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2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3)

1. 鬱症

大意

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丹溪)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得變化。(醫鑑)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藥雜亂而成者。

內因

郁乃滯而不通之義。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為九氣怫鬱之候。或雨雪之浸淫。或酒食之積聚。而為留飲濕鬱之候。(匯補)其因有六。氣血濕熱痰食是也。然氣鬱則生濕。濕鬱則成熱。熱鬱則成痰。痰鬱而血不行。血鬱而食不化。六者。又相因也。(丹溪)

外症

氣鬱胸滿脅痛。噫氣腹脹。痰鬱胸滿喘促。起臥倦怠。血鬱能食肢倦。溺淋便赤。食鬱噯酸作脹。惡食痞硬。濕鬱關節重痛。首如物蒙。遇陰則甚。熱鬱目蒙溺澀。口乾煩躁。遇暖便發。(戴氏)

五臟鬱症

有本氣自鬱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鬱脅脹噯氣。脾郁中滿不食。肺郁乾咳無痰。腎郁腰脹淋濁。不能久立。膽郁口苦晡熱。怔忡不寧。(匯補)

七情鬱症

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為虛怯。或為噎膈。或為痞滿。或為腹脹。或為脅痛。女子則經閉墮胎。帶下崩中。可見百病兼郁如此。(何氏)

脈法

郁脈多沉。在上見於寸。在中見於關。在下見於尺。又郁脈或結或促或代。蓋血氣食積痰飲。一有留滯於其間。脈必因之而止矣。(脈經)

總治

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開提為次。至於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多少治之。(匯補)

郁宜調中

治郁之法。多以調中為要者。無他。蓋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腎肝處下。四臟所受之邪。過於中者。中氣常先受之。況乎飲食不節。寒暑不調。停痰積飲。而脾胃亦先受傷。所以中焦致郁恆多也。治宜開發運動。鼓舞中州。則三陰三陽之郁。不攻自解矣。(匯補)

郁分五行

五行之理。木性條達。火性發揚。土性沖和。金性清肅。水性流通。一有怫鬱。失其性矣。(滑氏)故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內經)

木鬱治法

胠脅脹滿。目赤暴痛。此木鬱也。治宜達之。達者。通暢之義。如怒動肝氣。火因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則用升發之品。加厥陰報使之藥以從治之。又如久風入中為飧泄。及清氣在下為飧泄者。則用輕揚之劑舉而升之。又如木實為病。脈弦而急。用降氣苦寒不愈者。則吐以提之。使木氣舒暢。則痛自止。此皆達之之法也。

火鬱治法

咳嗽痰喘。風疹潮熱。此火鬱也。治宜發之。發者。汗之也。升舉之也。如腠理外閉。邪熱怫鬱。則解表取汗以散之。又如生冷抑遏。火鬱於內。非苦寒降沉之劑可治。則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溫。順其性而從治之。勢窮則止。此皆發之之義也。

白話文:

鬱症

氣血調和,百病不生,一旦有鬱結,百病就產生了。(丹溪)鬱,是指氣機阻塞不通暢。該升的不升,該降的不降,該變化的無法變化。(醫鑑)所以,有的是因為久病而產生鬱證,也有的是因為鬱結久了而生病,或者因為服用藥物雜亂而導致鬱證。

內因

鬱是指氣機滯塞不通的意思。可能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壓抑,或寒暑的侵襲,導致九氣(人體的九種氣)鬱結;也可能是風雨雪的侵襲,或飲食積聚,導致留飲濕鬱。 (匯補)鬱證的成因有六:氣、血、濕、熱、痰、食。但氣鬱則生濕,濕鬱則成熱,熱鬱則成痰,痰鬱則血行不通,血鬱則食物消化不良,這六者又互相影響。(丹溪)

外症

氣鬱表現為胸悶脅痛、呃逆、腹脹;痰鬱表現為胸悶喘促、起臥乏力;血鬱表現為能吃卻四肢倦怠、小便淋漓短赤;食鬱表現為噯氣、胃脘脹滿、食欲不振、痞塊堅硬;濕鬱表現為關節疼痛、頭重如裹,陰雨天加重;熱鬱表現為眼睛昏花、小便澀痛、口乾煩躁,溫暖環境下症狀加重。(戴氏)

五臟鬱症

因臟腑本身的氣機鬱結而生病:心鬱則昏迷健忘;肝鬱則脅肋脹痛、呃逆;脾鬱則腹部滿悶、不思飲食;肺鬱則乾咳無痰;腎鬱則腰痛、小便淋漓、不能久站;膽鬱則口苦、午後發熱、心悸不安。(匯補)

七情鬱症

七情不暢,鬱結日久成病,可能導致虛弱、噎膈、痞滿、腹脹、脅痛等症狀;女性則可能出現月經閉止、流產、白帶異常、崩漏等。可見,許多疾病都與鬱證相關。(何氏)

脈法

鬱脈多沉伏,在上焦寸口脈處表現為沉脈,在中焦關脈處表現為沉脈,在下焦尺脈處表現為沉脈。鬱脈也可能表現為脈象結代或促數。這是因為血、氣、食積、痰飲等停滯在經脈之中,所以脈象必然受到影響而改變。(脈經)

總治

鬱證雖然症狀繁多,但都是因為氣機不暢所致,治療應以順氣為主,疏通為輔。至於降火、化痰、消積,則應根據病情輕重來治療。(匯補)

鬱宜調中

治療鬱證,多以調理脾胃為要。這是因為脾胃居於中焦,心肺在上,肝腎在下,四臟受到邪氣侵犯,大多先影響中焦,更何況飲食不節、寒暑失調、痰飲積滯,都會先傷脾胃。因此,中焦氣滯導致的鬱證很多。治療應當疏通、運化,鼓舞中焦脾胃之氣,則三陰三陽的鬱結就能自然消除。(匯補)

鬱分五行

五行學說中,木主條達,火主發揚,土主中和,金主肅降,水主流通。一旦有鬱結,就失去了其正常的特性。(滑氏)所以,木鬱則需疏通,火鬱則需宣洩,土鬱則需調和,金鬱則需收斂,水鬱則需利通。但調暢氣機時,過度者應予以抑制,以達到平衡,這所謂的瀉法。(內經)

木鬱治法

脅肋脹滿、目赤疼痛,這是木鬱。治療應當疏通。疏通就是使氣機通暢的意思。例如,肝氣鬱結導致怒氣攻心,火邪上炎,如果用苦寒辛散的藥物治療無效,則可以使用升發的藥物,配合厥陰經的藥物來治療。又如久病風邪入裡導致泄瀉,或清氣下陷導致泄瀉,則可以使用輕揚的藥物提升陽氣。又如木氣實證,脈弦急,用降氣苦寒的藥物無效,則可以使用吐法來疏通,使木氣舒暢,則疼痛自然停止。這些都是疏通的方法。

火鬱治法

咳嗽、痰喘、風疹、潮熱,這是火鬱。治療應當宣洩,宣洩就是發汗,就是升提。例如,如果腠理閉塞,邪熱鬱結,則應該解表發汗以散邪。又如,如果因為生冷之物抑制陽氣,導致火鬱於內,則不能用苦寒下行的藥物治療,應該使用升浮的藥物,配合甘溫之品,順應其性來治療,病情好轉則停止治療。這些都是宣洩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