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痰症

色黑者屬腎水。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氣不歸元。色紅為火盛凌金。血不及變。所以紅痰必勞損病症居多。最宜慎重。(匯補)

痰症脈法

左右關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關脈洪者。痰隨火動。關脈伏者。痰因氣滯。若痰症得澀脈者。卒難得開。必費調理。有病人一臂不遂。時復轉移一臂。其脈沉細者。非風也。必有痰飲在上焦。

痰似雜症

痰飲變生諸症。形似種種雜病。不當為諸雜病牽掣作名。且以治痰為先。痰飲消則諸症愈。如頭風眉稜角痛。累用風劑不效。投痰藥收功。如赤眼羞明澀痛。與以涼藥弗瘳。畀痰劑獲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散在各症。不能繁引。智者悟之。(三錫)

痰症總治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節齋)此為實人立法也。若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藏。(匯補)

痰兼火治

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故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繩山)然究而論之。痰之未病。即身中真陰也。火之未病。即身中真陽也。苟不能平調。六慾七情。交相為害。偏勝浮越。痰得火而沸騰。火得痰而煽熾。或升於心肺。或留於脾胃。或滲於經絡。或散於四肢。

或滯於皮膚。或溢於咽喉。種種不同。治者欲清痰之標。必先顧其本。欲辨火微甚。須明氣盛衰。蓋元氣盛者火必實。元氣虛者火必虛。能調元氣之盛衰。而痰火相安於無事矣。(匯補)

痰兼氣治

痰之在內者。為涎為飲。為癖為積。攻衝脹痛。皆屬氣滯。(時珍)然有二種之分。痰隨氣升者。導痰先須順氣。(嚴氏)積痰阻氣者。順氣須先逐痰。(玉機)可見逐痰理氣。各審先後。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徐春甫)

痰分燥濕

痰之外出者。為咳為咯。皆屬於肺。為嗽為吐。皆屬於脾。亦有二者之分。從嗽吐來者為濕痰。因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濕。故二陳、二術為要藥。從咳咯來者為燥痰。因肺為燥金。喜清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殆。(匯補)

痰兼脾肺

脾肺二家。往往病則俱病者。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臟氣恆相通也。故外症既現咳嗽稠痰。喉干鼻燥之肺病。又現心嘈倒飽。食少瀉多之脾虛。此時若以燥藥補脾。則礙肺。以潤藥利肺。則礙脾。當斟酌於二者之中。揀去苦寒香燥。務以平調為主。澤及脾胃。而肺痰自平。

不必專用清肺化痰諸藥。蓋脾有生肺之功。肺無扶脾之力也。(匯補)宜異功散。加苡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心之屬。

白話文:

痰的顏色如果是黑色的,通常是腎臟功能失調,導致水分代謝異常,水氣上泛的現象,屬於腎虛的表現。氣無法回歸丹田。痰如果是紅色的,代表體內火氣旺盛,侵犯肺臟,導致血液無法正常代謝,這種情況多半是因勞累或損傷引起的,需要特別注意。

診斷痰症的脈象

如果兩手的關脈(寸口脈的第二個部位)摸起來滑大,表示橫膈膜部位有痰。如果關脈洪大,代表痰會隨著火氣而動。如果關脈沉伏,表示痰是因氣滯所引起的。如果痰症出現澀脈,表示痰很難化開,需要花費較多時間調理。若病人一隻手臂無力,時常換到另一隻手臂,但脈象卻是沉細的,這並非是風邪,而是上焦(胸腔上部)有痰飲。

痰症的複雜性

痰飲會引起各種不同的症狀,看起來像是其他雜病,不要被這些假象所迷惑,應該先從治療痰著手。只要痰飲消除,其他症狀自然會好轉。例如,頭痛、眉稜骨疼痛,用治療風邪的藥物無效,但使用化痰藥卻能見效。又如,眼睛發紅、怕光、乾澀疼痛,使用清涼藥物沒有效果,但使用化痰藥卻能治癒。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痰症散佈在各種不同的疾病中,無法一一列舉,聰明的人應該能夠理解。

治療痰症的原則

熱痰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濕痰要用燥濕的方法治療,風痰要用疏散的方法治療,鬱痰要用開通的方法治療,頑固的痰要用軟化的方法治療,因飲食引起的痰要用消食的方法治療。在胸腔部位的痰要用催吐的方法排出,在腸胃部位的痰要用瀉下的方法排出。這是針對體質強壯的人所制定的治療原則。如果是肺虛有痰,應該要保養肺臟,滋潤肺的津液。如果是脾虛有痰,應該要調理脾臟,幫助化解痰涎。如果是腎虛有痰,應該要補腎,引導痰歸於腎。

痰與火的關係

有的是因為熱而產生痰,有的是因為痰而產生熱,所以說痰是有形的火,火是無形的痰。但從本質上來說,未發病的痰是身體的真陰,未發病的火是身體的真陽。如果不能平衡調和,受到七情六慾的干擾,就會產生偏盛的情況。痰會因為火而沸騰,火會因為痰而更加熾熱。它們會往上跑到心肺,或是停留在脾胃,或是滲入經絡,或是散佈到四肢,或是滯留在皮膚,或是溢到咽喉,情況各有不同。治療時,要清除痰的表面現象,必須先顧及根本原因,要辨別火的輕重,必須了解氣的盛衰。因為元氣旺盛的人,火氣必然是實火;元氣虛弱的人,火氣必然是虛火。只要能調和元氣的盛衰,就能使痰和火相安無事。

痰與氣的關係

痰在體內會形成涎、飲、癖、積等症狀,產生攻衝脹痛,這些都屬於氣滯的現象。痰和氣之間有兩種關係:痰隨著氣往上跑,就要先調理氣,使氣順暢。積聚的痰阻礙氣的運行,就要先排除痰,使氣能夠順暢。由此可見,化痰和理氣需要根據情況判斷先後順序。有的是理氣就能使痰順暢,這適用於症狀輕微的情況;有的是要先化痰,氣才能夠順暢,這適用於症狀嚴重的情況。

痰的燥濕分類

痰從體外排出,表現為咳嗽和咯痰,通常和肺有關;表現為嗽和吐,通常和脾有關。這兩種情況也有所不同,從嗽吐來的痰屬於濕痰,因為脾是濕土,喜歡溫燥,討厭寒濕,所以二陳湯和二術湯是常用的藥物。從咳嗽咯痰來的痰屬於燥痰,因為肺是燥金,喜歡清潤,討厭溫燥,所以二母、二冬、桔梗是常用的藥物。這兩種類型的痰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不處理,也可能會有危險。

痰與脾肺的關係

脾和肺這兩個臟腑常常會同時生病,因為脾是產生痰的源頭,肺是儲存痰的地方,臟腑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所以,如果出現咳嗽濃痰、喉嚨乾燥、鼻子乾燥等肺部疾病的症狀,同時又出現心煩、吃不下、容易拉肚子等脾虛的症狀,這時如果用燥藥來補脾,會傷害肺,用潤藥來利肺,會傷害脾。所以,必須在這兩者之間斟酌,選擇不寒涼、不燥熱的藥物,以平和調理為主,同時兼顧脾胃,這樣肺的痰自然就會平息,不需要特別使用清肺化痰的藥物。因為脾有滋養肺的功能,但肺沒有幫助脾的功能。適合使用異功散,並加入薏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子等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