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痛風
大意
痛風即內經痛痹也。因氣血虧損。濕痰濁血。流滯經絡。注而為病。或客四肢。或客腰背百節。走痛攻刺。如風之善動。故曰痛風。(匯補)
內因
熱盛則痛。濕勝則腫。(經文)大率痰火多痛。風濕多腫。內因六慾七情。或病後亡津。血熱沸騰。亦必外感六淫。而後骨節鑽痛。久則手足蜷攣。外因涉冷坐濕當風。亦必血熱而凝滯汙濁。所以作痛。甚則身體塊瘰。痛必夜甚者。血行於陰也。(丹溪)
外候
輕則骨節疼痛。走注四肢。難以轉移。肢節或紅或腫。甚則遍體瘰塊。或腫如匏。或痛如掣。晝靜夜劇。以其痛循歷節。曰歷節風。甚如虎咬。曰白虎風。(丹溪)
白話文:
大意
痛風在中醫裡稱為「痛痹」,是由於氣血不足、濕氣痰濁和瘀血阻滯經絡,累積而成的疾病。痛風可以影響四肢、腰背等部位,造成疼痛、刺痛,就像風一樣容易移動,因此稱為「痛風」。
內因
- **熱盛則痛:**體內熱氣過盛,就會造成疼痛。
- **濕勝則腫:**體內濕氣過重,就會導致腫脹。
- **痰火多痛:**痰火過盛,容易造成疼痛。
- **風濕多腫:**風濕過盛,容易造成腫脹。
- **六慾七情:**過度貪慾、情緒波動,也會導致痛風。
- **病後亡津:**病後津液不足,導致血液熱燥,也可能引起痛風。
- **外感六淫:**受風寒暑濕燥熱等外邪侵襲,也可能導致痛風。
這些內因因素會導致骨節鑽痛,時間久了會造成手足蜷縮。
外因
- **涉冷坐濕當風:**接觸寒冷、久坐潮濕、受風吹等外因,會導致血液熱燥,凝滯成瘀濁,進而造成疼痛。
- **身體塊瘰:**身體出現疙瘩或腫塊。
- **痛必夜甚者:**疼痛在夜晚加劇,因為夜晚血液流動較慢,更易凝滯。
外候
- **輕則骨節疼痛:**初期表現為骨節疼痛,疼痛部位會在四肢間移動。
- **肢節或紅或腫:**肢體關節可能會出現紅腫。
- **甚則遍體瘰塊:**嚴重時,全身會出現疙瘩或腫塊。
- **或腫如匏:**腫脹如同葫蘆狀。
- **或痛如掣:**疼痛像是被扯拉一樣。
- **晝靜夜劇:**白天疼痛輕微,夜晚疼痛加劇。
- **歷節風:**疼痛沿著關節部位移動,稱為「歷節風」。
- **白虎風:**疼痛劇烈,如同被老虎咬一樣,稱為「白虎風」。
總結
痛風是由於氣血不足、濕痰濁血等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疾病。治療痛風需要針對內外因素,從補氣血、化痰濕、消瘀血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痛分肥瘦
瘦人多陰虛火旺。血不榮筋。肥人多風濕生痰。流注經絡。(丹溪)
上下晝夜
上體。宜祛風豁痰。散熱微汗。下體。宜流濕行氣。和血舒風。陰虛則脈弦散。而重在夜。陽虛則脈虛大。而重在晝。(三錫)
脈法分辨
寸口脈沉而弦。或六脈澀小。皆為痛風。因火作痛。口乾燥渴。脈來洪數。因濕作痛。噁心腫滿。脈必沉滑。濕熱相兼者。身重而痛。脈必沉濡而帶數急。血虛痛者。四肢軟弱。而痛甚於夜。脈來芤大無力。血瘀痛者。隱隱然痛在一處而不移。脈現澀滯。(匯補)
證候分辨
凡流走不定。久則變成風毒。痛入骨髓。不移其處。或痛處腫熱。或渾身壯熱。若勞役而痛者。元氣虛也。惱怒而痛者。肝火盛也。陰寒而痛者。濕鬱也。飲食失宜而痛者。脾郁也。大約按之痛甚者。邪氣實。按之痛緩者。正氣虛。又腫滿重著者。濕也。面紅掣痛汗黃者。風也。
白話文:
【疼痛的分類】
瘦人多因陰虛火旺,血液不能養育筋骨;肥人則多因風濕生痰,導致經絡流通受阻。
【上半身與下半身的治療法】
對於上半身,應以祛風豁痰、散熱微汗的方式進行治療;對下半身,則應注重流濕行氣、和血舒風。陰虛的情況下,脈象會呈現弦散的特徵,且主要表現於夜晚;陽虛的情況下,脈象會虛大,主要表現於白天。
【脈象的辨別】
