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三 (6)
卷之三 (6)
1. 水腫
大意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內經)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濕停留。大經小絡。盡皆濁腐。津液與血。悉化為水。故面目四肢浮腫。(匯補)
內因
人身真水火。消化萬物以養身。(入門)故水則腎主之。土則火生之。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制水。故腎水氾濫。反得浸漬脾土。是以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為腫。(心法)
外候
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腫。如新臥起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皮薄而光。(針經)
陽水陰水
若遍身腫。皮色黃赤。煩渴溺澀。大便閉。脈沉數。此為陽水。若遍身腫。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此屬陰水。(丹溪)陽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先腫上體。肩背手面。手之三陽經。陰水內因冷水酒茶。或兼勞欲房色。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之三陰經。(入門)
白話文:
大意
各種濕腫現象,都屬於脾臟失調所致。脾臟主宰消化水谷,脾虛導致運化失常,水濕停滯在體內,遍布全身經絡,導致經絡阻塞、濁氣堆積,津液和血液都轉化為水,因此出現面部四肢浮腫。
內因
人體擁有真水真火,用來消化萬物以滋養身體。腎臟主水,脾臟主火,腎虛無法運化水濕,脾虛無法控制水濕,導致腎水泛濫,浸漬脾土。最終導致三焦停滯、經絡阻塞,水濕滲透到皮膚,積聚在肌肉,形成腫脹。
外候
水腫剛開始時,眼窩下方輕微腫脹,就像剛睡醒起床的樣子。頸脈跳動時會咳嗽,陰部冰冷,小腿腫脹,腹部膨大。用手按壓腹部,手離開後腹部會緩慢恢復,就像裹着水一樣。皮膚薄且光滑。
陽水陰水
全身腫脹,皮膚呈現黃紅色,口渴,小便排泄困難,大便乾燥,脈搏沉而數,這是陽水。全身腫脹,皮膚呈現青白色,不口渴,大便稀溏,小便量少不排泄困難,這是陰水。陽水的外因是涉水冒雨,或夾雜風寒暑氣,先從上半身開始腫脹,包括肩背手面,手部的三陽經。陰水則由內因導致,例如喝冷水、酒、茶,或過度勞累、房事過度、色慾過度,先從下半身開始腫脹,包括腰腹脛胕,足部的三陰經。
氣腫水腫
皮厚色蒼。四肢削瘦。胸腹痞滿。自上而下者。多屬氣。皮薄色嫩。腫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屬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氣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入門)
風腫瘀腫
風腫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風身腫是也。瘀腫皮膚光亮。現赤痕血縷。乃血化為水也。(入門)
風水石水
風水面浮身腫。自汗惡風。脈浮體重。骨節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滿不喘。其脈沉。宜利便。(準繩)
水分血分
婦人身腫。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濕。心下堅大。病發於上。先水腫而後經斷。治在中焦。血分者。血結胞門。臍下脹。病發於下。先經斷而後水腫。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長。與脾虛之候。大腹柔軟。水道澀滯者各別。宜破瘀之劑。若屬懷孕。亦有氣遏水道而腫者。但宜順氣安胎。俟產而腫自消。(匯補)
