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七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10)

1. 腳氣

大意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經文)故腳氣之疾。實水濕所為也。(發明),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匯補)

內因

由脾腎虛弱。勞碌犯房。為風寒暑濕所侵。或乳酪醇酒。飲食厚味。損傷脾胃。濕熱下注腎肝而成。(醫鑑)

外候

初起其勢甚微。惟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及兩足屈弱。轉筋掣急。或緩縱不隨。或膝臏枯槁。或足脛紅腫。其上升也。小腹不仁。心煩胸悶。痰壅氣逆。聞食即嘔。或瀉或閉。胸中忡悸。不欲見光。錯亂妄語。精神昏憒。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狀若傷寒。但初起必先足脛掀赤紅腫。

膝臏軟弱頑麻為異。平復之後。或一旬或半月。復作如故。足脛腫大。腳如蟲行。上走腰背心腹。(匯補)

病分南北

北方地高。陵居土燥。多酒面湩酪。濕從內生。南方地卑。川澤土潤。多山嵐瘴氣。邪從外感。然北方雖無卑地。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南方縱無湩酪。亦有魚腥瓜果之內濕。可見內外之濕。南北俱有。宜隨症而辨。不可以地限之也。(匯補)

病分乾溼

濕腳氣者。筋脈弛而浮腫。或生臁瘡之類。但腫重而不上升。此屬濕勝。宜利濕疏風。乾腳氣者。筋脈蜷縮。枯細不腫。因他病而發。有時上衝。此以熱勝。宜涼血清火。(匯補)

病分寒熱

感濕熱而發。必四肢俱熱。感寒濕而發。必四肢俱寒。(匯補)

人分肥瘦

肥人多濕痰生熱。瘦人多血虛有火。必先有內因。然後邪從外入。故化痰清熱。因人而施。(匯補)

病分表裡

濕熱上干三陽。則寒熱頭痛。嘔惡不食。身痛且重。濕熱流注三陰。則胸滿怔忡。遍身轉筋。二便閉澀。(入門)

脈症總辨

自汗走注。脈浮弦為風勝。無汗攣急。脈沉澀為寒勝。腫滿重著。脈濡細為濕勝。煩渴便赤。脈洪數為暑勝。膏粱之火下乘者。頑痹不仁。脈沉有力。腎肝之陰不充者。軟緩少力。脈亦空虛。(三因方)

腳氣死症

凡腳氣致上攻胸膈。嘔吐不止。喘急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熱。脈短促者死。入心則兼恍惚謬妄。眠臥不安。小腹痹脹。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入腎則腰腳皆腫。小便不通。呻吟額黑。氣衝胸滿。左尺絕者死。若見症雖危。脈未絕者。宜分虛實救之。虛者四物湯加黃柏。

以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若氣實者。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或用檳榔末三錢童便調下。如上氣喘促。初起有表邪者。疏散之。小青龍湯加檳榔。實者五子五皮飲。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薑。若已經攻泄分利。致不得眠。及上氣喘促者。屬虛。八味湯大劑冷服。

脾胃虛者。參、術補之。初起攻胃嘔逆。二陳平胃湯加木瓜。小便不通。實者五苓加木瓜。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匯補)

白話文:

腳氣

腳氣病症的成因主要源於體內濕氣的侵襲,下肢最先受到影響。因此,腳氣的發生實為水濕所致。不過,腳氣的病因也可能伴隨痰濕、內火、氣虛或血虛等不同情況。

內在原因包含脾腎虛弱,過度勞累、房事過度,以及遭受風寒暑濕侵襲。此外,食用乳酪、醇酒等肥甘厚味的食物,損傷脾胃,導致濕熱下注腎肝,也會引發腳氣。

初期症狀輕微,通常從氣衝穴隱隱作痛開始,接著出現雙足屈伸無力、抽筋、肌肉緊繃或鬆弛無力等狀況。也可能伴隨膝蓋枯萎、小腿紅腫。病情加重時,則會出現小腹麻木不仁、心煩胸悶、痰多氣逆、聞食即嘔、腹瀉或便秘、胸部悸動不安、畏光、神志錯亂、精神恍惚、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狀,類似傷寒,但初期必先出現足脛紅腫。膝蓋軟弱麻木是其特徵。症狀消退後,可能在幾天或半個月後復發,足脛腫大,感覺像蟲子在腳上爬行,疼痛感可能向上蔓延至腰背、心腹。

南北地區的腳氣病因略有不同。北方地勢較高,氣候乾燥,飲食多為酒、麵食和乳酪等,濕氣多由內生。南方地勢低窪,濕潤多雨,山嵐瘴氣較多,濕邪多由外感。但即使在北方,也可能因雨露侵襲而導致外感濕邪;南方即使不食用肥甘厚味,也可能因食用魚腥瓜果等而產生內濕。因此,無論南北,內外濕邪皆有可能導致腳氣,需根據實際病症辨證施治,不可單純以地域劃分。

腳氣可分為濕腳氣和乾腳氣。濕腳氣筋脈鬆弛浮腫,可能伴有臁瘡等,腫脹明顯但不向上蔓延,屬濕邪過盛,治療應以利濕疏風為主。乾腳氣筋脈蜷縮枯萎,不腫脹,常由其他疾病引起,有時會向上蔓延,屬熱邪過盛,治療應以涼血清火為主。

根據寒熱情況分類,濕熱型腳氣會出現四肢皆熱的症狀,寒濕型腳氣則會出現四肢皆冷的症狀。

肥胖者多痰濕生熱,瘦弱者多血虛有火,腳氣的發生必先有內在原因,然後外邪入侵,故治療應針對痰濕、血虛、內火等情況,因人而異。

濕熱上攻三陽經脈,則會出現寒熱頭痛、嘔吐、厭食、全身疼痛等症狀;濕熱下注三陰經脈,則會出現胸悶、心悸、全身抽筋、大小便閉塞等症狀。

脈象診斷:自汗、脈浮弦者為風邪盛;無汗、脈攣急者為寒邪盛;腫脹明顯、脈濡細者為濕邪盛;煩渴、尿赤、脈洪數者為暑邪盛;因飲食過度導致的膏粱厚味之火下注者,則表現為頑固麻木,脈沉有力;腎肝陰虛者,脈象軟緩無力,脈象虛弱。

腳氣危重症狀:腳氣向上侵犯胸膈,出現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抬肩、自汗淋漓、忽冷忽熱、脈搏微弱等症狀者,預後不良。若腳氣入心,則會伴隨神志恍惚、胡言亂語、睡眠不安、小腹脹滿、左寸脈忽大忽小忽有忽無等症狀,預後不良。若腳氣入腎,則會出現腰腳腫脹、小便不通、呻吟、額頭發黑、胸悶、左尺脈消失等症狀,預後不良。但即使出現危重症狀,只要脈象未絕,仍需根據虛實情況施治。虛證者,可用四物湯加黃柏,並用附子末調童便塗抹湧泉穴;實證者,可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或用檳榔末加童便服用。若出現上氣喘促,初期伴有表邪者,應先疏散表邪,可用小青龍湯加檳榔;實證者可用五子五皮飲;或用蘇葉、桑皮、前胡、杏仁、生薑等。如果已經攻洩分利,導致失眠,以及上氣喘促者,屬虛證,應服用八味湯大劑量冷服。脾胃虛弱者,可用人參、白術補益脾胃。初期出現胃部不適、嘔吐者,可用二陳平胃湯加木瓜;小便不通,實證者可用五苓散加木瓜;虛證者可用八味丸加車前子、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