寸口脈沈而弦,或六脈澀小,都是痛風的徵兆,通常是因為火熱引起的疼痛。如果脈象洪數,表示是因為濕熱造成的疼痛;噁心腫滿,脈象必定會呈現沈滑的特徵。濕熱並存的症狀,會讓人感覺身體沈重且疼痛,脈象必定會沈濡且帶有數急的特點。血虛引起的疼痛,四肢會感到軟弱,疼痛尤以夜晚為甚;脈象則呈現芤大無力的特徵。血瘀引起的疼痛,會有一個固定的地方疼痛,不會移動,脈象現出澀滯的特徵。
【病狀的分辨】
流動不定的疼痛,時間久了可能會轉化為風毒,疼痛深入骨髓,位置固定。疼痛處可能出現腫熱,全身也可能出現高熱。勞累後的疼痛,通常表示元氣虛弱;煩躁生怒時的疼痛,則可能是肝火旺盛;寒涼環境下的疼痛,可能是由於濕氣鬱積;飲食不當引起的疼痛,則是脾氣受阻。大體來說,按壓疼痛處越痛,代表邪氣實在;按壓疼痛處緩解,則代表正氣虛弱。此外,腫脹沈重的症狀,多為濕氣所引起;臉部紅腫疼痛、汗水呈黃色的症狀,則是風症的表現。
肩背頭項不可回顧者。風入太陽而氣鬱也。小便數而欠呻者。肺氣鬱熱也。臂髀腰腳骨熱腫痛。行步艱難者。濕熱成痹也。面赤尿赤者。暑濕相搏也。結陽肢腫。大便秘結者。熱毒流注也。肢節掣痛。小筋急痹者。寒也。初起眩暈。自汗。肢節胸脅刺痛者。氣也。痛從背起至胸脅者。
思慮傷心也。初起胸滿嘔吐者。食積也。髀樞左右一點痛起。延至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者。痰也。四肢歷節走痛。氣短脈沉者。留飲也。遍身癢痛如蟲齧。遇癢即食。不致頻齧者。蟲也。亦有氣血兩虛。陰火作痛者。既屬虛症。而似實症。最宜詳辨。(匯補)
痢後作痛
白話文:
肩背頭項不可回顧者。風入太陽而氣鬱也。
肩膀、背部、頭頸無法回頭,這是因為風邪侵入太陽經脈,導致氣血鬱滯所致。
小便數而欠呻者。肺氣鬱熱也。
小便次數頻繁,並且伴隨嘆息,這是因為肺部氣血鬱熱所致。
臂髀腰腳骨熱腫痛。行步艱難者。濕熱成痹也。
手臂、大腿、腰部、腳部骨頭發熱腫痛,行走困難,這是因為濕熱之邪凝聚成痺症所致。
面赤尿赤者。暑濕相搏也。
臉色發紅,小便顏色也發紅,這是因為暑熱和濕氣交織在一起所致。
結陽肢腫。大便秘結者。熱毒流注也。
陽經部位肢體腫脹,大便乾燥排泄困難,這是因為熱毒侵入經絡,向下流注所致。
肢節掣痛。小筋急痹者。寒也。
四肢關節抽搐疼痛,小筋急緊麻痺,這是因為寒邪入侵所致。
初起眩暈。自汗。肢節胸脅刺痛者。氣也。
剛開始出現頭暈、自汗、四肢關節和胸脅部針刺般的疼痛,這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痛從背起至胸脅者。
疼痛從背部開始,一直延伸到胸脅部。
思慮傷心也。
過度思慮會傷及心臟。
初起胸滿嘔吐者。食積也。
剛開始出現胸部脹滿、嘔吐,這是因為飲食積滯所致。
髀樞左右一點痛起。延至膝骭腫大。惡寒。夜劇者。痰也。
大腿骨外側(髀樞)左右兩側出現疼痛,並延伸至膝蓋和小腿腫大,並且怕冷,晚上症狀加重,這是因為痰濕阻滯所致。
四肢歷節走痛。氣短脈沉者。留飲也。
四肢各個關節疼痛遊走,呼吸短促,脈象沉細,這是因為體內留有水飲所致。
遍身癢痛如蟲齧。遇癢即食。不致頻齧者。蟲也。
全身發癢疼痛,像是蟲子啃咬一樣,一抓就感覺好,但過一會又會癢,這是因為體內有蟲子所致。
亦有氣血兩虛。陰火作痛者。既屬虛症。而似實症。最宜詳辨。
也有一些情況是氣血兩虛,導致陰火上炎引起疼痛,雖然屬於虛證,但表現像實證,需要仔細辨證。
痢後作痛
痢疾之後出現疼痛。
注
- “太陽經脈”是指足太陽膀胱經,是體表最大的經脈,與頭頸、背部、腰腿等部位相關。
- “痺症”是指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
- “痰濕”是指水濕停滯在體內,凝聚成痰濕之邪,可以引起各種疾病。
- “留飲”是指水飲停留在體內,不能及時排出,也會導致各種疾病。
- “陰火”是指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可導致各種症狀。
