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麻木

大意

榮血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類歟。(匯補)

內因

麻木因榮衛之行澀。經絡凝滯所致。其症多見於手足者。以經脈皆起於指端。四末行遠。氣血罕到故也。若兼虛火。則肌肉瞤動。不可誤作風治。(匯補)

外候

麻者。非癢非痛。或四肢。或周身。唧唧然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松之狀。(正傳)在手多兼風濕。在足多兼寒濕。(匯補)木者。不癢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覺。如木之厚。常木為瘀血。間木為濕痰。(入門)死血者。只在一處。不腫不痛。但紫黑色而木。濕痰走注。有核腫起。白色不變。(繩墨)

白話文:

【大意】

榮血不足會導致肢體無感(麻木)。衛氣不足則會影響身體活動(不靈活)。不靈活和無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麻木嗎?(匯補)

【內因】

麻木的原因是榮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這種症狀在手腳上比較常見,因為手腳距離心臟較遠,血液和氣息到達那裡的頻率較低。如果再加上虛火,還可能會出現肌肉震顫的情況,不能誤以為是風邪引起的,要區別對待。(匯補)

【外候】

麻木不是癢也不是痛,可能是在四肢,也可能全身,感覺不到痛癢,像是剛纏著繩子鬆開的感覺。(正傳)在手上,常伴有風濕;在腳上,常伴有寒濕。(匯補)「木」類的麻木,既不癢也不痛,按壓時沒有反應,抓搔也感覺不到,就像木材的厚重感。這可能是由瘀血或濕痰引起。(入門)死血類的麻木,只有一個地方出現,不會腫起來也不痛,只是呈現紫黑色,且感覺像木頭一樣。這是濕痰流動所導致的腫起,摸上去會有核狀物,顏色保持白色不變。(繩墨)

麻木分辨

麻猶痹也。雖不知痛癢。尚覺氣微流行。木則非惟不知痛癢。氣亦不覺流行。(入門)

麻痹有分

痿屬血虛。木屬氣虛。二者均謂之痹。皆不足病也。其症不痛。惟風寒濕三氣雜至為痹者。乃有餘之病。故多痛。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周身掣痛。麻木並作者。古稱之曰周痹。(正傳)

十指麻木

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積濕痰死血所致。亦有氣血大虛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

心脾肝腎四臟之絡。皆合舌本。故脾腎虧。濕痰風火乘間而入。均使舌本麻木。(匯補)

白話文:

麻木分辨

麻,猶如痹也。雖然不感覺疼痛或癢,但仍能感受到氣微弱地流動。木則不僅不感覺疼痛或癢,氣也感覺不到流動。(入門)

麻痹有分

痿屬於血虛,木屬於氣虛。兩者都稱為痹,都是不足之病。其症狀不痛,只有風寒濕三氣雜至而形成痹者,才是有餘之病,所以多痛。有氣血俱虛,但僅麻而不木者;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周身掣痛,麻木並作者。古人稱之為周痹。(正傳)

十指麻木

手足乃胃土之末。十指麻木,乃胃中有食積濕痰死血所致。亦有氣血大虛而得者。最宜力辨。(丹溪)

舌本麻木

心脾肝腎四臟之絡,皆合舌本。故脾腎虧虛,濕痰風火乘虛而入,皆可使舌本麻木。(匯補)

解釋:

  • 麻: 指肢體失去感覺,但尚可感受到氣微弱地流動。
  • 木: 指肢體完全失去感覺,氣也感覺不到流動。
  • 痹: 指肢體麻木、僵硬、疼痛等症狀。
  • 痿: 指肌肉萎縮無力,屬於血虛。
  • 風寒濕三氣: 指風寒濕三種致病因素。
  • 食積濕痰死血: 指胃中積存的食物、濕氣、痰液和瘀血。
  • 氣血大虛: 指氣血不足,體虛。
  • 周痹: 指全身關節疼痛、麻木,屬於風寒濕三氣侵犯全身。
  • 脾腎虧虛: 指脾臟和腎臟功能衰退。
  • 濕痰風火: 指濕氣、痰液、風寒和熱邪。

