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氣症

氣病成痰

有尋常外冒四氣。內著七情。或偏食厚味。致清濁相干。噫氣少食。或痞或痛。此屬氣也。然有屢用辛溫。暫開復結。愈劫愈滯。蔓延日久。為吞酸。為嘈雜。此乃氣生痰之症也。若徒用香燥。則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結成窠囊。為痛為嘔。乃反胃噎膈之漸也。惟當平補調疏。使脾胃清和。則氣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

氣兼痰火

氣與痰火。同出異名。三者湊合。重則卒暴眩僕。輕則脹痛痞塞。故治氣者。不治其火則氣不降。不治其痰則氣不行。故清痰降火。為治氣之關節也。(匯補)

辛香暫用

辛香之劑。但治初起。鬱結之氣。藉此暫行開發。稍久氣鬱成熱。便宜辛涼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傷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溫散。亦暫法也。(丹溪)

氣病和血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者。乃氣滯而血不能波瀾也。宜少佐芎、歸活血。血氣流通而愈。乃屢驗者。故婦人宜調血以理氣。男子宜調氣以養血。(醫鑑)

氣虛補脾

氣因於中。(內經)故中州為元氣之母。俗雲氣無補法者。此為氣實人言也。如脾虛正氣不行。邪著為病。當調理中州。復健運之職。則濁氣降而痞滿除。如不補氣。氣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湯加減之。

氣虛和肝

上升之氣。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則乘脾。宜用伐肝之藥。然克削太過。肝木未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虛矣。(準繩)況造物之理。太剛則折。肝氣過旺。肝亦自傷。不但脾虛。而肝亦虛矣。所以氣病久而肝脾兩虛者。宜調脾和肝。逍遙散出入治之。(匯補)

氣虛補腎

肺為主氣之標。腎為主氣之本。腎虛氣不歸元。衝脈之火。主沖清道。為喘呼。為呃忒。為嘔噦。為不得臥下。皆當從下焦補斂之法。不知者泛用調氣破氣。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斂也。必佐以補腎。而氣始歸元。(入門)氣喘。用觀音應夢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湯。臥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納氣歸元。用砂仁、補骨脂、五味、胡桃肉之類。

氣症用藥

主以寬中散。胸滿。加蘇梗、枳殼。心下滿。加枳實。腹脹。加厚朴、大腹皮。脅痛。加柴胡、橘葉。腹痛。加烏藥、枳殼。小腹痛。加青皮。鬱氣。加撫芎、蒼朮。怒氣。加木香、沉香。挾冷。加乾薑、肉桂。挾熱。加姜炒山梔。挾虛。加人參。實滿。加大黃。大約青皮破肝氣。

多用損真元之氣。枳殼瀉滯氣。過服瀉至高之氣。香附散鬱氣。須制過。木香調諸氣。兼瀉肺。橘紅專瀉。陳皮兼補。厚朴平胃氣。前胡下氣推陳。沉香降諸氣。烏藥、川芎、紫蘇。俱能散濁氣從汗而散。檳榔、大腹皮。能使濁氣下行而去後重。有積者宜之。萊菔子、蘇子、杏仁。

白話文:

氣病成痰

有些氣病是外在的四種氣(風、寒、暑、濕)侵入,或是內在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影響,也可能是因為偏食肥膩的食物,導致身體清濁之氣互相干擾。這樣會出現打嗝、食慾不振,或胸悶、疼痛等症狀,這些都屬於氣病。但如果反覆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雖然暫時可以緩解,但很快又會復發,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時間久了,就會變成吞酸、嘈雜等症狀,這其實是氣病引起的痰症。如果只用芳香燥烈的藥物,反而會耗損津液,使痰凝結、血瘀積,形成腫塊,造成疼痛或嘔吐,甚至會發展成反胃、食道梗阻等嚴重疾病。因此,應該用平穩的補益方法來調和疏通,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這樣氣的運行就會順暢,胸悶、堵塞的症狀自然就會解除。

