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六 (4)
卷之六 (4)
1. 積聚
大意
積聚癥瘕。皆太陰濕土之氣。名雖不同。大要不出痰與食積死血而已。氣則不能成形也。(玉冊)
內因
積之始生。因起居不時。憂恚過度。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結於腹中。或因內傷外感氣鬱誤補而致。(匯補)
外候
或惡寒潮熱。或痞滿嘔吐。或走注疼痛。或腹滿泄瀉。或眩暈嘈雜。脅肋攻衝。(吳球)
左右有別
舊說以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此大概之論。不可拘執也。常有胃家食積而病發於中者。亦有氣與食積相假而積留於左者。(匯補)
積聚不同
積屬陰。五臟所主。發有常處。痛不離部。聚屬陽。六腑所成。發無定所。痛無常處。(難經)
白話文:
【大意】
積聚癥瘕,這些病症都是因為體內太陰濕土之氣失調引起,雖然病症名稱不同,但主要的原因通常都與痰、食積或死血有關,是因為氣機不能正常運行而未能形成固定形狀。
【內因】
積聚的產生,多因生活作息不規律,情緒過度焦慮和激動,飲食無節制,導致脾胃功能減弱,邪氣和正氣交戰,在腹部聚集。也可能因內傷或外感後,氣機受阻,錯誤地進行補益,進而引發積聚。
【外候】
積聚初期,可能會出現畏寒或發熱的症狀,或是腹部痞塞、噁心嘔吐,或者感到不定位的疼痛,以及腹脹、腹瀉,甚至頭暈、嘈雜,脹痛感會向兩側肋骨位置傳遞。
【左右有別】
過去有認為積聚的塊狀物質,如果在中央是痰飲所致;在右邊是食積;在左邊是死血。這種區分只是一般性的論述,並非絕對。實際上,胃腸消化不良引起的食積,也可能導致中央部位發病;同時,氣機與食積相互影響,也可能使積聚留在左側。
【積聚的不同】
積聚屬於陰性病症,主要由五臟所主導,發病部位固定,疼痛感不會移動。而聚則屬陽性病症,由六腑構成,發病位置不定,疼痛感也不固定。
【難經】
癥瘕各別
癥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也。腹中堅硬。按之應手。不能移動。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動之形。如血鱉之類。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癥因傷食。瘕是血生。二症多見於臍下。(匯補)
痃癖痞異
痃在腹內。貼近臍旁。左右一條。筋脈急痛。有時而見。癖居兩肋。有時而痛。外不可見。痞居心下。滿悶壅塞。按之不痛。而無形跡。(匯補)
脈法
大率實大堅強者生。虛弱沉細者死。又沉而附骨者積脈也。
積聚分治
食積。氣口緊盛。或弦急。或中或右。硬痛不移。嘔吐飽脹。或作寒熱身痛。痰積。脈來沉滑。忽時眩暈麻木。噁心痞塞。嘈雜。蟲積。口吐清水。或時吐蟲。或偏嗜一物。脈來乍大乍小。面生白斑。唇紅能食。時痛時止。血積。因打撲閃肭。血瘀成塊。或婦人產後不月。多有是症。
白話文:
癥瘕各別
癥,指的是徵兆,因為它會顯現出一定的徵驗。癥的表現是腹中堅硬,按壓時會碰到硬塊,且硬塊不能移動。瘕,指的是假物,是因假物形成的蠢動之形,就像血蛭之類,雖然內部堅硬,但位置會隨時間而改變,並且具有活性,因此會上移下移、左移右移。癥是由於傷食所致,瘕是由於血瘀所致,這兩種病症多見於臍下。
痃癖痞異
痃位於腹內,緊貼著臍旁,左右各一條,筋脈急痛,偶爾會出現。癖位於兩肋,偶爾會疼痛,但外觀上看不出來。痞位於心下,感到胸悶、阻塞,按壓時不痛,也沒有明顯形狀。
脈法
總的來說,脈象實大堅強者預示著生,虛弱沉細者預示著死。沉而附骨的脈象,則屬於積脈。
積聚分治
**食積:**氣口緊盛,脈象或弦急,或偏向中焦或右焦,硬痛不移,伴隨嘔吐、飽脹、或寒熱身痛等症狀。
**痰積:**脈象沉滑,偶爾眩暈、麻木、噁心、胸悶、嘈雜等症狀。
**蟲積:**口吐清水,或偶爾吐出蟲子,偏好某種食物,脈象忽大忽小,面部出現白色斑點,嘴唇紅潤,能吃東西,但偶爾疼痛。
**血積:**由於跌打損傷、閃肭或婦女產後不月,導致血液瘀積成塊,出現血積症狀。
蓋月事正臨產後虛弱。適感寒氣。寒氣客於子門。血凝成塊。多在小腹。發則痛楚萬倍。面色不澤。(匯補)
