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1)

1. 傷酒

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內經)氣味俱陽,陰寒之時,少飲能御邪助神,壯氣活血;恣飲則生痰益火,耗氣損精,令暴病暴死。世人認為痰厥中臟,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致也。(三錫)

內因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酒氣與穀氣相摶,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內經)

外症

輕者,頭痛眩暈,嘔吐痰逆,神昏煩亂,胸滿噁心,飲食減少,小便不利。(醫鑑)甚者,大醉之後,忽然戰慄,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匯補)

酒傷各經

酒循經絡,留著為患:入肺則多嚏多痰;入心則多笑多言;入肝則善怒有力;入脾則思睡;入腎則思淫。及其久也,傷肺則變咳嗽消渴;傷心則變怔忡不寐;傷脾則變痞滿疸脹;傷肝則變脅痛吐血;傷腎則變腰軟陽痿。此五臟之受病也。又酒後汗多者,胃受之;酒後面青者,膽受之;酒後多溺者,小腸受之;酒後溺赤者,膀胱受之;酒後積利者,大腸受之。數者皆能成病,惟胃與小腸受酒者,汗多則從表而泄,溺多則從便而出,所以善飲不醉而變病亦少也。(說約)

酒毒損肺成癰

酒毒留於肺者,緣肺為清虛之臟,酒多則損其清虛之體,由是稠痰濁火,熏灼其間,輕則外為鼻齄准赤,內為咳嗽痰火;重則肺葉受傷,為胸痛脅脹,咳唾膿血,痰出腥穢,肺癰潰爛,宜化痰清肺,庶可保全。(匯補)

酒毒傳膽成癰

酒毒傳於膽者,緣酒性清洌,不隨濁穢下行,惟喜滲入,從胃至膽,膽為清淨之腑,同氣相求者也。其次雖入小腸膀胱,化溺而出,然酷烈之性,惟膽受之,故濕熱鬱於經隧,為環跳疼痛,久成癰腫,宜清徹之劑,和解少陽之邪,或冀免焉。(喻嘉言)

酒濕成疸

醉臥卑濕之處,或食乳面等物,寒濕外郁,束其濕熱,無從發泄,而成痞脹酒疸。初則兩目小便俱黃,後則遍身牙爪亦然,速宜分解濕熱,久則難治。(匯補)

酒濕成痹

好酒之人,濕熱內積,生痰動火,往往發為口眼歪斜,舌強肢廢,混似風中血脈,宜解酒除濕,消痰清火,不可以風藥誤治。(匯補)

脈法

脈浮而數為傷酒;若挾宿食,必兼滑數。

治法

當初醉昏妄時,治宜發汗;醒後則熱去濕留,莫如利便,乃上下分消其濕熱也。(蘭臺秘藏)若傳於內臟,則宜本病藥中,兼去濕熱,蓋酒之形質可化,而濕熱之氣終久不變,非若他症,六淫七情,傳變不齊。(說約)

傷酒忌下

酒性純陽,最耗元氣,若復下之,徒損津液,反生痰火,元氣消爍,卒成虛損,所以慎下。(蘭臺秘藏)

用藥

初宜汗以二陳湯,加乾葛、蘇葉、黃芩;繼宜滲以四芩散,加乾葛、山梔、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噦嘔,加竹茹、生薑;痰盛,如黃芩、貝母;胸滿,加厚朴、枳殼;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黃,加芍藥、黃芩;酒癖塊痛,加蓬朮、木香;小便不利,調益元散。

白話文:

傷酒

酒的性質,氣溫熱而質地濕潤。(《內經》)酒的氣味都屬陽性。在陰寒的季節,少量飲酒可以抵禦外邪、幫助神氣、增強元氣、活絡血液。但過量飲酒就會生痰助火,耗損元氣和精氣,導致暴病暴亡。世人認為是痰厥阻礙心臟,卻不知道這是酒色過度造成的傷害。(《三錫》)

內因

酒進入胃中,就會使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酒氣與穀氣相搏,體內熱盛,所以全身發熱,內熱導致小便發紅。(《內經》)

