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8)

1. 傷食

脾虛甘補

平人飲食入胃。脾能運之。故隨食隨化。病人飲食入胃。脾勿能運。則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與傷食同治。致變不測。但補脾胃。其食自化。(匯補)

腎虛溫補

飲食雖入中焦。其變化精微。實賴少火上蒸。中年之後。大病之餘。元陽虧損。不能熟腐。因而衰餒。易於停食。作痞作痛。為嘔為瀉。宜補火以生土。譬之鍋底加薪。水穀盡熟也。(玉機)

胃枯平補

又有專事清虛。素食粗糲。腸胃無以滋養。久久枯澀。易於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熱。徒快一時。變生噎膈臌脹。背癰嗽膿等症。若早知胃枯。但與平補。久而自效。(匯補)

用藥

食填上焦。宜單鹽湯。或二陳湯加桔梗蘆吐之。吐後。以二陳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傷。加草果、山楂。面傷。加神麯、萊菔。水果傷。加肉桂。豆粉傷。加杏仁。瓜蓏傷。加糯米。糯米傷。加酒麴。飯食傷。加陳六安茶。炙煿傷。加淡豆豉。外著暴寒。

加蘇葉、乾葛。內傷生冷。加乾薑、桂枝。挾氣滯。加木香、烏藥、枳殼、檳榔。挾寒濕。加蒼朮、厚朴。久而挾鬱熱。加薑汁炒山梔。鬱熱便秘者。加大黃。挾熱便瀉者。加黃連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陳加藿香、豆蔻、厚朴、砂仁。自瀉者。二陳加白芍、木香、木通、神麯。

吐下未淨者。枳朮丸消之。吐下已虛者。六君子補之。至於傷食感寒腹痛。有用備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湯溫補者。虛實之間。最當詳辨。久病不運化者。以六君子加穀芽、益智、砂仁之類。

凡傷食。必問所食何物。寒者熱者。是喜食而太過耶。當助脾消導。或乘飢困而食之耶。當補中益氣。是氣惱後得食。或食後著氣耶。當舒氣解鬱。兼以消化。若病後。瘡潰後。產婦高年。凡有食滯。只宜補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見傾危。凡左脈微弱。右脈弦滑。或弦大。

形氣俱虛。又兼飢餒。驟得飲食。食而過節者。此不足中有餘也。以受傷言不足。以停滯言有餘也。故標本當審緩急。更有物停氣傷。宜消補兼行者。有物停氣不甚傷。當消導獨行者。有既停滯。不能自化。但須補脾使之運行。不必消導者。當臨時消息。不可一偏。至如枳朮丸。

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功存乎其間。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氣丸、枳實消導丸、大枳殼丸。雖無補益。然施於有餘實症。無不獲效。但不可視為常法。若所滯之物。非枳朮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變。則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東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

(安常)

【附惡食】

惡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滯者。宜導痰以助脾。有傷食惡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虛者。宜參朮以健脾。(匯補)

白話文:

[傷食]

脾虛甘補

一般人飲食進入胃裡,脾臟能夠運化它,所以吃下去就能夠隨著時間消化。但是,病人飲食進入胃裡,脾臟不能運化,食物反而會磨損脾臟,因此有些人會出現吃東西就肚子痛的情況,這種情況不能夠當作一般的傷食來治療,否則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變故。這種情況應該要補養脾胃,食物自然就能夠消化。(出自《匯補》)

腎虛溫補

飲食雖然進入了中焦(脾胃),其轉化為精微物質的過程,實際上依賴於腎的陽氣蒸騰。中年之後,大病之後,腎的陽氣虧損,不能夠將食物熟化腐熟,因此會衰弱、容易積食,產生腹脹、疼痛,或是嘔吐、腹瀉等症狀。應該要用溫補陽氣的方法來生養脾土,就像在鍋底加柴火,才能讓水穀完全煮熟一樣。(出自《玉機》)