五臟積名
肝積曰肥氣。在右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不愈。令人嘔逆。或胸脅痛引小腹。足寒轉筋。肺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洒洒寒熱。嘔逆喘咳。發肺癰。心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久不已。令人煩心。身體脛股皆腫。環臍而痛。
脾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心背徹痛。腎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狀。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匯補)
白話文:
這是因為婦女在生產後身體虛弱,容易受到寒氣入侵。寒氣進入子宮,導致血液凝結成塊,大多集中在小腹,發作時會疼痛難忍,面色也變得蒼白無光。
肝積叫做肥氣,位於右脅下,形狀像覆蓋著的杯子,有頭有腳,像龜鱉一樣。長期不治會導致嘔吐、胸脅疼痛牽引至小腹、足部冰冷抽筋。
肺積叫做息奔,位於右脅下,大小如覆蓋著的杯子。長期不治會導致反覆發熱、嘔吐、喘咳,甚至發展成肺癰。
心積叫做伏梁,位於臍上,大小如手臂,向上延伸至心臟。長期不治會導致心煩意亂、身體脛骨大腿腫脹,並環繞臍部疼痛。
脾積叫做痞氣,位於胃脘部,大小如覆蓋著的盤子。長期不治會導致四肢乏力、出現黃疸、飲食不能化為精氣滋養身體、心胸背部疼痛。
腎積叫做奔豚,發病於小腹,向上延伸至心臟,像豬一樣奔走。長期不治會導致呼吸困難、骨瘦肌消、氣息微弱。
養正
壯實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皆因脾胃虛衰。氣血俱傷。七情悒鬱。痰挾血液凝結而成。若徒用磨堅破積之藥。只損真氣。積雖去而體已備。雖或暫時通快。藥過依然。氣愈耗而積愈大。惟當漸磨熔化。攻補兼施。若去積及半。即宜純與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破殘餘積。不攻自走。所謂養正積自除之謂也。(匯補)
治法
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惟行氣開鬱為主。或以所惡者攻之。或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匯補)
治分初中末
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則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則邪氣侵凌。
白話文:
養正
強壯的人不會有積聚,虛弱的人則會有。都是因為脾胃虛弱衰敗,氣血受損,七情鬱結,痰濕夾雜血液凝結而成。如果只用磨堅破積的藥物,只會損傷真氣,積聚雖然去除,但身體已經虛弱。雖然可能暫時感到通暢,但藥效一過,積聚又會復發,氣血越耗損,積聚就越大。應該慢慢地磨化熔解,攻補兼施。如果積聚消散了一半,就應該用甘溫藥物調養,使脾土健運,這樣破除殘餘積聚,不用攻伐就會自然消失。這就是所謂的“養正積自除”的意思。
治法
治療積聚的大法,都是以軟化堅硬之物,以削减坚硬之物为主。治療重點在于行氣開鬱,可以根據患者的喜好,用其所惡之物來攻伐,或用其所喜之物來誘導,這樣更容易治癒。
治分初中末
積聚初起時,正氣還很強,邪氣還很淺,就可以用藥攻伐。到了中期,受病時間較長,邪氣較深,正氣較弱,就要攻補兼施。到了末期,邪氣侵犯嚴重,正氣虛弱,就難以用藥攻伐了。
