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六 (5)
卷之六 (5)
1. 脹滿
大意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內經)專主土敗木賊。濕留氣滯為病。(正傳)
內因
由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職。胃雖納穀。脾不運化。故陽自升而陰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鬱而不行。氣留血澀。濕氣內停。遂成脹滿。(丹溪)
外候
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攻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內經)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格致餘論)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繩墨)色蒼黃。腹筋起。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內經)
白話文:
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都屬於脾的範疇。脾主土,脾虛則土敗,濕氣留滯導致氣機阻滯,就會生病。
這些病症是由於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事過度等原因,導致脾土受損,運化功能失調。胃雖然能納入食物,但脾不能運化,陽氣上升而陰氣下降,天地失衡,清濁混淆,氣血不通,濕氣停滯,最終導致腹部脹滿。
脹滿的表現是腹部堅硬滿脹,但內部空虛,像鼓一樣,敲擊有聲,按壓有形,顏色蒼黃,腹肌隆起,心腹部脹滿,早上能吃,晚上就吃不下。
脹分新久
凡諸實症。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若是虛症。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必讀)
脹分虛實
腹脹堅硬。按之而痛者。為實。按之不堅不痛者。為虛。先脹於內。而後腫於外者。為實。先腫於外。而後脹於內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閉結。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為虛。脈滑數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枯氣短為虛。(微論)
脹分朝暮
朝寬暮急為血虛。朝急暮寬為氣虛。朝暮皆急。氣血俱虛。(入門)
脹分臟腑
白話文:
肚子脹起來,分為新舊、虛實、早晚和臟腑。
凡是實症,可能是外邪入侵,或是飲食不當,陽邪迅速侵襲,很快就會發作,通常在幾天之內就出現。若是虛症,可能是思慮過度、勞心傷神,或是縱慾過度,日積月累,慢慢地就形成了,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病。
肚子脹起來,摸起來硬,按壓會痛,就是實症;摸起來不硬,按壓不痛,就是虛症。肚子先從內部脹起來,然後才腫到外面,就是實症;肚子先從外面腫起來,然後才脹到裡面,就是虛症。小便顏色黃赤,大便不通,就是實症;小便顏色清白,大便稀軟,就是虛症。脈象滑數有力,就是實症;脈象弦浮微細,就是虛症。面色紅潤、氣息粗重,就是實症;面色枯黃、氣息短促,就是虛症。
肚子脹起來,早上舒緩,晚上加重,就是血虛;早上加重,晚上舒緩,就是氣虛;早上晚上都加重,就是氣血兩虛。
心脹煩心。肝脹脅痛。脾脹嘔噦。肺脹喘咳。腎脹腰痛。膽脹口苦。胃脹胃脘痛。大腸脹腸鳴飧泄。小腸脹小腹引腰痛。膀胱脹小便癃閉。三焦脹氣滿皮膚。(入門)
脹分諸症
氣脹者。七情鬱結。胸腹滿悶。四肢多瘦。食脹者。穀食不化。痞滿醋心。不能暮食。蟲脹者。腹痛能食。善吃茶葉鹽土等物。積脹者。痞塊有形。心腹堅硬。水脹者。停飲腸鳴。怔忡喘息。瘀脹者。跌撲產後。大便黑色。虛脹者。腹柔軟而食入倒飽。更有單腹脹者。腹大而四肢極瘦。此由脹滿既久。氣血結聚。不能釋散。俗名曰蠱。其病更重。(匯補)
