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腹痛

大意

腹痛有三部。大腹痛者。屬太陰脾。當臍痛者。屬少陰腎。小腹痛者。屬厥陰肝及衝任大小腸。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六氣之害。五運之邪。(必讀)

內因

大腹痛。多食積寒邪。臍腹痛。多積熱痰火。小腹痛。多瘀血及溺澀。(入門)

外候

腹痛乃脾家受病。或受有形而痛。或受無形而痛。蓋暴傷飲食。則胃脘先痛而後入腹。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後入腹。血積上焦。脾火熏蒸。則痛從腹而攻上。血積下部。胃氣下陷。則痛從腹而下墜。傷於寒者。痛無間斷。得熱則緩。傷於熱者。痛作有時。得寒則減。因飢而痛者。

白話文:

肚子痛可以分為三種:肚子整体疼痛,属于脾脏受损;肚脐周围疼痛,属于肾脏受损;下腹部疼痛,属于肝脏、冲脉、任脉以及大小肠受损。每种疼痛都有可能因五种邪气入侵、七情郁结、六气侵袭、五行运化失常而发生。

肚子整体疼痛,大多是吃太多、积寒邪气导致;肚脐周围疼痛,大多是积热、痰火导致;下腹部疼痛,大多是瘀血或小便不畅导致。

肚子痛通常是脾脏受损,可能是受到有形的物质损伤,也可能是受到无形的邪气侵袭。例如,暴饮暴食损伤胃脘,就会先胃痛,然后波及腹部;暴怒伤肝,就会先两胁疼痛,然后波及腹部;上焦积血,脾火熏蒸,就会从腹部向上蔓延;下焦积血,胃气下陷,就会从腹部向下坠。如果是因为寒气入侵,疼痛会持续不断,暖和后就会减轻;如果是因为热邪入侵,疼痛会间歇发生,遇冷后就会减轻。如果是因为饥饿导致的疼痛,

過飢即痛。得食則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則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為痰鬱中焦。痞悶腹痛。為氣搏中州。火痛腸內雷鳴。沖斥無定。痛處覺熱。心煩口渴。蟲痛肚大青筋。飢即咬齧。痛必吐水。痛定能食。氣虛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淺。血虛痛者。痛如芒刺。牽引不寧。

(匯補)

腹痛分辨

痛而脹悶者多實。痛不脹悶者多虛。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飢即悶者多虛。脈強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高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病在經者脈多弦。大病在臟者脈多沉微。(必讀)

白話文:

肚子餓了就痛,吃東西就止痛。因為吃東西而痛的,吃多了就痛,排便後就舒服了。吞酸、腹痛,是痰鬱積在中焦。痞悶腹痛,是氣阻塞在中焦。火灼腸內,雷鳴作響,衝擊不定,痛處感覺發熱,心煩口渴。蟲痛肚子,飢餓時就啃咬,疼痛時就吐水,疼痛停止後能吃東西。氣虛引起的疼痛,疼痛時就喜歡按壓,呼吸短淺。血虛引起的疼痛,疼痛像針刺一樣,牽引不停。

腹痛的辨別:

疼痛伴有脹悶,多為實證;疼痛不伴脹悶,多為虛證。拒按者為實證,可按者為虛證。喜寒者多為實證,愛熱者多為虛證。飽食後疼痛加重者多為實證,飢餓時就悶痛者多為虛證。脈象強勁氣息粗大者多為實證,脈象虛弱氣息微弱者多為虛證。新病且身體健壯者多為實證,久病且年老體弱者多為虛證。補益無效者多為實證,攻邪後病情加重者多為虛證。病在經脈者,脈象多弦;病在臟腑者,脈象多沉微。

死候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丹溪)此中惡客忤也。(入門)

腹痛別症

腸癰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錯。繞臍生瘡。小便如淋。疝氣痛者。大腹脹。小腹急。下引睪丸。上衝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瀉。上下絞痛。厥冷轉筋。陰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嘔吐。身冷欲絕。積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後重逼迫。至於婦人腹痛。多有關於經水胎孕者。宜先審之。(匯補)

治法

凡痛多屬血澀氣滯。宜甘以緩之。寒宜辛溫消散。熱宜苦寒清解。虛宜甘溫調理。實宜辛寒推蕩。在上者吐之。在下者利之。隨其乘侮勝復。俱以開胃調脾為主。(匯補)

白話文:

【死候】

腹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人中出現黑色,這表示可能即將死亡。(丹溪)這可能與內部的邪氣和不適有關。(入門)

