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嘈雜
大意
嘈雜者。痰因火動。乃噎膈反胃之漸也。(丹溪)
病因恣食無節。蓄積痰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此嘈雜之屬於痰也。若夫大病後。每於夜分。心嘈如飢。殊難容忍。此陰虛血少。或陽氣下陷。陰火沸騰。此嘈雜之屬於氣血虛而有火也。(匯補)
外候
嘈雜者。似飢非飢。似痛非痛。有若熱辣不寧之狀。(醫鑑)若五更嘈者。思慮傷血。(丹溪)
脈法
右寸關緊而滑。痰火內郁。兩寸弦滑。胸有留飲。右關弦急。木乘土位。欲作反胃噎隔。若終歲嘈者。其壽必夭。以嘆萬物者火也。(匯補)
治法
治宜開鬱行氣。兼以清痰降火。(繩墨)血分稍虧者。宜補接真陰。不可純用辛香燥熱之劑。
白話文:
【大意】
嘈雜是指一種感覺,像是餓但又不是餓,像是疼痛但又不是疼痛,有著像熱辣般的不適感。
如果在夜晚感到心內嘈雜,類似餓卻又不是餓,這可能是因為陰虛血少、或是陽氣下陷,陰火沸騰所引起。這是因為氣血虛弱但有火氣所導致的嘈雜。
嘈雜通常與痰有關,是因為過度飲食沒有節制,積聚了痰飲,阻塞在中宮部位所導致的。
右寸和關脈緊而滑,表示體內有痰火內積;兩寸弦滑,則是胸部有痰飲積聚;右關脈弦急,可能代表木氣乘壓土位,即可能引發反胃、噎隔等症狀。
若是整年都感到嘈雜,生命壽命可能會縮短,因為這是萬物之火所導致的。
治療原則應該是開闊心情、調理氣機,同時清除痰火。對於血分稍有不足的情況,應該補充真正陰液,不能單純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
以上是關於嘈雜的理論與治療方法的概述。
治各有別
有痰因火動者。脈滑而數。治痰為先。治火次之。有食鬱作熱者。脈數而大。治火為先。開導次之。有因濕痰者。脈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氣鬱者。脈沉而澀。宜開鬱。(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蒼朮、枳殼。久而不愈。屬血虛脾弱。用當歸、山藥、茯苓、陳皮、甘草、黃連、生地、貝母、桔梗。平調自愈。
白話文:
治療要依症狀區分。如果痰是因為火氣旺盛引起,脈象滑而數,應先治痰,再治火;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化熱,脈象數而大,應先治火,再疏導積食;如果是因為濕痰引起,脈象沉而滑,應以豁痰藥物治療;如果是因為氣鬱引起,脈象沉而澀,應以開鬱藥物治療。
主要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黃連、山梔、蒼朮、枳殼。如果久治不愈,屬於血虛脾弱,可以用當歸、山藥、茯苓、陳皮、甘草、黃連、生地、貝母、桔梗,調和氣血,自然痊癒。
【附噯氣】
病因積滯蘊蓄。沖逆於上。故噯發大聲。(繩墨)食罷噯出腐氣者實也。不因飲食而常噯者虛也。(入門)
嘈雜選方
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半夏。治痰症嘈雜。(方見痰症)
三補丸,合二陳湯。加香附、撫芎。(方見火症)
越鞠丸,加枳殼、桔梗、黃連。(方見鬱症)
枳朮丸,加二陳湯、神麯、山楂、麥芽。(方見傷食)
白話文:
【附噯氣】
病因是食物積滯在體內,向上衝逆,所以噯氣發出聲音很大。(繩墨)吃飽飯後噯出腐臭氣體,是實證;沒有因為飲食而經常噯氣,則是虛證。(入門)
嘈雜選方
二陳湯,加入薑炒黃連、山梔、半夏,治療痰症造成的嘈雜。(方見痰症)
三補丸,與二陳湯合用,加入香附、川芎。(方見火症)
越鞠丸,加入枳殼、桔梗、黃連。(方見鬱症)
枳朮丸,加入二陳湯、神麴、山楂、麥芽。(方見傷食)
逍遙散,治肝腎火鬱嘈雜。(方見火症)
歸脾湯,治思慮血虧嘈雜。(方見中風)
白話文:
逍遙散:治療因肝腎火氣過盛而引起的胃部不適。配方在「火症」一章中有介紹。 歸脾湯:治療因為思考太多、血液不足而引起的胃部不適。配方在「中風」一章中有介紹。
2. 噁心
大意
一見飲食。便發畏惡。謂之噁心。
內因
噁心非心經病。由胃口有虛有熱有痰也。(丹溪)
外候
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下欲吐不吐。兀兀不寧。如畏舟車之狀。(戴氏)
噁心分辨
胃有寒氣噁心者。嘔清水。不渴脈遲。胃有痰火噁心者。嘔酸水。煩渴脈洪。(指掌)
治法
治宜開胃理氣。挾寒溫散。挾熱清降。挾痰開導。挾虛調補。(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黃連、山梔、竹茹、藿香等。傷食。加山楂、麥芽。挾氣。加桔梗、枳殼。胃弱主以六君子湯。胃寒主以理中湯。
