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八 (11)
卷之八 (11)
1. 溺血
大意
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內經)是溺血未有不本於熱者。但有各藏虛實之不同耳。(匯補)
內因
或肺氣有傷。妄行之血。隨氣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經濕熱內陷之邪。乘所勝而下傳水府。或肝傷血枯。或腎虛火動。或思慮勞心。或勞力傷脾。或小腸結熱。或心胞伏暑。俱使熱乘下焦。血隨火溢。(匯補)
外候
全無疼痛。血從精竅而出。非若血淋莖痛。血隨溺竅而出也。(匯補)
治法
暴熱實火。宜甘寒清火。房勞虛損。宜滋陰補腎。此病日久中枯。非清心靜養。不可治也。(匯補)
用藥
實熱。用導赤散。加山梔、黃芩、淡竹葉、赤苓。煎成調滑石末飲之。虛熱。宜四物湯。加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煎成調發灰飲之。久不止者。膠艾四物湯。虛甚者。鹿角秋石丸。阻塞不通。加冬葵子、生蒲黃以化之。(匯補)
溺血選方
導赤散
生地,木通,甘草
膠艾湯(方見便血)
小薊飲
小薊,山梔,當歸,生地,滑石,甘草,蒲黃,通草,淡竹葉,加冬葵子
鹿角膠丸
鹿角,熟地,發灰
茅根汁為丸。鹽湯下。
白話文:
[尿血]
大意上,這是因為身體的熱氣影響到了膀胱,導致尿液中帶血。根據《內經》記載,尿血的情況通常都跟體內過熱有關,只不過不同臟器的虛實情況會有所差異。
內在原因可能是肺部受損,血液異常隨著氣流下降;或者是脾臟濕熱的邪氣,趁機影響到下腹部的機能;又或者是肝臟受損導致血枯,或是腎臟虛弱引發火氣;又或是思慮過度勞心傷脾,或是小腸熱結,或是心包有暑熱,這些情況都會讓下腹部受到熱氣影響,血液隨火氣溢出。
外部表現是完全沒有疼痛感,血液由生殖器孔道排出,這和血淋的症狀不同,血淋會伴隨尿道疼痛。
治療方法上,如果是急性的熱火,應採用甘寒的藥物來清熱降火;若是房事過度導致的虛損,應滋陰補腎。這種病如果長期下去,身體會逐漸衰弱,除非清心寡慾,安靜休養,否則無法治癒。
在藥物使用上,實熱型的可以使用導赤散,再加入山梔、黃芩、淡竹葉、赤苓,煮成後調入滑石粉服用。虛熱型的,適合使用四物湯,再加入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煮成後調入頭髮燒成的灰服用。如果長時間止不住血,可以使用膠艾四物湯。非常虛弱的人,適合使用鹿角秋石丸。如果阻塞不通,可加入冬葵子、生蒲黃來幫助排解。
選擇的治療尿血的藥方包括導赤散、膠艾湯(見便血)、小薊飲和鹿角膠丸。其中,導赤散的成分有生地、木通、甘草;小薊飲的成分有小薊、山梔、當歸、生地、滑石、甘草、蒲黃、通草、淡竹葉,再加入冬葵子;鹿角膠丸的成分有鹿角、熟地、頭髮燒成的灰,再以茅根汁製成丸狀,以鹽水送服。
2. 便濁
大意
水液混濁。皆屬於熱。(內經)故赤白濁。皆因濕熱濁氣。滲入膀胱而為病。(入門)
內因
其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丹溪)腎虛者。因思想過度。嗜欲無節。腎水虛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澀。所以成濁。(醫鑑)濕熱者。因脾胃濕熱。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渾濁。(正傳)又有思慮勞心者。房欲傷腎者。脾虛下陷者。脾移熱於腎者。下元虛冷者。濕痰流注者。有屬虛勞者。有因伏暑者。(匯補)
外候
小溺濁澀。莖中大痛。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飲。而後下便見濁者。即下消症也。(匯補)
濁分氣血
血虛而熱甚者。則為赤濁。心與小腸主之。氣虛熱微者。則為白濁。肺與大腸主之。(正傳)
濁分虛實
大約竅端結蓋者。為多火。不結蓋者。為兼濕。小水赤澀而痛。或濁帶赤色者。為小腸濕熱。小水不澀不痛。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甚者。為脾氣下陷。莖中痛癢。而發寒熱。或有結痛者。為毒邪所侵。(匯補)
濁分精溺
要知濁出精竅。淋出溺道。由敗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脾虛而下陷者。十中二三。(匯補)
脈法
兩尺洪數。為陰火不寧。左寸短小。為心虛不攝。右脈大而澀。按之無力。或微細。或沉緊而澀。皆為虛。尺脈虛浮。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匯補)
治法
赤者當清心瀉火。白者當滋陰補腎。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正傳)若屬濕痰者。宜燥中宮之濕。屬虛滑者。宜提下陷之氣。甚有色欲太過。陽虛生寒者。當壯火鎖陽。此雖僅見。亦宜審也。(匯補)
治禁
不可純用寒涼傷血。不可純用熱藥助火。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均非當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門)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氣。淡能利竅。若用澀劑。則邪無從出。反增脹悶。(匯補)
用藥
陰虛火動。主以地黃湯。去山萸。加萆薢、黃柏。心虛火動。主以清心蓮子飲。濕痰下注。主以蒼白二陳湯。濕熱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氣下陷。主以補中益氣湯。下元虛冷。主以八味地黃湯。若暑月冒熱便濁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濁】