【腹痛別症】

腸癰痛:腹部感覺沈重且疼痛,身體表面出現如盔甲般的粗糙紋路,肚臍周圍出現傷口,小便時像尿瀉一樣。

疝氣痛:腹部腫大,小腹緊張,疼痛感從下腹延伸到睪丸,向上沖擊並引起疼痛。

痧症痛:可能會大吐或大瀉,上下部都感到劇烈疼痛,四肢冰涼,肌肉抽搐。

陰毒痛:手指甲呈青色,臉和嘴脣變黑,四肢逆冷,嘔吐,全身發冷,似乎要斷氣。

積聚痛:疼痛處有形狀可辨認,可以按壓。

痢疾痛:大便時後部有強烈的壓力感。

對於女性的腹痛,通常與經期、懷孕等有關,因此應該首先進行詳細的診斷。(匯補)

【治法】

大體來說,腹痛大多與血液凝滯、氣體阻塞有關。應使用甘味的藥物來緩解,寒性的情況則需要辛溫的藥物來消散,熱性的情況則需要苦寒的藥物來清解。虛弱的情況需要甘溫的藥物來調理,實性的病情則需要辛寒的藥物來推蕩。疼痛在上部的,可以使用吐藥;在下部的,則可以使用通便的藥物。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遵循治療原則,以開胃調理脾胃為主。(匯補)

補法宜審

表虛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上虛痛者。脾胃傷也。非調補中州不可。下虛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臨症之頃。最宜審諦。(匯補)

急救法

或用炒鹽。或姜渣。或麩皮炒熱。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再熨。以愈為度。或用吐法亦可。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香附、蘇梗等。寒加肉桂、木香。熱加黃連、芍藥。痰加枳實、蒼朮。食加山楂、麥芽。血瘀加歸尾、玄胡索、桃仁、紅花。氣滯加厚朴、枳殼。蟲加檳榔、使君子。氣虛加人參、白朮,大實大滿者。以大黃、檳榔下之。大寒大虛者。以理中建中溫之。血虛痛者。炮薑、芍藥和之。

白話文:

補法宜審

表虛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 表面虛寒疼痛的人,是陽氣不足,必須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

裡虛痛者,陰不足也,非養榮不可。 內裡虛寒疼痛的人,是陰氣不足,必須用養陰的藥物來治療。

上虛痛者,脾胃傷也,非調補中州不可。 上半身虛寒疼痛的人,是脾胃受損,必須用調補脾胃的藥物來治療。

下虛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 下半身虛寒疼痛的人,是肝腎虧虛,必須用溫補腎陽的藥物來治療。

臨症之頃,最宜審諦。 臨床上遇到病症時,最重要的是要仔細審慎地判斷。

急救法

可以用炒鹽、薑渣或麩皮炒熱,用絹布包起來熨燙疼痛的地方,冷了就再炒再熨,以疼痛消失為止。也可以用吐法。

用藥

主要用二陳湯,再加上香附、蘇梗等藥材。

若病人是寒症,則加肉桂、木香。

若病人是熱症,則加黃連、芍藥。

若病人有痰,則加枳實、蒼朮。

若病人食積,則加山楂、麥芽。

若病人有血瘀,則加歸尾、玄胡索、桃仁、紅花。

若病人有氣滯,則加厚朴、枳殼。

若病人有蟲積,則加檳榔、使君子。

若病人有氣虛,則加人參、白朮。

若病人是大實大滿,則用大黃、檳榔瀉下。

若病人是大寒大虛,則用理中湯、建中湯溫補。

若病人是血虛疼痛,則用炮薑、芍藥調和。

【附腹中窄狹】

腹屬坤土。位居中央。升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情志不藥。濕熱交旺。腹中自覺窄狹。神昏性躁。飲食減少。乃濕熱痰火橫格中州。以致升降失常者。比比然也。(匯補)

肥人多濕痰。宜二陳湯加蒼朮、香附。瘦人多濕火。宜二陳湯加黃連、蒼朮。虛人氣血虛弱。宜六君子湯加芎、歸。

【附小腹痛】

小腹為至陰之位。厥陰所屬。有沉寒下虛。有積熱內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勞損傷。俾中上二焦清純之氣。下陷於至極之地。郁久不舒。痛連陰器。久則元氣愈虛。不能歸複本位。所以痛無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補。總宜調和血氣為主。(匯補)

白話文:

【附腹中窄狹】

腹部屬坤土,位於中央,能上升心肺的陽氣,下降腎肝的陰氣。若情緒志向不順,濕熱交織旺盛,腹部會感到狹窄,精神昏濁,情緒急躁,進食減少。這是因為濕熱痰火阻塞中樞,導致氣機升降失常,這種情況非常普遍。

肥胖人容易有濕痰,應使用二陳湯加入蒼朮、香附來治療;瘦人容易有濕火,則使用二陳湯加入黃連、蒼朮;虛弱的人若氣血不足,則使用六君子湯加入川芎、當歸來治療。

【附小腹痛】

小腹是至陰的位置,屬於厥陰系統。可能因有深層寒冷的下虛,或是積熱在內而鬱積,也可能由忿怒或房事過度損傷造成。使中上兩焦清潔純淨的氣息下陷到極端位置,長期鬱積無法舒解,疼痛連及生殖器。久而久之,元氣更加虛弱,不能回復到原本的位置,因此疼痛沒有停止的跡象。然而,肝主疏洩,不適合使用強烈補益的方法,總的治療原則應以調和血氣為主。