白話文:
【大意】
一看到飲食就產生畏懼和惡心的情緒,這就是噁心。
內因
噁心並不是心經疾病,而是因為胃口有虛、有熱、有痰所導致的(丹溪)。
外候
噁心表現為無聲無物,心下部位想要吐卻又吐不出來,感到無精打採、心神不安,就像害怕乘坐船車一樣(戴氏)。
噁心分辨
胃中有寒氣引發的噁心,會嘔出清水,沒有口渴感,脈象緩慢。胃中有痰火引發的噁心,會嘔出酸水,口渴,脈象洪大(指掌)。
治法
治療應當開胃理氣,根據是寒是熱或是痰、虛,分別使用溫散、清降、開導、調補的方法(匯補)。
用藥
主要以二陳湯為基礎,加入黃連、山梔、竹茹、藿香等藥材。如果是由於傷食引起的噁心,可以加山楂、麥芽;如果伴有氣滯,可以加桔梗、枳殼。若胃功能較弱,主用六君子湯;若胃寒,則主用理中湯。
噁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方見中風),溫膽湯(方見驚悸怔忡),歸脾湯(方見中風)
白話文:
這段文字列舉了四個中醫常用方劑,用於治療噁心症狀。
- 二陳湯 主要用於治療痰證引起的噁心。
- 六君子湯 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噁心。
- 溫膽湯 主要用於治療驚悸怔忡引起的噁心。
- 歸脾湯 也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噁心。
注意
- 以上只是簡單的方劑介紹,實際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體質等情況,由醫生辨證論治。
- 方劑的具體配方可在中醫藥典或相關資料中查閱。
- 患病時應及時就醫,不要自行用藥。
3. 消渴
大意
二陽結。謂之消渴。(內經)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入門)
內因
水之本在腎。末在肺。(內經)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熱太過。或以甘肥爆炙適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濟其私。於是火炎上熏。津液乾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醫鑑)
三消移熱
上消於心。移熱於肺。中消於脾。移熱於胃。下消於腎。移熱於膀胱。傳染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辨疑)故上輕中重下危。(入門)
白話文:
大意
"二陽結",指的是消渴症。 (《內經》) 所謂二陽,是指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大腸經主司津液,胃經主司血氣。當津液和血氣不足時,就會導致消渴症。 (《入門》)
內因
水的根本在於腎,最終則由肺來主導。 (《內經》) 如果真水充足,就不會有口渴。然而,有些人沉溺於酒色,過度食用辛辣燥熱的食物,或以甘甜肥膩的食物滿足口腹之慾,或服用丹砂、玉石等藥物以滿足私慾。這些行為都會導致火氣上炎,灼傷津液,最終導致消渴症。
外候
上消屬於心,表現為多喝水、少吃東西,大便正常,但小便量多且頻繁。 中消屬於脾,表現為口渴、飢餓,能吃但容易消瘦,小便赤紅、大便不通。 下消屬於腎,表現為精氣枯竭,腎臟為了補救而大量吸水,導致小便量多,且呈濃稠如膏狀。 (《醫鑑》)
三消移熱
上消的熱氣會從心移至肺,中消的熱氣會從脾移至胃,下消的熱氣會從腎移至膀胱。 如果病情延誤,熱氣就會蔓延到腸胃,導致五臟都變得乾燥。 (《辨疑》) 因此,上消較輕,中消較重,下消最為危急。 (《入門》)
三消傳變
凡消病火炎日久。氣血凝滯。能食者。末傳腦疽背癰。不能食者。末傳噎膈鼓脹。皆不治之症也。(總錄)
死症
上消心火亢極。肺金受囚。飲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飢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泄。如油如脂者死。
脈法
胃脈浮數者消穀。肺脈滑數者消渴。大率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宜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玉機)
血分氣分
