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哮病
大意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摶擊有聲。發為哮病。(匯補)
內因
皮毛者。肺之合也。(內經)肺經素有火邪。毛竅常疏。故風邪易入。調之寒包熱。(玉冊)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度。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入。難以卒除。(介賓)
外候
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痰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也。(必讀)
哮喘分辨
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調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正傳)
白話文:
【大意】
哮病指的是長期反覆發作的痰喘病症。其原因內有阻塞的氣體,外有不合時節的感染,胸膈有黏稠的痰液,這三者相互結合,堵塞呼吸道,碰撞產生聲音,表現為哮病。
【內因】
皮膚和毛髮是肺部的附屬物。肺經素有火邪,毛髮孔隙常常疏鬆,所以風邪容易進入。調理時要考慮寒氣包覆熱邪。由內而生的痰火,加上外在的風寒束縛,或者因長時間坐臥在寒濕環境中,或者因食用過量的酸鹹食物,或者因積聚的火氣燻蒸,病因深入,不易快速清除。
【外候】
哮病與喘病類似,但哮病發作時張嘴呼吸的次數不多,反而有「呀」、「呷」兩種聲音。「呀」表示張開嘴巴,「呷」表示閉合嘴巴,無論張開或閉合,都伴隨著痰聲。這兩種聲音組合成為「哮」字,因為痰結在喉間,與氣體碰撞所產生的聲音。
【哮病與喘病的區分】
哮病以聲音的響亮程度來描述,喘病則以呼吸的急促程度來描述。又如果出現喉中如鴨鳴聲的喘病,調理時可以歸類為哮病;如果呼吸急促,連接不斷,無法正常換氣的,則稱為喘病。
治法
或溫散肺寒。或疏利膈熱。或發汗祛邪。或探吐痰涎。(匯補)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也。(類經)
治分虛實
實邪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體弱質薄之人。及曾經發散。屢用攻劫。轉致脈虛形減者。治當調補之中。兼以清肺利氣。(匯補)
治分肺脾
哮雖肺病。而肺金以脾土為母。故肺中之濁痰。亦以脾中之濕熱為母。俾脾氣混濁。則上輸濁液。盡變稠痰。肺家安能清淨。所以清脾之法。尤要於清肺也。(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前胡、紫蘇、枳殼、桔梗、杏仁、桑皮。溫散用細辛。清火用石膏。發散加麻黃。探土用瓜蒂。發汗用華蓋散。
白話文:
治療哮喘,可以溫散肺寒、疏利膈熱、發汗祛邪或探吐痰涎。要避免風寒,飲食要清淡,禁用涼性藥物,以免風邪難以消除;也不可用熱性藥物,以免痰火上炎。要理氣疏風,勿忘根本,才能治癒疾病。
哮喘屬於實邪,應該祛散邪氣,但也要考慮體弱質薄的人,或者曾經用過發散藥物,多次攻伐導致脈虛形減的人,治療應在調補的基礎上,兼以清肺利氣。
雖然哮喘是肺病,但肺金以脾土為母,肺中的濁痰也源於脾中的濕熱。如果脾氣混濁,就會向上輸送濁液,變成稠痰,肺部又怎能清淨呢?所以,清脾的方法在治療哮喘中尤為重要。
治療哮喘主要使用二陳湯,加前胡、紫蘇、枳殼、桔梗、杏仁、桑皮;溫散則用細辛;清火則用石膏;發散則加麻黃;探吐則用瓜蒂;發汗則用華蓋散。
哮症發於初冬者。有二症。一屬中外皆寒。乃東垣參蘇溫肺湯。劫寒痰之捷法也。一屬寒包熱。乃仲景越婢半夏湯。發散之法是也。此症古人有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下其蓄熱。至冬寒之時。無熱可包。而哮不作者。然第可施於北方壯實之人。如體虛屢劫。變為脈虛不足者。六君子湯。加桑皮、桔梗。
哮病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參蘇溫肺湯(方見喘病),越婢半夏湯(方見咳嗽)
白話文:
哮喘病發病於初冬時節,主要有兩種情況:
- 第一種情況是內外皆寒。 這時宜用東垣先生的參蘇溫肺湯,可以快速清除寒痰。
- 第二種情況是寒包熱。 這時宜用仲景先生的越婢半夏湯,用發散的方法治療。
古代醫家認為,如果在八、九月天氣尚未寒冷時,就用大承氣湯瀉去體內的積熱,等到冬天寒氣來襲時,體內沒有熱氣可以被寒氣包裹,就不會出現哮喘。但這個方法只適合北方體質強壯的人。如果病人體質虛弱,經過多次治療後出現脈象虛弱無力,則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再加上桑皮、桔梗。