外症

輕症:頭痛頭暈、嘔吐痰逆、神志昏迷煩躁、胸悶噁心、食慾減退、小便不利。(《醫鑑》)重症:大醉之後,突然渾身顫抖、手足厥冷、不省人事,稱為酒厥。(《匯補》)

酒傷各經

酒循行於經絡,停留在經絡中就會造成疾病。進入肺經則容易打噴嚏、多痰;進入心經則容易多笑多話;進入肝經則容易發怒、有力氣;進入脾經則容易想睡覺;進入腎經則容易產生淫慾。時間長了,傷肺則會轉變成咳嗽、消渴;傷心則會轉變成心悸、失眠;傷脾則會轉變成痞滿、黃疸、腹脹;傷肝則會轉變成脅肋疼痛、吐血;傷腎則會轉變成腰痠、陽痿。這是五臟受損的表現。此外,酒後出汗多的,是胃受傷;酒後臉色發青的,是膽受傷;酒後小便多的,是小腸受傷;酒後小便發紅的,是膀胱受傷;酒後腹瀉的,是大腸受傷。這些都會導致疾病。但是胃和小腸受酒傷,出汗多可以從體表排出,小便多可以從大小便排出,所以善於飲酒而不醉的人,很少會因此而生病。(《說約》)

酒毒損肺成癰

酒毒停留在肺部,是因為肺是清虛的臟器,飲酒過多就會損傷其清虛之體,從而導致稠厚的痰液和濁熱之火熏灼肺部。輕則外在表現為鼻塞、鼻尖發紅,內在表現為咳嗽、痰火;重則肺葉受損,出現胸痛、脅肋脹滿、咳吐膿血、痰液腥臭、肺癰潰爛,需要化痰清肺才能保全性命。(《匯補》)

酒毒傳膽成癰

酒毒傳到膽部,是因為酒性清冽,不會隨著濁穢向下運行,只喜歡滲透,從胃到達膽部。膽是清淨的腑臟,同氣相求。雖然酒也可能進入小腸、膀胱,通過小便排出,但酒的辛辣性質,主要由膽承受,所以濕熱鬱積於經絡,導致環跳穴疼痛,久而久之形成癰腫,需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調和少陽經的邪氣,才能避免。(《喻嘉言》)

酒濕成疸

醉酒後臥睡在潮濕的地方,或者食用乳酪、麵食等食物,寒濕外邪鬱結,阻礙濕熱的排出,就會導致痞脹、酒疸。一開始是眼睛和小便都發黃,後來全身、牙齒、指甲都發黃,需要迅速分解濕熱,時間長了就難治癒。(《匯補》)

酒濕成痹

嗜酒的人,體內濕熱積聚,生痰助火,往往會出現口眼歪斜、舌頭僵硬、肢體無力等症狀,類似於風中血脈,需要解酒除濕、消痰清火,不能用治療風寒的藥物誤治。(《匯補》)

脈法

脈象浮數是傷酒的表現。如果伴有宿食,脈象還會滑數。

治法

剛開始醉酒昏迷時,治療應該發汗;酒醒之後,體內熱邪已去,但濕邪還沒有排出,最好利尿通便,這樣才能從上下兩方面消散濕熱。(《蘭臺秘藏》)如果酒毒傳入臟腑,治療就應該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兼顧祛除濕熱。因為酒的形質可以代謝,但濕熱之氣卻長期存在,這與其他疾病不同,六淫七情引起的疾病,傳變是不一樣的。(《說約》)

傷酒忌下

酒的性質純陽,最耗損元氣。如果再服用瀉下的藥物,只會損傷津液,反而加重痰火,元氣耗損,最終導致虛損。所以要慎用瀉下藥。(《蘭臺秘藏》)

用藥

初期應該用發汗的方法,用二陳湯加葛根、蘇葉、黃芩。接著應該用利尿滲濕的方法,用四芩散加葛根、山梔子、花粉。如果還有其他症狀,就根據這兩個方子酌情使用。例如,嘔吐加竹茹、生薑;痰多加黃芩、貝母;胸悶加厚朴、枳殼;腹痛加木香、砂仁;黃疸加芍藥、黃芩;酒癖、腹痛加蒼朮、木香;小便不利,用益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