白話文:
【氣腫水腫】 皮膚厚實,顏色蒼白。四肢消瘦,胸部和腹部脹滿。從上到下的腫脹多屬於氣體。皮膚薄,顏色嫩,腫脹有明確界限。從下到上的腫脹多屬於水液。按壓時,如按後立即恢復原狀的,多為氣體。按壓後,按壓處形成凹陷且不易恢復的,多為濕氣。(入門)
【風腫瘀腫】 風腫伴有疼痛,皮膚粗糙,麻木。就是我們說的風邪導致的全身腫脹。瘀腫皮膚光滑,有紅色痕跡和線條,是血液轉化為水液所致。(入門)
【風水石水】 風水是指面部浮腫,全身腫脹,多汗怕風,脈象浮動,身體沈重,骨節疼痛,不口渴,適合用疏散表邪的方法治療。石水則是腹部脹滿,但沒有喘息,脈象沈,適合通便的治療。(準繩)
【水分血分】 婦女出現腫脹,有因水分積聚和血分問題的不同。水分積聚指的是中焦積存濕氣,心下堅硬大,疾病首先在上部發作,先出現水腫然後才來月經,治療在中焦。血分問題則是血液在胞門積聚,肚臍下方脹滿,疾病首先在下部發作,先來經血然後纔出現水腫,治療在下焦。且血分問題的病人,小腹硬痛,手不能按壓,而尿道清澈長遠,與脾虛的情況(大腹軟弱,尿道阻滯)不同。需要使用逐瘀的藥物。如果懷孕,也可能因氣體阻塞水道而引起腫脹,但應順氣安胎,等待生產後腫脹自然消失。(匯補)
喘脹相因
先喘後腫。此肺不化氣。水流為腫。治在肺。先腫後喘者。乃脾不運化。水泛為喘。治在脾。(雜著)治肺宜清金降氣。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實脾理濕。而降氣兼之。(匯補)
肺腎相傳
脾病則肺金失養。不但肺氣孤危。且濁氣上升。喘急咳嗽者有之。必土實而後肺金清肅。以滋化源。又脾病則津液不化。不特腎精損削。且濕熱下注。足跗浮腫者有之。必土強而後腎水收攝。以歸隧道。(入門)
脈法
脈洪大者。易治。微細者。難治。又脈乍出者。死。(脈經)
治法
大法。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丹溪)
白話文:
喘脹相因是指先喘後腫,是因為肺氣不化,水氣停滯導致腫脹,需治療肺部;先腫後喘,則是脾氣不運,水氣泛溢引起喘息,需治療脾臟。治療肺部宜清金降氣,並兼行水;治療脾部宜健脾理濕,並兼降氣。
肺腎相傳是指脾臟病變會導致肺金失養,肺氣虛弱,濁氣上升,引起喘急咳嗽。需健脾以滋養肺金,使其清肅。脾臟病變還會造成津液不化,腎精損傷,濕熱下注,導致足跗浮腫。需健脾以強健脾土,使腎水收攝,歸於正道。
脈法方面,脈搏洪大者容易治療,脈搏微細者難以治療,脈搏突然消失者則凶險。
治療原則是以調中健脾為主,脾氣健壯就能升降運行,水濕自然消除,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行其所無事。隨表裡寒熱上下。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宜溫。六者之中。變化莫拘。(匯補)
治分陰陽
陽水。宜辛寒散結行氣。苦寒瀉火燥濕。陰水。宜苦溫燥脾勝濕。辛熱導氣扶陽。(入門)
治分汗滲
身有熱者。可汗。身無熱者。可利。肌膚痛者。可汗。溺赤澀者。可利。腰上腫者。可汗。腰下腫者。可利。所謂開鬼門。潔淨府。上下分消之也。(匯補)
濕熱宜清
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熱。熱亦成濕。母子相感。氣之變也。故濕熱太盛。火勢乘脾而腫者。宜清心火。降肺金。俾肝木有制。脾無賊邪之患。清濁運行。濕熱氣化。而滲道又且開通。其敗濁之氣。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濁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去矣。(丹溪)
白話文:
分治六法:
治水之法
處理水濕的方法,要依據病症的具體情況,隨着表裡寒熱、上下部位的不同,順應其趨勢加以引導。因此,宜用發汗、瀉下、滲利、清熱、燥濕、溫補等六種方法。這六種方法之中,變化無窮,不必拘泥於定式。(匯補)
治分陰陽
陽水,宜用辛寒散結、行氣,或苦寒瀉火、燥濕的藥物。陰水,宜用苦溫燥脾、勝濕,或辛熱導氣、扶陽的藥物。(入門)
治分汗滲
