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2)

1. 傷酒

東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湯。其方多用辛熱之味。蓋為飲酒時。食冷物太過。郁其毒於胃中。吐而煩躁不寧者設也。非酒家常用之藥。昧者不知。但遇飲酒致病。必曰解酲湯最效。殊失立方本旨。蓋葛花、葛根。乃陽明經輕揚之藥。酒客噁心懊憹。頭痛如破。乃毒在陽明經。

用此藥順其性而揚之。使毒從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傳於肺脾肝膽腎者。則葛根又何與乎。(匯補)

趙以德云。飲酒人發熱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藥一名雞距。一名枳椇。一名木蜜。俗呼癩漢指頭。北人名爛瓜。江南謂之白石樹。杭人貨賣。名蜜屈五。又稱蜜金鉤。詩所云枸是也。樹形似白楊。其子著枝端。如小指屈曲相連。春生秋熟味如錫蜜。以此木作屋。則一室之酒皆淡。

其意可思。凡酒傷各經者。俱宜加用。中酒嘔惡頭痛。脈弦大。或弦滑。以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蘇葉、乾葛。煎成。加薑汁熱服。酒積痛泄黃沫者。以酒蒸大黃作丸服。或用香連丸。加大黃最效。其餘調攝。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俱加乾葛。或縮脾飲。

隨人虛實選用。

傷酒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四苓散(方見濕症),理中湯(方見中寒),益元散(方見暑症)

葛花解酲湯(東垣),治酒食太過。嘔吐噁心。胸悶溺澀。

赤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朮(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麯,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薑(七片)

末之。每服三錢。白湯調下。

半夏茯苓湯(和劑)

半夏,茯苓(各二錢五分),生薑(五片)

水煎服。

縮脾飲(和劑),治噁心煩渴。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去殼),炙甘草(各四兩),乾葛,白扁豆(炒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治酒積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脈滑而有力。見內熱實症者。

蒼朮,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乾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簡易法,酒後發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薑湯灌下。然後服藥。不可即投寒劑。凡大醉不省。用生熟湯浸身。則湯皆酒氣而蘇。燒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發。又以青布浸濕貼胸背。仍以鹽調井水細細灌之。至蘇乃已。

傷酒食停滯不快。以鹽花擦牙。溫湯漱下。即時通快。酒積作痛。以官料酒藥炒研。空心。湯調下二錢。三服可效。

益脾丸,古云。服此飲酒不醉。亦好事之說。備之參考。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一兩),木香(二錢五分),草豆蔻(一兩)

蜜丸。夜飲。津下五丸。

脾氣虛衰。色欲傷腎。每每飲酒不化。精神潦倒異常。嘔瀉不食者。竟以獨參湯濃煎呷之。

白話文:

酒傷

東垣派的醫師治療飲酒過度的方法,是用葛花解酲湯。這個方子大多使用辛辣溫熱的藥材,主要是因為人在飲酒時,常吃過多寒涼食物,導致酒的毒素鬱積在胃中,引起嘔吐、煩躁不安等症狀。這方子並非一般酒客常用的藥,不明就理的人卻以為,只要是飲酒造成的疾病,服用解酲湯最有效,其實誤解了這個方子的本意。葛花、葛根這類藥是作用於陽明經的輕揚藥,酒客噁心、心煩、頭痛欲裂,是因為酒毒在陽明經。

用這些藥能順著藥性,將毒素從皮膚毛孔排出,並非葛根能解酒毒。如果酒毒已經影響到肺、脾、肝、膽、腎等臟器,那麼葛根就沒有什麼作用了。(匯補的觀點)

趙以德說,飲酒後發熱的人,用枳椇子效果最好。枳椇子又名雞距、木蜜,俗稱癩漢指頭,北方人稱它為爛瓜,江南地區稱之為白石樹,杭州商人販賣時稱作蜜屈五,也叫蜜金鉤,詩經中說的「枸」就是它。這種樹形似白楊,果實長在枝頭,像小指彎曲連在一起,春天生長秋天成熟,味道像蜜一樣。用這種木材蓋房子,屋裡的酒味都會變淡。

這其中的道理值得思考。凡是酒傷到各個經絡,都應該酌情加入枳椇子。如果酒後出現嘔吐、噁心、頭痛,脈象呈現弦大或弦滑,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薑炒黃連、山梔、蘇葉、乾葛一起煎煮,煎好後加入薑汁趁熱服用。如果是酒積導致腹痛、腹瀉、排出黃色泡沫狀物,可以用酒蒸過的大黃製成藥丸服用,或用香連丸,加大黃效果更好。其他方面則要根據情況調理,六君子湯、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都可以加入乾葛,或是使用縮脾飲。

這些藥方要根據病人的體質虛實來選擇使用。

治療酒傷的選方

  • 二陳湯(方子見於治療痰症的章節)

  • 四苓散(方子見於治療濕症的章節)

  • 理中湯(方子見於治療中寒的章節)

  • 益元散(方子見於治療暑症的章節)

  • 葛花解酲湯 (東垣所創),治療因飲食過量導致的嘔吐噁心、胸悶、小便不暢等症狀。

  • 赤茯苓(一錢半)、葛花(五錢)、白朮(二錢)、人參、橘皮、豬苓(各一錢半)、木香(五分)、神麯、澤瀉(各一錢)、豆蔻、砂仁、青皮(各一錢)、生薑(七片)

  •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沖服。

  • 半夏茯苓湯 (《和劑局方》)

  • 半夏、茯苓(各二錢五分)、生薑(五片)

  • 用水煎服。

  • 縮脾飲 (《和劑局方》),治療噁心煩渴。

  • 砂仁、烏梅肉、草果(煨過並去除外殼)、炙甘草(各四兩)、乾葛、炒白扁豆(各二兩)

  • 每次服用四錢,加一碗水煎至八分服下。

  • 丹溪的方子,治療酒積導致的痢疾、便血不止、形成痔瘡,脈象滑而有力,出現內熱實證者。

  • 蒼朮、枳殼(各一錢)、當歸、槐花(各一錢半)、地榆、乾葛(各二錢)、炙甘草(三分)、黃連(五分)

  • 用水煎服,飯前服用。必須戒酒才能痊癒。

附簡易方法

  • 酒後昏厥、四肢冰冷、不省人事: 先用薑湯灌服,然後再服藥,不能馬上使用寒涼藥物。
  • 大醉不醒: 用熱水和冷水交替擦拭身體,直到湯水中都充滿酒氣,人就會清醒。
  • 因飲用燒酒醉死: 立即用新汲的水浸濕頭髮,再用濕青布敷在胸背部,然後用鹽調和井水慢慢灌服,直到清醒為止。

因酒傷導致飲食停滯、不舒服: 可以用鹽擦牙,再用溫水漱口,立即就會感覺通暢。 酒積導致疼痛: 用官料酒藥炒過後研磨成粉,空腹時用開水沖服二錢,服用三次即可見效。

益脾丸,古人說: 服用此藥飲酒不易醉,這也是好事一樁,可作為參考。

  • 葛花(二兩)、小豆花(一兩)、綠豆花(一兩)、木香(二錢五分)、草豆蔻(一兩)
  • 將藥材研磨後用蜂蜜製成藥丸,晚上飲酒時,用唾液送服五丸。

如果因為脾氣虛弱、縱慾傷腎,導致經常飲酒後消化不良,精神不振、嘔吐、腹瀉、不思飲食,可以用濃煎的獨參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