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7)
1. 傷食
大意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內經)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少。元氣漸憊。(雜著)
內因
有過食生冷瓜果魚腥寒物者。有過食辛辣炙爆酒面熱物者。有壯實人恣食大嚼者。有虛弱人貪食不化者。(指掌)有飲食不調之後。加之勞力。勞力過度之後。繼以不調者。(安道)
外候
令人腹脹氣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氣。如敗卵臭。或嘔逆噁心。欲吐不吐。惡聞食氣。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瀉黃白而絞痛尤甚。或憎寒壯熱頭疼。似外感瘧疾。但外感則身多疼痛。左脈浮盛。傷食則身無疼痛。右脈滑大。(匯補)亦有舊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氣虛弱。經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熱者。令人吞酸。其無熱者。令人噫臭。(吳崐)
脈法
氣口緊盛傷於食。(內經)右關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脈經)凡人上部有脈。下部無脈。當問其胸滿噁心欲吐欲嘔者。此食填胸中。氣不下降。故尺部無脈。乃天道不能下濟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無食。又不欲吐。而尺無脈者。此根本已廢。短期迫矣。
又停食脈沉滑。傷冷硬物。宜溫以克之。脈洪數。傷辛熱物。宜苦以勝之。脈緩滑。傷腥咸物。宜甘以勝之。脈弦緊。傷酸硬物。宜辛以勝之。脈洪滑。傷甜爛物。宜酸以勝之。脈微遲。傷冷物。且有積聚痰涎。宜溫劑和之。若見單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滯。宜辛溫發之。
(匯補)
治法
在上者。未入於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導之。在下者。已入於胃。宜下之。(玉冊)然皆不可過劑。恐損元氣也。(匯補)
峻劑宜戒
腸胃為市。所傷食物。過在中焦。設用破氣之劑。徒損上焦清氣。峻烈之品。復傷下焦陰血。皆謂之誅伐無過。惟當順氣化痰。助脾腐化。更視元氣何如。所傷何物。徐徐消導。潤而去之。滯去之後。猶當補養脾胃。以復健運之常。若概用牽牛、巴、黃。損傷脾氣。潛耗津液。
積聚轉固。而藥之餘毒留於腸胃。漸變嘔吐腫泄痿黃。即或暫時痊可。而暗奪其紀者多矣。(匯補)
挾寒挾熱
其有身受寒氣。口傷生冷而暴病者。初時便宜辛溫開導。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也。稍久寒鬱成熱。當兼一二辛涼降火之味。(丹溪)所以傷食之人。腹痛日久。時作時止。口乾唇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結。亦有泄瀉黃糜。肛門如火者。皆濕中生熱之症。反以苦寒取效。可見傷食亦有挾寒挾熱之異。
猶之外感有寒實結胸熱實結胸之別。故凡臨症之頃。大宜審察。(匯補)
傷食成痞
食傷之後。物滯雖消。元氣受損。或已經攻下而脾陰受傷。至高之氣乘虛下陷而為蓄滿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氣血。治以辛發升散之劑。則痞結自解。不可再用枳、樸等類。重損中州。(入門)
白話文:
傷食
大意
飲食過量,超過平常的食量,就會傷害腸胃。《內經》說,只要稍微損傷,脾胃就會受損,導致食量減少,元氣也逐漸衰弱。《雜著》也提到這點。
內因
造成飲食損傷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些人吃太多生冷的瓜果、魚腥等寒涼食物;有些人吃太多辛辣、燒烤、喝酒、麵食等燥熱食物;有些人身體強壯就放縱自己大吃大喝;有些人身體虛弱卻貪吃難以消化的食物。《指掌》記錄了這些狀況。此外,飲食不規律之後又過度勞累,或是過度勞累之後又飲食不規律,也會造成傷食。《安道》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