氣滯用四磨湯。血瘀用手拈散。寒鬱以二陳湯。加乾薑、吳萸、蒼朮、厚朴。熱鬱以四逆散。加黃連、山梔、香附、黃芩。沉寒以理中湯。加附子、肉桂、吳茱、茴香。氣陷以二陳湯。加升麻、柴胡、乾薑、當歸。若醉飽行房。小腹脹痛。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甘草之類。

白話文:

如果氣滯,可以使用「四磨湯」;如果是血液淤積,可以用「手拈散」治療。若是因為寒冷而導致症狀,可用二陳湯加上乾薑、吳萸、蒼朮和厚朴來改善。若是因熱鬱引起的問題,則可使用「四逆散」再加上黃連、山梔、香附和黃芩進行治療。對於嚴重的冷感,可以使用「理中湯」並加入附子、肉桂、吳茱和茴香等成分。如果出現氣虛下陷的情況,可以使用二陳湯再添加上升麻、柴胡、乾薑和當歸等材料。最後,如果有酒足飯飽後發生性行為,引發小腹部腫脅疼痛,可以考慮使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和甘草等草本植物。

腹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腹痛諸症。(方見痰症)

大承氣湯,治實滿腹痛。(方見發熱)

理中湯,治虛寒腹痛。(方見中寒)

建中湯,治腹痛喜按。(方見血症)

六君子湯,治腹痛泄利。(方見中風)

四逆散,治熱鬱腹痛。

柴胡,枳殼,芍藥(等分),甘草(減半),

水煎服。

順氣散,治氣鬱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檳榔(下),青皮(中),陳皮(中),厚朴(中),蒼朮(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

白話文:

腹痛選方

二陳湯,可以治療各種腹痛症狀。(方劑請參考痰症部分)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實證(實熱)引起的腹痛,肚子脹滿。(方劑請參考發熱部分)

理中湯,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痛。(方劑請參考中寒部分)

建中湯,用於治療腹痛且喜歡按壓的症狀。(方劑請參考血症部分)

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腹痛且伴隨腹瀉的症狀。(方劑請參考中風部分)

四逆散,用於治療因熱鬱在體內引起的腹痛。

  • **組成:**柴胡、枳殼、芍藥(各等份),甘草(減半)
  • **用法:**水煎服。

順氣散,用於治療因氣鬱在體內引起的腹痛。

  • **組成:**香附(上)、木香(下)、檳榔(下)、青皮(中)、陳皮(中)、厚朴(中)、蒼朮(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

注:

  • 方劑括號內為方劑或藥材的連結,方便查閱。
  • “上”、“中”、“下”表示藥材的用量,上為較大劑量,下為較小劑量,中為中等劑量。

生薑。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積腹痛。以寬氣為主。

即平胃散加乾葛、香附、木香、檳榔。

加味枳朮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作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症。

白朮(三兩土炒),枳實(麩炒),蒼朮(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麯(炒黃),半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煅七錢),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乾生薑(各五錢),陳皮,香附,栝簍仁,厚朴(姜炒),檳榔(各二錢),木香,甘草(各二錢),吞酸。加吳萸。

白話文:

生薑用水煎服。加味平胃散用於治療酒積引起的腹痛,以寬解氣滯為主,方劑由平胃散加乾葛、香附、木香、檳榔組成。加味枳朮丸則是用來治療因痰食、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引起的胸痛、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症狀,由白朮(土炒)、枳實(麩炒)、蒼朮(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麯(炒黃)、半夏、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煅)、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乾生薑、陳皮、香附、栝簍仁、厚朴(姜炒)、檳榔、木香、甘草組成,其中吞酸者加吳萸。

(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虛者。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末。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清飲下。

白話文:

藥方

  • 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 指的是藥材的用量。寒月,指的是冬季,夏季則為熱月。寒月用量較重,為五錢,熱月則用量較輕,為二錢半。
  • 久病虛者,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 對於久病體虛的病人,要另外加入人參、扁豆和石蓮肉,每種五錢。
  • 時常口吐清水,加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如果病人經常口吐清水,則需要加入滑石一兩和牡蠣五錢。

製法:

  • 上為末: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
  • 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 用青荷葉泡水製成藥湯,將粳米浸泡在藥湯中。
  • 研粉作糊丸桐子大: 將浸泡過的粳米研磨成粉末,再用藥湯和成糊狀,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
  • 每服五十丸,米清飲下: 每次服用五十丸藥丸,用米湯送服。

註:

  • 古代藥方中使用「錢」作為藥材的計量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