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9)
卷之五 (9)
1. 癇病
大意
癇病有陰有陽。大率屬痰與熱驚三者而已。不必分五等。(匯補)
內因
或因母腹受驚。或因卒然聞驚而得。驚則神出舍空。痰涎乘間而歸之。或因飲食失節。脾胃虧損。積為痰飲。以致涎潮上湧。均能發癇。大抵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總不外因驚而得。(匯補)
外候
發則昏不知人。眩仆倒地。甚而瘛瘲抽掣。手足搐搦。口眼相引。目睛上視。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醒。(三因)
五癇病狀
病久必歸五臟。肺癇。反折上竄。有類羊叫。心癇。目瞪吐舌。彷彿馬鳴。脾癇。直視腹滿。聲如牛吼。肝癇。驚跳反折。掣瘲。宛如雞鳴。腎癇。直視如屍。吐沫。絕類豬叫犬吠。此五癇病狀。偶類之耳。其實痰火驚三者。閉其孔竅。鼓動涎潮。亂其主宰故也。(匯補)
白話文:
大意
癇病分為陰陽兩種,基本上都是由痰、熱和驚嚇這三種因素造成的。不必拘泥於五等分類。
內因
癇病的內在原因可能是:
- 母親懷孕期間受到驚嚇
- 突然受到驚嚇而導致
- 驚嚇使精神失守,痰涎趁機侵入
- 飲食不節,脾胃虛弱,積聚成痰飲,導致涎液上湧
總之,肥胖的人容易痰多,瘦弱的人容易火氣旺盛,總歸都是由驚嚇引起的。
外候
發病時,患者會昏迷不醒,頭昏眼花,倒地昏厥,嚴重時會抽搐、手足抽筋、口眼歪斜、眼球向上看、胸背僵硬、哭喊、吐口水,過一會兒才會醒過來。
五癇病狀
病程長久後會影響五臟,表現出不同的症狀:
- 肺癇: 反折上竄,聲音像羊叫
- 心癇: 目瞪口呆,吐舌頭,聲音像馬嘶
- 脾癇: 直視前方,腹部脹滿,聲音像牛吼
- 肝癇: 驚跳,反折,抽搐,聲音像雞叫
- 腎癇: 直視前方,像屍體一樣,吐口水,聲音像豬叫或狗叫
這五種癇病的症狀只是表象,實際上都是由痰、火、驚這三種因素造成的,它們阻塞了孔竅,攪動了涎液,擾亂了人體的主宰,才導致發病。
癇分陰陽
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喊。而後發。脈浮洪者。為陽癇。病屬六腑。易治。先身冷。無驚掣啼叫而病發。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難治。陽癇痰熱客於心胃。聞驚而作。若痰熱甚者。雖不聞驚。亦作也。宜用寒涼。陰癇亦本於痰熱。因用寒涼太過。損傷脾胃。變而成陰。法當燥濕溫補祛痰。(匯補)
癇與卒中痓病辨
三症相因。但癇病僕時。口作六畜聲。將醒時吐涎沫。醒後復發。有連日發者。有一日三五發者。若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則仆地無聲。醒時無涎沫。亦不復發。惟痓病。雖時發時止。然身體強直。反張如弓。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匯補)
白話文:
癇分陰陽
先身熱掣瘲(身體先感到發熱,抽搐痙攣),驚啼叫喊(驚恐、啼哭、喊叫),而後發(然後才發病),脈浮洪者(脈象浮而有力),為陽癇(屬於陽性癇症)。病屬六腑(病症屬於六腑,即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易治(容易治療)。
先身冷(身體先感到發冷),無驚掣啼叫而病發(沒有驚恐、抽搐痙攣、啼哭、喊叫,就發病了),脈沉者(脈象沉伏),為陰癇(屬於陰性癇症)。病在五臟(病症屬於五臟,即心、肺、脾、肝、腎),難治(難以治療)。
陽癇痰熱客於心胃(陽性癇症是痰熱之邪侵犯心胃),聞驚而作(聽到驚嚇就會發作),若痰熱甚者(如果痰熱很嚴重),雖不聞驚(即使沒有聽到驚嚇),亦作也(也會發作)。宜用寒涼(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陰癇亦本於痰熱(陰性癇症也是源於痰熱),因用寒涼太過(因為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損傷脾胃(損傷脾胃),變而成陰(就變成了陰性癇症)。法當燥濕溫補祛痰(應該採用溫燥除濕、溫補脾胃、祛痰的治療方法)。