身體有熱者,宜用發汗的方法。身體無熱者,宜用利水的方法。皮膚疼痛者,宜用發汗的方法。小便赤澀者,宜用利水的方法。腰部以上腫脹者,宜用發汗的方法。腰部以下腫脹者,宜用利水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開鬼門,潔淨府」,上下分消的方法。(匯補)
濕熱宜清
濕氣是土氣,土氣是火氣的子氣,所以濕氣容易生熱,熱氣也容易化為濕氣。母子相感,是氣的變化規律。因此,濕熱過盛,火勢乘脾而導致腫脹者,宜用清心火、降肺金,以使肝木有制,脾不受賊邪之患。清濁運行,濕熱之氣化解,滲道也隨之開通。其敗濁之氣,清者回歸而轉化為氣、血、津液,濁者則從上而下,通過汗液和尿液逐漸排出。(丹溪)
寒濕宜溫
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藏。元陽寓焉。命門火衰。不能自制陰寒。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精化為水。故水腫有屬火衰者。外症肢體腫脹。手足並冷。飲食難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此真陽衰敗。脾肺腎俱虛。(立齋)法當暖中州。溫下焦。俾少火生氣。上蒸脾土。元陽復而陰翳消。三焦有所稟命。決瀆得宜。水道自通。(必讀)
陰虛宜補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聚水生病。故水腫有屬陰虛者。肺金不降而浮腫。其症腹大臍腫。腰痛足硬。小水短澀。咳嗽有痰。不得臥倒。面赤口渴。但飲食知味。大便反燥。此水附龍起。相火溢水故也。宜滋陰補腎。兼以保肺化氣。(準繩)
白話文:
"寒濕宜溫" 在談到濕氣和寒冷時,我們應該使用溫和的方法來對待。水在脾臟的影響下運行,實際上是由腎臟統治的。腎是水的藏庫,元陽(生命的能量)就藏在其中。如果命門(腎的熱源)的火力不足,就不能自行抵抗陰寒,調養脾臟。這樣,陰寒會使精氣轉變為水,導致水腫。因此,對於某些由火力不足引起的水腫,表現為四肢腫脹、手腳冰涼、飲食困難、大便溏瀉、呼吸冷靜的症狀,這是真正陽氣衰敗、脾、肺、腎都虛弱的現象。根據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溫暖中焦(脾胃的區域),加熱下焦(腎和膀胱的位置),讓微小的火苗產生生命,蒸騰到脾臟,使原本的陰寒消失,三焦得到適應,排泄功能正常,水路自然暢通。
"陰虛宜補" 對於腎臟,它是胃的閘門。如果閘門失靈,水會聚集形成疾病,所以有些水腫是因為陰虛造成的。肺金不夠沈降,導致浮腫,表現為腹部膨大、肚臍隆起、腰部疼痛、腳部僵硬、小便頻繁、咳嗽有痰、難以躺下,臉色紅潤、口渴、雖然對食物有味道、但大便反而乾燥。這是因為水附著在腎上,相火(腎的熱力)溢出到水中所導致的。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滋養陰液,補充腎,同時保護肺臟,使之能轉換氣息。
邪實當攻
有外觸怒氣。內傷飲食而腫者。盍肝常有餘。觸怒則益旺而傷脾。脾愈不足。傷食則不運而生濕。濕熱太盛。鬱極而發。上達於頭。下流於足。中滿於身之前後。浮腫如匏。堅實如石。寒冷如冰。坐臥不得者。最難論治。本當利便。然內而膀胱。外而陰囊。相連緊急。阻塞道路。
苦無一線之通。病何由去。必開其大便。以逐其水。隨下而隨補。則邪去而正無損。漸為調理。庶可得生。(寓意章)
滲忌太過
治濕當利小便。雖為常法。然執此一說以治虛症。往往多死。蓋脾氣虛敗。愈下愈虛。雖劫效目前。而正氣陰損。(丹溪)
白話文:
邪實當攻
若有外來邪氣入侵,或是因飲食不節而導致身體腫脹,這多半是因為肝氣過盛,外邪入侵便會助長肝氣,進而傷脾。脾氣不足,則飲食無法正常運化,進而生濕氣。濕熱過盛,鬱結於內,最終爆發,上達頭部,下流足部,身體前後皆滿,浮腫如葫蘆,堅硬如石,冰冷如冰,坐立不安,難以忍受。此症最難治療。
本應利尿排便,但膀胱與陰囊相連,阻塞不通,苦無排泄管道,疾病如何消退?必須開通大便,以排出積水。邊排泄邊補充,則邪氣排出,正氣無損,逐步調理,方能得救。(寓意章)
滲忌太過
治療濕氣應該利尿排便,這是常用的方法。然而,若執著於此,用於治療虛弱的病人,往往會導致死亡。因為脾氣虛弱,越排泄越虛弱,雖然看似有效,但卻損害了正氣和陰氣。(丹溪)
