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27)
卷之二 (27)
1. 脾胃
脈法
脾氣受傷者,脈浮大而無力。胃氣受傷者,脈沉弱而難尋。此皆不足之脈,易於尋按者也。更有脈大飽悶有似食滯,誤用克伐疏利,而鬱悶轉甚者。此乃脾虛而現假象。即洪大之脈陰必傷,堅強之脈胃必損也。宜溫理黃宮,發育自治。若再用攻伐,變患蜂起矣。(匯補)
脾氣變現
脾附於胃之外,形如馬刀,聞聲則動,動則磨食,以健運為體。喜燥而惡濕。其味甘,其臭香,其色黃,其聲歌,其液涎。有病則五者變現發露於外。(六要)
瘥劇日期
脾病者,愈於庚辛,加於甲乙。甲乙不死,持於丙丁,起於戊己。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靜。(經文)
治法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損於脾則肌肉削瘦,飲食不能為肌膚。故宜調其飲食,適其寒溫。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以甘補之,以苦瀉之。(經文)
脾虛升陽
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內經)奉者:脾胃和,穀氣升,行春夏之令,故人壽。降者:脾胃不和,殼氣下流,行秋冬之令,故人夭。升降之理,所關甚鉅。所以脾虛久病,宜升陽扶胃藥中,每寓升發之品。(匯補)
脾虛補腎
脾腎交通,則水穀自化。(楊仁齋)若房勞過度,下焦陽虛,不能上蒸脾土,熟腐五穀,致飲食少進;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脹;或食而嘔吐;或食而不化;大便溏泄。用補脾不效者,當責之少火不足,以火能生土故也。其症必兼腎泄遺精,宜八味丸或四神丸治之。(匯補)
胃症補心
有前富後貧,身心悲苦;或銳志功名;或勞神會計。氣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無以生長胃氣,由是飲食減少,肌肉瘦減。宜補養心臟。蓋脾為己土,以坎中之火為母;胃為戊土,以離宮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兼補心也。其症每多驚悸怔忡,健忘不寐。宜歸脾湯加益智仁。寒症見者,加炮姜。(匯補)
用藥總法
凡養胃必用參、術。健脾必用枳、術。健者:運也;動也。脾氣不運,而助其健運也。與天行健之義同。故七情鬱結,飢飽失常,膏粱厚味,釀成痰火,使脾胃不和,必用枳、術二味。若飲食傷脾,用二陳四君之類。勞倦傷脾,用補中建中之類。各以見症有餘不足加減。補火生土,以八味丸、理中湯。補下焦陰火,以歸脾湯、人參養榮湯。補心火。寸關滑數無力,噁心口渴,不喜飲食,胃有虛火也。二陳湯加姜炒黃連、枳、術,後加人參。氣口緩弱,或遲而無力,或虛大無神,嘔吐不食,胃有虛寒也。必過服寒涼生冷所致,宜香砂六君子加厚朴、蒼朮,甚者加炮姜。氣口滑實,嘔吐不食,體厚多郁,屬濕痰,仍宜吐之。吐定,以二陳、二朮、香附、川芎,開鬱行氣。氣口脈芤,胸間作脹,口中血腥臭,或胃脘痛,面痿黃,乃胃有死血,加韭汁,後以越鞠丸加血鬱藥,倍山梔。凡過食炙爆厚味多怒人,有此症。若四肢倦怠,
白話文:
脾胃
脈象診斷
脾氣受損的人,脈象會呈現浮大而無力;胃氣受損的人,脈象會呈現沉弱而難以摸到。這些都是屬於氣血不足的脈象,比較容易摸到。還有一種情況,脈象看起來大而飽滿,但卻有悶脹的感覺,好像是食物積滯。如果誤以為是食物積滯而使用攻伐、疏通的藥物,反而會使鬱悶感更加嚴重。這其實是脾虛而出現的假象,這種洪大的脈象代表陰氣受損,堅強的脈象代表胃氣受損。應該用溫和的方式來調理脾胃,使其恢復自行運化的能力。如果再用攻伐的藥物,可能會引發更多問題。
脾氣的表現
脾臟附著在胃的外面,形狀像馬刀。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就會磨動食物,以健全的運化為本質。它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味道是甘甜的,氣味是香的,顏色是黃的,發出的聲音像歌唱,分泌的液體是涎液。如果生病,以上五種特性都會產生變化而顯露在外。
