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七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1)

1. 腳氣

腳氣病戒

恚怒則煩心。大語則傷肺。縱欲則傷腎。醉飽則傷脾。犯之均使病發。古稱壅疾。宜疏通氣道為先。凡甘濕補劑。及藥湯淋洗。恐邪入經絡。皆在所禁。(匯補)

治分諸症

濕多宜利濕。熱多宜清熱。上升者兼降。下陷者兼升。表症兼發散。里症兼攻下。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匯補)

用藥

腳氣俱屬濕熱。初宜辛涼發散。繼宜分利二便。與濕同治。用二術以祛濕。知、柏、芩、梔以清熱。歸、芍以調血。木瓜、檳榔以行氣。羌獨活以利關節。兼散風濕。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且消腫除濕。氣虛肥白者。用養氣。瘦人血燥者。用滋陰。若濕痰濕熱瘀血。

壅滯經絡者。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不能開結行經。但不可單用多用。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大率氣在下。用蒼朮、防風、升麻、羌活。以提其濕。衝上。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以降其熱。赤腫為血熱。用赤芍、苦參、黃芩、萆薢清之。黃白為寒濕。用乾薑、肉桂、厚朴、蒼朮溫之。

實熱便閉者。大黃、檳榔微下之。食積下注者。神麯、麥芽、蒼朮、半夏消之。脾虛滑泄。山藥、苡仁補之。至於表症宜汗。麻黃左經湯。里症宜下。澤瀉散。表裡雙解。大黃左經湯。理氣。大腹皮散。調血。薏苡仁酒。入腎欲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入心欲死。八味丸救之。

外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故治分先後。不可初起遽補。久虛反攻。以致實實虛虛。

【附濕火】

有腎火挾濕。溢於皮肉。紅腫如雲痕在足脛之間。按之熱且痛者。濕火也。甚則紅勢自足而起。漸行至股上。而入腹升心者不治。宜預防之。二妙丸。有外感瘟疫症患腳痛者。俗呼絕足傷寒。(匯補)

【附附骨疽】

環跳穴(在胯眼),及腿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氣著骨。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惟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虛弱。邪得深入。若真氣壯實。外邪焉能為害。前人用附子以溫腎。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

亦有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為冷氣所襲。寒熱伏結。多成此症。不能轉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骨者是也。若經久不消。陰極生陽。寒化為熱。則為膿潰。若被賊風所傷。患處不甚熱而灑淅惡寒。不時汗出。熨之痛少止。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設用寒涼。必成廢疾。

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堅硬如石為石疽。皮肉俱腐為緩疽。大抵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直達。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舍桂、附不可。(薛氏)

【附腳心痛】

腳心痛多屬虛勞。不可用克藥。宜大聖散補養氣血。

白話文:

腳氣病注意事項:

容易發怒會使心煩,大聲說話會傷害肺,過度性慾會傷害腎,暴飲暴食會傷害脾。這些行為都會導致疾病發生,古人稱之為「壅疾」。治療應該先疏通氣血運行。凡是甘甜滋潤的補藥,以及藥湯淋洗,都可能使邪氣進入經絡,因此都應該避免。

依據不同症狀治療:

濕氣重就應該利濕,熱氣重就應該清熱。向上行的要兼顧降下,向下陷的要兼顧升提。表症要兼顧發散,裡症要兼顧攻下。治療不可太過,也不可不及。太過會損傷脾胃,不及則疾病無法去除。

用藥原則:

腳氣病大多屬於濕熱。初期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散,接著要分利小便,將濕氣排出,與清熱同時進行。用蒼朮、白朮來去除濕氣,知母、黃柏、黃芩、梔子來清熱,當歸、芍藥來調和氣血,木瓜、檳榔來運行氣機,羌活、獨活來疏通關節,兼具祛除風濕的作用。木通、防己、牛膝則引導藥力向下,且能消腫利濕。

如果氣虛體型肥胖的人,要用補氣的藥;體型消瘦且血燥的人,要用滋陰的藥。若是因為濕痰、濕熱、瘀血等阻塞經絡,就必須使用肉桂、草烏、附子等辛溫藥才能疏通經絡,但不可單用或過量使用,必須配合黃柏等辛涼藥來調和。

一般來說,氣機在下,要用蒼朮、防風、升麻、羌活等藥物來向上提拉濕氣;氣機衝上,要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等藥物來向下導引熱氣。紅腫是血熱,要用赤芍、苦參、黃芩、萆薢等藥物來清除;黃白是寒濕,要用乾薑、肉桂、厚朴、蒼朮等藥物來溫化。

實熱便秘的人,要用大黃、檳榔稍微瀉下;因為食積而導致的瀉泄,要用神麴、麥芽、蒼朮、半夏等藥物來消除食積。脾虛滑泄的人,要用山藥、薏苡仁來補脾。

至於表症,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可用麻黃左經湯;裡症應該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可用澤瀉散;表裡都有症狀的,要用大黃左經湯來同時治療。理氣用大腹皮散,調血用薏苡仁酒。如果病入腎而危及生命,要用牛膝散加大黃來救治;如果病入心而危及生命,要用八味丸來救治。

外用方面,可將附子研磨成粉末,用唾液調和塗抹在湧泉穴,引導藥力向下。所以治療要分先後順序,不可以一開始就補益,或是在虛弱很久之後反而攻下,這樣會造成實證更加實,虛證更加虛的惡果。

關於濕火:

有腎火夾雜濕氣,溢於皮膚肌肉,導致腳脛之間出現紅腫如雲狀,按壓時會發熱疼痛,這就是濕火。嚴重時,紅腫會從腳部向上蔓延到大腿,甚至進入腹部而上達心臟,這樣就難以醫治。所以必須預先防範。可以用二妙丸。有些是因為外感瘟疫而導致腳痛,俗稱「絕足傷寒」。

關於附骨疽:

如果胯部(環跳穴)及大腿根部疼痛不已,外觀皮膚卻正常,脈象沉數滑,要提防是患上附骨疽。這是毒氣侵入骨頭所致。很多人誤以為是濕熱,等到化膿、氣血大虧時,就難以救治了。要知道鶴膝風和附骨疽,大多是腎虛的人容易罹患,因為腎氣虛弱,邪氣才能深入。如果腎氣強盛,外邪就難以入侵。前人使用附子來溫補腎陽,也能夠幫助藥力運行,散寒邪。

也有體虛的人,夏天或秋天露宿,被寒氣侵襲,導致寒熱邪氣鬱結,多會形成此症。會出現無法轉動、忽冷忽熱且無汗,按壓時疼痛會深入骨頭的狀況。如果病久不消,陰氣過盛會轉化為陽氣,寒氣也會轉化為熱,進而化膿潰爛。如果被賊風所傷,患處不很熱,但會怕冷且時常出汗,用熱敷能稍微緩解疼痛。這時必須用大防風湯或火龍膏來貼敷,如果使用寒涼藥物,必定會導致殘疾。

或者導致關節攣縮彎曲、肢體偏癱,或軟弱無力、無法站立。堅硬如石的稱作石疽,皮肉都潰爛的稱作緩疽。下肢離心臟較遠,不用肉桂、附子等溫陽藥,藥力難以到達。況且腎主骨,而臀部以下都屬於腎管轄,因此必須使用肉桂、附子。

關於腳心痛:

腳心痛大多屬於虛勞,不可用攻伐的藥物。應該用大聖散來補養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