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6)
1. 脅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
為末。水丸。
加味柴胡湯(良方),治傷寒少陽症脅痛。
柴胡,黃芩(各二錢),牡蠣,半夏,枳殼,甘草(各一錢)
薑、棗。水煎服。
枳殼煮散(本事),治悲怒內郁。風寒外束。肝氣受傷。兩脅骨疼。筋脈急。腰腳重。兩股筋急痠痛。漸至脊背。腰急。此方主之。
枳殼(麩炒四兩先煎),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為粗末。每服四錢。薑、棗、水同煎。空心服。
控涎丹,治痰痛。
甘遂,大戟,白芥子
香橘湯(良方),治七情氣滯。中脘不快。腹脅脹痛。
香附(炒),橘紅,半夏(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枚)
水煎。食遠服。
推氣散(濟生),治氣痛。
枳殼,桂心,薑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薑、棗。水煎。
桃仁承氣湯,治血瘀。(方見血症)
當歸龍薈丸,瀉肝火痛。
當歸,膽草,山梔,黃連,黃芩,黃柏(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
一方有青皮、柴胡。痛甚者。以薑汁吞下。
八珍湯,治虛症脅痛。(方見中風)
外治法
或用白芥子水研敷患處。或用吳茱萸研細。醋調敷。或用韭菜打爛醋拌。放在痛處。以熨斗火熨之。
白話文:
脅痛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磨成粉末,用水做成藥丸服用。
加味柴胡湯(這是個好方子),治療傷寒引起的少陽症狀,表現為脅肋疼痛。藥方組成:柴胡、黃芩各二錢,牡蠣、半夏、枳殼、甘草各一錢,加入薑、棗一起用水煎服。
枳殼煮散(這是《本事方》的方子),治療因悲傷、憤怒等情緒內鬱,加上外感風寒,導致肝氣受損,出現兩側肋骨疼痛,筋脈緊繃,腰部、腿部感覺沉重,大腿筋脈緊繃痠痛,逐漸蔓延到脊背,腰部也感到緊繃的情況。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些症狀。藥方組成:麩炒枳殼四兩(先煎),細辛、川芎、桔梗、防風各二兩,葛根一兩半,甘草一兩,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薑、棗用水煎服,空腹服用。
控涎丹,治療因痰引起的疼痛。藥方組成:甘遂、大戟、白芥子。
香橘湯(這是個好方子),治療因情緒不佳導致氣機阻滯,出現胸膈不舒暢、腹部和肋部脹痛的症狀。藥方組成:炒香附、橘紅、半夏各三錢,炙甘草一錢,生薑三片,紅棗三枚,用水煎服,飯後服用。
推氣散(這是《濟生方》的方子),治療氣滯引起的疼痛。藥方組成:枳殼、桂心、薑黃各五分,甘草三分,加入薑、棗用水煎服。
桃仁承氣湯,治療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藥方在「血症」部分)。
當歸龍薈丸,用於瀉肝火引起的疼痛。藥方組成:當歸、龍膽草、山梔、黃連、黃芩、黃柏各一兩,大黃、蘆薈、青黛各五錢,木香二錢半,麝香五分。有個方子還加了青皮、柴胡。如果疼痛劇烈,可以用薑汁送服。
八珍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脅肋疼痛(藥方在「中風」部分)。
外治法
可以用白芥子磨成粉末加水調成糊狀,敷在疼痛部位;或者用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敷在疼痛部位;或者用韭菜搗爛,用醋拌勻,放在疼痛部位,然後用熨斗隔著布熨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