總之,以上文字描述了中醫對於「麻木」的認識,指出麻木和痹的區別,並探討了各種導致麻木的原因,包括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襲、脾腎虧虛等。

半身麻木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左半手足麻木者。責風邪與血少。右半手足麻木者。責氣虛與濕痰。(匯補)

眩暈麻木

有遍身麻木。隨即眩暈不省。良久方蘇者。其症有三。或風中於外。或痰動於中。或心虛所致。蓋心之所養者血。所藏者神。氣虛則運行不到。而血亦罕至。由是心失所養而成昏暈。(匯補)

脈法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關後得之。麻在下。脈澀而芤。死血為木。不知痛癢。(醫鑑)

治法

治宜祛風理氣。養血清痰。(繩墨)初病。不可驟用參、耆、歸、地。恐氣血凝滯。邪郁經絡不散。若久而純屬正虛者。又當大補榮衛。(匯補)

白話文:

半身麻木:這問題可能由兩個原因引起。如果左側的手腳麻木,可能是因風邪侵入或血液循環不足。如果右側的手腳麻木,可能是因為氣血虛弱或有濕熱痰積。

眩暈麻木:全身麻木接著出現眩暈,久久才恢復意識,這種症狀可能由三個因素造成:可能是風邪外侵,或內有痰積,或是心神虛弱。心主要供應血液和保持神智清醒,當氣血不足時,心就得不到充分的供應,導致頭暈。

脈法:脈搏浮而潤,表示氣血虛弱。脈象在關前,則上半身有麻木感;在關後,則下半身有麻木感。脈象細而間歇,表示有死血聚集,對痛感和癢感都失去反應。

治法:治療應該以祛除風邪、調理氣血、滋養血分、清化痰濕為主。初期病狀,不宜立即使用參、耆、歸、地等溫補藥物,以免阻塞氣血,使邪氣困擾於經絡而無法散去。若是長期且純粹由正氣虛弱引起的,則需大補營養和衛生系統。

用藥

麻。以四君子加黃耆、天麻、陳皮、香附。木。用四物加紅花、牛膝、桃仁、丹皮。以行死血。痰。用二陳加蒼朮、竹瀝、薑汁、白芥子。以行濕痰。或挾風邪者。五積散主之。(匯補)

麻木選方

補氣和中升陽湯,治閉目則渾身麻木。開目漸退。晝減夜甚。此氣不行故也。即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用藥】

對於麻癥,使用四君子(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加上黃耆、天麻、陳皮、香附。對於木癥,使用四物(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加上紅花、牛膝、桃仁、丹皮,用以流通死血。對於痰癥,使用二陳(陳皮、半夏)加上蒼朮、竹瀝、薑汁、白芥子,用以流通濕痰。如果有伴隨風邪的情況,可以使用五積散來治療。

【麻木選方】

補氣和中升陽湯,用於治療閉目後全身出現的麻木症狀。當恢復開目時,症狀會逐漸減退,白天症狀減輕,夜晚加重。這是因為氣流通不暢所導致的。這個方子等同於補中益氣湯。

蒼朮,草豆蔻,澤瀉,茯苓,黃柏,白芍,佛耳草,生甘草

氣不運。加木香。

人參益氣湯,治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熱傷元氣者。

人參,黃耆,白芍,升麻,柴胡,五味子,生甘草,炙甘草

白話文:

  1. 方劑:蒼朮、草豆蔻、澤瀉、茯苓、黃柏、白芍、佛耳草、生甘草。 疾病:消化不良。

  2. 方劑:加入木香。 疾病:消化不良,氣機不順。

  3. 人參益氣湯,治療:兩手麻木,四肢疲憊,懶散嗜睡,熱邪傷及元氣。 成分:人參、黃耆、白芍、升麻、柴胡、五味子、生甘草、炙甘草。 疾病:氣虛、血虛、陽虛所導致的症狀,如兩手麻木、四肢疲憊、懶散嗜睡等。