哮病選方
- 二陳湯(方見痰症)
- 參蘇溫肺湯(方見喘病)
- 越婢半夏湯(方見咳嗽)
哮喘病的常用方劑:
- 二陳湯(可參考痰症的治療方案)
- 參蘇溫肺湯(可參考喘病的治療方案)
- 越婢半夏湯(可參考咳嗽的治療方案)
說明
- 文中括號內帶有 [ ] 的部分是中醫藥方或藥物的連結,可以點擊查看相關信息。
- 「劫寒痰」的意思是清除寒痰。
- 「發散」的意思是驅散寒邪。
- 「蓄熱」的意思是積存的熱氣。
- 「脈虛不足」的意思是脈象虛弱無力,代表身體虛弱。
注意
五虎湯,痰哮用之如神。但為劫劑。不宜久服。虛人自汗。禁用。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辛,生薑
白果湯,治哮喘痰盛。
半夏,麻黃,款冬花,桑皮,甘草(各三錢),白果(二十一個),黃芩,杏仁(各一錢五分),蘇子(二錢),御米殼(一錢)
水煎。分二服。
大承氣湯
白話文:
五虎湯專治痰哮,效果奇佳,但屬於急救藥,不宜長期服用。體虛易出汗的人不能使用。
五虎湯的藥材包括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辛、生薑。
白果湯用於治療哮喘痰多。
白果湯的藥材包括半夏、麻黃、款冬花、桑皮、甘草、白果、黃芩、杏仁、蘇子、御米殼,水煎服,分兩次服用。
大承氣湯是一種瀉下藥。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各等分)
水煎。入硝。一二沸。去渣服。
捷徑方
用蘿蔔汁、生梨汁、藕汁、薑汁等分。入酒煮熟。埋土中。去火毒。不拘時服。
治小兒哮症。用海螵蛸刮屑。研細末。以糖蘸吃立愈。服後發者再服。
治頑痰哮喘。用青皮一枚。劈開去穰。入江子一枚。麻線扎定。火上燒盡煙。存性為末。生薑汁和酒呷之。治風痰致哮。用雞子略損殼。浸尿中三四日夜。煮食之。
白話文:
【大黃,芒硝,枳實,厚朴(各等分)】
用水煎煮,加入芒硝,煮至沸騰一兩次後,去掉藥渣服用。
【捷徑方】
使用蘿蔔汁、生梨汁、藕汁、薑汁等量混合,加入酒煮至熟透,然後埋在土中去除火毒,不分時刻服用。
治療小兒哮喘,使用海螵蛸刮屑,研磨成細末,以糖蘸著食用立刻痊癒。服用後如果再次發作,可以再次服用。
治療頑固性哮喘,使用青皮一枚,切開去除內瓤,放入江子一枚,用麻線捆綁牢固,在火上燒至煙盡,保留其性質研磨成粉,與生薑汁和酒一起飲用。治療由風痰引起的哮喘,使用雞蛋稍微破殼,浸泡在尿中三四天,煮食。
以上藥方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並注意個人身體狀況,適時調節藥量。
治哮秘方
人言一錢絹包。和川黃連三錢。煮水乾為度。後用石中黃三錢、鵝兒不食草三錢、江西淡豆豉一兩。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白滾湯下。
白話文:
治哮秘方
民間流傳一個治哮的秘方,方法如下:
- 將一錢的絹布包裹起來。
- 加入三錢的川黃連,用清水煮至水分乾涸。
- 之後再加入三錢的石中黃、三錢的鵝兒不食草以及一兩的江西淡豆豉,研磨成綠豆大小的丸子。
- 每次服用五丸,用溫熱的白開水送服。
2. 吐血
大意
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於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命於心。心為君。肝為相。君火一動。相火從之。相火一動。六經之火從之。火動則血隨以動。火升則血隨以升。(指掌)
內因
或四氣傷於外。七情動於中。及飲食房欲。墜閃勞損。(三錫)六經受傷。血液流並。聚於胸臆兩脅之間。乘火而升。(指掌)從胃脘而越出。(入門)其傷重者。夾背而上。如潮湧至。勢不可遏。(指掌)
外候
積熱肺胃者。必胸滿脈實。大怒氣逆者。必面青脈弦。陽虛而血外走。必虛冷惡寒。陰虛而火上亢。必喘咳哄熱。勞心不能主血。必煩心躁悶。勞力不能攝血。必自汗倦怠。鬱結傷脾。憂恚少食。勞傷肺氣。久咳無痰。氣虛不統者。其血散漫。積瘀停蓄者。其血成塊。熱鬱在上者。
白話文:
【大意】
心負責運行血液,但無法存儲它;夜晚時,血液會回歸到肝臟。肝負責存儲血液,但它無法獨立管理它;白天時,肝的活動受心的指導。心被視為領袖,肝則是輔佐。當心的熱力啟動,肝的熱力也會跟隨;當肝的熱力啟動,全身各條經脈的熱力也會跟隨。熱力運動時,血液也會隨之運動;熱力上升時,血液也會跟著上升。
【內因】
可能因為外界四種季節的變化影響,或是內心情緒的起伏導致身體失調,加上飲食、房事、勞累等因素。如果六條主要經脈受到傷害,血液可能會流動並聚集在胸部、腋下等部位,隨著熱力向上攀升。這種情況可能會從胃部開始,然後逐漸蔓延到其他部位。
【外候】
