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痹症
大意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內經)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流火。亦曰走注。今呼為鬼箭也。痛痹者。痛有定處。即今之痛風也。著痹者。即今之麻木不仁也。閉塞不通謂之痹。或痛癢麻痹。或手足緩弱。與痿相類。但痿症不痛。痹症多痛。四肢肌肉不為我用。為異耳。(匯補)
內因
由元精內虛。而三氣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久而成痹。(醫鑑)以春遇此為筋痹。以夏遇此為脈痹。以秋遇此為皮痹。以至陰六月遇此為肌痹。以冬遇此為骨痹。各因其時。重感於風寒濕也。(經文)
白話文:
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同時侵襲身體,就會導致痺症。其中以風氣為主導的稱為行痺,以寒氣為主導的稱為痛痺,以濕氣為主導的稱為著痺。行痺的症狀是疼痛不定,俗稱流火或走注,現在稱為鬼箭;痛痺的症狀是疼痛固定在某個部位,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痛風;著痺的症狀則是現在所說的麻木不仁。痺症會造成經絡閉塞不通,導致疼痛、癢、麻木或手腳無力,類似痿症,但痿症不痛,痺症則多痛。四肢肌肉無法正常使用,就是痺症的特徵。
痺症的內在原因是元精不足,三種氣候因素趁虛而入,無法及時排除,就順著經絡流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痺症。春季患上痺症稱為筋痺,夏季患上痺症稱為脈痺,秋季患上痺症稱為皮痺,陰曆六月患上痺症稱為肌痺,冬季患上痺症稱為骨痺,都是因為在不同季節受到風寒濕的侵襲而導致的。
外候
大抵痹之為病。在骨則重而不舉。在脈則血凝不流。在筋則屈而不伸。在肉則四肢不仁。在皮則頑不自覺。遇寒則急。遇熱則縱。煩滿喘嘔者。是痹客於肺。煩心上氣。嗌乾善噫。厥脹滿者。是痹客於心。多飲數小便。小腹滿如懷妊。夜臥則驚者。是痹客於肝。善脹。尻以代踵。
脊以代頭者。是痹客於腎。四肢懈怠。發咳嘔沫。上為大塞者。是痹客於脾。(入門)
脾分上下
風濕多侵於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寒濕多侵於下。腳腿木重。足膝疼酸。上下俱得。身如板夾。腳如石墜。(匯補)
痹久成痿
虛之所在。邪必湊之。邪入皮膚血脈。輕者易治。留連筋骨。久而不痛不仁者難治。(匯補)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內經)
白話文:
外候
總的來說,痺症是一種疾病,會造成以下症狀:
- 骨痺: 沉重無力,難以舉起。
- 脈痺: 血流凝滯不通。
- 筋痺: 肢體屈曲難伸。
- 肉痺: 四肢麻木無知覺。
- 皮痺: 皮膚僵硬,缺乏知覺。
- 遇寒則急: 遇冷時症狀加重。
- 遇熱則縱: 遇熱時症狀減輕。
如果出現煩滿喘嘔,則是痺邪客於肺; 如果出現煩心上氣、嗌乾善噫、厥脹滿,則是痺邪客於心; 如果出現多飲數小便、小腹滿如懷妊、夜臥則驚,則是痺邪客於肝; 如果出現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則是痺邪客於腎; 如果出現四肢懈怠、發咳嘔沫、上為大塞,則是痺邪客於脾。
脾分上下
- 風濕多侵犯上部,導致肩背麻木、手腕硬痛。
- 寒濕多侵犯下部,導致腳腿木重、足膝疼酸。
- 上下俱得,則身如板夾、腳如石墜。
痺久成痿
- 虛弱之處,邪氣必會侵犯。
- 邪氣侵犯皮膚血脈,輕則易治,但若久留筋骨,久而不痛不仁則難治。
- 不痛不仁的原因是:病久入深,榮衛運行不暢,經絡時疏,所以不痛;皮膚失養,所以不仁。
總治
治當辨其所感。注於何部。分其表裡。須從偏勝者為主。(大全)風宜疏散。寒宜溫經。濕宜清燥。審虛實標本治之。有餘則發散攻邪。不足則補養氣血。若不痛。但麻痹不仁。與痿同治。(匯補)
分治
治行痹。散風為主。禦寒利濕。仍不可廢。參以補血之劑。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參以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必讀)
治分始末
初起強硬作痛。宜祛風化痰。沉重者。宜流濕行氣。久則須分氣血虛實。痰瘀多少治之。(匯補)
白話文:
總治
治療風濕病,應當辨別其感受的風寒濕邪氣,以及邪氣注於何處,是表症還是裡症。需根據偏勝的邪氣為主攻方向。(《大全》)