癇與卒中痓病辨
三症相因(三種病症彼此相關),但癇病僕時(但是癇症發作時),口作六畜聲(嘴巴會發出像動物般的聲音),將醒時吐涎沫(快要清醒時會吐出唾液),醒後復發(清醒後還會再次發作)。有連日發者(有的病人連續幾天發作),有一日三五發者(有的病人一天發作三四五次)。
若中風中寒中暑之類(如果是中風、中寒、中暑之類的病症),則仆地無聲(就會倒在地上,沒有聲音),醒時無涎沫(清醒後沒有唾液),亦不復發(也不會再次發作)。
惟痓病(只有痓病),雖時發時止(雖然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然身體強直(但是身體會僵硬),反張如弓(像弓一樣向後彎曲),不似癇病身軟作聲也(不像癇症病人身體軟弱,發出聲音)。
死候
病後發癇者不治。神脫目瞪如愚者亦不治。發時遺尿者死。
脈法
脈虛弦為驚。又為風癇。
治法用藥
大率行痰而兼清心降火。尋痰尋火。分多少治之。先以二陳加栝蔞、南星、黃連探吐。吐後服硃砂安神丸。以降南方之火。當歸龍薈丸以平東方之木。但化痰必先順氣。順氣必先調中。頑痰膠固。非辛溫何以佐其開導之功。故用之。(入門)
癇病選方
硃砂安神丸(方見驚悸),瀉青丸(方見火症),加減通聖散(方見似中風)
白話文:
死候
病癒後又突然發作抽搐者,難以治癒。神志離散,眼珠直瞪,如同痴呆者,亦難以治癒。發病時會遺尿者,將會死亡。
脈法
脈象虛弱而弦緊,為驚恐之象,也可能是風癇。
治法用藥
治療癲癇的原則,大抵是化痰兼清心降火,尋找痰火之源,根據輕重程度施治。
首先可以用二陳湯加栝蔞、南星、黃連來探吐,吐後服用硃砂安神丸來降伏南方之火。當歸龍薈丸用以平息東方之木。
然而,化痰必須先順氣,順氣又必須先調和中氣。頑固的痰液,非辛溫之藥物,何以助其開導之功?故而要用之。
癇病選方
硃砂安神丸(方見驚悸篇),瀉青丸(方見火症篇),加減通聖散(方見似中風篇)
葶藶苦酒湯,治癇病發時項強直視。不省人事。肝經熱盛。或有咬牙者。
苦酒(半斤),葶藶(一合),生艾汁(半斤),煎作三服。吐後。瀉青丸下之。
導赤散,治癇症咬牙者。(方見火症)
粉黛湯
輕粉,代赭石,白礬(各等分)
發過。米飲調下。
楊氏五癇丸,治顛癇潮發。不論新久。
白附子(炮五錢),半夏,皂角(各二兩),白礬(生用),烏蛇(酒浸各一兩),白殭蠶(一兩半),全蠍(二錢),硃砂(二錢半),蜈蚣(條半),麝香(三字),雄黃(一錢半)
白話文:
葶藶苦酒湯,用於治療癇病發作時的頸部僵硬、眼睛緊閉、昏迷不醒,以及肝經熱盛或有咬牙情況的病症。配方為半斤苦酒、一合葶藶、半斤生艾汁,共煎煮三次服用。在吐後,使用瀉青丸進行輔助治療。
導赤散,適用於有咬牙症狀的癇症患者。具體藥方詳見火症部分。
粉黛湯,由等量的輕粉、代赭石和白礬組成。先將藥物發酵,然後用米飲調和服用。
楊氏五癇丸,用於治療顛癇症狀的突然發作,無論是新發還是舊疾。
配方包括:炮製的白附子五錢、二兩半的半夏、一兩的皁角、生用的白礬、一兩的烏蛇(以酒浸泡)、一兩半的白殭蠶、二錢的全蠍、二錢半的硃砂、條半的蜈蚣、三字的麝香、一錢半的雄黃。
為末。薑汁煮麵糊丸。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三癇丸,治一切驚癇。
荊芥穗(二兩),白礬(二兩半半生半熟)
硃砂為衣。
當歸龍薈丸(錢氏)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蘆薈,青黛,木香,麝香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這是一種名叫三癇丸的藥方,用來治療各種驚癇。將荊芥穗和白礬研磨成粉末,用硃砂包裹。再將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蘆薈、青黛、木香和麝香一起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另有末藥,將薑汁煮成麵糊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2. 驚悸怔仲