白話文:
心脹煩心:心臟部位感到脹滿,伴隨煩躁不安。 肝脹脅痛:肝部感到脹滿疼痛。 脾脹嘔噦:脾臟部位感到脹滿,伴有噁心、嘔吐感。 肺脹喘咳:肺部感到脹滿,引起呼吸困難和咳嗽。 腎脹腰痛:腎部感到脹滿,伴有腰痛。 膽脹口苦:膽囊部位感到脹滿,口中有苦澀感。 胃脹胃脘痛:胃部感到脹滿,伴有胃部疼痛。 大腸脹腸鳴飧洩:大腸部位感到脹滿,腸鳴聲頻繁,出現飧洩(腹瀉)。 小腸脹小腹引腰痛:小腸部位感到脹滿,導致小腹疼痛連帶腰部。 膀胱脹小便癃閉:膀胱部位感到脹滿,出現排尿困難或尿瀉。 三焦脹氣滿皮膚:三焦系統感到脹滿,引起皮膚浮腫。
氣脹:由於情緒鬱結,造成胸部和腹部滿脹,四肢消瘦,消化不良。 食脹:因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導致腹部脹滿,夜間無法進食。 蟲脹:腹部疼痛,喜愛食用茶葉、鹽土等物質。 積脹:腹部有形狀可見的積塊,心腹部位堅硬。 水脹:因飲水積聚在腸道,引起腸鳴聲,並伴隨心悸、喘息。 瘀脹:因外傷、產後等原因,大便呈黑色。 虛脹:腹部軟弱,但進食後感到倒飽。 單腹脹:腹部膨大,但四肢極度消瘦。這種情況是因為長期脹滿,氣血凝結,無法散開,俗稱「蠱」,病情更為嚴重。
脈法
關上脈弦為脹。又遲而滑。盛而緊。大堅以澀者。皆脹也。又虛為虛脹。牢為實脹。浮而大者易治。細而微者難治。(匯補)
治法
實者。下之消之。直清陽明。虛者。溫之升之。調補脾腎。其有不大滿不大虛者。先以清利疏導。繼以補中調攝。惟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益。最難調治。宜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必讀)
寒脹宜溫
臟寒生脹滿。胃中寒則脹滿。(經文)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同濕土之化。運精微而制水穀者也。脾濕有餘。無陽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脹滿者。宜以辛熱藥治之。(東垣)
白話文:
脈法
關上脈弦為脹。又遲而滑。盛而緊。大堅以澀者。皆脹也。又虛為虛脹。牢為實脹。浮而大者易治。細而微者難治。(匯補)
脈象在關上位置,脈弦而緊,或是脈象遲緩而滑,或是脈象盛大而緊,或是脈象堅硬而澀,這些都屬於脹滿的症狀。此外,虛弱的脈象稱為虛脹,強勁的脈象稱為實脹。脈象浮而大者,容易治療;脈象細而微者,則難以治療。
治法
實者。下之消之。直清陽明。虛者。溫之升之。調補脾腎。其有不大滿不大虛者。先以清利疏導。繼以補中調攝。惟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益。最難調治。宜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必讀)
對於實證的脹滿,應當使用瀉下之法,消除病邪,直達陽明經。對於虛證的脹滿,應當使用溫補之法,溫陽升氣,調補脾腎。對於既不滿也不虛的脹滿,應當先使用清利疏導之法,然後再以補中調攝的方法調理。對於表面實證而本質虛弱的脹滿,瀉下不可取,補益也無效,是最難治療的。應當忌食鹹味,以免助長邪氣;斷絕妄念,以保護母氣。
寒脹宜溫
臟寒生脹滿。胃中寒則脹滿。(經文)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同濕土之化。運精微而制水穀者也。脾濕有餘。無陽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脹滿者。宜以辛熱藥治之。(東垣)
臟腑寒涼會導致脹滿,胃中寒涼也會導致脹滿。脾臟屬陰中之至陰,如同濕土,負責運化精微物質和消化水穀。脾臟濕氣過盛,缺乏陽氣化解,就會聚而不散,最終導致脹滿。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辛熱藥物治療。
