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一 (25)
卷之一 (25)
1. 火症
用藥總法
大率肝火用柴胡、赤芍。膽火用柴胡、膽草。心火用黃連、連翹。肺火用黃芩、山梔。脾火用黃連、白芍。腎火用黃柏、知母。大腸火用條芩、大黃。小腸火用木通、燈心。胃火加石膏、花粉。膀胱火用山梔、澤瀉。三焦火用玄參、山梔。此皆治熱淫邪勝實火之藥也。若稍涉虛者。
不拘此法。凡君火熾盛。尺寸脈俱大。用諸寒藥直折其火轉甚者。須用薑汁炒藥。或酒製炒。則火自伏。此寒因熱用之法也。凡相火熾盛。兩尺俱大。寸脈反靜者。不可用寒涼。惟黃柏同肉桂並用。隨其性而下行。使心腎之火交於頃刻。然左尺脈獨大者。不可用黃柏。右尺脈獨大者。
不可用肉桂。又兩手尺寸脈不大。但微無力。或浮數無倫者。亦不可用黃柏。雖有煩燥火盛。乃虛陽發露。宜用肉桂、附子同諸補藥。煎成冷服。則無拒格之患。此熱因寒用之法也。如誤用寒藥者死。凡火症左尺脈微細者。宜地黃湯丸。加麥冬、五味。右尺脈微細者。八味地黃湯丸。
左關肝脈無力者。宜逍遙散。或加人參、麥冬、生地、陳皮。右關脾脈無力者。宜補中益氣湯。加白芍、丹皮、麥冬。左寸心脈無力者。宜歸脾湯。右寸肺脈無力者。宜生脈散。其出入加減。於各方中與病合宜者採用之。凡火過盛。必緩之以生甘草。童便降火甚速。火症見血者宜之。
人中白降龍雷之火。陰虛者宜丸藥中用之。火起臍下。小腹唧唧有聲者。陰火也。敗龜板主之。火從足底湧泉穴起。用附子末津調抹足心下。加蓖麻子尤驗。
火症選方
三黃湯(東垣),治膏粱醇酒太過。積熱上中二焦。變諸火症。
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炒山梔,玄參(各八兩),知母(一錢半),石膏(二錢),甘草(七分)
燈心水煎服。
單用前四味。名解毒湯。為丸。名梔子金花丸。去梔子。又名三補丸。一名三黃丸。
瀉白散(錢氏),治肺火實盛。
桑白皮(炒),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五錢)
王海藏加黃芩、山梔。
瀉青丸,治肝火實盛生風之症。
當歸(焙秤),川芎,山梔,龍膽草(焙秤),羌活,防風,大黃(煨)
各等分。末之。蜜丸雞豆大。每服一丸。煎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
清胃散,治胃火。
生地(三分),當歸(三分),丹皮(五分),黃連(三分),升麻(一錢)
加連翹、甘草、赤芍藥。水煎。
回令丸(丹溪),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粥丸。
導赤散(錢氏),治小腸火。
生地,木通,甘草(等分)
為末。每用三錢。入竹葉七片。煎服。
瀉心湯(錢氏),治心火。
黃連一味。酒炒。加大黃、黃芩、名三黃瀉心湯。
涼膈散,治火鬱上焦。
大黃,朴硝(各五錢),甘草,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兩半)
白話文:
用藥總則
一般來說,肝火旺盛要用柴胡、赤芍;膽火旺盛要用柴胡、龍膽草;心火旺盛要用黃連、連翹;肺火旺盛要用黃芩、山梔子;脾火旺盛要用黃連、白芍;腎火旺盛要用黃柏、知母;大腸火旺盛要用條芩、大黃;小腸火旺盛要用木通、燈心草;胃火旺盛要加石膏、花粉;膀胱火旺盛要用山梔子、澤瀉;三焦火旺盛要用玄參、山梔子。這些都是治療熱邪過盛、實火的藥物。如果稍有虛弱的情況,就不能拘泥於這個方法。
凡是君火(心火)過於旺盛,兩手的寸脈和尺脈都很大,使用寒涼藥物來直接壓制火氣反而會使情況更加嚴重,這時必須用薑汁炒製藥物,或者用酒炒製藥物,這樣火氣自然就會消退。這就是寒性藥物因熱性而使用的法則。凡是相火(腎火)過於旺盛,兩手的尺脈都很大,而寸脈反而平靜,就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只能用黃柏和肉桂一起使用,順著它們的藥性往下走,使心腎之火在短時間內相互交融。但是,如果只有左手的尺脈特別大,就不能使用黃柏;只有右手的尺脈特別大,就不能使用肉桂。
另外,如果兩手的寸脈和尺脈都不大,只是微微無力,或者浮脈跳動頻率很快沒有規律,也不能使用黃柏。即使有煩躁、火氣旺盛的症狀,那也是虛陽外露,應該使用肉桂、附子和一些補藥一起煎煮,冷卻後服用,就不會產生排斥的現象。這就是熱性情況因寒性而使用的法則。如果誤用寒涼藥物,會導致死亡。凡是火症,左手尺脈微細的,應該用熟地黃湯或丸藥,加入麥冬、五味子;右手尺脈微細的,應該用八味地黃湯或丸藥。
左手關脈(肝脈)無力的,應該用逍遙散,或者加入人參、麥冬、生地黃、陳皮;右手關脈(脾脈)無力的,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白芍、丹皮、麥冬;左手寸脈(心脈)無力的,應該用歸脾湯;右手寸脈(肺脈)無力的,應該用生脈散。至於藥物的增減,應該在各個方劑中根據病情適當調整。凡是火氣過於旺盛的,必須用甘草來緩解,用童子尿降火速度很快,火症出現出血情況時可以使用。
人中白可以降伏龍雷之火,陰虛的人適合在丸藥中使用。如果火氣從肚臍下方升起,小腹咕咕作響,這是陰火,可以用敗龜板來治療。如果火從腳底湧泉穴升起,可以用附子末調水塗抹在腳心,加上蓖麻子效果更佳。
火症選方
三黃湯(出自李東垣),治療因飲食過度油膩、飲酒過多導致的積熱,主要在上中二焦,會轉變成各種火症。
黃連、黃芩、黃柏各一錢,炒山梔子、玄參各八兩,知母一錢半,石膏二錢,甘草七分,用水煎服,加入燈心草一起煎煮。
單用前面四味藥,稱為解毒湯。製成丸藥,名為梔子金花丸。去掉梔子,又名三補丸,也叫三黃丸。
瀉白散(出自錢乙),治療肺火實熱。
桑白皮(炒)、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五錢。王海藏在此方中加入黃芩、山梔子。
瀉青丸,治療肝火實熱引起的生風症狀。
當歸(焙乾秤重)、川芎、山梔子、龍膽草(焙乾秤重)、羌活、防風、大黃(煨)等量,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雞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竹葉湯和砂糖溫水送服。
清胃散,治療胃火。
生地黃(三分)、當歸(三分)、丹皮(五分)、黃連(三分)、升麻(一錢),加入連翹、甘草、赤芍藥,用水煎服。
回令丸(出自朱丹溪),治療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粥製成丸藥。
導赤散(出自錢乙),治療小腸火。
生地黃、木通、甘草等量,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用三錢,加入竹葉七片,煎水服用。
瀉心湯(出自錢乙),治療心火。
單用黃連,用酒炒過,加入大黃、黃芩,就稱為三黃瀉心湯。
涼膈散,治療火氣鬱積在上焦。
大黃、芒硝各五錢,甘草、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各一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