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過食香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利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亡津。或餘熱在肺。口乾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入門)
白話文:
三消傳變
凡是消渴病火熱持續很久,氣血凝滯,還能吃東西的人,最後會傳染到腦疽、背癰,不能吃東西的人,最後會傳染到噎膈、鼓脹,都是無法治癒的病症。(總錄)
死症
- 上消:心火過於亢盛,肺金被囚禁,喝一溲二(小便多)的人就會死亡。
- 中消:胃陽氣過旺,脾陰虛弱,腹瀉並且昏厥,吃飽就餓的人會死亡。
- 下消:腎陰耗竭,邪火煎熬,精液和小便像油脂一樣流失,就會死亡。
脈法
- 胃脈浮數:表示消化不良。
- 肺脈滑數:表示消渴症。
- 總體來說,脈象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療應該以補腎水、瀉心火、去除腸胃燥熱、滋養身體津液為原則,讓氣血流通而不凝滯,津液滋潤而不枯竭,氣血暢通而不阻塞,這樣病症自然就會痊癒。(玉機)
血分氣分
- 氣分渴:因外感傳入身體內部,或過度食用辛辣乾燥的食物,導致熱氣耗損津液,喜歡喝冷水。應當服用寒涼滲利藥物,清熱解毒,熱去則陰生,渴症自然就會消失。
- 血分渴:因內傷勞累,精神耗散,胃氣不能上升,或病後失去津液,或餘熱留在肺部,口乾舌燥,喜歡喝熱湯。應當服用甘溫酸的藥物,滋養陰液,陰生則燥熱消除,渴症自然就會消失。(入門)
註解
- 三消:上消(心火亢盛)、中消(脾陰不足)、下消(腎陰虧損)。
- 腦疽:腦部膿瘡。
- 背癰:背部膿瘡。
- 噎膈:食道梗塞,吞嚥困難。
- 鼓脹:腹脹。
- 飲一溲二:喝一斗水,排兩斗尿,形容小便量多。
- 下利而厥:腹瀉並昏厥。
- 精溺時泄:精液和小便頻繁流失。
- 浮數:脈象浮在表面,跳動很快。
- 滑數:脈象滑利,跳動很快。
- 沉小:脈象沉於深處,跳動微弱。
- 牢實:脈象緊實,跳動有力。
- 津液:人體中的水分。
- 甘溫酸劑:甘甜溫和酸性的藥物。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朮散為收功神藥也。(匯補)
治無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也。
用藥
上消初起。人參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朮散。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朮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
白話文: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
剛開始患病時,應該以滋養肺氣、清心火為主。若病程久遠,則需滋補腎氣、養護脾胃。
蓋五臟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
因為五臟的津液都源於腎,腎氣充足則氣血上升,肺部滋潤。反之,腎氣虛寒則氣血難以上升,肺部乾燥。所以腎氣丸是治療消渴的良方。
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朮散為收功神藥也。(匯補)
五臟的精華都依靠脾臟運化,脾氣旺盛則心腎氣血相通,脾臟健壯則津液自然化生。所以參苓白朮散是收功的神奇藥物。
治無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也。
治療上消、中消等病症時,不可過於急躁,以免病情長期積累,導致中滿的症狀。這就像上焦熱症未除,又生了中焦寒症一樣。
用藥
上消初起。人參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
上消剛開始時,可以服用人參竹葉湯。病程較久則用麥冬飲子。
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朮散。
中消剛開始時,可以服用加減甘露飲。病程較久則用錢氏白朮散。
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
下消剛開始時,可以服用生地飲。病程較久則用小八味丸。
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
如果心腎不交,水氣下降,火氣上升,無法蒸發氣液而導致消渴,則可用桂附八味丸。
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朮散。
如果脾胃虛弱,不能調和水火,轉化津液而導致口渴,則可用參苓白朮散。
