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呃逆

大意

內經有咳逆而無呃逆。大率由痰閉於上。火動於下。上注於肺。直衝清道而作聲也。有陰陽之分。虛實之別。寒熱之異。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實則噫。胃虛則噦。(匯補)

內因

有久病胃虛者。有傷寒失下者。有痰結於上。火起於下。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陰虛。木挾火勢。上凌胃土者。有過服寒涼。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鬱。氣逆而得者。有恚怒鬱熱者。有單衣著寒者。(匯補)

外候

火呃。呃聲大響。乍發乍止。燥渴便難。脈數有力。寒呃。朝寬暮急。連續不已。手足清冷。脈遲無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聲。脈滑有力。虛呃。氣不接續。呃氣轉大。脈虛無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脈芤沉澀。(匯補)

白話文:

【大意】

內經提到咳嗽而不是打嗝,這通常是因為痰液阻塞在上部,熱氣在下部活動,導致痰液上行至肺部,直衝氣道產生聲音。這涉及到陰陽、虛實、寒熱的區分,不能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要知道,胃部實熱時會打呃,胃部虛弱時則會有噦聲。

【內因】

有長期患病導致胃部虛弱的,有因傷寒未能適當通便的,有痰液積聚在上部、熱氣從下部升起,痰與熱相互作用的。有胃功能減弱、陰虛的情況,木氣強盛引發火勢,向上壓迫胃部的。有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胃部寒涼的。有水分積聚、食物積滯,導致氣體逆流的。有因煩怒導致內熱的,有因單薄衣物穿著寒冷的。

【外候】

熱性呃逆,呃聲大而響亮,突然發作又突然停止,伴有口乾舌燥、便祕的症狀,脈象數而有力。寒性呃逆,早晨較為寬緩,傍晚變得急迫,持續不斷,手腳冷涼,脈象遲而無力。痰性呃逆,呼吸不順暢,有痰聲,脈象滑而有力。虛性呃逆,氣息接不上,呃聲逐漸增大,脈象虛而無力。瘀血呃逆,心胸有刺痛感,喝水後即發生呃逆,脈象芤、沈、澀。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其聲輕而短。水穀為病也。下焦呃逆。其聲惡而長。虛邪相搏也。(子昆)

呃逆虛實

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餘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症。忽然發呃者。屬氣逆與痰滯。(入門)

呃逆危症

傷寒及滯下後。老人。虛人。婦人產後。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危。(醫鑑)

脈法

浮而緩者易治。大而散者難治。結促者可治。脈代者難治。又左關弦者為木乘土。右寸數者為火刑金。俱不治。

白話文:

呃逆,根據位置分為中焦和下焦。中焦呃逆聲音輕而短,是由於水穀積滯引起;下焦呃逆聲音惡劣而長,是虛邪相搏所致。

呃逆的虛實之分:虛證由脾胃內傷,或大病後胃弱所致,患者面色青白,肢體冰冷,大便稀軟;實證由外感胃熱,或暴怒暴食所致,患者面色紅潤,肢體發熱,大便乾燥。虛證難治,實證易治。如果患者沒有其他明顯病症,突然出現呃逆,則屬於氣逆或痰滯。

呃逆危症:傷寒或腹瀉後,老人、體虛者、產婦更容易出現呃逆,這些都是病情嚴重的徵兆。如果額頭出汗,呃逆聲不斷,則病情危重。

脈象分析:浮脈而緩的呃逆易治,脈象大而散的呃逆難治,脈象結促的呃逆可治,脈象代的呃逆難治。左關脈弦,右寸脈數,則為木克土、火克金,這兩種脈象的呃逆都不易治癒。

治法

治當降氣化痰和胃為主。隨其所感而用藥。氣逆者。疏導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滯者。湧吐之。熱鬱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導之。若汗吐下後。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陰火上衝者。當平補。虛而挾熱者。當涼補。(匯補)

溫補宜審

局方概用丁、附、薑、桂。溫暖助火。不辨寒熱。其間氣實痰滯。當用開導者。若執一治之。損不足而益有餘。宜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用藥

