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26)
卷之二 (26)
1. 脾胃
以下是重新標點後的文字內容:
_大意_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經文)脾胃盛則善食而肥,多食不傷,過時不飢。脾胃衰則少食而瘦,多食易傷,過時易飢。或雖肥而四肢不舉,此脾實而邪氣亦盛也。或善食而四肢削瘦,此脾強而邪火旺也。脾胃盛衰可見也。(東垣)
_內因_
胃可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生化氣液。(指掌)乃傳於臟腑。故胃為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也。(經文)若飲食飢飽,寒暑不調,則傷胃。胃傷則不能納。憂思恚怒,勞役過度,則傷脾。脾傷則不能化。二者俱傷,納化皆難,而噁心脹滿,面黃倦怠,食不消化等症作矣。(匯補)
_外症_
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腸鳴泄瀉。脾胃既病,下流乘腎,土來剋水,則骨乏無力,是為骨蝕,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東垣)氣血精神,由此而日虧;臟腑脈絡,由此而日損;肌肉形體,由此而日削。(指掌)
_受病分辨_
飲食勞倦,則傷脾胃。(經文)故有勞倦受傷者,有飲食受傷者,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大抵:勞役傷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飲食傷脾者,心口按之刺痛。(謙甫)又食傷,則其症初寒,後變鬱熱者多;勞倦,則其症初熱,後變虛寒者多。故經曰:「始受熱中,末傳寒中。」即是謂歟?
_變病分辨_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傷在脾者,陰不能配陽而胃陽獨旺,則為濕熱之病。如:癰腫瘡瘍,食㑊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類是也。傷在胃者,陽不能配陰而脾陰獨滯,則為寒濕之病。如:身重肢麻,面黃浮腫,痞脹噫氣,倦怠積塊,瀉利之類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下能化者病在脾。(匯補)
_四肢不用_
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以: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能自至其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之氣,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經文)
_頭足浮腫_
四肢屬脾;眼胞上下亦屬脾。脾衰則清氣不化,濁液不輸,水濕停留,故頭足浮腫。(東垣)
_九竅不利_
凡人飲食入胃,先行陽道,陽氣升浮,散滿皮膚,充塞巔頂,則九竅通利。病人飲食入胃,先行陰道,陰氣降沉,遽覺流於臍下,輒欲小便,當臍有動氣,隱隱若痛狀。是真氣穀氣不能上升,故九竅不利也。(東垣)
_食後嗜臥身重_
脾旺則飲食運動;脾衰則運動遲難。故凡食入後,精神困倦,沉沉欲睡者,脾氣餒而不能運動也。至於身重,亦屬脾濕。或因內受,或從外襲,俱當健脾分利。若無濕氣,止屬脾虛,並宜補益中氣,升騰下陷,大禁滲利。(匯補)
白話文:
[脾胃]
脾胃是人體的倉庫,五種味道的精氣都從這裡產生。脾胃功能旺盛的人,吃得多也長得胖,吃得多也不會受傷,即使過了飯點也不會覺得餓;脾胃功能衰弱的人,吃得少也瘦弱,吃得多容易受傷,過了飯點就容易餓。有些人雖然很胖,但四肢卻無力,這是脾胃實證,邪氣也很盛的緣故;有些人吃得多,但四肢卻消瘦,這是脾氣很盛,但邪火旺盛的緣故。由此可見脾胃盛衰的不同表現。
胃的功能是容納食物,脾的功能是消化吸收。一納一消,運行不息,不斷產生氣血津液,輸送給各個臟腑。所以,胃是五臟之本,六腑之大源。如果飲食不節,或寒暑不調,就會傷胃,胃受損就不能容納食物了;如果憂思過度、暴怒、勞累過度,就會傷脾,脾受損就不能消化吸收了。如果脾胃都受損,容納和消化功能都困難,就會出現噁心、腹脹、面色萎黃、疲倦、消化不良等症狀。
胃病的症狀是氣短、精神萎靡、發熱,有時會出現火氣上炎,獨獨臉上發紅。脾病的症狀是懶惰嗜睡、四肢無力、腸鳴腹瀉。脾胃都生病了,會影響到腎臟,土克水,就會導致骨骼無力,骨質疏鬆,讓人骨髓空虛,腳站不穩。氣血精神因此日漸衰弱,臟腑經脈也日漸受損,肌肉形體也日漸消瘦。
勞累和飲食不節都會傷脾胃。所以,有因勞累受傷的,有因飲食受傷的,有先勞累後飲食不節的,也有先飲食不節後又勞累的。總的來說,因勞累傷脾的人,按壓心窩處不會痛;因飲食傷脾的人,按壓心窩處會刺痛。另外,飲食不節引起的病症,初期往往表現為畏寒,後期轉變為鬱熱;勞累引起的病症,初期往往表現為發熱,後期轉變為虛寒。所以經書上說“開始是熱症,最後變成寒症”,就是這個道理。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脾受損,陰氣不足,陽氣獨盛,就會導致濕熱之病,比如癰腫瘡瘍、黃疸、消渴、肌肉萎縮、噎膈、痰火、食慾不振等等。胃受損,陽氣不足,陰氣獨盛,就會導致寒濕之病,比如身體沉重、肢體麻木、面色萎黃浮腫、痞脹、呃逆、疲倦、腹部有積塊、腹瀉等等。此外,不能吃東西是胃病,能吃但消化不良是脾病。
脾病導致四肢無力,是因為四肢都依靠胃來輸送氣血,但氣血的運行需要脾的幫助。如果脾病不能為胃輸送津液,四肢就無法得到水谷精氣的滋養,經脈不通暢,筋骨肌肉都缺乏氣血的滋養,所以就會無力。
四肢和眼瞼都屬於脾的管轄範圍。脾虛弱,清氣不能上升,濁液不能排出,水濕停留在體內,就會導致頭面和腳部浮腫。
正常人吃東西後,陽氣會上升,散佈到皮膚表面,充滿頭頂,所以九竅通利。而病人吃東西後,陰氣會下降,感覺氣血流向臍下,想小便,臍部有氣動感,隱隱作痛,這是因為真氣和谷氣不能上升,所以九竅不通。
脾氣旺盛的人,飲食和活動都正常;脾氣虛弱的人,活動就困難。所以,吃飯後感到疲倦,昏昏欲睡,就是脾氣虛弱,不能運化的緣故。身體沉重也是脾濕的表現,可能是內因或外感,都需要健脾利濕。如果沒有濕氣,只是脾虛,就應該補益中氣,升提下陷之氣,忌諱使用滲利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