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3)

1. 厥症

大意

世以卒然昏冒,不省人事為厥。方書以手足厥冷為厥。厥者,氣逆也。凡移熱移寒,或伏熱深而戰慄,或虛寒甚而發躁,皆謂之厥,不獨手足厥冷而已也。(匯補)

內因

人身氣血,灌注經脈,刻刻流行,綿綿不絕。凡一晝夜,當五十營於身。或外因六淫,內因七情,氣血痰食,皆能阻遏運行之機,致陰陽二氣不相接續,而厥作焉。(匯補)

外候

卒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澤。或昏冒不知,牙關緊閉。或六脈沉伏,狀若中風,而無痰聲搐搦之異。(匯補)

陽厥

陽厥者,外感六淫,初起頭疼身熱,口乾脈數。後變四肢乍冷乍涼,有似陰症。但寒不過肘膝,冷不過一時,大便閉結,目溺俱赤。此熱邪入里,氣血不得宣通,所謂陽極發厥,火極似水也。宜清涼攻下之劑,不可誤作陰症治。四逆散主之。(匯補)

陰厥

陰厥者,素有內寒,或食涼物,或中寒威,或因病後濕利,自汗變出。身寒厥冷,蜷臥不渴,面青溺白,脈沉細遲。忽然煩躁不寧,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躁,陰症似陽也。宜溫經散寒。四逆湯主之。(匯補)

熱厥

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內經)因數醉入房,濕熱下陷,酒氣慓悍,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令人發厥。宜壯水之主。亦有平人手足常熱,冬不加綿,非壯也,乃三陰交虛。急斷酒色,培養真陰,不爾成痿。酒客輩有此者,防生癰疽。(匯補)

寒厥

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內經)因多欲奪精,元陽虧損,不能充沛經絡,陽氣損衰,陰氣獨在,陽衰於下,令人手足厥冷。(入門)宜益火之原。若久病及平昔真陽虛憊,脈沉細不鼓而肢冷者,此非純寒,乃虛極也。(匯補)

煎厥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內經)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也。夏月勞役犯房,擾亂陽氣,水虧火亢,孤陽浮越,熱氣並逼,如煎如熬。故視聽俱失,乃腎膀胱並損也。宜滋腎保肺。(匯補)

薄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內經)夫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氣血順利。因恚怒動氣,載血上行,積於心胸,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迫。宜消瘀降氣。(入門)

痰厥

不因恚怒,忽然氣悶痰升,肢冷吐涎,喉中有聲,為之痰厥。脈必沉滑。宜導痰順氣。又氣實多怒之人,忽大吐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先行探吐,後用導痰。(匯補)

食厥

因飲食醉飽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食填胸中,胃氣不行,忽然厥逆。口不能言,肢不能舉。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危。宜先以姜鹽湯探吐,後以和中理氣化痰藥調之。(雜著)

氣厥

經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卒爾倒僕,手足冰冷,口無涎沫,但出冷氣,氣不相續。其脈沉弦或伏,為中氣症。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異。宜順氣和中,如烏藥順氣散、木香流氣飲之類。(許學士)

白話文:

厥症

古人將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稱為厥症。醫書中常以手腳厥冷為厥症的症狀,但厥症實際上是指氣逆。無論是外感寒熱,或是內有伏熱而戰慄,或虛寒甚而煩躁不安,都可稱為厥症,並不只限於手腳冰冷。

內因

人體氣血循行經脈,周而復始,綿延不斷,一日一夜運行五十個周天。但若外受六淫侵襲,或內因七情鬱結,以及氣血、痰飲、食積等因素,都會阻礙氣血運行,導致陰陽失調而發病。

外在症狀

患者會突然倒地,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無光澤,可能昏迷不醒,牙關緊閉,或脈象沉弱,狀似中風,但沒有痰聲、抽搐等異常現象。

陽厥

陽厥是由於外感六淫所致。初期症狀是頭痛發熱、口乾舌燥、脈搏快速,之後轉變為四肢忽冷忽熱,看似陰厥,但寒冷程度不超過肘膝,時間也不長。伴有大便秘結,眼睛和尿液都發紅。這是因為熱邪入裡,氣血運行受阻,陽氣極盛反衰,如同火極則反陰。治療應採用清熱瀉下之法,不可誤認為陰厥而治療,四逆散是主方。

陰厥

陰厥是由於體內素有寒邪,或食用寒涼之物,或受寒邪侵襲,或因疾病後體液過多,自汗不止而導致。症狀是渾身寒冷,手腳冰冷,蜷縮臥床,不感口渴,面色青白,小便清澈,脈象沉細遲緩,忽然煩躁不安,想坐在泥水中。這是陰氣極盛反衰,如同陰極則似陽。治療應採用溫經散寒之法,四逆湯是主方。

熱厥

《內經》記載,陰氣衰弱則為熱厥。多因飲酒過度、房事過頻,濕熱下注,酒氣傷腎,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精虧損,導致發病。治療應滋補腎水。也有些人手腳常熱,冬天也不需加厚衣物,這不是陽氣盛,而是三陰交虛弱。應戒酒戒色,調養陰精,否則會導致痿證,酒客易患此病,應預防癰疽。

寒厥

《內經》記載,陽氣衰弱則為寒厥。多因房事過度,精氣損耗,元陽不足,不能充養經絡,陽氣衰弱,陰氣獨盛,陽氣衰弱於下焦,導致手腳冰冷。治療應益氣溫陽。若久病或素體陽氣虛弱,脈象沉細無力,肢體冰冷者,這並非純寒證,而是虛極之證。

煎厥

《內經》記載,陽氣過度勞累,精氣耗損,積聚於夏季,會導致煎厥。陽氣是保護人體外界的屏障。夏季勞作過度或房事過度,擾亂陽氣,陰液虧損,陽氣亢盛,孤陽浮越,熱邪逼迫,如同煎熬一樣,導致視聽功能障礙,是腎和膀胱受損。治療應滋養腎陰,保護肺氣。

薄厥

《內經》記載,陽氣因大怒而導致氣血運行失調,血瘀於上,會導致薄厥。人的心氣平和,則氣血運行順暢。因憤怒而導致氣血上逆,積聚於心胸,稱為薄厥,是指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治療應消瘀散結,降逆氣。

痰厥

非因憤怒,而是突然氣悶,痰氣上逆,肢體冰冷,吐出涎液,喉中有痰聲,稱為痰厥,脈象沉而滑。治療應化痰順氣。又氣盛多怒的人,突然嘔吐而昏厥,是痰阻於上,火起於下。應先催吐,再用化痰藥。

食厥

因飲食過飽,或感風寒,或情緒鬱結,食物積滯於胸中,胃氣運行不暢,突然昏厥,不能言語,肢體不能活動,若誤作中風或中氣證治療,則十分危險。應先用生薑鹽湯催吐,再用和胃理氣、化痰的藥物治療。

氣厥

經書記載,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過度,都會導致氣逆,突然昏厥,手腳冰冷,沒有唾液,只呼出冷氣,氣息不接續,脈象沉弦或伏,屬於中氣不足。與中風(身體溫熱,有痰涎)的症狀大相逕庭。治療應順氣和中,例如烏藥順氣散、木香流氣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