主以大棗。平人氣呃。加枳殼、萊菔子。食呃。加山楂、麥芽。痰火。加山梔、黃連。水氣。加豬苓、澤瀉。胃虛。加人參、白朮。胃寒。加丁香、炮姜。傷寒失下。主以承氣湯。頑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氣不歸原。主以八味丸。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溫能降滯氣也。

白話文:

治法

治療應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根據病因的不同而用藥。氣逆者,需疏導之;食停者,需消化之;痰滯者,需湧吐之;熱鬱者,需清下之;血瘀者,需破導之。若汗吐下後或服涼藥過多者,應溫補;陰火上衝者,應平補;虛而挾熱者,應涼補。(匯補)

溫補宜審

一般方劑常用丁香、附子、生薑、桂枝等,溫暖助火,不分寒熱。但若病人氣實痰滯,需要開導者,若執意一味溫補,就會損不足而益有餘,容易導致呃逆而死。(丹溪)

用藥

主要以大棗為主,可平人氣呃。若為食呃,可加枳殼、萊菔子;若為痰火,可加山梔、黃連;若為水氣,可加豬苓、澤瀉;若為胃虛,可加人參、白朮;若為胃寒,可加丁香、炮姜。傷寒失下者,主以承氣湯;頑痰可吐者,主以瓜蒂散;氣不歸原者,主以八味丸。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溫能降滯氣也。

呃逆選方

陳皮湯,治痰氣作呃。

陳皮(四錢),生薑(八錢)

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治虛熱痰呃。

陳皮,竹茹(各二錢),大棗(三枚),生薑(八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柿錢散(潔古),治虛寒作呃。

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治寒氣作呃。

白話文:

呃逆選方

陳皮湯,用於治療痰氣引起的呃逆。

**藥材:**陳皮四錢,生薑八錢。

**用法:**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用於治療虛熱痰引起的呃逆。

**藥材:**陳皮、竹茹各二錢,大棗三枚,生薑八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柿錢散,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呃逆。

**藥材:**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寒氣引起的呃逆。

丁香,柹蒂,青皮,陳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調氣散,治氣鬱氣逆作呃。(方見反胃)

理中湯,治虛寒作呃(方見中寒)

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後。厥冷呃忒腹痛。

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

薑棗煎。

大補陰丸

大補丸,治陰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見火症)

大柴胡湯(方見發熱),蘇子降氣湯(方見氣症),涼膈散(方見火症)

白話文:

丁香、柹蒂、青皮、陳皮等量,用水煎服。木香調氣散可用於治療氣鬱氣逆引起的呃逆。理中湯可用於治療虛寒引起的呃逆。參附湯可用於治療大汗大吐大瀉後出現的厥冷、呃逆、腹痛。人參一兩,附子炮製五錢,用薑棗煎服。大補陰丸和大補丸可用於治療陰火上炎引起的呃逆。大柴胡湯可用於治療發熱,蘇子降氣湯可用於治療氣症,涼膈散可用於治療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鬱為患者。

外治法,或以紙拈鼻嚏而止。或以詐冤盜賊而止。或鼻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此治氣逆之法。若夫虛寒呃逆。用乳香、硫黃、艾葉各三錢為末。好酒一鍾。煎數沸。乘熱使病人鼻嗅其氣。甚者灸期門穴於乳下動處。男左女右三七壯。再不止者。灸臍下丹田二三十壯。間有活者。

白話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鬱為患者。

意思是說,如果三焦經不通暢,就會導致呃逆,而這也可能是火鬱症的表現。

外治法,或以紙拈鼻嚏而止。或以詐冤盜賊而止。或鼻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此治氣逆之法。

外部治療方法,可以用紙輕輕觸碰鼻子誘發打噴嚏來止呃逆,也可以用虛張聲勢的方式嚇唬病人,或者讓病人聞香氣來調節氣息,這些方法都是通過抑制或驚嚇來使氣往下走,屬於治療氣逆的方法。