風邪宜疏散,寒邪宜溫經,濕邪宜清燥。要審察虛實,標本兼治。邪氣有餘則發散攻邪,不足則補養氣血。若不痛,但麻痹不仁,則與痿症同治。(《匯補》)
分治
治療行痹(活動性風濕病),散風為主,禦寒利濕亦不可廢,還要參以補血之劑,因為治風先要治血,血行風自滅。(《必讀》)
治療痛痹(固定性風濕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亦不可缺,大抵要參以補火之劑,因為非大辛大溫之藥,不能解除凝寒之害。(《必讀》)
治療著痹(固定性風濕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要參以補氣之劑,因為土氣強盛可以勝濕,氣血充足自然不會頑麻。(《必讀》)
治分始末
風濕病初起,若強硬作痛,宜祛風化痰;若沉重者,宜流濕行氣。時間久了,就需根據氣血虛實、痰瘀多少,分別施治。(《匯補》)
脈法
脈澀而緊為痹。脈大而澀為痹。脈來急為痹。(嚴氏)
用藥
主以四物湯。加羌活、防風、秦艽、紅花、薑黃等。風勝。加白芷。濕勝。加蒼朮、南星。熱勝。加黃柏。寒勝。加獨活、肉桂。上體。加桂枝、威靈仙。下體。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黃柏。初起發表。用升陽散濕湯。調理。用當歸拈痛湯。久而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
白話文:
脈法
脈搏摸起來澀而緊,或脈搏強勁但摸起來澀,都可能是痹症。脈搏跳動很快,也可能是痹症。(嚴氏)
用藥
主要使用四物湯。
可以加入羌活、防風、秦艽、紅花、薑黃等藥材。如果風邪盛行,可以加白芷。濕邪盛行,可以加蒼朮、南星。熱邪盛行,可以加黃柏。寒邪盛行,可以加獨活、肉桂。如果症狀在身體上半部,可以加桂枝、威靈仙。如果症狀在下半身,可以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黃柏。
疾病初期,可以使用升陽散濕湯來發汗解表。調理階段,可以使用當歸拈痛湯。如果病程較長,導致元氣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按濕熱痰火。鬱氣死血。留經絡四肢。悉能為麻為痹。或痛或癢。輕而新者。可以緩治。久而重者。必加川烏、附子。祛逐痰濕。壯氣行經。斷不可少。大便阻滯。必用大黃。昧者畏其峻利。多致狐疑。不知邪毒流滿經絡。非川烏、附子。豈能散結燥熱。結滯腸胃。非大黃豈能潤燥。
要在合宜耳。故筋痹。即風痹也。遊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血氣相搏於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者。防風湯。脈痹。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於經絡。留而不行。故為𤸷痹。肌肉熱極。唇口反裂。皮膚色變。升麻湯。肌痹。即濕痹著痹也。留而不移。
白話文:
處理濕熱痰火、鬱氣死血等問題,這些病狀會在經絡和四肢停留,引起麻痛或癢癢的症狀。新近的輕微症狀可以慢慢治療,但時間長且症狀嚴重的則必須使用川烏、附子來去除痰濕,強化氣血流通,這兩種藥物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大便阻滯,則必須使用大黃。一些人擔心大黃的強力效果,對其產生疑惑,但實際上,只有川烏、附子才能消除結塊和燥熱,大黃才能潤滑腸胃。這三種藥物的使用要適度。例如,筋脈受阻就是風痹,病狀隨虛邪和血氣在關節處交纏,可能出現紅腫或筋脈鬆弛的情況,可用防風湯。熱痹是指臟腑熱氣被外邪引發,停滯在經絡中,形成阻塞,表現為紅腫熱痛,可用升麻湯。濕痹或著痹是因為病狀停留在身體不動,可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俗名麻木。宜茯苓川芎湯。皮痹者。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宜加減五積散。周痹者。周身俱痛。宜蠲痹湯。血痹者。邪入陰分。若被風吹。骨弱勞疲汗出。
臥則搖動。宜當歸湯。支飲者。手足麻痹。臂痛不舉。多睡眩冒。忍尿不便。膝冷成痹。茯苓湯。(匯補)
白話文:
出汗多、四肢無力、皮膚麻木、精神萎靡,俗稱麻痺,可以用茯苓川芎湯治療。皮膚麻痺是邪氣侵犯皮毛所致,例如蕁麻疹、風瘡,抓撓時不痛,需要疏風養血治療。骨痺,也就是寒痺和痛痺,會感到劇烈疼痛,四肢僵硬、關節腫脹,可以用加減五積散治療。周痺是指全身疼痛,可以用蠲痹湯治療。血痺是邪氣侵入血脈,例如被風吹后骨骼脆弱、疲勞、出汗、躺下時身體會搖晃,可以用當歸湯治療。支飲是指手腳麻痺、手臂疼痛抬不起來、嗜睡頭昏、尿頻尿急、膝蓋冰冷麻痺,可以用茯苓湯治療。