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
夏季伏暑導致心胸鬱熱而患消渴的,則用香薷散治療。
其他如繰絲湯、天花粉、蘆根汁、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藥也。不可不審。
消渴選方
人參竹葉湯,治上消屬實者。
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梔子,黃連,黃芩
白話文:
除了繰絲湯、天花粉、蘆根汁、竹葉、麥冬、知母、牛乳,這些都是治療消渴的特效藥,不可不慎。
消渴選方:
人參竹葉湯,適合治療上消實證。
處方: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梔子、黃連、黃芩。
麥冬飲子,治上消屬虛者。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乾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
水煎服
生津甘露飲(加減),治中消屬實。
石膏(二錢半),甘草,升麻,人參(各一錢),知母(二錢),桔梗,山梔(各一錢),蘭葉,麥冬,當歸(各五分),白豆蔻,白芷,連翹(各一錢),黃連,木香,藿香(各三分),柴胡(三分)
白話文:
麥冬飲適合治療上消屬虛的人,藥材包括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乾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以及竹葉(十四片),水煎服。而生津甘露飲則適合治療中消屬實的人,藥材包括石膏(二錢半)、甘草、升麻、人參(各一錢)、知母(二錢)、桔梗、山梔(各一錢)、蘭葉、麥冬、當歸(各五分)、白豆蔻、白芷、連翹(各一錢)、黃連、木香、藿香(各三分)、柴胡(三分)。
為末。浸餅捏作餅子。曬乾。每服杵碎二錢末。隨津嚥下。此方制治之緩。不惟不成中滿。亦不作癰疽下消矣。
錢氏白朮散,治中消屬虛者。
人參,白朮,茯苓,藿香,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桔梗(五錢),白蜜(十匙)
生地黃飲子,治下焦虛炎者。
人參,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石斛,五味子,枇杷葉,甘草,茯苓
白話文:
-
將藥物研磨成粉,用來浸泡餅狀物體,然後捏成餅狀。晾乾後,每次服用時將二錢的粉末研碎,隨著唾液吞下。這個方子緩慢製作用於治療,不僅不會導致中間部分積聚,也不會引發癰疽或下消的症狀。
-
錢氏白朮散,用於治療屬於虛弱型的中消症狀。
-
人參、白朮、茯苓、藿香、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桔梗(五錢)、白蜜(十匙)
-
生地黃飲子,用於治療下焦虛弱且伴有炎症的症狀。
-
人參、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石斛、五味子、枇杷葉、甘草、茯苓
磁石薺苨丸,治強中消渴。不交精泄者。
薺苨,大豆,茯苓,磁石,玄參,石斛,花粉,地骨皮,鹿茸(各一兩),沉香,人參(各五錢),熟地(四兩),
豬腎一具。煮爛。搗和蜜丸。空心鹽湯下。
加味地黃丸
即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一方,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時調服。或藕汁亦妙。
一方,消渴能食。防其將生癰疽。用忍冬不拘根莖花葉。酒浸火煨曬乾。入甘草、花粉為末。蜜丸服。
白話文:
【磁石薍苨丸】治療性功能亢進及口渴症狀。若無法進行性行為且有遺精現象的人可以服用。 配方:薍苨、大豆、茯苓、磁石、玄參、石斛、花粉、地骨皮、鹿茸(每種材料各一兩)、沈香、人參(每種材料各五錢)、熟地(四兩);再加入一個豬腎,先煮至軟爛後,與蜂蜜一起攪拌均勻,製成藥丸。每天早上空腹時搭配淡鹽水吞服即可。 【加味地黃丸】是在「六味丸」基礎上添加了麥門冬和五味子。其中一種做法是用水梨榨出果汁,混合蜂蜜熬煮成膏狀物質,隨時都可以食用。另一種方法則是以蓮藕榨出汁液來代替水梨汁使用也很好。 配方:忍冬(不限於根部、莖部、花朵或是葉片均可使用)。首先將它浸泡在酒裡一段時間,然後用慢火烘烤並晾乾。接著加入甘草以及花粉研磨成粉末狀,最後用蜂蜜製成藥丸服用即可。此方適用於患有糖尿病並且容易產生膿包的人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