熱脹宜清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經文)因濕熱之氣。不得施化。壅滯於中而成脹滿者。宜以苦寒藥治之。若脾氣不宣。鬱而成火。吞酸吐酸。漸成脹滿者。用藥宜剛中帶柔。連理湯主之。(喻嘉言)
實脹宜下
腹堅懼按。舌黃脈牢者。此實邪有餘。法宜推蕩。所謂下之則脹已是也。(匯補)
虛脹宜補
脾虛之人。偶因氣滯。誤用克伐。致中氣散亂不收。故水氣橫決而作脹。此脾虛不能統攝。法宜補土理中。濁陰自化。
肝脹宜調
肝旺而脹者。雖當伐肝。然本性太過。肝亦自傷。不可過用克伐。宜扶脾疏肝。兩法並用。使木性條達。不郁土中。則脹自已。(準繩)
白話文:
熱脹宜清:
腹部脹大,多是因為熱毒。由於體內濕熱之氣無法正常運轉,積聚在中間導致脹滿,應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若脾氣不通暢,積壓成為火氣,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漸漸形成脹滿,使用藥物時要剛柔相濟,連理湯為主要藥方。
實脹宜下:
腹部堅硬,舌頭黃色,脈象緊實,這是實邪過剩的徵兆。方法應該是推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下之則脹已是」,即通便排氣,以減輕脹滿。
虛脹宜補:
脾虛的人,偶爾因氣流不暢,誤用抑制消滅的方法,導致中氣散亂,無法收納,因此水氣橫溢而產生脹滿。這是由於脾虛無法統攝,應當補益脾氣,中和陰氣。
肝脹宜調:
肝氣旺盛導致脹滿,雖然需要抑制肝氣,但因為肝氣過旺也會傷害自身,所以不能過度使用抑制方法,應當扶助脾氣,疏通肝氣,雙管齊下,讓木性順暢,不影響土氣,那麼脹滿自然會消失。
腎虛宜溫
常見作勞好色之人。脾腎交虛。濁邪橫溢。外為腫脹者。當收攝腎氣。使水無氾濫之虞。此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金匱腎氣丸主之。(直齋)
治無速效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減少。病根深固。三五年而後成。治腫惟補中行氣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入門)
脹當大補
俗云。氣無補法者。以痞悶壅塞。似難於補。不思正虛不運。邪著為病。不補其氣。則氣何由行。(凡溪)
治無峻攻
醫者不察。病起於虛。急於取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稍寬一日。脹愈甚。病愈增。正愈傷。冀其再下。不可得矣。(丹溪)
白話文:
【腎虛宜溫】
常見那些工作勞累、喜好房事的人,脾和腎功能互相虛弱,使得身體內的穢邪之氣橫流。若出現浮腫的情況,應該要收斂腎氣,避免水分過多而泛濫。這就是通過增加溫熱之物來消散陰暗。可以使用金匱腎氣丸來調理。(直齋)
【治無速效】
通常,腹脹剛開始是因為氣滯,時間久了會轉化成水腫,治療起來更加困難。因為水腫時飲食照舊,而腹脹時飲食量會減少,病情根深蒂固,需要三五年才能形成。對於腹脹的治療,只需要補中氣和行氣即可,對於脹滿的治療,需要補中氣並行濕氣,同時消積食。不要期待速效,這樣纔可能完全解決問題。(入門)
【脹當大補】
人們經常說,氣不能用補的方法來治療,因為感覺好像難以補充。但未考慮到是正氣不足,運行受阻,如果不補充氣血,氣如何能流通。(凡溪)
【治無峻攻】
醫生在診療時若未能詳細觀察,發現病人是因虛弱而患病,卻急於求效,患者因腹脹而痛苦,喜歡服用導瀉藥物以求一時之快。他們不知道稍微緩解一天,腹脹情況反而會加重,病情也會進一步惡化,正氣也受到傷害,期望再次排出,但這不可能實現。(丹溪)
死症
腹脹不食者死。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為逆。腹脹便血。脈大如絕者死。腹脹時喘。汗出厥逆者死。胸膛脹滿。臍關突出者死。(匯補)
用藥
主以大棗。加厚朴、木香、蘇梗、大腹皮。去甘草。肥人多濕。加蒼朮、木通、瘦人多火。加芩、連、山梔。食積加山楂、神麯。蓄血加桃仁、莪朮。鬱氣加香附、撫芎。怒氣加柴胡、青皮。內寒凝滯者。加木香、炮姜。外寒鬱束者。加升、葛、蒼朮。便閉實熱。加大黃。
白話文:
死症
腹脹不食者死。 肚子胀满,吃不下东西,就会死。