外候
傷食會讓人腹脹、氣往上衝、胸悶、打嗝時有酸味或腐敗臭味,或噁心想吐卻又吐不出來,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或是胃痛,或按壓腹部會痛,或是腹瀉,拉出黃色或白色的帶有黏液的糞便,甚至會絞痛,或者發冷發熱、頭痛,症狀類似外感風寒或瘧疾,但外感風寒通常會全身疼痛,左手脈搏浮盛,而傷食則是身體不會疼痛,右手脈搏會滑數。《匯補》做了以上的說明。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舊的食物還沒消化完,新的食物又進來,導致脾氣虛弱,食物累積一整夜都沒消化。《巢氏》有提到這種情況。而體內有熱的人,會吞酸;體內沒有熱的人,會打出臭嗝。《吳崐》則做了這樣的區分。
脈法
《內經》說,如果脈象氣口緊盛,代表是飲食所傷。根據《脈經》,右手關脈浮滑或沉滑,按下去又有力,表示有食物積存在體內尚未消化。一般來說,如果上部脈搏有脈,下部脈搏沒有脈,詢問病人是否有胸悶、噁心想吐,這表示食物堵塞在胸中,氣無法下降,所以下部尺脈沒有脈,這是天地之氣無法順利循環的現象。可以嘗試催吐,或許可以痊癒。但如果胸中沒有積食,也不想吐,而尺部又沒脈,表示身體的根本已經衰敗,病情危急。
停食時的脈象會呈現沉滑,如果是吃了寒冷堅硬的食物,適合用溫熱藥物來調治;如果脈象洪數,表示吃了辛辣燥熱的食物,適合用苦味藥物來調治;如果脈象緩滑,表示吃了腥鹹的食物,適合用甘甜的藥物來調治;如果脈象弦緊,表示吃了酸硬的食物,適合用辛辣的藥物來調治;如果脈象洪滑,表示吃了甜膩軟爛的食物,適合用酸味的藥物來調治;如果脈象微弱遲緩,表示吃了寒冷的食物,而且體內有痰液積聚,適合用溫熱的藥物來調和。如果脈象單獨伏在底下,表示食物沒有消化,並且有外來的寒氣凝結,適合用辛溫藥物來發散。《匯補》詳細描述了各種脈象的意義。
治法
如果食物還沒進入胃部,還在上面,可以催吐;如果食物在中間,就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如果食物已經進入胃部,在下面了,就用瀉下的方法。《玉冊》提出了這個原則。但各種方法都不能過量,以免損傷元氣。《匯補》補充了說明。
峻劑宜戒
腸胃就像是市場,所積的食物多在中焦,如果使用破氣的藥物,只會損耗上焦的清氣,而用峻烈的藥物,又會損傷下焦的陰血,這都是過於激烈的治療方式。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順氣化痰,幫助脾胃消化食物,還要觀察病人的元氣狀況,以及傷了什麼食物,然後慢慢地消食導滯,潤腸通便。排泄順暢之後,還要補養脾胃,恢復正常的運作。如果一概使用牽牛、巴豆、大黃等瀉藥,反而會損傷脾氣,消耗津液,讓食物堆積更嚴重,而且藥物的毒性會殘留在腸胃中,逐漸引起嘔吐、水腫、腹瀉、萎黃等症狀。即使暫時痊癒,也會在暗中損耗身體的根本。《匯補》告誡我們不要使用峻猛的瀉藥。
挾寒挾熱
如果身體受寒,又吃了生冷的食物而突然發病,一開始適合用辛溫的藥物來開導,因為食物遇寒會凝滯,遇熱會融化。如果時間久了,寒氣鬱結會化成熱,就應該配合一兩種辛涼降火的藥物。《丹溪》提供了這些建議。所以,傷食的人腹痛會持續一段時間,時好時壞,口乾唇燥,小便短赤,大便乾燥,也可能拉出黃色稀爛的糞便,肛門像火燒一樣,這些都是濕氣生熱的症狀,反而要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由此可知,傷食也有夾雜寒熱的不同情況,就像外感疾病有寒實結胸和熱實結胸的區別。因此,在診斷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辨別。《匯補》提醒我們診斷時要仔細。
傷食成痞
傷食之後,食物雖然消化了,但元氣已經受損,或者因為瀉下過度而損傷了脾陰,導致清氣下陷,產生胸腹滿悶的感覺。這時候應該調理脾胃、調和氣血,用辛散升發的藥物來治療,痞塞的感覺自然會解除,不可以再使用枳實、厚朴等藥物,以免再次損傷中焦。《入門》強調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