水煎。熱服。

神效黃耆湯

人參,黃耆(各二錢),白芍(一錢),蔓荊子(二分),甘草(一錢),陳皮(五分)

白話文:

把藥材用水煮沸後,趁熱服用。 神效黃耆湯配方:人參和黃耆各兩錢、白芍一錢、蔓荊子三分、甘草一錢、陳皮半個。

2. 痓病

大意

諸痙強直。皆屬於濕。(經文)濕屬太陰脾土。土太過反兼風化制之。然兼化者。虛象。而實非風也。大率屬氣血虛弱。有火有痰。(丹溪)故身如角弓。四肢強直曰痓。

內因

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筋無所養。故邪得以入之。(三因)然雖外因風寒濕氣。內因六慾七情。皆必挾痰火而後發。(入門)

外候

外症身熱足冷。頸項強急。惡寒面赤。手足搐搦。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經痓也。若偏在左眼左手搐搦者。少陽經痓也。(傷寒書)

分剛柔

發熱惡寒。搐搦無汗者。剛痓也。不熱惡寒。厥冷汗出者。柔痓也。大抵剛痓。必先傷寒。而後傷濕。柔痓。必先傷濕。而後傷風也。(匯補)

白話文:

【大意】

各種肌肉僵硬或強直的情況,都與濕氣有關。(經文)濕氣屬於太陰經的脾土,如果脾土過盛反而會導致風氣的生成,但這種風氣是虛假的象徵,實際上並非真正的風。大體上來說,這些情況多是因為氣血虛弱,可能伴有內火或痰濕。(丹溪)所以,身體會表現得像是角弓一樣,四肢強直,這叫做「痓」。

【內因】

人的筋骨隨著經絡分佈在全身,當血氣內虛時,筋骨得不到養分,邪氣便容易入侵。(三因)然而,無論是外因的風、寒、濕氣,還是內因的六慾(指貪、瞋、癡、慢、疑、嫉)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必須有痰火的參與,才能引起發病。(入門)

【外候】

外在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腳部冰冷、頸項強硬、畏寒、面色紅腫、手腳抽搐、眼睛充血、頭部顫抖、突然閉口等,這都是太陽經的「痓」。如果抽搐只集中在左眼或左手,則是少陽經的「痓」。(傷寒書)

【分剛柔】

發熱畏寒、抽搐且無汗的,是「剛痓」;不發熱、有厥冷感、出汗的,是「柔痓」。總的來說,「剛痓」通常是先受寒,再受濕;「柔痓」則是先受濕,再受風。(匯補)

分陰陽

陽極則為剛。多類風痓。宜清熱化痰祛風。陰極則為柔。多類厥症。宜溫補化痰降火。(匯補)

分風痰痰火

發時昏冒不醒。口眼歪斜。手足搐搦。左右搖動者。風痰也。若發熱面赤。喘嗽生痰者。痰火也。大段由淡火內熾。風熱外煽。相搏而成也。(匯補)

諸病變痓

太陽病。發汗過多則痓。風病。下之亦痓。復發汗。必拘急。瘡家雖身痛。不可汗。汗之則痓。產後血虛。腠理不密。風邪搏之則痓。原其所由。皆屬氣血兩虧。不足之症。宜參、術濃煎。佐以竹瀝、薑汁。時時啜之。如不應。換以十全大補湯。(匯補)

白話文:

分陰陽

陽氣極盛則表現為剛強,多見風寒證,宜清熱化痰祛風。陰氣極盛則表現為柔弱,多見厥證,宜溫補化痰降火。(匯補)

分風痰痰火

發病時昏迷不醒,口眼歪斜,手足抽搐,左右搖晃,此為風痰。若發熱面赤,喘嗽痰多,則為痰火。大多是由於內火熾盛,風熱外襲,相互搏擊而致。(匯補)