肺胃積熱時,可能會感到胸脹、脈搏緊實;大怒後,臉色變青、脈搏強硬。陽氣不足、血液外洩時,會出現虛冷、畏寒的症狀;陰氣不足、火氣上昇時,會出現喘息、咳嗽、熱感。勞累心神難以主導血液運行時,會感到心煩、焦慮、胸悶;勞累身體難以收斂血液時,會有自汗、疲倦的現象。情緒抑鬱影響脾胃功能,會導致食慾不振;勞累傷害肺部,長期咳嗽卻無痰。氣血虛弱,血液容易散開;積瘀停留,血液可能會凝結成塊。熱氣囤積在上半身時,會引起相關症狀。
血必紫。虛炎下起者。血必鮮。感寒泣血。血白黑點。肺生癰疽。血必兼膿。先痰帶血者。痰火積熱。先血兼痰者。陰虛火猖。飲食飽悶而吐血。必食傷胃脘而不運。飲酒過醉而吐血。必酒傷清道而妄行。(匯補)
血分浮沉
吐血水內。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色赤如太陽之紅者。腎血也。各隨見症而參之。(摘玄)
血分順逆
凡血上越為嘔吐者。皆逆。其治難。後變下行為惡利者。為順。其治易。(東垣)
血分陰陽
血症身熱多渴。脈大者。是火邪勝也。其治難。身涼不渴。脈靜者。是正氣復也。其治易。
白話文:
血液通常呈紫色,若因虛火從下焦而起,則血液會呈現鮮紅色。若因受寒而哭泣導致吐血,血液中會出現白點或黑點。如果肺部生長癰疽,血液中必然會混雜膿液。痰先於血出現,則屬於痰火積熱;血先於痰出現,則屬於陰虛火旺。飲食過飽而導致吐血,必定是食物傷了胃脘而無法運化;飲酒過度而導致吐血,必定是酒傷了脾胃而妄行。
吐血的水中,漂浮在表面的血液屬於肺血,沉於底部的血液屬於肝血,半浮半沉的血液屬於心血,顏色鮮紅如太陽般的血液屬於腎血。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進行判斷。
凡是血液逆流向上導致嘔吐的,皆為逆,其治療較為困難。血液順流向下導致腹瀉的,則為順,其治療較為容易。
血症患者若出現發熱多渴、脈搏洪大的情況,則屬於火邪盛行,其治療較為困難。若患者出現身體涼爽、不渴、脈搏平靜的情況,則屬於正氣恢復,其治療較為容易。
危症
若心肺脈破。血如湧泉。口鼻俱流。氣促汗冷者危。
脈法
脈得諸濡弱為亡血。芤為失血。澀為少血。牢為蓄血。大抵沉弱滑小者生。實大弦牢者死。關尺之脈弦細如循刀刃者死。
治血大法
凡血越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氣降而血自歸經。(纂要)
虛中實法
若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後。忽然吐血者。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經疏)
虛中虛法
如素有虛損病根。而時常見血者。宜甘寒涼血。辛平行氣。酸斂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後。(入門)
白話文:
【危症】
若心肺脈動,血如泉水湧出,從口鼻處流出,呼吸急促、冷汗淋灕,則情況危急。
【脈法】
脈搏觸感到多種濡弱(脈象細弱)是表示失血,芤(脈象中間空虛)是表示大量失血,澀(脈象細弱)是表示血液不足,牢(脈象堅硬)是表示有瘀血積聚。總的來說,沈弱滑小(脈象細弱或滑動)者多屬於活著的情況,實大弦牢(脈象強大、緊繃)者多屬於死亡的情況。關尺脈象如刀刃般細長,代表生命垂危。
【治血大法】
凡血液向上溢出,都是由於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有升無降的現象。應當採取補充陰液抑制陽氣的方法,使氣息下降,血自然回歸正道。
【虛中實法】
如果在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後,忽然出現吐血的情況,應當使用降氣的方法,而非降火;應當使用行血的方法,而非止血;應當補肝,而非伐肝。
【虛中虛法】
對於原本就有虛弱基礎病狀,時常出現出血情況的人,應當使用甘寒涼血、辛平行氣、酸斂止塞來控制出血源頭,並用甘溫收補來補充後續的養分。
服童便法
凡血症服寒涼藥。則百不一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褚澄)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見黑則止。理之必然。(神書)故止血之藥。必用炒黑。乃水能制火也。(匯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當先消瘀。而佐以潤下之品。使敗血下行。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用補血藥以還其元。(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若暴吐不止。當用參、術。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理也。(醫貫)
白話文:
服童便法