有血痢兜早。惡血留於經絡作痛者。此瘀血也。有痢久兩腳痠軟疼痛。或膝腫如鼓捶。此亡陰也。血瘀逐瘀。陰虛補陰。切不可兼用風藥。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細而腫大者。名鶴膝風症。(匯補)
痛風禁忌
肉屬陽。性能助火。如素多痰火而痛者。因少水不能滅盛火。若食厚味。必加燥渴。上為痞悶。下必遺溺。故禁之。
治分始末
初起因風濕熱者。當流動機關。不可遽補。病久則宜消瘀血。養新血。兼理痰火。則血自活。氣自和。痛無不愈。久不止者。間用升降之劑。或專主補脾。如久病及亡血產後。俱不可純用風藥燥血。如年高舉動則筋痛者。是血不能養筋。名曰筋枯。難治。(匯補)
白話文:
【血痢初期】 在經脈中積留著惡性的血液導致疼痛的,這就是瘀血的現象。有長期的痢疾,雙腳感到酸軟疼痛,或者膝蓋腫脹像鼓槌一樣,這是陰液消失的表現。應當消除瘀血,補充陰液。千萬不要同時使用風藥,否則會使血液變得乾燥。如果腳膝部乾細但腫大的,被稱為鶴膝風症。
【痛風禁忌】 肉類屬於陽性食物,能夠助長火氣。對於原本就有痰火引起的痛症,因為缺少水分無法鎮滅過旺的火,如果食用肥膩的食物,必然會加重乾燥和口渴。上半身會感到痞塞不舒,下半身則可能尿頻。因此應該避免食用肉類。
【治療的開始與結束】 疾病剛開始時,由於風濕熱引起,應該活絡關節,不可立即補益。病程久了,就應該消散瘀血,滋養新血,並兼顧調理痰火。這樣血氣自然活絡,氣息自然平和,疼痛自然痊癒。如果長時間沒有停止,可以間歇地使用調理升降的藥物,或者專門主導補脾。對於久病、失血、產後的人,都不可以單純使用風藥來燥熱血液。如果年老活動時感到筋痛,這表示血液不足以養育筋骨,被稱為筋枯,較難治療。
用藥
主以四物湯。加秦艽、桑枝、紅花、桂枝。上痛。加羌活、靈仙。下痛。加萆薢、防己、木通、牛膝。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牛膝。濕熱。加蒼朮、黃柏。氣虛。加參、耆。血虛。加龜板、牛膝。如周身關節痛。逢陰寒則發者。為濕鬱。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風毒痛。用敗毒散治之。鶴膝風。用大防風湯。
白話文:
治療主要以四物湯為基礎,根據情況加藥:上半身疼痛,加秦艽、桑枝、紅花、桂枝;下半身疼痛,加萆薢、防己、木通、牛膝;濕痰,加南星、半夏;血瘀,加桃仁、紅花、牛膝;濕熱,加蒼朮、黃柏;氣虛,加人參、黃耆;血虛,加龜板、牛膝。如果全身關節疼痛,遇到陰寒就發作,這是濕氣鬱積,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如果是風毒引起的疼痛,用敗毒散治療。鶴膝風則用大防風湯。
【附鬼箭辨】
俗以遍身作痛。呼為鬼箭。夫鬼神無形。烏能有箭。所以然者。其人衛氣空虛。腠理不密。賊風乘虛而入。客於經絡。榮衛不通則痛。南人稱為鬼箭。北人稱為羊毛疔。就其痛處按之。用針挑出。形如羊毛。故名。南人亦就此毛為箭。其實閉塞結硬之絡脈也。若真以為箭為疔。
不亦冤乎。世之治此者。或挑以泄其氣。或燃麻油燈以粹之。或用艾葉溫散。石灰炒熨。或用白芥子調之外敷。或用金銀花內服取效。從無一定之方。嘗見挑時暫快。過則依然。甚至挑斷絡脈。終成痿廢。良可惜哉。(匯補)
白話文:
民間俗稱全身疼痛為鬼箭,認為是鬼神射出的箭所致。其實鬼神無形,何來箭矢?真正的原因是患者體內衛氣虛弱,肌膚腠理不緊密,外邪乘虛而入,停留在經絡中,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疼痛。南方人稱之為鬼箭,北方人則稱之為羊毛疔。在疼痛處按壓,可以用針挑出類似羊毛狀的物質,故而得名。南方人也將此毛狀物視為箭,其實是阻塞凝結的經脈。如果真的認為是箭或疔,豈不冤枉?治療此症的方法眾多,有人用針挑泄氣,有人用麻油燈烤灼,有人用艾葉溫散,石灰炒熱熨貼,有人用白芥子調敷外用,也有人用金銀花內服,各家各法,莫衷一是。我曾親眼見過用針挑治,雖然暫時緩解,但過後疼痛依舊,甚至挑斷經脈,導致肢體癱瘓,實在令人惋惜。