諸病變痓

太陽病發汗過多則易患痓。風病下瀉亦易患痓。若再發汗,必會拘急。瘡家即使身痛,也不可發汗,汗出則易患痓。產後血虛,腠理不密,風邪侵襲則易患痓。究其原因,皆屬氣血兩虛,不足之症。宜用人參、黃芪濃煎,佐以竹瀝、薑汁,時時服用。若無效,則改用十全大補湯。(匯補)

虛痓非風

有絕無風邪。而筋脈攣急。角弓反張者。此氣血虛極。不能養筋也。(正傳)凡老年氣血衰少。夜著風寒。腳腿筋急者。亦血虛也。氣虛者。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六君子湯。加黃耆、附子。血虛者。四物湯。加羌、防。或大秦艽湯。

痓癇有別

病發身軟。時醒者。為癇。身強直。角弓反張。不醒者。為痓。(玉機)

死症

白話文:

虛痓不是風邪引起的,患者沒有風邪的症狀,但筋脈緊縮,手腳像弓一樣反張,這是因為氣血極度虛弱,無法滋養筋脈。老年人氣血衰少,夜晚受寒,腳腿筋緊,也是血虛所致。氣虛者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竹瀝,或者六君子湯,加黃芪、附子;血虛者可以服用四物湯,加羌活、防風,或者大秦艽湯。

痓癇有區別,發病時身體軟弱,時而清醒的叫做癇,身體僵硬,手腳反張,不醒的叫做痓。

死症。

痓病口張目瞪。昏冒無知者。難治。又戴眼反折。手足瘛瘲。汗出如油。或反張離席一掌者。死。小兒離席一指者。死。(醫統)

脈法

痓病之脈。上下弦急緊。浮盛為風。洪滑為痰。虛濡為虛。急實者為剛痓。沉細者為陰痓。伏弦者危。凡痓脈如雨濺出指外者。死。(匯補)

治法

惟宜補血降火。敦土平木。清痰去濕。隨症而用。(劉純)暴起多屬痰火。久必是血虛。

風藥宜禁

痓病虛為本。痰為標。切不可純用風藥。故血藥在所必加。蓋血虛則火旺。火旺則風生。風勝則燥作。能滋其陰。則風自息。而燥自除。(入門)

白話文:

痓病是一種中醫病症,患者會出現昏迷、口眼歪斜、手腳抽搐等症狀。嚴重者會死亡。

痓病的脈象主要表現為上下弦急緊,根據脈象的浮沉、滑澀、虛實等特點,可以區分為風痓、痰痓、虛痓、剛痓、陰痓等不同類型。

治療痓病應以補血降火、滋陰平木、清痰去濕為原則,根據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藥物。風藥會加重病情,應忌用,應加入補血藥物,以滋陰養血,緩解症狀。

  • 痓病:古稱瘕痓,是一種中醫病症,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癲癇、中風、腦炎等疾病有關。
  • 弦:脈象中的一種,指脈搏跳動時,像弦一樣緊繃。
  • 伏弦:指脈象隱沒在皮膚之下,難以觸摸。
  • 痰火:中醫認為,痰和火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因素,痰火指痰濕與熱邪相搏。
  • 血虛:中醫認為,血液不足稱為血虛。
  • 風藥:中醫中具有祛風功效的藥物。
  • 血藥:中醫中具有補血功效的藥物。

補劑當施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故氣虛筋惕。當用參、耆以補之。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血虛筋惕。當用歸、地以潤之。(匯補)

用藥

主以如聖飲。加竹瀝、薑汁。有汗。加白朮、桂枝。無汗。加蒼朮、麻黃。或加乾葛。痰多。加貝母、栝蔞、枳實、蘇子。火盛。加山梔、門冬、花粉。去羌、防、柴、芍、芷、半、烏藥。如口噤咬牙。大便實者。加大黃。氣虛。加人參、黃耆。血虛。加熟地、黃耆。產後去血過多成痓者。同治。養筋。加秦艽、鉤藤、續斷。行血。加牛膝、獨活、木瓜。