腹脹身熱者死。 肚子胀满,身体发热,就会死。
腹脹寒熱如瘧者死。 肚子胀满,忽冷忽热,像疟疾一样,就会死。
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為逆。 肚子非常胀大,四肢冰冷,形体消瘦,腹泻严重,这是逆转的征兆。
腹脹便血。脈大如絕者死。 肚子胀满,大便带血,脉搏微弱,如同快要断绝,就会死。
腹脹時喘。汗出厥逆者死。 肚子胀满,同时呼吸急促,出汗,昏迷不醒,就会死。
胸膛脹滿。臍關突出者死。 胸膛胀满,肚脐突出,就会死。
用藥
主以大棗。加厚朴、木香、蘇梗、大腹皮。去甘草。 主要用大枣,再加入厚朴、木香、苏梗、大腹皮,去除甘草。
肥人多濕。加蒼朮、木通、瘦人多火。加芩、連、山梔。 胖子多湿气,加入苍术、木通;瘦人多火气,加入黄芩、黄连、山栀子。
食積加山楂、神麯。 食物积滞,加入山楂、神曲。
蓄血加桃仁、莪朮。 积血,加入桃仁、莪术。
鬱氣加香附、撫芎。 郁气,加入香附、川芎。
怒氣加柴胡、青皮。 怒气,加入柴胡、青皮。
內寒凝滯者。加木香、炮姜。 内部寒气凝滞,加入木香、炮姜。
外寒鬱束者。加升、葛、蒼朮。 外部寒气郁结,加入升麻、葛根、苍术。
便閉實熱。加大黃。 大便不通,实热,加入大黄。
溺短濕結。加木香、澤瀉。凡腹脹初起。宜行氣疏導之劑。加木香、檳榔、陳皮、青皮、枳殼、厚朴等。久而挾虛。宜補脾調氣。如六君子加蘇梗、砂仁等。虛而挾寒。宜溫補。如理中湯加肉桂等。若脾腎俱虛。少火不能扶脾者。宜補腎。然補腎有兩法。能食而胸膈舒暢者。
金匱腎氣丸。不食而胸膈滿悶者。復元丹主之。惟大實大滿堅硬而按之痛者。量其元氣下之。三花神佑丸、導氣丸等。下後仍宜調補脾胃。
白話文:
如果肚子裡積了濕氣,導致水腫,可以加些木香和澤瀉。如果剛開始肚子脹,要先用行氣疏導的藥方,可以加木香、檳榔、陳皮、青皮、枳殼、厚朴等等。如果脹肚子很久了,還伴隨虛弱,就要補脾調氣,像六君子湯加蘇梗、砂仁等等。如果虛弱又伴隨寒氣,就要溫補,像理中湯加肉桂等等。如果脾腎都虛弱,脾氣不足,就要補腎。補腎也有兩種方法,如果能吃東西,但胸膈舒暢,可以用金匱腎氣丸。如果吃不下東西,胸膈滿悶,可以用復元丹。如果肚子又硬又脹,按壓時還會疼痛,就要根據病人的元氣,用三花神佑丸、導氣丸等等把積食排出來。排完積食之後,還要調補脾胃。
【附蟲蠱脹】
蟲蠱由濕熱既久。血化為蟲。肚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稍瓜。四肢削瘦。腹雖痛而唇色紅。能飲食。脈滑數者。乃為蠱症。宜積塊丸下之。(準繩)
脹滿選方
六君子湯,治氣虛中滿。(方見中風)
連理湯,治脾虛肝鬱。吞酸腹脹。(方見泄瀉)
胃苓湯,治脾濕腹脹面黃。身浮溺澀。(方見暑症)
腎氣丸(金匱),治脾腎兩虛。腫脹。腹濡而胸不硬者。(方見濕症)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白話文:
附蟲蠱脹
蟲蠱是因為濕熱久留,導致血液轉化成蟲,肚子脹大,按壓有塊狀物,形狀像小瓜。四肢消瘦,肚子雖然疼痛但嘴唇顏色紅潤,能吃喝,脈搏滑數,這就是蠱症。建議服用積塊丸來治療。(準繩)
脹滿選方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氣虛導致的中滿。(方劑見中風篇)
連理湯,用於治療脾虛肝鬱導致的吞酸腹脹。(方劑見泄瀉篇)
胃苓湯,用於治療脾濕導致的腹脹、面黃、身體浮腫、排尿困難。(方劑見暑症篇)
腎氣丸(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導致的腫脹,肚子濕潤而胸部不硬。(方劑見濕症篇)
補中益氣湯(方劑見中風篇)
調中湯(方見斑疹)
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為腫脹。心腹堅滿。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厚朴,獨活,白朮(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為末。糊丸。紫蘇湯下。
白話文:
調中湯(方見斑疹)