痛風選方
丹溪方,治氣血兩虛。濁痰陰火痛風。
人參,山藥,海石,南星(各二兩),白朮,熟地,黃柏(酒炒),龜板(炙各二兩),乾薑(炮),鎖陽(各五錢)
酒糊丸。
丹溪曰。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蓋為陰寒所鬱而發動於經絡之中。濕熱流注於肢節之內。先宜微汗以散之。
麻黃(上),赤芍(上),防風(中),荊芥(中),羌活(中),獨活(中),白芷(中),桔梗(中),葛根(中),川芎(中),甘草(下),歸尾(下),升麻(下)
白話文:
丹溪先生的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體內痰濕堆積,陰火旺盛導致的痛風。方子包含人參、山藥、海石、南星、白朮、熟地、黃柏、龜板、乾薑、鎖陽等藥材,用酒糊製成丸劑服用。丹溪先生認為,痛風的疼痛屬於火,腫脹屬於濕,是由於體內寒氣鬱結,引發經絡不通,濕熱流注到關節而導致的,因此先要微微出汗將寒濕散去。另一個方子則包含麻黃、赤芍、防風、荊芥、羌活、獨活、白芷、桔梗、葛根、川芎、甘草、歸尾、升麻等藥材,用於疏散風寒濕邪,活血通絡。
婦人。加酒紅花。腫甚。加檳榔、腹皮、澤瀉。更加沒藥一錢定痛。尤妙。下焦。加酒炒黃柏。脈澀滯。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甚者。加大黃微利之。
加味二妙丸,治兩足濕熱疼痛。或如火燎。從足跗熱氣。漸至腰胯。或麻痹痿軟。
蒼朮(上),黃柏(中),牛膝(下),歸尾(下),防己(下),萆薢(下),龜板(下)
酒糊丸。
白話文:
婦人病症及治療方法
婦人:若患有腫脹,可用加酒紅花治療。
腫脹嚴重者:可加檳榔、腹皮、澤瀉。
疼痛劇烈者:再加沒藥一錢,可止痛,效果甚佳。
下焦病症:可用加酒炒黃柏治療。
脈象澀滯,伴有瘀血者:可加桃仁、紅花、川芎、當歸。
症狀嚴重者:可加少量大黃,使其略微通便。
加味二妙丸
主治:兩足濕熱疼痛,如火灼般,熱氣從足跗向上蔓延至腰胯,或伴有麻痹痿軟。
藥物組成:
- 蒼朮(上)
- 黃柏(中)
- 牛膝(下)
- 歸尾(下)
- 防己(下)
- 萆薢(下)
- 龜板(下)
用法:製成酒糊丸服用。
蠲痹湯,治風痰濕火。鬱於四肢。手足頑痹。
黃耆,羌活,赤芍,薑黃,當歸(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薑棗煎。
大防風湯
人參(上),附子(下),白朮(上),羌活(上),川芎(中),防風(上),甘草(上),牛膝(下),當歸(上),黃耆(上),白芍(上),杜仲(上),生地,生薑
白話文:
蠲痹湯用來治療風痰濕火鬱積在四肢,導致手足麻木僵硬的病症。藥方包括黃耆、羌活、赤芍、薑黃、當歸(各一錢半)、甘草(五分),用薑棗煎服。
大防風湯則包含人參(上)、附子(下)、白朮(上)、羌活(上)、川芎(中)、防風(上)、甘草(上)、牛膝(下)、當歸(上)、黃耆(上)、白芍(上)、杜仲(上)、生地、生薑。
附俗用鬼箭方
用木龍藤子。名鬼饅頭。焙乾酒服。或用羌活、防風、木瓜、鉤藤。同煎服。
又用五靈脂、紅花。酒煎服。亦妙。
白話文:
以下是古文中提到的草藥和配方:
- 使用「木龍藤」的果實,也稱為「鬼饅頭」,烘烤乾燥後加入酒服用。
- 或者使用「羌活」、「防風」、「木瓜」和「鉤藤」一起煮沸並飲用。
- 另外也可以使用「五靈脂」和「紅花」加酒煮沸後飲用,效果也很不錯。
以上是古人的治療方法,但請注意這些療法可能不適用於當今時代,因此在進行任何治療前應先向專業醫生尋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