凡血症服寒涼藥,則百不一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褚澄)
凡是血症服用寒涼藥物,則十之八九都不能活命。喝尿則十之八九能活命。(褚澄)
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因為尿液可以降火滋陰,又能化解瘀血,止住吐血和鼻出血。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見黑則止。理之必然。(神書)
血熱則流動,血冷則凝固。見到黑色就能止血,這是必然的道理。(神書)
故止血之藥。必用炒黑。乃水能制火也。(匯補)
所以止血的藥物,一定要用炒黑的方法。這是因為水能克制火。 (匯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於胸膈。當先消瘀。而佐以潤下之品。使敗血下行。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用補血藥以還其元。(指掌)
血不能單純地流動或止住。因為出血量不多時,一定有瘀血積聚在胸膈之間。應該先化解瘀血,然後輔以潤下藥物,使瘀血排出體外。接著服用止血藥固本,再用補血藥恢復元氣。(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
如果吐血不止,應該用溫補藥物調理脾胃。脾胃功能恢復,才能把血包裹住。
若暴吐不止。當用參、術。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理也。(醫貫)
如果突然大量吐血,應該用人參、黃芪等藥物,快速固護元陽。因為血是陰,氣是陽,陽氣旺盛,才能滋養陰血。(醫貫)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勢難遏止。此火性急速。如泛用涼藥。反增搏擊。宜辛味從治。用炒黑乾薑末童便調服之。(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陰火誤用燥熱。則血愈枯竭。癆瘵成矣。墜墮閃銼。氣逆氣鬱。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於脾。大腹膨脹。漸成鼓滿。名曰血蠱。(匯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去川芎。消瘀。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清熱。加玄參、黃芩、麥冬。降氣。加蘇子、枇杷葉。行血。加牛膝、丹參。止澀。加蒲黃、牛膝、藕節。通導。加大黃、桃仁。此常法也。若暴吐不止。氣隨血脫者。則四物等湯所不及。當以口臭追其元陽。若真陰失守。
白話文:
【急症應急治療】
對於過度出血的情況,勢必要立即制止。火性急促,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使病情加重。應使用辛味藥物進行治療,例如使用炒黑乾薑末,加入童便調和後服用。(六要)
【血癥治療禁忌】
勞累損傷時若誤用寒涼藥物,則會導致胸部滿悶、膈肌疼痛,血液更加凝滯。陰火誤用燥熱藥物,則血液更加枯竭,病況加重。跌倒、閃到或扭傷,導致氣機逆亂、氣血阻滯,若誤用補益和收斂的藥物,則會使瘀血積聚在胃部,引起心下脹滿、食入即吐,這叫做「血逆」。瘀血積聚在脾臟,則會導致腹部膨脹,逐漸形成鼓脹,這叫做「血蠱」。(匯補)
【用藥】
主要使用四物湯去除川芎,以消除瘀血。再添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以清熱。加上玄參、黃芩、麥冬,以降氣。加入蘇子、枇杷葉,以行血。使用牛膝、丹參,以止澀。加入蒲黃、牛膝、藕節,以通導。再加上大黃、桃仁。這些是常規的治療方法。若遇到突然大量出血不止,氣血隨之流失的情況,四物湯等藥物可能無法應對,應該使用能追回元陽的藥物。若真陰失去控制,則需要更進一步的處理。
血隨火沸。則參、附等藥。尤不相宜。當以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如腎中陽虛。下寒上熱。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此陰陽虛實之機。最宜審察。如久吐不止。加白芨末服之。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性急速。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於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匯補)
白話文:
當血液隨著火氣沸騰時,人參、附子等藥物就非常不適合使用。應該用地黃湯加上五味子來滋養血液的來源。如果腎臟陽氣虛弱,下半身寒冷而上半身發熱,就應該用八味丸來引導火氣回歸其源頭。這陰陽虛實的變化,最需要仔細觀察。如果長時間嘔吐不止,可以服用白芨粉末。古人也有用豬羊肺蘸著吃的方法。
第二段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性急速。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於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匯補)
吐血、鼻衄、咳嗽、咯血辨析
吐血是由於胃部出血,經由濁道(食道)吐出。鼻衄是經脈出血,經由清道(鼻腔)流出。喉嚨和咽喉是不同的。經脈是流動的,經脈中的血也會隨著氣血流動而不停留在一個地方。火氣的性質非常急躁,所以會隨著經脈直接侵犯清道,從鼻腔流出。如果沒有從鼻腔流出,就會帶著火氣凌犯肺金,滲入肺部,從咽喉咳出或咯出。胃部是儲藏營氣之血的地方,血液會留在胃中而不流動。當胃氣受到損傷,就無法攝住血液,就會導致嘔吐,從喉嚨吐出嘴巴。
【附衄血】
肺開竅於鼻。能為衄血。然肺經多氣少血。惟衝任二脈。為血之海。附於陽明。陽明之經。上交鼻額。又為多血少氣之鄉。所以火起衝任。血流陽明。此衄血又屬胃經也。大抵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逆於肺而衄者。宜涼血散氣。逆於胃而衄者。宜清胃生脈。如六脈弦細而澀。
面色枯白不澤者。此脫血大虛而挾寒。宜甘溫補血。如六脈洪大而虛。面赤心動善驚者。此心火上炎而血溢。宜甘寒涼血。有下虛上盛而衄者。當辛溫以補命門。有上焦積熱而衄者。當寒涼以瀉心肺。衄後眩暈者。十全大補湯。流而不止者。用百草霜。或人中末。或胎髮灰。
白話文:
【附衄血】
肺臟的氣息通達鼻竅,因此肺氣不調容易導致鼻出血。然而,肺經氣多血少,只有衝脈和任脈是血海,而這兩脈又附著在陽明經上。陽明經上通鼻額,又屬於多血少氣的地方。所以,當衝任二脈火氣旺盛時,血就會流到陽明經,這就是鼻出血屬於胃經的原因。
總而言之,鼻出血大多是因為勞損元氣、陰虛火旺,火氣逆上衝擊肺部而導致的,這時應該用涼血散氣的藥物治療。如果火氣逆上衝擊胃部導致鼻出血,則應清胃生津。
如果患者脈象弦細而澀,面色枯白無光,說明是氣血虧虛,並且伴有寒氣,這時應該用甘溫補血的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脈象洪大而虛,面色發紅,心慌善驚,說明是心火上炎導致血溢,這時應該用甘寒涼血的藥物治療。
如果患者出現下虛上盛的鼻出血,應該用辛溫的藥物補益命門。
如果患者出現上焦積熱的鼻出血,應該用寒涼的藥物瀉心肺。
鼻出血後頭暈,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鼻出血不止,可以用百草霜、人中末或胎髮灰止血。
或萊菔汁。或山梔末。或蔥汁吹滴鼻內。再以韭根、蔥白。搗如棗核大。塞鼻中。或用茅根燒菸酒醋吸氣。或用濕紙搭頂門。或用大蒜搗貼足心。皆法之驗而可試者。(匯補)
【附嘔血】
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宜抑怒以全陰。否則五志之火動極。不治。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鬱金、山茶花治之。若六脈弦急。血菀於上。名曰薄厥。六郁湯治之。又有胸中氣塞。便吐紫黑血塊者。此為痰血。宜消瘀解毒。不可止澀。變生別病。壯實者。用釜底抽薪法。(匯補)
白話文:
可以試試用萊菔汁、山梔子末,或是用蔥汁滴入鼻內。再將韭根、蔥白搗成棗核大小塞入鼻中。也可以用茅根燒菸酒醋吸氣,或是用濕紙搭在頭頂,又或是將大蒜搗碎貼在腳心。這些都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至於嘔血,古籍記載,怒氣會導致氣逆,嚴重時就會嘔血。因此應當抑制怒氣,以保護陰氣,否則五志之火過於旺盛,就難以治療。可以服用四物湯,去除川芎,加入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鬱金、山茶花來治療。如果脈象弦急,血氣上涌,稱為薄厥,則可用六郁湯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胸中氣滯,吐出紫黑色的血塊,稱為痰血,應當消瘀解毒,不可止血,否則會引起其他疾病。體質強壯者,則需採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治療。
【附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指掌)熱壅於肺則咳血。久嗽損肺。亦能咳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清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久成癆瘵。宜甘桔湯。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或天門冬丸。(匯補)