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為腫脹。心腹堅滿。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這個方子叫做復元丹,是治療脾腎兩虛的藥方,症狀包括身體腫脹、腹部堅硬脹滿、小便不順暢、眼睛下方浮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厚朴,獨活,白朮(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藥材包括:
- 附子(炮製後,兩兩)
- 南木香(煨製)
- 茴香(炒製)
- 川椒(炒至出汗)
- 厚朴
- 獨活
- 白朮(炒製)
- 陳皮
- 桂心
- 吳茱萸(炒製,每種一兩)
- 澤瀉(一兩半)
- 肉豆蔻(煨製)
- 檳榔(各半兩)
為末。糊丸。紫蘇湯下。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藥丸,用紫蘇湯送服。
導氣丸,治諸腹脹大。痞塞不通。大便虛秘。形氣病氣俱實者。
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蝥炒),吳萸(牽牛炒),赤芍(川椒炒),菖蒲(桃仁炒),黃芩(大黃炒),厚朴(乾薑炒),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白話文:
導氣丸
功效: 治療各種腹脹、腹大、胸悶氣滯、便秘,以及形氣、病氣俱實者。
配方:
- 青皮(水蛭炒)
- 莪朮(虻蟲炒)
- 三稜(乾漆炒)
- 檳榔(斑蝥炒)
- 吳萸(牽牛炒)
- 赤芍(川椒炒)
- 菖蒲(桃仁炒)
- 黃芩(大黃炒)
- 厚朴(乾薑炒)
- 山楂肉(草果炒)
製法: 以上藥材同炒至熟透。去除水蛭等藥材,不用。研成細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服五至七丸,空腹服用,用紫蘇湯送服。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薑黃,白朮,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乾生薑,砂仁(各二錢),枳實(炒),半夏(各五錢),厚朴(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白話文:
東垣所著的中滿分消丸,主要用於治療中滿熱脹,藥材包括:炒黃芩、炒黃連、薑黃、白朮、人參、炙甘草、豬苓、白茯苓、乾薑、砂仁、炒枳實、半夏、炒厚朴、炒知母、澤瀉、陳皮。
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百丸。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寒脹。
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
水煎。熱服。
廣朮潰堅湯(東垣),治中滿腹脹有積。
白話文:
將藥材混合後,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中滿分消湯(東垣)主治寒脹,由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水煎,熱服。廣朮潰堅湯(東垣)主治中滿腹脹有積聚。
厚朴(姜炒五分),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湯泡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廣朮(煨三分),柴胡,澤瀉,陳皮,神麯(炒),青皮(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水煎。
保安丸,治癥結內積。上搶心痛。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鱉甲(一兩五錢)
為末。先用醋一升。煮四五合。和藥丸。空心服下。取積為度。
雞矢醴(素問),治濕熱脹滿。
白話文:
這個中醫古文記載了兩個方劑,一個是保安丸,另一個是針對濕熱脹滿的偏方。
保安丸
是一個複方,包含厚朴、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黃連、半夏、廣朮、柴胡、澤瀉、陳皮、神麴、青皮等17味藥材。方劑針對癥結內積、上搶心痛、臍腹疼痛等症狀。若患者口渴,可加葛根。
第二個方劑
用大黃、附子、乾薑、鱉甲四味藥材製成丸劑,用於治療積聚物。
雞矢醴
是一個偏方,用於治療濕熱脹滿,出自《素問》。
註解
- 五分、二分、三分、七分等單位指藥材的重量比例,具體換算需參照古代藥材重量單位。
- 姜炒、湯泡、煨等字詞描述藥材的炮製方法。
- 癥結內積、上搶心痛、臍腹疼痛等症狀需要由專業醫生診斷。
羯雞矢八合。炒微焦。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取汁。五更熱飲。則雞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縐紋。又飲一次。漸縐至膝上而愈。
積塊丸
京三稜,莪朮,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薈,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
白話文:
將雞糞八份,炒至微焦,去除灰燼,用兩碗好酒煎煮至剩下一碗半,過濾取汁,在凌晨五點服用,如此雞鳴辰巳時(早上五點到七點)就會腹瀉兩三次黑色水樣便,隔天腳上會出現皺紋。再服用一次,皺紋會慢慢延伸至膝蓋以上,之後就能痊癒。
積塊丸是由京三稜、莪朮、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兩錢)、蜈蚣(一錢一分)、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薈、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組成。
煉豬膽汁為丸。每服八分。重者一錢。五更。酒送下。
腫滿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生薑十片。蔥、蒜各七枚。萊菔子三錢。梔子五錢。搗爛作一大膏藥。貼臍腹上。外用綿絮裹暖。
又法
方士用商陸根打爛。入麝香少許。貼臍中。外以綿絮裹暖。引水下行。
又有用螻蛄搗碎服法,每稱神奇。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治療腫滿的幾個外治方法。
- 第一種方法是用豬膽汁製成的丸藥內服,搭配外敷的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等藥材製成的膏藥,貼在臍腹上。
- 第二種方法是將商陸根搗爛,加入少許麝香,貼在肚臍,外用棉絮包裹保暖,以達到引水下行的效果。
- 第三個方法則是使用螻蛄搗碎服用,被認為有神奇的療效。
註:
- 此段文字中的藥材名稱,現代人可能不太熟悉,可以參考相關的中藥書籍或網站查詢。
又法。以田螺、大蒜、車前草。和研為膏。作大餅敷於臍上。使從便旋出。
又法。用大戟、牽牛各一兩。大棗二升。入鍋內煮。去藥食棗。即愈。
鋪臍藥餅
真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以新綿鋪臍上。次鋪藥餅。外以帛緊束之。如人行十里許。即下水。待行三五度。即去藥。以溫粥補之。一餅可治十人。
白話文:
方法一
取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磨成膏狀,製成大餅,敷於肚臍上,可以幫助排出穢物。
方法二
取大戟、牽牛各一兩,大棗二升,放入鍋中煮沸,去除藥渣和大棗,即可痊癒。
臍藥餅
取真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黃一錢,研磨成餅狀。先在肚臍上鋪一層新棉花,再放上藥餅,用布緊緊綁住。病人行走十里路程後,喝水,如此反覆三至五次,即可去除藥餅,用溫粥進食補充營養。一個藥餅可治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