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痰症

虛痰補脾

痰之動,出於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變為痰飲者,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其味亦淡。宜實脾養胃,使脾胃調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匯補)

虛痰補腎

痰之源,出於腎。故勞損之人,腎中火衰,不能收攝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或腎熱陰虛,不能配製陽火,咸痰上溢者,宜壯水之主。(匯補)

虛痰忌吐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魚之涎,遍身上下,無處不到。(節齋)故虛痰上溢者,宜補氣行痰。若過用吐藥,則無以滋養經絡,變為腎枯骨痿。(仲景)

虛痰忌下

虛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攻;攻盡則愈虛。(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藥過多,中氣受傷,而痰反易生。(匯補)

痰症用藥

主以二陳湯。取半夏燥脾濕,橘紅利滯氣,茯苓滲濕和中,甘草益胃緩中。蓋濕滲則脾健,氣利則中清,而痰自化也。後人不知古人精微,謬謂藥燥,而以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義。夫貝母乃心肺二經藥,性能療郁;亡血家肺中有鬱火,及產乳餘症消渴,陰虛咳嗽之人,忌用燥劑。

姑以貝母代之,非半夏所長。若風痰:肝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風丸。熱痰:心脈洪,面赤燥熱,心痛,唇口乾燥,多喜笑;小黃丸、小柴胡湯,加半夏。濕痰:脾脈緩,面黃,體倦沉重,嗜臥,腹脹食不消;白朮丸、局方防己丸。

氣痰:肺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人參逍遙散、觀音應夢散。食積痰:加山楂、神麯、麥芽、枳實;甚者必攻之。久病虛者,加參、術,兼補以運之。酒痰:用栝蔞、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積痰,白龍丸。脈滑數,或弦急,症兼口乾面赤,心煩嘈雜等火症者,二陳加芩、連、山梔。

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滾痰丸。蓋痰火盛於上焦,非滾痰丸不可。脈濡緩,身體倦怠覺重者,屬濕痰,宜二陳、二朮、羌活、防風。氣虛,加參、術。若多鬱悒人胃中濕痰,或周身走痛,飽悶噁心者,墜痰丸、小胃丹。脈沉滯,或滑,或結澀,兼噁心飽悶,

或刺痛,屬鬱氣挾痰,宜開鬱行氣;七氣湯、越鞠丸。脈浮滑,見於右關,或兩手關前浮大而實,時常噁心,吐清水,痞塞者,就欲吐時,以探吐之;後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嚥下,瀉亦不去,必用吐法;膠固稠濁,非吐不可也。又痰在經絡中,亦有吐法;吐中有發散之意。

須先升提其氣,後乃吐之,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類。其吐藥亦有數種:瓜蒂吐熱痰,蒜白吐寒痰,烏尖吐濕痰,萊蔞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常山吐瘧痰,參蘆吐虛痰。必俟清明時,於不通風處,以布勒緊其肚,乃可吐之。若脈澀年高虛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處。

白話文:

虛痰補脾

痰的產生,主要跟脾有關。一般來說,身體虛弱的人,脾的功能虛弱,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裡的清澈和混濁的物質滯留,津液凝結,就會變成痰飲。這種痰通常在早上特別多,顏色稀白,味道也比較淡。治療這種情況應該要健脾養胃,讓脾胃功能調和,飲食能夠順利消化吸收,這樣痰自然就不會產生。所以,治療痰不了解調理脾胃,就失去治療的根本。

虛痰補腎

痰的另一個來源,是腎。如果一個人因為過勞而損傷身體,導致腎中的火氣衰弱,無法收攝體內多餘的水分,就會有冷痰往上泛的情況。這種情況應該要補益腎中的火氣。另外,如果腎中的熱氣不足,無法與陽火協調,就會有鹹痰往上溢出的情況,這時應該要增強腎水的功能。

虛痰忌吐

痰在身體中,就像樹木的汁液,或是魚的黏液一樣,遍佈全身,無處不在。所以,如果虛弱的身體有痰往上溢出,應該要用補氣的方式來幫助痰排出。如果過度使用催吐的藥物,反而無法滋養經絡,可能會導致腎臟枯竭,骨骼萎縮。