大意
大率驚悸屬痰與火。怔忡屬血虛有火。(丹溪)
內因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鬱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匯補)
外候
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正傳)
肝膽心虛
或因怒傷肝。或因驚入膽。母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或富貴汲汲。貧賤慼慼。憂思過度。或遇事煩冗。則心君亦為之不寧。皆致驚悸怔忡之症。其脈弦者是也。(匯補)
郁痰
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大驚大恐。心為之忤。以致心虛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狀。甚則心跳欲厥。其脈滑者是也。(匯補)
白話文:
大約驚悸的情況主要和痰與火有關。怔忡則多由血虛有火引起。這是丹溪的觀點。
從內在原因看來,人的心臟是生命的主宰,血液是心臟的養料。如果心血虛弱,神氣就容易失去控制,神靈離開後,心房變得空虛,空虛的環境讓痰漸漸聚集。痰停留在心的位置,這就是驚悸開始的原因。
外在表現上,驚悸指的是突然間好像受到驚嚇,心中不安定,這種情況有時會發生。而怔忡則是心中一直有種緊張感,動搖不定,這種狀態沒有固定時間。
對於肝、膽、心功能的虛弱,可能是因為情緒激動傷害了肝臟,或者因為受到驚嚇影響了膽,導致母病及子,使心血不足。也可能是因為富貴之人過於焦慮,貧賤之人過於悲傷,長期的憂慮和思考過度,或是遇到事情太多,都會使心靈不安寧,這些都可能引發驚悸和怔忡的症狀,脈象通常會呈現為弦脈。
如果出現聽見巨大聲音、看到奇怪物件、遭遇危險或失去信心的情況,大驚大恐後心靈受創,可能會導致心血停滯,讓人感到警惕,嚴重時甚至心跳加速,有昏厥的傾向。脈象通常會呈現為滑脈。
停飲
有停飲水氣乘心者。則胸中漉漉有聲。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故築築跳動。使人有怏怏之狀。其脈偏弦。(匯補)
氣虛
有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匯補)
血虛
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大無力者是也。(匯補)
痰結
有膏粱厚味。積成痰飲。口不作干。肌膚潤澤如故。忽然驚惕而作悸。其脈弦滑有力者是也。(匯補)
氣鬱
有鬱悒之人。氣鬱生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匯補)
白話文:
【停飲】 有個因過量飲水導致體內水氣上升至心臟的人,會感到胸部有漉漉的聲音,並且虛氣在體內流動。由於水氣上行,心火難以承受,因此心跳會變得強烈且不規則,讓人感到心情鬱悶。脈象會呈現側面的弦狀。
【氣虛】 有種情況是體內陽氣不足,心下方感空虛、開闊,就像受到驚嚇一樣。如果右邊的脈象大但沒有力度,就是這種情況。
【血虛】 有個陰氣不足的情況,導致虛火亂動,心跳加速,身體消瘦,五心發熱,臉色紅潤,嘴脣乾燥。如果左邊的脈象微弱或者虛大但沒有力度,就符合這種情況。
【痰結】 有種人吃了肥膩的食物,積聚成痰,但口不覺得乾燥,皮膚依然光潤。突然間會感到驚恐,然後出現心跳加速的情況。如果脈象表現為弦狀或滑狀,且有力,就是這種情況。
【氣鬱】 有種鬱悶的人,氣體積聚形成涎液,涎液和氣體交纏在一起,使得心神不安定。脈象必定會表現為沈結或弦狀。
陰火
有陰火上衝。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已者。宜滋陰抑火。加養心之劑。久服不愈。為無根失守之火。脈必空豁。宜溫補方愈。(匯補)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必讀)