胃枯平補

還有一種情況是,長期飲食清淡、粗糙,腸胃沒有得到足夠的滋養,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乾澀,容易積食。治療的人如果不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喜歡用快速見效的方法,隨意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雖然可以暫時覺得舒服,但可能會導致噎膈(食道阻塞)、腹脹、背癰(背部疔瘡)、咳嗽膿痰等疾病。如果能夠早點知道這是因為胃枯竭導致的,只要用平和的補養方法,就能夠長期見效。(出自《匯補》)

用藥

食物積滯在上焦(胸膈),可以用單純的鹽水湯,或是二陳湯加上桔梗、蘆根來催吐,吐完後,再用二陳湯加上香附、砂仁來調和。食物停留在中焦(脾胃),可以用保和丸來治療。如果是吃肉類傷食,要加上草果、山楂;如果是吃麵食傷食,要加上神麴、萊菔子;如果是吃水果傷食,要加上肉桂;如果是吃豆粉傷食,要加上杏仁;如果是吃瓜類傷食,要加上糯米;如果是吃糯米傷食,要加上酒麴;如果是吃飯食傷食,要加上陳年六安茶;如果是吃烤炸食物傷食,要加上淡豆豉。

如果同時受到外面的寒邪侵襲,要加上蘇葉、葛根;如果同時因為吃了生冷食物而傷到內部,要加上乾薑、桂枝;如果同時有氣滯的情況,要加上木香、烏藥、枳殼、檳榔;如果同時有寒濕的情況,要加上蒼朮、厚朴;如果時間久了產生鬱熱,要加上薑汁炒過的梔子;如果鬱熱導致便秘,要加大黃;如果鬱熱導致腹瀉,要加黃連炭。

如果剛開始就自行嘔吐,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藿香、豆蔻、厚朴、砂仁;如果剛開始就自行腹瀉,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白芍、木香、木通、神麴。

如果嘔吐、腹瀉後,積滯還沒有完全清除,可以用枳朮丸來消除;如果嘔吐、腹瀉後,身體已經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來補養。至於因為傷食、又受到寒邪侵襲而導致的腹痛,有的會用備急丸來攻下,有的會用理中湯來溫補,虛實之間,最需要仔細辨別。如果是久病導致脾胃不能運化,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穀芽、益智、砂仁等藥物。

凡是傷食,一定要問清楚吃了什麼東西,是寒性的還是熱性的?是不是因為特別喜歡吃某種東西而吃過量?應該要幫助脾胃消化。是不是因為肚子餓或者疲勞的時候吃東西?應該要補養中氣。是不是因為生氣後才吃東西,或是吃東西後生氣?應該要疏理氣機,解鬱氣,同時幫助消化。如果是生病後、瘡瘍潰爛後、產婦、老年人,凡是出現積食的情況,只適合用補養和幫助消化的方法,如果一概使用攻下的方法,很快就會有危險。

凡是左脈微弱,右脈弦滑,或是弦大的,且身體虛弱、氣虛、又餓又累,突然間吃太多東西,導致積食過度,這是屬於虛弱中有積滯。從受傷的角度來說是虛弱,從積滯的角度來說是過多。因此,治療時要考慮到根本和表面的問題,要分清緩急。

有的情況是食物積滯的同時氣機也受到損傷,應該要消食和補氣同時進行;有的情況是食物積滯但氣機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傷,可以單純使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有的情況是食物已經積滯,自身無法消化,只要補養脾胃使之運轉就可以了,不必使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應該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不能夠偏執於一種方法。

像枳朮丸,雖然說是消導積滯,實際上也有補益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方子。其他的像木香分氣丸、枳實消導丸、大枳殼丸,雖然沒有補益的作用,但是對於實證的積滯也有很好的療效,只是不能夠把它們當作常規的方法來使用。如果積滯的食物,不是枳朮丸等藥物能夠去除的,怎麼能夠固守常規而不知道變通呢?這時就要考慮使用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藥物,東垣、丹溪等名醫也並不是從來不使用這些藥物的。(出自《安常》)

【附惡食】

厭食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胸中有痰阻滯,應該要化痰來幫助脾胃;有的是因為傷食而導致厭食,應該要幫助消化來幫助脾胃;有的是因為久病導致胃虛弱,應該要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健脾。(出自《匯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