若夫虛寒呃逆,用乳香、硫黃、艾葉各三錢為末,好酒一鍾,煎數沸,乘熱使病人鼻嗅其氣。甚者灸期門穴於乳下動處,男左女右,三七壯。再不止者,灸臍下丹田二三十壯,間有活者。

如果患者是因為虛寒導致的呃逆,可以用乳香、硫黃、艾葉各三錢研磨成粉末,用一碗好酒煎煮幾沸,趁熱讓病人聞其氣味。情況嚴重的,可以灸期門穴,位置在乳房下方有動脈搏動處,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灸三七壯。如果還沒有止住,可以灸臍下丹田二三十壯,有些患者會因此而好轉。

註解

  • 三焦經: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有三個焦,上焦、中焦、下焦,分別負責頭部、胸部、腹部,三焦經則貫穿三焦,負責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
  • 火鬱症: 中醫病症,多因肝氣鬱結化火所致,常伴隨情緒不佳、煩躁、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
  • 氣逆: 中醫病症,指氣機上逆,常表現為呃逆、嘔吐、胸悶等症狀。
  • 乳香: 中藥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 硫黃: 中藥名,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
  • 艾葉: 中藥名,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 三七: 中藥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 期門穴: 人體穴位,位於乳房下方,有舒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
  • 丹田: 人體穴位,位於臍下,是氣血運行的重要樞紐。

2. 嘔吐

大意

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或寒熱所侵。或飲食所傷。致氣上逆而食不得下也。(東垣)

內因

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新谷入胃。氣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微。聞食則嘔者。有胃中有熱。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風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煩口渴。腹痛泄瀉而嘔者。有胃中有膿。腥臊熏臭而嘔者。有胃中有蟲。

作痛吐水。得食暫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飲。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噁心頭眩。中脘躁擾。食入即吐者。(匯補)

外候

挾寒。則喜熱惡寒。肢冷脈小。挾熱。則喜冷惡熱。躁渴脈洪。氣滯者。脹滿不通。痰飲者。遇冷即發。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嘔涎水。雖屬痰飲。尚疑蟲症。吐酸腐。無非食滯。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監。吐綠水。是木之發生。黑水從胃底翻出。臭水是腸中逆來。(匯補)

白話文:

嘔吐噦之病因與辨證

大意:嘔吐和噦(呃逆)都是脾胃虛弱所致,可能是寒熱之邪入侵,也可能是飲食不當,導致氣逆上衝,食物無法順利下行。

內因

  • **內傷飲食:**飲食過度,填塞脾胃,新食物進入胃部,氣機不通暢,導致嘔吐。
  • **久病氣虛:**久病體虛,胃氣衰弱,聞到食物就想要嘔吐。
  • **胃熱:**胃中有熱,食物一進入就嘔吐出來。
  • **胃寒:**胃中有寒,食物在胃中停留較久才會嘔吐。
  • **風邪犯胃:**風邪侵襲胃部,胃氣不暢,導致翻胃、噁心,形成酸水,無法進食。
  • **暑邪犯胃:**暑熱侵襲胃部,出現心煩口渴、腹痛腹瀉以及嘔吐的症狀。
  • **胃中有膿:**胃中積聚膿液,導致嘔吐物腥臊臭穢。
  • **胃中有蟲:**胃中有蟲,導致胃痛、嘔吐水液,進食後暫時停止嘔吐。
  • **胃中停水:**胃中積水,導致心悸不安、口渴欲飲,但水入即吐。
  • **胃中有痰:**胃中有痰,導致噁心頭暈、胃脘部不適,進食即嘔吐。

外候

  • **挾寒:**喜溫怕冷,肢體冰冷,脈象細小。
  • **挾熱:**喜冷怕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
  • **氣滯:**胃脘脹滿,不通暢。
  • **痰飲:**遇冷即發病。
  • **嘔吐苦味:**邪氣在膽。
  • **嘔吐酸味:**火邪入肝。
  • **嘔吐涎水:**屬於痰飲,也可能與蟲症有關。
  • **嘔吐酸腐:**食物積滯,需防火患。
  • **嘔吐清水:**脾胃虛弱。
  • **嘔吐綠水:**肝氣鬱結。
  • **嘔吐黑色水:**胃底逆流。
  • **嘔吐臭水:**腸道逆流。