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潔古)又初起為寒。宜辛溫消導。久則鬱熱。宜辛寒推蕩。(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隨症加減。消痰。加南星、枳殼、海石。去食。加山楂、神麯、草果。追蟲。加檳榔、使君子、楝樹根、花椒。破瘀。加桃仁、紅花、赤芍、玄胡索、歸尾。導飲。加茯苓、澤瀉。順氣。加香附、砂仁。開鬱。加木香、白豆蔻。溫散。加肉桂、沉香。削堅。加三稜、蓬朮。
白話文:
正氣衰弱,就會導致脾胃虛弱,需要補益。初期症狀是寒症,宜用辛溫藥物消導寒氣。時間久了就會出現鬱熱,宜用辛寒藥物驅散熱氣。
主要以二陳湯為基礎,根據不同的症狀加减藥物:消痰加南星、枳殼、海石;去食加山楂、神麯、草果;追蟲加檳榔、使君子、楝樹根、花椒;破瘀加桃仁、紅花、赤芍、玄胡索、歸尾;導飲加茯苓、澤瀉;順氣加香附、砂仁;開鬱加木香、白豆蔻;溫散加肉桂、沉香;削堅加三稜、蓬朮。
滋陰。加鱉甲、知母。化熱。加黃連、山梔。平胃。加蒼朮、厚朴。疏肝。加青皮、柴胡。補氣。加人參、白朮。養血。加當歸、川芎。又積屬陰。參攻積丸。聚屬陽。兼行氣散結。癥加麥芽、神麯、山楂、枳實、厚朴。瘕加川芎、當歸、丹皮、烏藥、玄胡、桃仁、紅花、海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描述中醫治療積聚症的用藥原則。
- 滋陰 指的是滋潤陰氣,常用於陰虛內熱的積聚症。
- 化熱 指的是清除體內熱邪,常用於熱毒積聚的症狀。
- 平胃 指的是調和脾胃,常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積聚症。
- 疏肝 指的是疏通肝氣,常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積聚症。
- 補氣 指的是補充元氣,常用於氣虛所致的積聚症。
- 養血 指的是滋養血液,常用於血虛所致的積聚症。
文中還根據積聚症的性質,提出不同的用藥方案:
- 陰性積聚,可參考攻積丸。
- 陽性積聚,則應兼用行氣散結之法。
此外,針對具體的症狀,也有不同的藥物添加:
- 癥狀加重,可加入麥芽、神麴、山楂、枳實、厚朴。
- 瘕病,則可加入川芎、當歸、丹皮、烏藥、玄胡、桃仁、紅花、海石。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些基本的用藥原則,實際用藥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的医师进行判断。
痞加黃連、枳實、厚朴、山楂、栝蔞。癖加肉桂、玄胡。若久病人虛。法須六君歸脾理中等湯大補。若在皮裡膜外者。用撫芎、香附等開之。仍須斷厚味。
積聚選方
新制陰陽攻積散,治積聚癥瘕痃癖蠱血痰食。不問陰陽。皆效。
吳茱萸(泡),乾薑(炒),官桂,川烏(泡各一兩),黃連(炒),半夏,橘紅,茯苓,檳榔,厚朴,枳實,菖蒲,玄胡索,人參,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錢),巴霜(五錢另研)
白話文:
若有痞症,可用黃連、枳實、厚朴、山楂、栝蔞等藥治療;若有癖症,則可用肉桂、玄胡等藥。如果病人久病體虛,需要用六君子湯、歸脾湯等補氣養血的藥方,並適當加強滋補。若病症停留在皮裡膜外,則可用川芎、香附等藥來疏通經絡。同時,還需忌食厚味。
此方名為「陰陽攻積散」,可治療積聚、癥瘕、痃癖、蠱毒、血食痰等各種積聚病症,不論陰陽虛實,皆有療效。方中藥材包括吳茱萸、乾薑、官桂、川烏、黃連、半夏、橘紅、茯苓、檳榔、厚朴、枳實、菖蒲、玄胡索、人參、沉香、琥珀、桔梗、巴霜等。
末之。皂角水煎汁泛丸綠豆大。每服八分。漸加一錢五分。薑湯送下。
遇仙丹,治血積氣積痰癖。肢節腫痛。一切有餘濕熱痰火。痰涎壅滯。脈滑實有力者。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牛炒),白檳榔(一兩),茵陳(六錢),蓬朮,三稜(各五錢俱醋炒),牙皂(五錢炙去皮弦)
一方。加沉香一兩。末之。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三錢。五更涼茶下。天明看所去之物。有積去積。有蟲去蟲。小兒減半。孕婦勿服。