白話文:

補劑當施

陽氣是精華,能滋養神志。陽氣柔順,就能滋養筋骨。所以,如果氣虛,筋骨就會跳動,應該用人參、黃耆來補益。手部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握拳;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行走。所以,如果血虛,筋骨也會跳動,應該用當歸、生地來滋潤。

用藥

主要以「如聖飲」方劑為基礎。加入竹瀝、薑汁。如果有汗,再加入白朮、桂枝。如果沒有汗,則加入蒼朮、麻黃,或加乾葛。如果痰多,則加入貝母、栝蔞、枳實、蘇子。如果火氣旺盛,則加入山梔、門冬、花粉。去除羌活、防風、柴胡、芍藥、白芷、半夏、烏藥。如果口緊閉、咬牙,大便乾結,則加入大黃。如果氣虛,則加入人參、黃耆。如果血虛,則加入熟地、黃耆。產後出血過多導致痓病者,可用此方治療。

如果要滋養筋骨,則加入秦艽、鉤藤、續斷。如果要行血,則加入牛膝、獨活、木瓜。

痓病選方

如聖飲,治剛柔二痓。瘛瘲同治。

羌活(上),黃芩(中),川芎(中),白芷(中),柴胡(中),芍藥(中),人參(中),當歸(中),甘草(下),半夏(下),烏藥(中)

當歸補血湯,治去血過多。筋無血養。令人四肢攣急。口噤如痓。

黃耆(上),當歸(中),羌活(下),防風(下),甘草(下)

白話文:

痓病選方

如聖飲,此方可用於治療 剛柔二痓瘛瘲的治療方法與痓病相同。

藥方:

  • 羌活(上):主治風寒濕邪,能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 黃芩(中):主治熱邪,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川芎(中):主治頭痛、風寒濕邪,能活血行氣、止痛祛風。
  • 白芷(中):主治風寒濕邪,能祛風止痛、通竅止涕。
  • 柴胡(中):主治風寒濕邪,能疏肝解鬱、退熱解表。
  • 芍藥(中):主治氣血不調,能養血柔肝、調經止痛。
  • 人參(中):主治氣虛,能補氣固脫、生津益血。
  • 當歸(中):主治血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甘草(下):主治脾胃虛弱,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
  • 半夏(下):主治痰飲,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烏藥(中):主治寒邪,能溫腎散寒、止痛理氣。

當歸補血湯,此方可用於治療失血過多造成的症狀。由於失血過多,導致筋脈缺少血液滋養,使人四肢攣急,口部緊閉如同痓病。

藥方:

  • 黃耆(上):主治氣虛,能補氣固表、生津養血。
  • 當歸(中):主治血虛,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羌活(下):主治風寒濕邪,能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 防風(下):主治風邪,能祛風解表、止痛止癢。
  • 甘草(下):主治脾胃虛弱,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

注:

  • 以上方劑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 文中的「上」「中」「下」指的是藥物的劑量,一般「上」指劑量較大,「中」指劑量中等,「下」指劑量較小。
  • 括號中的字詞為現代醫學的藥物名稱。

水煎。

防風當歸飲,治發汗過多。發熱頭搖。口噤反張。祛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生地

等分。水煎。

舉卿古拜散,治新產血虛發痓。汗後中風。

荊芥穗不拘多少。微炒為末。每服三五錢。以大豆黃卷炒。以熱酒汰之。去黃。用汁調下。其效如神。

白話文:

水煎「防風當歸飲」,可以治療發汗過多、發熱頭暈、口緊反張等症狀,具有祛風養血的功效。配方包括防風、當歸、川芎、生地,等量水煎服。另外,「舉卿古拜散」則用來治療產後血虛發熱、汗後中風等症狀,用荊芥穗微炒為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大豆黃卷炒,以熱酒沖泡,去黃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