註釋:

  • 東垣:指元代醫學家李杲。
  • 匯補:指明代醫學家張景嶽的醫學著作。

簡而言之,嘔吐和噦的病因很多,需要根據具體症狀來辨證論治。

吐分三焦

上焦吐者。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脈浮而洪。頭暈不已。氣上衝胸。食已即吐。渴欲飲水。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脈浮而弦。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當祛積和氣。下焦吐者。從於寒。地道也。脈大而遲。四肢清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當通其閉塞。溫其寒氣。(潔古)

嘔吐噦辨

嘔屬陽明。氣血居多之鄉。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之所。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之部。故有聲有物。氣病也。(東垣)

嘔噦微甚

白話文:

【吐分三焦】

上焦吐的狀況,是因氣所引起的。氣,代表了天之陽性。脈象會浮起且洪大,頭昏的症狀持續不斷,氣往上沖到胸部,飯後就會吐出,口渴想喝水。這時應該要調理氣息,讓中焦和諧。

中焦吐的問題,是因為積聚所導致的。這裡既有陰性也有陽性,氣與食物相互依賴。脈象浮起且帶有韌性,胸中感到堵塞不適。可能出現先痛後吐,或是先吐後痛的情況。這時應該要清除積聚,並調和氣息。

下焦吐是因為寒氣所引發的。寒氣影響著地的特性。脈搏大且緩慢,四肢感到涼冷。早上吃的東西到了晚上就吐出來,晚上吃的到了早上又吐。小便清澈順暢,但大便不通暢。這時應該要疏通堵塞的地方,溫暖寒氣。

【嘔吐噦辨】

嘔吐多發生在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比較旺盛,所以會有聲音和物質一同吐出,表示氣血都有問題。吐則多發生在太陰經,這個部位血液較多而氣較少,所以只有物質而沒有聲音,表示主要是血液問題。噦則發生在少陽經,這裡氣多血少,所以會有聲音和物質一同出現,表示主要的問題是氣。

【嘔噦微甚】

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嘔吐和噦(一種輕微的嘔吐感)的程度可能會有所不同。

乾嘔即噦之微。噦即乾嘔之甚。嘔聲輕小而短。噦聲重大而長。嘔為輕。噦為重。(溯洄)故曰。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經文)

死症

吐如青菜汁者死。船暈大吐不止。渴欲飲水者危。惟童便飲之最效。女子肝氣大實。久吐不已者死。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脈法

寸口脈微者。胃寒。趺陽脈浮者。胃虛。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緊而滑者吐逆。緊而澀者難治。寸口脈緊而芤為噎。關上脈數為吐。寸口脈微數則血不足。胸中冷故吐。又有嘔吐太甚。胸氣不能降。而尺脈不至者。(匯補)

白話文:

乾嘔指的是嘔吐的輕微表現,而噦則是乾嘔的嚴重表現。乾嘔的聲音較輕、時間較短,而噦的聲音則較重、時間較長。乾嘔表示病情較輕,噦表示病情較重。

「溯洄」這段話的意思是,就像樹木枯萎時葉子就會掉落,疾病嚴重時聲音就會表現為噦。

死症:

  • 吐出像青菜汁一樣的物質是死亡的徵兆。
  • 如果出現大規模嘔吐且持續不停,並且伴有船暈現象,則生命垂危。
  • 如果患者口渴,想要喝水,也是危險的信號。
  • 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用兒童尿液來治療,效果最佳。
  • 如果女性的肝氣過度充盈,並且長期嘔吐不愈,則可能導致死亡。
  • 嘔吐後脈搏變得虛弱,小便頻繁,身體有微熱,並出現癱瘓現象,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脈法:

  • 尺寸脈搏微弱,表示胃部寒冷。
  • 超越脈搏浮動,表示胃部虛弱。
  • 陽脈緊張、陰脈數次,或是陽脈浮動、數次,都表示有嘔吐的可能。
  • 寸脈緊縮、尺脈乾澀,表示胸部滿脹和嘔吐的問題。
  • 寸脈緊縮、尺脈滑動,表示嘔吐逆轉的狀況。
  • 寸脈緊縮、尺脈乾澀,表示病情難以治療。
  • 寸尺寸脈緊縮、芤脈,表示有噎食的可能。
  • 關脈數次,表示有嘔吐的跡象。
  • 寸脈微弱、數次,表示血液不足,胸部寒冷,因此導致嘔吐。
  • 有時,嘔吐過於頻繁,使胸腔的氣息無法下降,而尺脈又沒有脈搏,這表示病情非常嚴重。

治法

古方以半夏、生薑、橘皮為嘔家聖藥。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調中。推揚穀氣而已。若吐而諸藥不效。必加鎮重以墜之。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必讀)

嘔吐忌下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丹溪)惟兼胸滿腹脹者。視其何部不利。然後利之。(大全)

陰虛成嘔

諸陽氣浮。無所依縱。嘔咳上氣。此陰虛成嘔。不獨胃家為病。所謂無陰則嘔也。地黃湯加石斛、沉香治之。(匯補)

白話文:

治法

古方以半夏、生薑、橘皮為治療嘔吐的聖藥。獨東垣說,生薑止嘔,但只適用於治療表實氣壅(外感風寒,氣機壅塞)。若胃虛穀氣不行(胃氣虛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則應當補益胃氣,調和中焦,推動穀氣運化。若嘔吐經用多種藥物仍無效,必加重鎮之藥以將嘔吐物往下墜。如果嘔吐導致中氣虛弱已久,則需藉助穀食來調理。

嘔吐忌下

凡嘔吐者,切忌服用下瀉的藥物,因為這是逆著病理進行的。 (丹溪) 唯若兼有胸滿腹脹者,則需觀察何處氣機不暢,然後才使用利水消腫的藥物。(大全)

陰虛成嘔

如果諸陽氣浮,無所依附而外散,出現嘔咳上氣等症狀,這是陰虛導致的嘔吐。這種嘔吐不僅僅是胃部病變,而是由於陰虛導致的,所謂“無陰則嘔”。可以用地黃湯加石斛、沉香來治療。(匯補)

【附漏氣走哺】

先吐後瀉。身熱腹悶。名曰漏氣。漏氣者。上焦傷風也。二便不通。氣逆不續。名曰走哺。走哺者。下焦實熱也。(準繩)

【附食痹】

食痹者。食已則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飲惡血留滯於中所致。薤白半夏湯治之。(匯補)

用藥

主以大棗。加藿香、厚朴。因食者。必噯氣吞酸。加枳實、山楂、麥芽。因氣者。必痞滿不舒。加枳殼、蘇梗、厚朴。胃熱者。必嘔苦吐酸。加黃連、姜炒山梔。胃寒者。必嘔冷不食。加炮薑、益智。濕痰者。必嘔綠水痰涎。加蒼朮、香附。蟲痛者。必吐清水。能食加楝根、使君。氣虛挾熱合四君子。氣虛挾寒合理中湯。或入糯米共煎。或用

白話文:

「附漏氣走哺」是指先吐後瀉,身體發熱,腹部悶脹,稱為漏氣。漏氣是上焦受風寒所致。二便不通,氣逆不順,稱為走哺。走哺是下焦實熱所致。

「附食痹」是指吃完東西後,心口疼痛,吐出來才止。這是因為胃脘有痰飲惡血積聚所致。可以用薤白半夏湯治療。

用藥方面,主藥是大棗,可以根據不同症狀添加其他藥物:如噯氣吞酸,加枳實、山楂、麥芽;氣滯痞滿,加枳殼、蘇梗、厚朴;胃熱,加黃連、姜炒山梔;胃寒,加炮薑、益智;濕痰,加蒼朮、香附;蟲痛,加楝根、使君。氣虛挾熱合四君子湯,氣虛挾寒合理中湯。也可以加入糯米一起煎煮。

伏龍肝水煎。或煎好調代赭石末服。

嘔吐選方

二陳湯,治嘔吐諸症。為能安胃氣降逆氣也。(方見痰症)