水腫禁法
水腫初起。其勢方銳。最忌甘溫助濕作滿之藥。尤戒針刺。犯之流水而死。當絕酒色。卻鹽醬。戒忿怒。以全太和。否則不治。(入門)
水腫死症
先腹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肢腫而後歸於腹者。難治。若唇黑耳焦。人中脹滿。背平肉硬。赤腫如緋。腹多青筋。陰囊無縱。五穀不化。大便滑瀉者。俱危。又面黧黑者。肝絕。掌無紋者。心絕。神闕突者。脾絕。缺盆平者。肺絕。湧泉平者。腎絕。斷絕飲食者。死。胃氣已亡也。又股間出水者。死。脾傷㿉破也。(匯補)
水腫用藥
主以四苓散。加蒼朮、木香、陳皮、厚朴、枳殼、姜皮。陽水。加黃芩、山梔、防己。陰水。加椒目、乾薑、肉桂。腫在上。加蘇葉、防風汗之。腫在下。加木通、木瓜利之。中滿。加腹皮、厚朴泄之。便溺閉。加牽牛下之。肺氣喘。加葶藶瀉之。氣下陷。升柴提之。脾虛羸弱。
白話文:
水腫初期,病情發展迅速,最忌諱用甘溫助濕的藥物,更要避免針灸,否則會加重病情導致死亡。應戒酒戒色,少吃鹽醬,避免生氣,以保持身體平衡。否則難以治癒。
水腫若先腹部脹滿,然後才蔓延到四肢,可以治療;但若先肢體腫脹,後來才集中到腹部,則難以治癒。若嘴唇發黑、耳朵焦枯、人中脹滿、背部平坦肉硬、全身紅腫如緋、腹部有許多青筋、陰囊沒有皺褶、五穀不消化、大便稀溏,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另外,面色黧黑代表肝臟衰竭,手掌無紋代表心臟衰竭,神闕突出代表脾臟衰竭,鎖骨平坦代表肺臟衰竭,湧泉平坦代表腎臟衰竭,完全不進食則代表胃氣已絕,將會死亡。此外,股間滲出水液也是不治之症,代表脾臟受傷潰破。
水腫的治療主要以四苓散為主,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加入蒼朮、木香、陳皮、厚朴、枳殼、姜皮等藥物。若為陽水,則加入黃芩、山梔、防己;若為陰水,則加入椒目、乾薑、肉桂。水腫在上半身,則加入蘇葉、防風以發汗;水腫在下半身,則加入木通、木瓜以利水;腹部脹滿,則加入腹皮、厚朴以泄氣;小便不通,則加入牽牛以導瀉;肺氣喘促,則加入葶藶以瀉肺;氣下陷,則加入柴胡以升提;脾虛乏力,則需要補脾。
加人參、白朮補之。脈實便實者。用牽牛、甘遂、大戟、芫花瀉之。脾腎兩虛者。用金匱腎氣丸救之。陽衰水冷者。朮附湯主之。陰虛水溢者。地黃湯加門冬、五味主之。血瘀成水者。椒仁丸主之。虛弱瀉利脬腫者。四君加減治之。
【附肺脹身腫】
白話文:
如果氣虛需要補氣,可以服用人參和白朮。如果脈象實而大便乾燥,可以用牽牛、甘遂、大戟、芫花來瀉火。如果脾腎虛弱,可以用金匱腎氣丸來治療。如果陽氣不足,四肢冰冷,可以用朮附湯來治療。如果陰虛導致水腫,可以用地黃湯加上門冬、五味子來治療。如果血瘀導致水腫,可以用椒仁丸來治療。如果體虛、容易腹瀉、膀胱腫脹,可以用四君子湯加減來治療。
肺主皮毛。風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脹葉舉。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亦能作腫。其症眼胞先腫。初起即喘急不臥。小腹無恙。宜清肺葶藶丸主之。
清肺葶藶丸
葶藶(隔紙炒),貝母(煨黃色),木通(各一兩),杏仁,防己(各二兩)
為末。棗肉丸。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湯下。
水腫選方
加減胃苓湯,統治水腫。隨症虛實寒熱加減用之。
白話文:
肺臟主管著皮膚和毛髮。如果風寒入侵肺部,導致肺氣無法正常宣發,就會造成肺部脹滿、氣喘吁吁,無法調節水液的流通。水液向下流入膀胱,也會導致身體腫脹。這種情況下,眼皮會先腫起來,剛開始就會出現喘不過氣、難以平躺的症狀,小腹卻沒有問題。這時應該服用清肺葶藶丸來治療。
清肺葶藶丸
藥材
- 葶藶(隔紙炒):一兩
- 貝母(煨黃色):一兩
- 木通:一兩
- 杏仁:二兩
- 防己:二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丸子,每服五十丸,用桑白皮湯送服。
水腫選方
加減胃苓湯
