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4)

1. 火症

脈法

脈浮虛數為虛火。脈沉實數為實火。各隨部位以斷何經之火。(匯補)

死候

卒病暴死。皆屬於火。(內經)蓋因喜怒悲恐驚五者。偶有過中。心火暴甚。腎水不能救之。則陽亢陰竭。卒然不省。故曰。五志之火動極。不治。(丹溪)

又有多謀多怒多欲之人。厥陽之火。無時不動。既已有病。尚爾不息。煎熬真陰。漸致危殆。陰虛則憊。陰絕則死。蓋一水不能勝五火也。(丹溪)

火宜靜養

火之為物。靜則退藏。動則亢上。不拘五臟六腑十二經中。動皆屬火。當恬憚虛無。鎮之以靜。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聽命焉。彼諸火者。將寂然不動。何酷烈暴悍之有。(六要)

總治

火之性不同。在心者位尊麗上。主宰一身。謂之君火。在腎肝者。感心而動。代君行令。謂之相火。君火正治。相火反治。故虛火補之。實火瀉之。鬱火發之。浮火斂之。又曰。降有餘之火。在於破氣。降不足之火。在於滋陰。(匯補)

分治

心火者。譬諸柴薪之火。可以濕伏。可以水滅。可以直折。宜苦寒涼劑。逆其性而正治之。所謂熱淫所勝。治以鹹寒也。三黃湯、當歸六黃湯、天王補心丹之類。命門火者。譬諸亢龍之火。遇雨則焚。得濕則燔。人身陽虛之火。不可以寒涼直折。宜辛溫之品。隨其性以反佐之。

所謂據其窟穴而招之也。八味丸、附子理中湯之類。肝火者。譬諸雷電之火。鬱蒸愈發。陰濕愈炎。或出地而上升。或與龍而並見。人身肝家之火。挾氣鬱者。宜順氣以導之。所謂氣降則火自降也。挾血燥者。宜養血以濡潤之。所謂肝氣為陽為火。肝血為陰為水也。逍遙散之類。

挾濕熱者。宜清濕以解之。所謂濕病多自熱生。熱去而濕自除也。左金丸、當歸蘆薈丸之類。挾脾虛者。宜培脾以調肝火。所謂木來侮土。則當培土以瀉水也。六君子加黃連、白芍之類。肝自虛者。宜補肝以勝其火。所謂肝氣太旺。肝亦自傷。則當敦土以培木也。六君子加當歸、白芍。

挾腎虛者。宜滋腎以抑肝。所謂乙癸同源。腎肝同治也。地黃湯加當歸、白芍。或加柴胡、山梔之類。腎火者。譬諸燈燭之火。得水則燥。添火則竭。惟以膏油加之。則光明不絕。人身下焦陰火上炎。得苦寒之品則真水愈虛。宜滋其精液。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地黃丸加麥冬、五味之類。

脾火者。譬諸紅爐之火。得濕則滅。得木則煙。以灰覆之則溫暖長存。人身脾家之火。得苦寒之劑。則食少瀉多。得惱怒之氣。則面青口苦。故勞倦傷脾發熱者。宜培補中氣。養其化源。所謂甘溫能除大熱也。補中益氣加減。生冷滯脾發熱者。宜升陽開胃。佐以舒脾。所謂火鬱發之也。

(火鬱湯)

白話文:

脈象診斷

脈象呈現浮而虛數的,代表是虛火;脈象呈現沉而實數的,代表是實火。要根據脈象出現的部位來判斷是哪個經絡的火。

病危徵兆

突然發病而暴斃的,都屬於火症。《內經》說,因為喜、怒、悲、恐、驚這五種情緒,如果過度,心火就會過於旺盛,導致腎水無法制衡,陽氣過亢而陰液枯竭,突然昏迷不省人事。所以說,五種情緒引起的火氣過於激烈,是無法治癒的。

另外,對於那些思慮過多、容易發怒、慾望過多的人,他們體內的陽氣之火會時常妄動。如果已經生病了,還不能停止這些行為,就會不斷地損耗真陰,逐漸導致危險的境地。陰液虛耗就會感到疲憊,陰液耗盡就會死亡,因為一滴水是無法撲滅五團火的。

靜養的重要性

火這種東西,靜止時會退藏,活動時則會向上亢奮。不論五臟六腑或十二經脈中,只要有活動都屬於火。所以應該保持清靜虛無的狀態,用靜來鎮定它,讓道心成為身體的主宰,而人心則聽從道心的指令。這樣一來,各種火氣就會寂靜不動,哪還會有什麼猛烈暴躁的表現呢?

治療總則

火的性質各不相同。在心臟的火,位置尊貴且居於上方,主宰全身,稱為君火;在腎和肝的火,會因心火而動,代替君火行使命令,稱為相火。治療君火要用正治的方法,而治療相火則要用反治的方法。因此,虛火要用補的方法,實火要用瀉的方法,鬱積的火要用發散的方法,浮散的火要用收斂的方法。另外,要降低過多的火氣,可以使用破氣的方法;要降低不足的火氣,可以使用滋陰的方法。

分症治療

心火就像柴火,可以用濕氣壓制,用水澆滅,可以直接撲滅,所以要用苦寒涼的藥物來逆其性而治療,這就是所謂的“熱邪過盛,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例如:三黃湯、當歸六黃湯、天王補心丹等。命門之火就像亢奮的龍火,遇到雨會燃燒,遇到濕氣會更旺。人體陽虛之火,不能用寒涼的藥物直接撲滅,要用辛溫的藥物,順其性來輔助治療,這就是所謂的“在其老巢招降”。例如:八味丸、附子理中湯等。

肝火就像雷電之火,越是鬱悶就越容易爆發,越是陰濕越是熾熱,可能從地底升起,也可能與龍一起出現。人體肝部的火,如果夾雜氣鬱,要用疏導氣機的方法來降火,所謂“氣降則火自降”。如果夾雜血燥,要用養血的方法來滋潤,所謂“肝氣屬陽屬火,肝血屬陰屬水”。例如:逍遙散等。

如果夾雜濕熱,要用清除濕熱的方法來解除,所謂“濕病大多由熱引起,熱去除後濕氣自然去除”。例如:左金丸、當歸蘆薈丸等。如果夾雜脾虛,要用培補脾氣的方法來調理肝火,所謂“木來侮土,就要培土來瀉水”。例如:六君子湯加黃連、白芍等。如果肝自身虛弱,要用補肝的方法來抑制肝火,所謂“肝氣太旺,肝也會受到傷害,就要培土來滋養木”。例如: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

如果夾雜腎虛,要用滋養腎陰的方法來抑制肝火,所謂“乙癸同源,腎肝同治”。例如:地黃湯加當歸、白芍,或加柴胡、山梔等。腎火就像燈燭之火,遇水會乾燥,添火會耗竭,只有用膏油滋潤才能持久光明。人體下焦的陰火上炎,如果用苦寒的藥物,會使真水更加虛弱,應該滋養精液,這就是所謂的“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例如: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等。

脾火就像紅爐之火,遇到濕氣會熄滅,遇到木頭會冒煙,用灰覆蓋則可以溫暖長存。人體脾部的火,如果用苦寒的藥物,會導致食慾減少、腹瀉增多;如果受到惱怒之氣,會面色發青、口苦。所以,勞累過度而導致脾虛發熱的,應該培補中氣,滋養化源,所謂“甘溫能夠消除大熱”。例如:補中益氣湯加減。如果因為生冷食物停滯脾胃而發熱的,應該升陽開胃,輔助舒緩脾氣,所謂“火鬱發之”。例如:火鬱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