精濁者。因敗精流於溺竅。滯而難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此心腎二經火起精溢。故敗精流出。而為白濁。虛滑者。血不及變。而為赤濁。宜滋陰藥中。如牛膝、冬葵子、萆薢。去其敗精。然後分治。挾寒者。
脈遲無力。溺色清白。挾熱者。口渴便黃。脈滑數有力。寒者。萆薢分清飲。熱者。清心蓮子飲。
便濁選方
地黃加減湯,治陰虛火動便濁。
白話文:
[便濁]
大意 當尿液呈現混濁狀態,這通常是由於體內的熱氣所致。根據內經記載,尿液出現紅色或白色的混濁,主要是因為濕熱之氣滲入膀胱,導致疾病產生。
內因 導致便濁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肥胖的人多半是因為體內濕熱,而瘦弱的人則多因腎虛。腎虛的情況,可能因為過度思考或縱慾無度,使得腎臟水分不足,膀胱火氣旺盛,小便排出時感到疼痛,進而形成便濁。濕熱的狀況,則可能是由於脾胃濕熱,中焦運化失常,濕熱之氣向下流入膀胱,造成尿液混濁。另外,還可能因為思慮過度、房事過度、脾虛、脾腎濕熱、下元虛冷、濕痰流注、虛勞或伏暑等原因導致。
外候 尿液混濁且排尿時感到疼痛,其尿液表面像油一般,光澤不定,底部則會沉澱如膏糊狀的物質。若初期先出現口渴多飲的症狀,隨後尿液才變得混濁,這就是下消症。
濁分氣血 若是血虛且熱氣旺盛,就會出現紅色的便濁,主要和心臟與小腸有關。若是氣虛且熱氣較輕,就會出現白色的便濁,主要和肺臟與大腸有關。
濁分虛實 如果排尿口有結蓋的現象,通常表示火氣較重。若沒有結蓋,則可能是濕氣較重。小便時感到疼痛且呈現紅色,通常是小腸濕熱的表現。小便時沒有疼痛感,顏色為白色,或是頻尿情況嚴重,則可能是脾氣下陷。排尿時感到疼痛且伴有寒熱,或是有結痛的情況,則可能是受到毒邪的侵害。
濁分精溺 需區分便濁和淋病,便濁通常是由於精液瘀積腐爛,而淋病則是由於濕熱之氣或脾虛下陷所致。
脈法 兩側腳踝後的脈搏跳動快速且強烈,表示陰火不穩定。左手手腕內側的脈搏短小,表示心臟虛弱無法控制。右手的脈搏大而澀,按壓無力或微細,或是沉緊且澀,這些都是虛弱的徵兆。若腳踝後的脈搏虛浮且急疾,治療困難;若腳踝後的脈搏遲緩,則較易治療。
治法 對於紅色的便濁,應清心瀉火;對於白色的便濁,應滋陰補腎,讓身體的陰陽平衡,精氣自然固守。對於濕痰導致的便濁,應消除中焦的濕氣;對於虛滑的便濁,應提升下陷的氣機;對於因性生活過度導致的便濁,應壯陽鎖陽。
治禁 治療時,不能單純使用寒涼藥物傷害血液,也不能單純使用熱藥助長火氣。應選擇清上固下的治療方式,並搭配甘淡的藥物,以幫助化氣和利竅。避免使用收澀的藥物,以免邪氣無法排出,反而加重脹悶的症狀。
用藥 對於陰虛火旺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地黃湯,去掉山茱萸,加入蘆薈、黃柏。對於心虛火旺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清心蓮子飲。對於濕痰下注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蒼白二陳湯。對於濕熱不清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四苓散。對於中氣下陷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對於下元虛冷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八味地黃湯。對於暑月冒熱導致的便濁,可以使用辰砂六一散。
【附精濁】 精濁是因為敗精流入尿道,滯留不易排出,因此排尿時會感到如刀割火灼般的疼痛,而尿液本身是清澈的。只有在排尿口偶爾會出現污物,像是瘡膿或眼屎,持續不斷地滴落,但不會和尿液混合。這是因為心臟和腎臟的火氣導致精液外溢,敗精因此流出,形成白色的便濁。若是虛滑的情況,血液無法轉換,則會形成紅色的便濁。應使用滋陰的藥物,如牛膝、冬葵子、蘆薈,去除敗精,再進行治療。對於寒性的情況,脈搏遲緩無力,尿液顏色清淡;對於熱性的情況,口渴且尿液黃色,脈搏滑數有力。對於寒性的情況,可以使用蘆薈分清飲;對於熱性的情況,可以使用清心蓮子飲。
便濁選方 地黃加減湯: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便濁。使用地黃湯,加入知母、黃柏、麥冬。 清心蓮子飲:治療心虛導致的便濁且有熱氣。使用茯苓、黃耆、石蓮子、地骨皮、麥冬、人參、遠志、菖蒲、車前、黃芩、炙草,水煎後加入辰砂服用。 蒼白二陳湯:治療濕痰下注導致的便濁。使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可加入升麻、柴胡。 加味四苓散:治療濕熱不清導致的便濁。使用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加入山梔、麥冬、木通、黃芩,水煎後服用。 加減八味丸:治療下元虛冷導致的便濁。使用桂附八味丸,去掉茯苓、澤瀉,加入菟絲、五味子。 蘆薈分清飲:使用蘆薈、菖蒲、益智、烏藥,每次服用四錢,水煎後加入少量鹽服用。 珍珠粉丸: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的白色便濁。使用真蛤粉、黃柏,水丸後用酒送服。 小菟絲丸:治療虛勞導致的遺精。使用石蓮肉、山藥、茯苓、菟絲,研磨成末後,使用山藥糊丸,用鹽酒送服。 辰砂六一散:治療暑熱導致的便濁(參考暑症方)。 水陸二仙丹:治療遺精(參考遺精方)。 補中益氣湯:治療中風(參考中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