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二 (7)
卷之二 (7)
1. 血症
小便自長,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則經停腹痛,產後小腹脹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血熱者,其症吐衄咳咯溺血,午後發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法宜涼之。血寒者,其症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在女子則月事後期而痛,脈細而緩,法宜溫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氣失於歸經者,當溫脾腎二經。脾虛不統攝者,用薑、附以溫中焦;腎虛不歸經者,用桂、附以溫命門。皆溫之之法也。(六要)
調氣
氣血者,同出而異名也。故血隨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凡涼血必先清氣,氣涼則血自歸經。(入門)活血必先順氣,氣降而血自下行。溫血必先溫氣,氣暖而血自運動。養血必先養氣,氣旺而血自滋生。(匯補)
血虛補氣
陽生則陰長,血脫則益氣。(仲景)凡上下血溢,大出不止者,宜甘補之品,急補元氣。(三錫)蓋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入門)昧者不知調理脾胃之法,概用滋陰,致食少瀉多,皆地黃純陰泥膈之故也。(三錫)
血氣所本
脾為後天之本,三陰之首也。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固。腎為先天之本,三陰之蒂也。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寧。故血症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其血;有腎虛者,當壯水以制其陽;有腎中陽虛者,當益火以引其歸。能於三法而尋繹之,其調攝血門一道,思過半矣。(匯補)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發汗。(仲景)汗之則筋脈失養,變為筋惕肉瞤,甚者必發痓。宜養榮以救之。(匯補)
血症用藥
常法,以四物湯為主。血瘀:加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血滯:加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血溢:加藕節、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加續斷、荊芥穗、阿膠、艾葉。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膠。血痛在肢節:加乳香、沒藥;在心腹:加蒲黃、五靈脂。
血虛:加枸杞、蓯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熱:加天冬、生地。血寒:加乾薑、肉桂。活血:加韭汁、牛膝。養血:加丹參、秦艉。其間審擇採用以為佐使,存乎其人。至於君主之方,當遵虛實大法。實熱者:犀角地黃湯。虛熱者:四生丸、生地黃散。虛寒者:建中湯、理中湯。
細而分之,血症肝虛者:逍遙散。肺虛者:麥冬飲子。腎虛者:地黃湯。心虛者:歸脾湯。脾虛者:異功散。若再進而五臟兼病者,又當推而互之。腎虛而肺家有火者:地黃湯,加麥冬、山梔、貝母、沙參。腎虛而肺氣衰耗者: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肺脈虛甚者,再加人參。
腎虛而下焦寒冷者:地黃湯加肉桂、五味。脾虛而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虛而榮衛兩弱者:人參養榮湯。脾腎兩虛,上焦有熱者:清寧膏。脾腎兩虛,下焦陰寒者:八味丸。脾腎兩虛,中下二焦俱寒者:理中湯加肉桂、補骨脂。夫血症而用炮薑、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
白話文:
血症
小便量多而長,大便顏色黑且量少,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發生在女子身上,則會出現月經停止或腹痛,產後則會出現小腹脹痛,手無法按壓,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破血的方法。如果是由於血熱引起的,症狀會出現吐血、流鼻血、咳嗽帶血絲、小便出血,午後發熱,女子則會出現月經提前,脈象呈現弦數,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如果是由於血寒引起的,症狀會出現麻木、疲軟、皮膚乾燥沒有光澤、手腳冰冷、心腹怕冷,腹部有腫塊疼痛,得到溫熱就會緩解,女子則會出現月經延後且疼痛,脈象呈現細而緩,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
還有一些情況是吐血、流鼻血、大便出血,而且長時間無法停止,這是因為血無法附著於氣,失去了正常的運行軌跡。這種情況應該溫補脾經和腎經。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的,用薑和附子來溫補中焦。腎虛不能使血歸經的,用桂枝和附子來溫補命門。這些都是溫補的方法。
調氣
氣和血雖然同時產生,但名稱不同。所以血隨著氣的運行而運行,氣運行則血運行,氣停止則血停止。氣溫和則血流動順暢,氣寒冷則血凝滯。凡是清涼血液的,必須先清氣,氣涼了,血自然會歸於正道。活血必須先順氣,氣下降了,血自然會向下運行。溫血必須先溫氣,氣溫暖了,血自然會活動起來。養血必須先養氣,氣旺盛了,血自然會滋生。
血虛補氣
陽氣產生則陰氣生長,失血過多就要補益氣。凡是上下出血嚴重而且不止的,應該使用甘味的補益藥物,快速補充元氣。因為血病常常要靠調養胃氣來收效,胃氣恢復了,出血自然就會停止。那些不了解調理脾胃方法的人,一味地使用滋陰的藥物,導致食慾不振、腹瀉不止,這些都是因為使用了地黃這種純陰藥物,阻礙了脾胃的運化功能。
血氣所本
脾是後天之本,是三陰經的起始。脾氣健旺,元氣就充足,陰氣自然會固守。腎是先天之本,是三陰經的根蒂。腎水充足,則陽氣可以潛藏,陰氣也會安寧。所以,血症有脾虛的,應該補脾來統攝血;有腎虛的,應該滋養腎水來制約陽氣;有腎中陽虛的,應該補益火來引導陽氣歸位。如果能夠從這三方面去探求病因,那麼對於調養血症這一方面,就已經掌握了大半的要點。
血家禁戒
失血的人不可以發汗,發汗會使筋脈失去濡養,導致筋惕肉瞤,嚴重會出現抽搐。應該用滋養陰血的方法來救治。
血症用藥
一般來說,用四物湯作為基礎方。血瘀的,加入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血滯的,加入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出血的,加入藕節、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的,加入續斷、荊芥穗、阿膠、艾葉。大便出血的,加入地榆、槐角、阿膠。血痛在肢節的,加入乳香、沒藥。在心腹的,加入蒲黃、五靈脂。血虛的,加入枸杞、蓯蓉。血燥的,加入乳酪、蜂蜜。血熱的,加入天冬、生地。血寒的,加入乾薑、肉桂。活血的,加入韭汁、牛膝。養血的,加入丹參、秦艽。這些藥物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至於主方,應該遵循虛實的大法。實熱的,用犀角地黃湯;虛熱的,用四生丸、生地黃散;虛寒的,用建中湯、理中湯。
再仔細區分,血症屬於肝虛的,用逍遙散;肺虛的,用麥冬飲子;腎虛的,用地黃湯;心虛的,用歸脾湯;脾虛的,用異功散。如果進一步出現五臟同時患病的情況,又要互相推導應用。腎虛而肺家有火的,用地黃湯,加入麥冬、山梔、貝母、沙參;腎虛而肺氣衰弱的,用地黃湯,加入麥冬、五味子;肺脈虛弱嚴重的,再加入人參;腎虛而下焦寒冷的,用地黃湯,加入肉桂、五味子;脾虛而元氣下陷的,用補中益氣湯;脾虛而營衛兩虛弱的,用人參養榮湯;脾腎兩虛,上焦有熱的,用清寧膏;脾腎兩虛,下焦陰寒的,用八味丸;脾腎兩虛,中下二焦都寒冷的,用理中湯,加入肉桂、補骨脂。凡是血症用炮薑、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這些藥物的,都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