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5)
1. 飲症
大意
太陰所致為積飲。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內經)
內因
水者。陰物也。積水不散。留而為飲。有憤鬱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慮而停者。有痛飲而停者。有因熱而傷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氣鬱中州。水漿入胃。不能運化。隨臟腑虛處而留著焉。(匯補)
外候
大抵停水則生濕。停酒則生熱。濕則成痞。熱則發躁。其變現也。或形寒飲冷而得。則類外感症。或困乏憂思而得。則似內傷症。或流於四肢。則似風家痹症。或流於關節。則似跌撲傷症。其他五臟六腑所受。見症各出。(匯補)
飲分各經
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悶。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金匱)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為溺結。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與黃腫相似。
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息賁。(匯補)
飲分六症
夫飲一也。而分五飲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飲水停腸胃。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支飲水停膈上。𩚚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或短氣怔忡。四肢歷節疼痛。脅痛引缺盆。咳嗽轉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咳。發熱惡寒。腰背痛。身惕𢡞而淚出。(仲景)
飲與痰分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其初各別。其後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匯補)
停飲脈法
脈偏弦者。飲也。又脈浮而細滑者。傷飲。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要略)
停飲總治
停飲之初。挾寒挾氣者俱多。故症現寒熱者。汗之。在脅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入門)若挾虛症者。補之溫之。(匯補)
初宜分消
凡大飲之後。當風著寒。水氣凝結不運。外有表症。內有飲症者。果當溫散。然或發汗太過。陽氣空虛。水飲仍未解散。致心下悸。頭眩筋惕。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又當溫之。不可再行分消也。(匯補)
次宜調養
若血氣虧乏之人。痰飲客於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發為諸病者。宜導去痰飲。隨即補元氣。不可專任汗吐滲下之法。(匯補)
虛宜溫中
更有脾虛之人。每遇飲後。即覺停滯於中。腸鳴於內。甚或作瀉。屢用分利不效者。法當溫理中焦。(匯補)
久宜暖腎
久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則積飲於外。或泛於上焦為涎沫。或停於心下為怔忡。或留於臍腹。築築然動氣者。均宜益火之劑。(匯補)
白話文:
飲症
大意
飲症的根本原因是身體內有積水。如果喝太多水,會導致氣機不順。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則會傷害肺部。
內因
水屬陰,積水不散就會形成飲症。可能是因為情緒鬱悶、疲勞、思慮過多、暴飲或因熱而傷了寒冷之氣所導致。追溯原因,多半是氣機鬱結在中焦(脾胃),水液進入胃中無法順利運化,就滯留在身體虛弱的臟腑部位。
外候
一般來說,停滯的水會產生濕,停滯的酒會產生熱。濕氣會形成痞塊,熱氣會讓人煩躁。飲症的表現多樣,可能因為身體受寒或飲用冷飲而產生,這時會類似外感風寒的症狀;也可能因為疲勞、憂思而產生,這時會類似內傷的症狀。如果停留在四肢,會類似風濕痺痛;如果停留在關節,會類似跌打損傷。不同臟腑受到影響,也會有不同的症狀出現。
飲分各經
飲症在心臟會導致心悸、眩暈;在肺部會導致喘促、咳嗽;在脾臟會導致氣短、胸悶;在肝臟會導致脅肋脹滿、打噴嚏時疼痛;在腎臟會導致臍下悸動。如果停留在上半身會導致面部浮腫,在下半身會導致腳踝腫脹。停留在胃中會導致胸悶、口渴,喝水後就吐。停留在經絡會導致一隻手臂無力,然後又轉移到另一隻手臂。停留在腸道會導致腸鳴、腹瀉,或者小便不通暢,類似於癃閉的症狀。如果停留在陽分,久了會化成氣,類似於黃疸水腫。如果停留在陰分,久了會形成實質性的腫塊。停留在左脅肋會像肥氣,停留在右脅肋則像息賁。
飲分六症
飲症雖然都是體內積水,但會因為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五種不同的飲和六種症狀,這些名稱都是根據症狀的不同而定。
- 痰飲:水液停留在腸胃,腸鳴漉漉作響,會讓人時而暴肥時而暴瘦。
- 懸飲:水液停留在脅肋下方,咳嗽時會牽引疼痛,總覺得口渴想喝水。
- 溢飲:水液流竄到四肢,身體沉重疼痛。
- 支飲:水液停留在橫膈膜之上,呼吸困難、倚靠身體才能喘息、氣短。
- 留飲: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背部會像手掌大小般冰冷,或者會氣短、心悸、四肢關節疼痛、脅肋疼痛牽引至鎖骨上方,咳嗽加重。
- 伏飲:水液停留在橫膈膜下方,會嘔吐、喘咳、發熱怕冷、腰背疼痛、身體發抖、流淚。
飲與痰分
飲是蓄水的名稱,從體外進入;痰是腸胃中的液體,從體內產生。起初兩者不同,但之後會歸於一處。所以積水不散也會轉化為痰,可以說飲是痰的前兆,痰是飲的轉化。如果兩者排出體外,飲是清稀的,而痰是稠濁的,這點上又有所不同。
停飲脈法
脈象偏弦的人,通常是有飲症。脈象浮而細滑的,是受到飲邪的影響。脈象沉而弦的,是有懸飲在體內作痛。
停飲總治
停飲剛發生時,多半會夾雜寒氣或氣滯,所以如果出現寒熱症狀,可以發汗。如果停留在脅肋或四肢,可以利水。如果停留在胸膈,可以催吐。如果停留在腸胃,可以瀉下。如果夾雜虛症,就要補益溫養。
初宜分消
一般來說,大量飲水後,如果又受風寒,水氣會凝結不運。如果同時有表證和飲證,應該溫散。但如果發汗過度,會耗傷陽氣,水飲仍然無法散去,導致心下悸動、頭暈目眩、肌肉抽動、身體顫抖,甚至想倒在地上。這時候應該溫補,不能再使用分消利水的方法。
次宜調養
如果本身是氣血虧虛的人,痰飲停留在中焦,導致四肢百骸、胸腹出現各種疾病,應該先導出痰飲,然後馬上補益元氣,不能只依賴發汗、催吐、利尿等方法。
虛宜溫中
如果本身是脾虛的人,每次喝完水都覺得停滯在體內,腹中腸鳴,甚至腹瀉,多次使用利水方法都無效,就應該溫理中焦。
久宜暖腎
如果因為腎虛,無法納氣歸元,導致積水停留在體外,或者向上泛濫形成痰涎,或者停留在心下形成心悸,或者停留在肚臍附近,引起氣機躁動,都應該使用溫補腎陽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