六君子湯,治胃氣衰微嘔吐。(方見中風)

理中湯,治胃氣虛寒嘔吐。(方見中寒)

竹茹湯,治胃熱火炎嘔吐。

橘皮,半夏(各三錢),甘草,竹茹(各一錢),山梔(七分),枇杷葉(二片),姜,棗

白話文:

伏龍肝用水煎,或是煎好後加入代赭石粉末服用。

嘔吐的選擇方劑:

二陳湯,治療各種嘔吐。因為它能安撫胃氣,降逆氣。(方劑見痰症)

六君子湯,治療胃氣衰微引起的嘔吐。(方劑見中風)

理中湯,治療胃氣虛寒引起的嘔吐。(方劑見中寒)

竹茹湯,治療胃熱火炎引起的嘔吐。

橘皮、半夏(各三錢)、甘草、竹茹(各一錢)、山梔(七分)、枇杷葉(二片)、薑、棗。

左金丸,治肝火上逆嘔吐。

黃連,吳茱萸(各等分)

末之。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

小半夏湯,治胃實嘔吐。

半夏,生薑(各三錢)

加橘皮。名橘皮半夏湯。

大半夏湯,治胃虛嘔吐。

半夏(五錢),人參(三錢),白蜜(三錢)

水揚二百四十遍煎。

半夏生薑大黃湯,治邪實嘔吐。便閉可下者。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介紹了四種治療嘔吐的中醫方劑:

  • 左金丸:主要針對肝火上炎導致的嘔吐,使用黃連和吳茱萸清熱瀉火。
  • 小半夏湯:主要針對胃實積滯導致的嘔吐,使用半夏和生薑化痰止嘔。
  • 大半夏湯:主要針對胃氣虛弱導致的嘔吐,使用半夏健脾胃,人參補氣,白蜜潤燥。
  • 半夏生薑大黃湯:主要針對邪氣入侵導致的嘔吐,並伴有便秘,使用半夏和生薑化痰止嘔,大黃瀉熱通便。

請注意

半夏(二兩),生薑(兩半),大黃(二兩)

水煎。分三服。

紅豆丸,治胃氣久虛。大寒嘔吐。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粒)

薑汁糊丸。以大棗去核填藥。麵裹煨熟。細嚼白滾湯下。

麥冬湯,治漏氣。因上焦傷風。邪著不舒。悶而嘔吐。

麥冬,蘆根,竹茹,白朮(各五兩),甘草(三兩),茯苓(三兩),人參,陳皮,葳蕤(各三兩),生薑(五片),陳皮(一撮)

白話文:

取半夏二兩、生薑半兩、大黃二兩,用水煎煮,分三次服用。紅豆丸用於治療胃氣虛弱、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粒,用薑汁糊成丸,以去核大棗填藥,麵裹煨熟,細嚼後用熱水送服。麥冬湯用於治療氣漏,因上焦受風邪入侵,導致胸悶不舒而嘔吐。取麥冬、蘆根、竹茹、白朮各五兩,甘草三兩,茯苓三兩,人參、陳皮、葳蕤各三兩,生薑五片,陳皮少許,一同煎煮。

水煎。分服。

人參湯,治走哺。由大小便不通。下焦實熱。

人參,黃芩,知母,萎蕤(各三兩),蘆根,竹茹,白朮,山梔,陳皮(各半兩),石膏(一兩)

每服四錢。水煎。

旋覆代赭湯,治嘔吐不已。真氣逆而不降。用此鎮墜。

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一錢研)

用旋覆花煎。調赭石末服。

白話文:

水煎服。人參湯用於治療走哺,由於大小便不通暢,下焦實熱引起。藥方:人參、黃芩、知母、萎蕤各三兩,蘆根、竹茹、白朮、山梔、陳皮各半兩,石膏一兩。每服四錢,水煎服。旋覆代赭湯用於治療嘔吐不止,真氣逆而不降,用此湯鎮墜。藥方:旋覆花三錢,代赭石一錢研末。用旋覆花煎水,調入代赭石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