氣兼痰火

氣、痰、火這三者,雖然名稱不同,但常常同時出現。如果三者一起作用,嚴重時會突然昏倒,輕微時則會感到脹痛、胸悶。因此,治療氣病時,如果沒有處理體內的火氣,氣就無法下降;如果沒有化解痰液,氣就無法運行。所以,清化痰液、降泄火氣,是治療氣病的重要關鍵。

辛香暫用

辛香的藥物,只能用在氣病剛開始、氣機鬱結的時候,可以暫時疏通氣機。如果時間稍長,氣鬱就會化熱,這時就應該改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最忌諱使用芳香燥烈的藥物來助長火氣。如果明確知道是受寒引起的氣病,才可以使用溫散的藥物,而且也只是暫時的方法。

氣病和血

氣的作用是溫煦,血的作用是濡養。所有氣病,如果單用理氣藥物沒有效果,可能是因為氣滯導致血的運行不暢。這時可以少量搭配川芎、當歸等活血藥物,使氣血流通,病症就能痊癒,這是經過多次驗證的。所以,婦女應該調養血分來疏理氣機,男子則應該調養氣分來滋養血分。

氣虛補脾

人體的氣是源自於中焦脾胃的。所以,脾胃是產生元氣的根本。俗話說「氣無補法」,這是指氣實的人而言。如果脾胃虛弱,正氣無法正常運行,邪氣就會侵入而生病。這時應該調理脾胃,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這樣濁氣才能下降,胸悶、腹脹的症狀才能消除。如果不補氣,氣怎麼能運行呢?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減來治療。

氣虛和肝

上升的氣是從肝臟發出的。所以,性情急躁、容易發怒的人,通常肝火比較旺盛。肝火旺盛就會克制脾土,這時應該使用抑制肝火的藥物。但是,如果過度使用抑制的藥物,肝火還沒平息,脾土反而會先受到損害,使脾氣更加虛弱。而且按照自然規律,過於剛強就會容易折損,肝氣過旺,肝臟自身也會受到損傷,不僅會造成脾虛,肝臟也會變得虛弱。所以,氣病時間久了,會導致肝脾兩虛,應該用調和脾胃、疏肝理氣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逍遙散加減來治療。

氣虛補腎

肺臟是氣的樞紐,腎臟是氣的根本。如果腎虛,氣就不能歸回本源,就會導致衝脈的火上逆,出現喘息、呃逆、嘔吐,甚至無法平躺等症狀。這些都應該從下焦來補益和收斂。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隨意使用調氣、破氣的藥物,氣還是無法下降。因為氣的根本在於腎,必須補腎才能使氣歸回本源。氣喘可以用觀音應夢散,呃逆可以用桂附理中湯,無法平躺可以用八味丸。一般來說,可以加入砂仁、補骨脂、五味子、核桃肉等藥物來幫助氣歸回本源。

氣症用藥

治療氣病,主要以寬胸理氣的藥物為主。胸悶可以加入蘇梗、枳殼;心下痞悶可以加入枳實;腹脹可以加入厚朴、大腹皮;脅痛可以加入柴胡、橘葉;腹痛可以加入烏藥、枳殼;小腹痛可以加入青皮;氣鬱可以加入撫芎、蒼朮;怒氣可以加入木香、沉香;挾寒可以加入乾薑、肉桂;挾熱可以加入薑炒山梔;挾虛可以加入人參;實滿可以加入大黃。大約來說,青皮可以破肝氣,但是容易耗損真元之氣;枳殼可以瀉滯氣,過量服用會使氣上逆;香附可以疏散鬱氣,但是要控制用量;木香可以調和各種氣機,但也會耗損肺氣;橘紅專於瀉氣,陳皮則有補氣的作用;厚朴可以平胃氣;前胡可以降氣、推陳;沉香可以降各種氣;烏藥、川芎、紫蘇都可以疏散濁氣,使之從汗排出;檳榔、大腹皮可以使濁氣下行,緩解便後重墜感,有積滯的人可以使用;萊菔子、蘇子、杏仁也都有理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