加減胃苓湯是治療水腫的常用方劑,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情況,可以加減藥物來調整。
註解
- 肺主皮毛: 肺臟主管著皮膚和毛髮,是人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
- 風邪入肺: 風寒入侵肺部,會導致肺氣失調,出現各種症狀。
- 肺脹葉舉: 肺部脹滿,呼吸困難,就像樹葉向上挺立一樣。
- 不得宣通: 肺氣不能正常宣發,導致水液停滯,無法正常流通。
- 通調水道: 肺臟負責調節水液的流通。
- 下輸膀胱: 水液向下流入膀胱。
- 眼胞先腫: 眼皮先腫起來,是水腫的早期徵兆。
- 喘急不臥: 呼吸急促,無法平躺。
- 小腹無恙: 小腹沒有水腫的現象。
- 清肺葶藶丸: 清熱利水、宣肺止喘的中藥方劑。
- 桑白皮湯: 清熱利水、宣肺止咳的中藥方劑。
- 加減胃苓湯: 治療水腫的常用方劑,可以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情況加減藥物來調整。
現代醫學角度
蒼朮,茯苓,大腹皮,豬苓,陳皮,澤瀉,厚朴,砂仁,桑皮
水煎。加生薑皮三分。實滯。減去白朮。虛寒。加肉桂。
金匱腎氣丸,治脾腎兩敗。水溢於外。土囚於中而成水腫。(方見濕症)
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為水腫。四肢浮。心腹堅。小便不通。
附子(炮),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厚朴(炒),獨活,白朮(炒),桂心,陳皮,吳萸(炒各一兩),澤瀉(半兩),肉豆蔻,檳榔(各半兩)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兩個中醫方劑:第一個方劑 由蒼朮、茯苓、大腹皮、豬苓、陳皮、澤瀉、厚朴、砂仁、桑皮等藥材組成,水煎服用。根據患者的症狀可以加減藥材:實滯者減去白朮,虛寒者加肉桂。
第二個方劑
是金匱腎氣丸,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導致的水腫,即水液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表現為水腫。
第三個方劑
是復元丹,也用於治療脾腎兩虛導致的水腫,但症狀更嚴重,表現為四肢浮腫、心腹堅硬、小便不通。
復元丹
的組成包括附子、南木香、茴香、川椒、厚朴、獨活、白朮、桂心、陳皮、吳萸、澤瀉、肉豆蔻、檳榔等藥材,使用炮製、煨製、炒製等方法處理後再入藥。
總之,
這段文字介紹了兩個用於治療水腫的中醫方劑,並詳細說明了其組成、用法、功效和加減方法。
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蘇湯下。
實脾散(濟生),治陰水發腫。
白朮,茯苓,木香,厚朴(姜炒),炮姜,陳皮,大腹皮,草果,木瓜(去穰),附子(炮各一兩),甘草(五錢炙)
加薑、棗。水煎。
四將軍湯,人壯病實。便閉可下者。先攻後補。
甘遂(下),大戟(下),苦葶藶(中),大黃(上)
水煎服。待大便行二三次後。用
實脾調氣丸
白話文:
製作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糊成丸子,每個丸子大小如桐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50丸,用紫蘇湯送服。
藥名
實脾散(出自《濟生方》)
主治
陰水浮腫。
藥材
- 白朮、茯苓、木香、厚朴(用薑炒)、炮薑、陳皮、大腹皮、草果、木瓜(去籽)、附子(炮製,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用法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藥名
四將軍湯
適應症
人體強壯,病邪實證,便秘可通便者。
治療原則
先攻後補。
藥材
- 甘遂(下)、大戟(下)、苦葶藶(中)、大黃(上)
用法
水煎服。待大便排出兩三次後,再服用實脾調氣丸。
白朮(上),陳皮(中),人參(中),神麯(下)