病癒或加重的時間
脾臟生病的人,會在庚辛日好轉,在甲乙日加重。在甲乙日沒有死亡的話,病情會持續到丙丁日。病情會在戊己日好轉。病情在中午的時候會減輕,在早上會加重,在傍晚會平靜下來。
治療原則
脾臟的特性是主肌肉,其精華表現在嘴唇。脾臟受損,肌肉就會消瘦,吃進去的食物無法轉化成肌肉,所以應該要調整飲食,適應寒溫變化。脾臟喜歡緩和,所以可以用甘甜的食物來使其緩和。可以用甘味來補養,用苦味來瀉泄。
脾虛的升陽
陰精充足的人會長壽,陽精下降的人會夭折。所謂「陰精所奉」,是指脾胃調和,穀物之氣上升,符合春夏的生長規律,所以人會長壽。所謂「陽精所降」,是指脾胃不調和,穀物之氣向下流,符合秋冬的衰敗規律,所以人會夭折。升降的道理非常重要。因此,脾虛久病的人,應該在升陽扶胃的藥物中,加入一些升發的藥物。
脾虛補腎
脾和腎之間是互相交通的,這樣水穀才能順利被消化。如果因為房事過度,導致下焦陽氣虛弱,無法向上蒸騰脾土,讓脾土無法好好腐熟五穀,就會導致食慾不佳、胸膈悶塞、或是不吃東西就感到脹氣、或是吃了東西就嘔吐、或是吃了東西無法消化、大便稀溏。使用補脾的藥物沒有效果時,應該考慮是下焦陽氣不足,因為火可以生土。這種情況通常會同時出現腎虛遺精的症狀,應該使用八味丸或四神丸來治療。
胃病補心
有些人經歷過大起大落,身心感到悲苦;有些人則太過於追求功名,或是太過於勞神於會計工作,導致氣散血耗,都會讓心氣不足,無法滋養胃氣,因此出現食慾不佳、肌肉消瘦的情況。應該補養心臟。因為脾屬於己土,是以腎中之火為母;胃屬於戊土,是以心中之火為母。所以補胃必須同時補心。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症狀,應該使用歸脾湯,再加入益智仁。如果出現寒症,則要加入炮姜。
用藥總則
凡是養胃的藥物,必定會用到人參、白朮;健脾的藥物,必定會用到枳殼、白朮。所謂「健」,是指運化、活動。脾氣不運化,就要幫助它運化,這跟「天行健」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如果因為七情鬱結、飢飽失常、飲食肥膩而產生痰火,導致脾胃不和,就必須使用枳殼、白朮這兩味藥。如果因為飲食傷脾,就使用二陳湯、四君子湯之類的藥;如果因為勞累傷脾,就使用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之類的藥。根據不同的症狀,以及氣血的虛實來加減藥物。
補火來生土,可以使用八味丸、理中湯。補下焦陰火,可以使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如果寸關脈滑數無力,有噁心、口渴、不喜歡飲食,這是胃有虛火的表現。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薑炒黃連、枳殼、白朮,之後再加入人參。如果氣口脈緩弱,或遲而無力,或虛大無神,而且會嘔吐不食,這是胃有虛寒的表現,通常是因為過度服用寒涼生冷的食物所導致。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再加入厚朴、蒼朮,嚴重者可以加入炮姜。如果氣口脈滑實,嘔吐不食,體型肥胖,多有鬱結,這屬於濕痰。應該先使用催吐的方法。等停止嘔吐之後,再用二陳湯、二朮、香附、川芎來開鬱行氣。如果氣口脈呈現芤脈,胸間脹滿,口中有血腥味,或是胃脘疼痛,面色萎黃,這是胃有瘀血,可以使用韭菜汁,之後再用越鞠丸,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加倍山梔。凡是過食燒烤、肥膩食物,而且容易發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症狀。如果出現四肢倦怠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