治法
痰則豁痰定驚。飲則逐水蠲飲。血虛者。調養心血。氣虛者。和平心氣。痰結者。降下之。氣鬱者。舒暢之。陰火上炎者。治其腎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驚。宜行鎮重。又驚者平之。所謂平者。平昔所見所聞。使之習熟。自然不驚也。(匯補)
用藥
主以安神丸。心虛甚者。加茯神、人參。神不寧者。加柏子、棗仁、遠志。痰。加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
白話文:
陰火
若出現陰火上衝,伴隨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響,心神不安、驚悸不止等症狀,應當滋陰降火,並輔以養心之藥。若長期服用藥物不見好轉,則可能是無根之火,失守之火,脈象必虛弱空洞,需要溫補治療才能痊癒。(匯補)
脈法
寸口脈搏動而微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驚者脈搏停止後又恢復,患者眼睛無法轉動,無法正常呼吸。(必讀)
治法
痰證則需豁痰定驚,水飲停滯則需逐水消飲。血虛者需調養心血,氣虛者需調和心氣。痰結者需降下,氣鬱者需舒暢。陰火上炎者需治療腎臟,心悸自然消除。若因外物突發驚嚇,宜行鎮重法。對於驚恐症,需以平心之法治療,所謂平心,就是讓患者熟悉日常所見所聞,使其不再感到害怕。(匯補)
用藥
主要使用安神丸。若心虛嚴重,可加茯神、人參。若神志不安,可加柏子仁、棗仁、遠志。若有痰證,可加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也可採用吐法。(匯補)
水飲。宜用小半夏茯苓湯。氣虛。用參、耆。血虛。用四物。腎虛。用地黃湯。陽虛。用八味丸。痰結。用溫膽湯。或滾痰丸。氣鬱。用四七湯
【附甘草】
有胸中痞塞。不欲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見人。即驚避無地。似失志狀。此為卑惵之病。由心血不足者。人參養榮湯。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湯。加益智、遠志治之。
白話文:
- 水饮 指的是体内有水湿积聚,导致的症状。小半夏茯苓汤可以化解水湿。
- 气虚 指的是元气不足,导致的症状。人參、黄芪可以补气。
- 血虚 指的是血液不足,导致的症状。四物汤可以补血。
- 肾虚 指的是肾脏功能不足,导致的症状。地黄汤可以补肾。
- 阳虚 指的是阳气不足,导致的症状。八味丸可以温阳。
- 痰结 指的是痰液阻滞,导致的症状。温胆汤和滚痰丸可以化痰。
- 气郁 指的是气机郁滞,导致的症状。四七汤可以疏肝解郁。
- 卑惵之病 指的是胸闷气短,心慌失措,如同失去目标的症状。
- 心血不足 导致了胸中痞塞,不欲飲食,心中常有所歉。
- 脾胃不和 也是导致卑惵之病的原因之一,六君子汤可以调理脾胃。
- 益智、远志 可以增强心神,缓解心血不足的症状。
【附失志】
有所求不遂。或過縱自悔。噓嗟夜語。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為丸。辰砂為衣。日進三次。
驚悸怔忡選方
硃砂安神丸,治心亂煩熱。胸中氣亂。兀兀欲吐。膈上伏熱。
黃連(一兩半),硃砂(一兩),生地,歸身(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末之。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嚥下。
鎮心丸,治心血不足。怔忡多夢。如墮崖谷。
白話文:
當人們有所追求卻無法實現時,可能會過度放縱自己,事後又後悔不已。他們會不停地嘆息,在夜晚喃喃自語,彷彿失去了什麼似的。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溫膽湯,加入人參和柏子仁,製成丸劑,以辰砂包裹。每天服用三次。