水丸。米飲送下二錢。
牽牛散,治脾濕太過。遍身浮腫。喘不得臥。腹脹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澀滯。
黑牽牛,白牽牛(各一兩半生半炒),大豆(一合),白朮(五錢),甘遂(二錢五分)
為末。米飲調下三錢。以利為度。
琥珀丸(秘方)
沉香(鎊),木香,乳香(箬上炙),沒藥(各三錢箬上炙),琥珀(一錢半研),白醜(六錢生用),黑醜(一錢六分去頭末一半生用一半用牙皂水浸),檳榔(一兩一半生一半用牙皂煎汁浸焙熟)
白話文:
白朮、陳皮、人參、神麴用來治療脾濕過度,全身浮腫,喘不過氣來,無法平躺,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大便不稀,小便排泄不順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每次三錢,以通暢為度。另外,還可用沉香、木香、乳香、沒藥、琥珀、白醜、黑醜、檳榔等藥材治療,具體配方請參考琥珀丸秘方。
上為末。牙皂水打糊為丸。每服二錢七分。砂糖湯下一服。稍行其水。即服補劑二三帖。再下琥珀丸一服。又去水後。仍復補劑二三帖。以行盡水為度。
椒仁丸,治水氣太盛。氾濫皮肉。挾血化瘀而成水腫。
椒仁,甘遂,續隨子,附子,郁李仁,黑牽牛,五靈脂,當歸,吳萸,延胡索(各五錢),芫花(一錢),石膏,蚖青(十枚),斑蝥(十個),膽礬,人言(各一錢)
白話文:
椒仁丸是一種治療水腫的中藥方劑,主要適用於水氣過盛,導致皮肉浮腫,且伴有瘀血凝滯的情況。藥方中使用椒仁、甘遂、續隨子等利水消腫藥材,以及附子、吳萸等溫陽散寒藥材,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達到利水消腫,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使用方法
首先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牙皂水調製成丸劑。每次服用兩錢七分,用砂糖湯送服。服用後稍加活動,促進水液排出。
注意事項
此方劑具有較強的藥性,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可擅自使用。
備註
- 文中所提到的藥材重量單位為「錢」,一錢約等於3.75克。
- 「補劑」指的是其他用於補氣血的藥方,具體藥方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定。
- 此方劑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上末之。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虛者人參湯下。
捷徑方,用大戟、牽牛各一兩。大棗二斤同煮。去藥食棗。又法。用田雞和黃瓜煮食亦好。
外治法,用商陸根打爛。入麝香少許。貼臍中。外以綿裹暖。引水下行。又用螻蛄劈作四塊。分上下左右烘脆。研末和入藥中。術家以此稱奇。終非正法。又法。用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為膏。作大餅。敷於臍上。使從便旋出。數日可愈。
白話文:
內服療法
- 將藥丸製成豌豆大小,每次服用一丸。虛弱者可服用人參湯後再服用藥丸。
捷徑方
- 將大戟、牽牛各一兩,大棗二斤一同煮沸。去除藥渣後食用大棗。
- 另外,用田雞和黃瓜一起煮食也有效。
外治法
- 將商陸根搗碎,加入少許麝香,貼於肚臍中央,外用棉花包裹保暖,引導水向下排泄。
- 又可以用螻蛄劈成四塊,分別置於上下左右烘烤至脆,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藥中。這種方法被術士們視為奇效,但並非正統療法。
- 另外,將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磨成膏狀,製成大餅,敷於肚臍上,使積水隨便意排出。數日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