【附咯血】
咯血屬腎。或成疙瘩。或如紅絲。在痰中唾中。咳咯而出。(東垣)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得咯而出。其症面色痿黃。五心煩熱。(立齋)此是肺腎有傷。治宜滋陰降火。生地黃散主之。(入門)
白話文:
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指掌) 意思是說,咳血的原因是火氣旺盛,侵犯了肺臟,導致肺部的經絡受傷。
熱壅於肺則咳血。 熱氣鬱結在肺部,就會導致咳血。
久嗽損肺,亦能咳血。 長期咳嗽會損傷肺臟,也會引起咳血。
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清之而已。 熱氣鬱結在肺部引起的咳血比較容易治癒,只需要清熱即可。
損於肺者難治,久成癆瘵。 長期咳嗽損傷肺臟引起的咳血則比較難治,容易發展成肺癆。
宜甘桔湯。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或天門冬丸。(匯補) 治療肺癆引起的咳血,可以使用甘桔湯,再加上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等藥物。或者也可以服用天門冬丸。
咯血
咯血屬腎,或成疙瘩,或如紅絲,在痰中唾中,咳咯而出。(東垣) 咯血是腎臟虛弱引起的,血塊可能成疙瘩狀,也可能像紅絲一樣,混雜在痰液或唾液中咳出來。
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得咯而出。其症面色痿黃,五心煩熱。(立齋) 咯血大多是因為心氣不足,無法控制血液,血液無法回到經脈,停留在體內,然後咳出來。患者的臉色會發黃,而且五心煩熱。
此是肺腎有傷。治宜滋陰降火。生地黃散主之。(入門) 咯血是由於肺腎虛損引起的,治療方法應該滋陰降火。可以使用生地黃散來治療。
【附唾血】
唾中帶血。屬在腎經。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者。脈堅強者死。軟滑者生。清唾湯主之。(匯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多屬脾經。須分痰血先後施治。先見血而後嗽痰者。此相火上炎。煎熬成痰。降火為主。若用消痰。則血溢而不止。其先痰嗽而後見血者。是積熱生痰。載血上行。清痰為要。若用血藥。則痰滯而不行。(匯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曰齒衄。屬陽明少陰二經症。從陽明者。齦肉腐爛。痛甚口臭。齒不動搖。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致。從少陰者。齒浮動脫落。口不臭。由好色火旺水虧所致。其屬陽明者。服清胃散。熱甚者。承氣湯。外敷石膏散。屬少陰者。六味丸。加黃柏、骨碎補。
白話文:
吐口水帶血,屬於腎經問題,也可能是瘀血內積,或肺氣鬱結無法下降導致。脈象堅強者凶險,軟滑者吉利。可以用清唾湯治療。
痰液中帶血,多數屬於脾經問題,需要區分痰血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治療。先出血後咳痰,說明心火上炎,煎熬成痰,需要降火為主,如果用消痰藥,則會導致出血不止。先咳痰後出血,說明積熱生痰,帶著血往上走,需要清痰為主,如果用活血藥,則會導致痰滯難消。
從牙縫或牙齦流血,叫做齒衄,屬於陽明經或少陰經的病症。如果是陽明經,牙齦腐爛,疼痛難忍,口臭,但牙齒不鬆動,是由於過度飲酒和食用肥甘厚味導致積熱所致。如果是少陰經,牙齒鬆動脫落,不口臭,是由於縱欲過度,導致火旺傷陰所致。陽明經的齒衄,可以用清胃散治療,熱盛者可以用承氣湯,外敷石膏散。少陰經的齒衄,可以用六味丸加黃柏、骨碎補治療。
陽虛者。八味丸。外敷雄鼠骨散。或青鹽炒香附擦之。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臨臥擦牙漱口亦佳。(匯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次出血。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俱皆脹合。名曰脈溢。以薑汁和水。各一二盞飲之。(類案)
【附膕血】
有膝腕後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膕血。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白話文:
陽虛者