治療心神不寧,煩躁發熱,胸中氣亂,想吐卻吐不出來,膈上積熱的症狀。
配方
- 黃連(一兩半)
- 硃砂(一兩)
- 生地(一兩)
- 歸身(一兩)
- 炙甘草(五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用唾液送服。
治療心血不足,心神不寧,多夢易驚,感覺像墜落懸崖深谷的症狀。
棗仁(二錢半),車前子,白茯苓,麥冬,五味,茯神,肉桂(各一兩五錢),熟地,龍齒,天冬,遠志,山藥(各一兩五錢),人參,硃砂(為衣各一兩半)
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下。
定志丸
遠志(一兩),菖蒲(二兩),茯神,茯苓(各三兩),人參(一兩),龍齒(一兩)
白話文:
定志丸是一個中醫方劑,由多種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等症狀。
藥方中包括:棗仁、車前子、白茯苓、麥冬、五味子、茯神、肉桂、熟地、龍齒、天冬、遠志、山藥、人參和硃砂。
將這些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此外,還提供了一個名為「遠志丸」的方劑,由遠志、菖蒲、茯神、茯苓、人參和龍齒組成。
蜜丸。辰砂為衣。米湯下三錢。
琥珀養心丹,治心跳善驚。
琥珀(二錢半),龍齒(煅另研一兩),遠志,石菖蒲,茯神,人參,棗仁(各五錢),生地,歸身(各七錢),黃連(三錢),柏子仁(五錢),硃砂(三錢另研),牛黃(一錢另研)
末之。豬心血為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燈心湯下五錢。
歸脾湯(方見中風),四七湯(方見氣症),天王補心丹(方見中風)
白話文:
蜜丸方
藥材:
- 辰砂:適量,用作丸衣。
- 米湯:適量,用作藥丸的服用媒介。
劑量:
- 每次服用三錢。
功效:
- 治心跳善驚。
詳細藥方:
琥珀養心丹
- 琥珀:二錢半
- 龍齒:一兩,煅後研磨
- 遠志:五錢
- 石菖蒲:五錢
- 茯神:五錢
- 人參:五錢
- 棗仁:五錢
- 生地:七錢
- 歸身:七錢
- 黃連:三錢
- 柏子仁:五錢
- 朱砂:三錢,另研磨
- 牛黃:一錢,另研磨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以豬心血為丸,丸如黍米大小,以金箔為衣。每次服用五錢,用燈心湯送服。
其他相關方劑:
- 歸脾湯:見中風方。
- 四七湯:見氣症方。
- 天王補心丹:見中風方。
溫膽湯(千金)
半夏,枳實,竹茹,橘皮,甘草,白茯苓,
每服一錢至四錢。加薑棗煎服。心虛。加人參、酸棗仁。心內煩熱。加黃連、麥門冬。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表熱未消。加柴胡。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內熱心煩。加梔子。
白話文:
溫膽湯(千金)
組成:
半夏、枳實、竹茹、橘皮、甘草、白茯苓
用法:
每服一錢至四錢,加生薑、大棗煎服。
加減:
- 心虛:加人參、酸棗仁。
- 心內煩熱:加黃連、麥門冬。
- 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
- 表熱未消:加柴胡。
- 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
- 內熱心煩:加梔子。
註釋:
- 「千金」指的是《千金方》,是一部唐代醫學著作。
- 方劑中藥材名稱後的括號內數字,是指藥材在某個中藥資料庫中的編號,方便查找相關資訊。
- 方劑中的劑量以錢為單位,一錢約等於3.75克。
-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膽氣不和、心神不安等症狀,具體加減藥物視病症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