濟陰丸,治經候不調。痃癖積塊刺痛。
白話文:
將皂角水煎取汁,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八分,逐漸增加到一錢五分,用薑湯送服。
遇仙丹適用於治療血積、氣積、痰癖、肢節腫痛,以及一切由於濕熱痰火過盛、痰涎壅滯所引起的病症,脈象滑實有力者。
藥方組成: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牛炒)、白檳榔(一兩)、茵陳(六錢)、蓬朮、三稜(各五錢,俱醋炒)、牙皂(五錢,炙去皮弦)。
另一個方劑:在此基礎上加沉香一兩。將藥材研末,用醋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錢,在五更時用涼茶送服,天明觀察排泄物,如有積塊則排出積塊,如有蟲則排出蟲。小兒減半服用,孕婦忌服。
濟陰丸用於治療經期不調、痃癖積塊、刺痛。
香附(一斤醋浸炒),莪朮,當歸(各四兩俱酒浸)
末之。醋糊丸。醋湯下。
三聖膏,貼積。
用未化石灰十兩。篩過極細。炒紅。將好醋熬成膏。入大黃末一兩。再入肉桂末五錢。略炒。攪勻。厚攤烘。
熱貼之。
琥珀膏
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
黃蜀葵根煎湯,治小腹有塊。曾服澀藥止經。因而血滯成塊。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牛膝煎膏。入研細桃仁、玄明粉少許。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病重者。補接之後。加減調理。或再行一度。去塊一二次。去葵根、玄明粉。
白話文:
將香附用一斤醋浸泡後炒乾,莪朮和當歸各取四兩,用酒浸泡,研磨成粉末,再用醋糊做成丸藥,用醋湯送服。同時將三聖膏貼在患處。另取未化石灰十兩,篩成極細的粉末,炒至紅褐色,用好醋熬成膏,加入大黃末一兩和肉桂末五錢,略炒,攪拌均勻,攤開烘乾。熱的時候貼在患處。琥珀膏則是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大蒜搗成膏狀貼在患處。黃蜀葵根煎湯,治療小腹有塊狀物,曾服用收斂藥止經,導致血滯成塊。在湯中加入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牛膝煎成膏狀,再加入研磨成細粉的桃仁和玄明粉少許,熱飲。一般服藥兩次就能看到塊狀物排出。病症嚴重者,補氣血之後,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或再服一次藥。排出塊狀物一到兩次後,可以去掉黃蜀葵根和玄明粉。
積塊,用海石、三稜、莪朮、香附。俱醋炒。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咸、白朮湯下。
六君子湯,歸脾湯(二方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
白話文:
註解
- 積塊: 指的是身體內部的腫塊或硬塊。
- 海石: 指的是海邊岩石,具有化痰散結的功效。
- 三稜、莪朮、香附: 都是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 醋炒: 指的是將藥材用醋炒制,可以增强药效,減少藥物的寒性。
- 桃仁、紅花、五靈脂: 都是中藥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 石咸: 指的是石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白朮湯: 是一味中藥湯劑,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
- 六君子湯、歸脾湯、理中湯: 都是經典的中藥方劑,分别针对不同的症狀,具有不同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