虛痰忌下

身體虛弱的人,如果因為中焦有痰而生病,這時胃氣也需要滋養,絕對不能用攻伐的方式。如果過度攻伐,身體會更加虛弱。所以,治療痰如果過度使用瀉下的藥物,反而會傷到中氣,導致痰更容易產生。

痰症用藥

治療痰的主要方劑是二陳湯,它的作用是利用半夏來乾燥脾濕,用橘紅來疏導滯氣,用茯苓來滲濕並調和脾胃,用甘草來益胃並緩和藥性。因為濕氣被排除,脾的功能就會恢復,氣運行通暢,中焦清爽,痰自然就會化解。後人不明瞭古人的精妙之處,反而認為藥性太燥,而用貝母來取代半夏,這是失去古人立方的用意。貝母主要是作用在心肺兩經,具有疏導鬱結的功能,適合用於失血後肺中有鬱火,產後、哺乳後的病症,以及糖尿病、陰虛咳嗽等需要避免使用燥劑的情況。用貝母取代半夏,並不是半夏所擅長的。

如果是風痰,會出現肝脈弦,臉色發青,四肢脹滿悶痛,小便和大便不通暢,容易感到心煩易怒等症狀,可以用水煮金花丸或川芎防風丸來治療。如果是熱痰,會出現心脈洪大,臉色紅而乾燥發熱,心痛,嘴唇乾燥,喜歡笑等症狀,可以用小黃丸或小柴胡湯加半夏來治療。如果是濕痰,會出現脾脈緩慢,臉色發黃,身體倦怠沉重,喜歡躺著,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可以用白朮丸或局方防己丸來治療。

如果是氣痰,會出現肺脈澀滯,臉色蒼白,氣喘急促,時而怕冷時而發熱,心情悲傷不快樂等症狀,可以用人參逍遙散或觀音應夢散來治療。如果是因為食物積滯而產生的痰,可以加入山楂、神麯、麥芽和枳實等藥物來幫助消化。如果情況嚴重,則必須要用攻下的藥物,如果是久病體虛的人,則要加入人參和白朮等藥物來幫助補養脾胃。如果是因為喝酒而產生的痰,可以用栝蔞和青黛來治療,做成蜜丸含在口中慢慢化解。如果因為酒積而產生的痰,可以用白龍丸來治療。如果脈象滑數或弦急,並且伴隨口乾、臉紅、心煩等火熱症狀,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和梔子來治療。如果便秘,可以加入玄明粉來治療。如果症狀還沒改善,就用滾痰丸,因為痰火旺盛在上焦,必須用滾痰丸才能有效。如果脈象濡緩,身體感到倦怠沉重,屬於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上白朮、羌活、防風來治療。如果氣虛,要加入人參和白朮來補氣。如果有多愁善感的人,胃中有濕痰,或者全身到處疼痛,感到飽悶噁心,可以用墜痰丸或小胃丹來治療。如果脈象沉滯或滑或結澀,並且伴隨噁心飽悶,或有刺痛感,屬於鬱結的氣夾雜痰,應該要用開鬱行氣的方式來治療,可以用七氣湯或越鞠丸。如果脈象浮滑,出現在右關,或者兩手關前浮大而實,常常感到噁心,吐出清水,胸口痞塞,在快要吐的時候,可以用催吐的方式來幫助排出,之後再慢慢服用小胃丹。痰停留在膈膜之上,吞嚥下去,用瀉下的方法也無法排除,就必須用催吐的方式。如果痰濃稠膠固,非吐不可。痰停留在經絡中,也可以用催吐的方式。催吐有發散的意義,必須先升提體內的氣,然後再催吐。可以使用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菜汁等藥物。催吐的藥物也有很多種,瓜蒂可以催吐熱痰,蒜白可以催吐寒痰,烏尖可以催吐濕痰,萊菔子可以催吐氣痰,藜蘆可以催吐風痰,常山可以催吐瘧疾的痰,人參蘆可以催吐虛痰。必須在清明時節,在不通風的地方,用布束緊腹部,然後才能催吐。如果脈象澀滯,年紀大又虛弱的人,不宜使用催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