滿不食者。必以白朮為君。茯苓、陳皮、香、砂和中藥為佐。若喜食而運化遲者。以枳朮加神麯、山楂、二陳、穀芽之類。砂仁、白蔻。氣味辛香。俱能快膈開胃。但恐積濕成熱。故無火者宜之。如胃弱面青。面白淡黃。手冷脈緩者。稍加二味於參、苓、朮、草中。

最效。今人不知其性。動言白蔻太克。豈知楊仁齋云。虛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滯成瘧者。加白豆蔻使元氣運動。而脾胃流通。寒熱自解。且東垣於補中調中諸方。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何憚白豆蔻之辛平乎。又食入倦怠迷悶。輒欲小便者。此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倍升、柴。膈間痞悶不食。

面慘脈沉。此是氣鬱。當從郁治。不可填補。凡補脾胃藥中。須入補心藥。蓋火能生土也。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脾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方俱見中風),枳朮丸(方見傷食),平胃散(方見暑症),小建中湯(方見勞倦)

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食少不進。嘔吐瀉利。或大病後。扶脾助胃。極效。

白話文:

脾胃

飲食不振,是脾氣虛弱的表現。可以用人參、白朮、白芍來補養脾氣;山楂、麥芽幫助消化。如果脈象沉緩,表示脾氣虛弱;能吃卻消化不良,食物停留在胃部,導致胸悶、打嗝、胃脹、吞酸、噯氣等症狀,這是因為脾氣虛弱且食物積滯。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枳殼、白朮、山楂、麥芽來幫助消化,之後再用補脾的藥物來調理。平時消化不良,吃枳朮丸最有效,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有痰,加半夏;有火,加黃連;有寒,加砂仁。久病之後,或嘔吐腹瀉之後,也容易出現脾胃虛弱。

消化不良,脈象細澀或弦,重按無力,屬於脾陰血不足,津液無法滋潤,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應該用養血潤燥、健脾的藥物來治療。如果出現四肢倦怠、面色發黃、手心發熱、脈象大而無力,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久病不思飲食、消化不良,或過度服用攻伐藥物損傷脾胃,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脾胃兩傷,消化困難,或嘔吐或腹瀉,面色萎黃,倦怠乏力,可以使用參苓白朮散。

年老體衰,久病不癒,脾胃不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或嘔吐腹瀉,在補脾的藥物中,可以加入砂仁、肉豆蔻、補骨脂等藥物,溫暖下焦,也可以使用八味丸來補養命門之火。這都是「虛則補其母」的治療方法。如果健脾效果不佳,可以考慮加入這些藥物,往往能見效。有些淺見的人去掉桂枝、附子等藥物,反而沒有效果。肥胖的人體力倦怠,脾胃不和,食量小、容易飽脹,這是因為胃中有濕痰。應該用燥濕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二陳湯、二朮湯、香附、厚朴等藥物,少量加入枳實。如果氣往下墜,無法上升,可以加入升麻、柴胡。丹溪說,升柴二陳二術湯可以使大便通暢,小便增多。這是因為濕痰阻滯在中焦,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胸悶不適,甚至導致二便不通。用二朮燥濕健脾,二陳湯化痰理氣,升麻、柴胡引導清氣上升。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鬱結開通,津液四布,濕潤乾燥。

瘦弱的人脾胃不和,消化功能失常,大便乾燥,口乾舌燥,胸悶不適,多屬於血虛。應該用健脾養血的方法來治療,避免使用滲濕利尿的藥物。可以用白朮、白芍、陳皮、甘草、麥芽、厚朴、薑炒黃連、當歸、麥冬等藥物。如果中焦濕熱過盛,就屬於實證,可以用五苓散、平胃散之類的藥物來消除。如果病程較長,或是先天體質虛弱,或因生冷油膩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虛悶、痞滿、不思飲食,一定要以白朮為主要藥物,搭配茯苓、陳皮、香附、砂仁等藥物來調和脾胃。如果食慾尚可,但消化緩慢,可以用枳朮丸,加上神麴、山楂、二陳湯、穀芽等藥物。砂仁、白蔻等藥物氣味辛香,可以快速開胃,但要注意避免濕熱積聚,所以沒有火氣的人比較適合使用。如果胃氣虛弱、面色發青、面色蒼白或淡黃、手冷、脈象遲緩,可以在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等藥物中少量加入砂仁、白蔻,效果很好。現在的人不了解藥性,動輒就說白蔻太過攻伐,卻不知楊仁齋說,虛弱的人脾胃虛弱,痰食交滯而引起瘧疾,加入白豆蔻可以使元氣運行,脾胃通暢,寒熱自解。而且東垣在補中、調中等方劑中,也使用性味辛烈的草豆蔻,為何要懼怕性味辛平的白豆蔻呢?另外,如果吃飯後感到倦怠、迷糊、想小便,這是元氣下陷的表現,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倍升麻、柴胡。如果胸膈痞悶、不思飲食、面色慘白、脈象沉弱,這是氣機鬱滯,應該疏理氣機,不能一味補養。凡是補脾胃的藥物中,都應該加入補心藥,因為火能生土,這就類似於古方中使用益智仁的道理。

脾胃選方

二陳湯(見痰症),六君子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這三方見中風),枳朮丸(見傷食),平胃散(見暑症),小建中湯(見勞倦)。

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胃虛弱,食量減少、不思飲食、嘔吐、腹瀉,或大病之後,扶助脾氣,健壯胃氣,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