痹症選方
防風湯(河間),治風勝為行痹。上下行走掣痛。
防風,當歸,赤苓,杏仁(各一錢),黃芩,秦艽,葛根(各二錢),羌活(八分),桂枝,甘草(各五分)
加姜。水煎。入酒半杯服。
茯苓湯,治寒勝為痛痹。腫痛拘攣。無汗。
赤苓(一錢半),桑皮,防風(各一錢),官桂(五分),川芎(一錢二分),芍藥,麻黃(各一錢),姜,棗
白話文:
防風湯用於治療風寒入侵導致的行痹,症狀表現為上下肢行走時疼痛牽掣。茯苓湯用於治療寒氣入侵導致的痛痹,症狀表現為肢體腫痛、拘攣,且無汗。
茯苓川芎湯,治著痹。四肢重著。流注於經。拘攣浮腫。
即上茯苓湯。加蒼朮、炙草、大棗。溫服。欲出汗。以溫粥投之。
升麻湯(河間),治濕痹。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唇口反縱。皮膚色變。兼治諸風熱。
升麻,茯苓,人參,防風,犀角(鎊),羚羊角(鎊),羌活(各一錢),官桂(三分),生薑,竹瀝
白話文:
茯苓川芎湯是治療關節疼痛、麻木、僵硬、浮腫等症狀的方劑。而升麻湯則主要針對濕氣入侵導致的肌肉發熱、皮膚異常、風熱症等。兩個方劑都屬於溫熱性的方劑,可以起到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
五痹湯,治三氣客於肌體。手足緩弱。麻痹不仁。
片薑黃,羌活,白朮,防己(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
症在上下。分食前食後。熱服。
茯苓湯,治多飲停蓄。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即大棗加枳實、桔梗。
蠲痹湯,治周痹。及手足冷痹。腳腿沉重。背項拘急。
赤芍,當歸,黃耆,薑黃,羌活(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功效
治療三氣(風、寒、濕)侵犯肌體,導致手足無力、麻木不仁的症狀。
組成
片薑黃、羌活、白朮、防己(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
用法
根據症狀發作時間,可在飯前或飯後服用。熱服。
功效
治療因體內水濕停滯導致的多飲、手足麻痺、嗜睡、頭暈目眩等症狀。
組成
大棗、枳實、桔梗
功效
治療全身關節疼痛(周痹)、手足冰冷麻木、腿腳沉重、背部和頸部僵硬等症狀。
組成
赤芍、當歸、黃耆、薑黃、羌活(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注
- 古代藥方劑量單位「錢」和「分」,與現代重量單位有所差異,需要專業人士換算。
- 現代醫學對中醫藥理研究不斷深入,但仍需謹慎看待,不可盲目迷信。
薑棗煎。
當歸湯
當歸(二錢),赤芍(一錢五分),獨活,防風,赤苓,黃芩,秦艽(各一錢),甘草(六分),桂心(三分),生薑
羌活湯,治白虎歷節風毒。攻注骨節疼痛。發作不定。
羌活,附子,秦艽,桂心,木香,川芎,當歸,牛膝,桃仁,骨碎補,生薑
虎骨散,治白虎肢節痛。發則痛不可忍。
虎骨,甘草,全蠍(去毒各五錢),麝香(一分),天麻,防風,牛膝,殭蠶,當歸,乳香,桂心,白花蛇(酒浸取肉各二兩)
白話文:
-
薑棗煎:由薑和棗子熬製而成的湯品。主要用於調理身體,強化免疫系統,增強體力。
-
當歸湯:由當歸、赤芍、獨活、防風、赤苓、黃芩、秦艽、甘草、桂心、生薑等成分組成的湯品。此方主要用於調理血氣,改善女性月經不順或婦科問題。
-
羌活湯:主要由羌活、附子、秦艽、桂心、木香、川芎、當歸、牛膝、桃仁、骨碎補、生薑等成分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因風毒引起的骨節疼痛,以及風寒引起的不定時發作的病症。
每服三錢。豆淋酒下。
續斷丸,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痹。
當歸,續斷,萆薢(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五錢),天麻,防風,附子(各一兩),沒藥(五錢)
蜜丸。溫酒下。
白話文:
每次服用三錢,用豆淋酒送服。續斷丸用於治療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痺。配方包括當歸、續斷、萆薢(各一兩)、川芎(七錢半)、乳香(五錢)、天麻、防風、附子(各一兩)、沒藥(五錢),製成蜜丸,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