若患者是陽虛體質,可服用八味丸。外敷雄鼠骨散,或以青鹽炒香附擦拭患處。外治可用燒鹽、釜墨研磨成粉末,睡前用此粉末擦牙漱口也具療效。(引自《匯補》)
【附肌衄】
若患者出現皮膚毛髮接合處出血,但間歇性停止,之後皮膚脹滿如鼓,口鼻眼目皆閉合,稱為脈溢。可用薑汁與水各一至兩盞混合飲用。(引自《類案》)
【附膕血】
若患者膝蓋後方的委中穴,搔抓後出血不止,稱為膕血。此乃腎與膀胱虛熱所致。
吐血選方
四物湯,可統治各種出血症狀。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宜用。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宜用。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宜用。(以上四方皆可見於中風症狀)
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方見中寒)
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隨定。須揀上等者。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耆,生地
白話文:
- 理中湯,適用於陽氣虛弱、陰氣流散的情況。
- 獨參湯,適用於血量流失、需要補充氣力的情況。
- 人參的使用量需根據個人情況調整,應選用上等的人參,用清水濃煎後一次性服用。
- 犀角地黃湯,是一種治療上部病症影響下部的方劑。
- 使用當歸、丹皮、犀角(各一份錢)、生地(四份錢)。
- 另一種配方則會使用大黃、黃芩、黃連。
- 門冬飲子,適用於因氣力不足而無法控制出血的情況。
- 使用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耆、生地的配方。
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
天門冬丸
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
煉蜜丸。
四生丸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
白話文:
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
天門冬丸
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
煉蜜丸。
四生丸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
等分。搗爛。每服一錢。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
水煎。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唾中帶血。隨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飲之。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等分:將藥材分成相等份量。
- 搗爛:將藥材搗碎成泥狀。
- 每服一錢:每次服用一錢重的藥材。
- 水煎:用清水將藥材煮沸。
第二部分
- 清胃散: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陽明胃火。
-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黃連、生地、當歸各取三分重的藥材。
- 升麻(一錢):取一錢重的升麻藥材。
- 丹皮(五分):取五分重的丹皮藥材。
- 水煎:用清水將藥材煮沸。
- 冷服:藥湯冷卻後服用。
第三部分
- 三黃補血湯:一種中藥方劑,屬於陽生陰長之方,用於補血。
- 熟地(二錢):取二錢重的熟地藥材。
- 生地(三錢):取三錢重的生地藥材。
- 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取一錢重的藥材。
- 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當歸、柴胡各取一錢五分的藥材。
- 白芍(五錢):取五錢重的白芍藥材。
第四部分
- 清唾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唾液中帶血,隨唾液流出的症狀。
-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取等份量的藥材。
- 炮姜(減半):取炮姜藥材,份量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