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3)
1. 脹滿
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
調中湯(方見斑疹)
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為腫脹。心腹堅滿。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厚朴,獨活,白朮(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
為末。糊丸。紫蘇湯下。
導氣丸,治諸腹脹大。痞塞不通。大便虛秘。形氣病氣俱實者。
青皮(水蛭炒),莪朮(虻蟲炒),三稜(乾漆炒),檳榔(斑蝥炒),吳萸(牽牛炒),赤芍(川椒炒),菖蒲(桃仁炒),黃芩(大黃炒),厚朴(乾薑炒),山楂肉(草果炒)
以上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空心。紫蘇湯下。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薑黃,白朮,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乾生薑,砂仁(各二錢),枳實(炒),半夏(各五錢),厚朴(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百丸。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寒脹。
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
水煎。熱服。
廣朮潰堅湯(東垣),治中滿腹脹有積。
厚朴(姜炒五分),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湯泡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廣朮(煨三分),柴胡,澤瀉,陳皮,神麯(炒),青皮(各三分)
渴。加葛根四分。水煎。
保安丸,治癥結內積。上搶心痛。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鱉甲(一兩五錢)
為末。先用醋一升。煮四五合。和藥丸。空心服下。取積為度。
雞矢醴(素問),治濕熱脹滿。
羯雞矢八合。炒微焦。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取汁。五更熱飲。則雞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縐紋。又飲一次。漸縐至膝上而愈。
積塊丸
京三稜,莪朮,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薈,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
煉豬膽汁為丸。每服八分。重者一錢。五更。酒送下。
腫滿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生薑十片。蔥、蒜各七枚。萊菔子三錢。梔子五錢。搗爛作一大膏藥。貼臍腹上。外用綿絮裹暖。
又法
方士用商陸根打爛。入麝香少許。貼臍中。外以綿絮裹暖。引水下行。
又有用螻蛄搗碎服法,每稱神奇。
白話文:
[脹滿]
補中益氣湯(藥方在“中風”篇有記載)
調中湯(藥方在“斑疹”篇有記載)
復元丹(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用來治療脾腎都虛弱,導致身體腫脹,胸腹部脹滿堅硬,小便不通暢,兩眼下方出現腫脹的情況。
藥方組成:炮製過的附子二兩,煨過的南木香、炒過的茴香、炒過至出汗的川椒、厚朴、獨活、炒過的白朮、陳皮、桂心、炒過的吳茱萸各一兩,澤瀉一兩半,煨過的肉豆蔻、檳榔各半兩。
製藥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米糊做成藥丸。用紫蘇湯送服。
導氣丸,用來治療各種腹部脹大,堵塞不通,大便虛秘,身體和病邪都屬於實證的情況。
藥方組成:用炒過的水蛭炒過的青皮、用虻蟲炒過的莪朮、用乾漆炒過的三稜、用斑蝥炒過的檳榔、用牽牛子炒過的吳茱萸、用川椒炒過的赤芍、用桃仁炒過的菖蒲、用大黃炒過的黃芩、用乾薑炒過的厚朴、用草果炒過的山楂肉。
製藥方法:將以上藥材一同炒熟,去掉水蛭等藥材不用,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到七丸,空腹時用紫蘇湯送服。
中滿分消丸(出自李東垣的藥方),用來治療中焦脹滿,發熱的脹氣。
藥方組成:炒過的黃芩、炒過的黃連各五錢,薑黃、白朮、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乾生薑、砂仁各二錢,炒過的枳實、半夏各五錢,炒過的厚朴一兩,炒過的知母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製藥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
中滿分消湯(出自李東垣的藥方),用來治療寒性脹氣。
藥方組成:吳茱萸、厚朴、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不去節的麻黃、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
製藥方法:用水煎煮後,趁熱服用。
廣朮潰堅湯(出自李東垣的藥方),用來治療中焦脹滿,腹部脹氣且有積塊。
藥方組成:用薑炒過的厚朴五分,升麻、紅花、甘草、用湯泡過的吳茱萸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煨過的廣朮三分,柴胡、澤瀉、陳皮、炒過的神麯、青皮各三分。
如果口渴,可以加葛根四分。用水煎煮。
保安丸,用來治療體內癥瘕結塊,向上衝到心臟引起疼痛,或臍腹疼痛。
藥方組成:大黃三兩,附子五錢,乾薑一兩,鱉甲一兩五錢。
製藥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先用醋一升煮至剩下四五合,加入藥粉做成藥丸。空腹服用,直至消除積塊為止。
雞矢醴(出自《素問》),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脹滿。
藥方組成:將公雞的糞便(約八合)炒至微焦,沒有灰燼。用兩碗好酒煎煮至剩下一碗半,過濾取汁。在五更時趁熱飲用,等到雞叫到辰時(早上七點到九點)或巳時(早上九點到十一點),會排泄兩三次黑水。第二天腿部會出現皺紋,再喝一次,皺紋會逐漸延伸到膝蓋以上,病就好轉。
積塊丸
藥方組成:京三稜、莪朮、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各八分,冰片五分,蘆薈、天竺黃、阿魏、全蠍各四錢。
製藥方法:用豬膽汁煉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八分,病情嚴重者服用一錢。在五更時用酒送服。
腫滿外治法
藥方組成: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生薑十片,蔥、蒜各七枚,萊菔子三錢,梔子五錢。搗爛做成一大塊膏藥,貼在肚臍腹部,外用棉絮包裹保暖。
另一種外敷法
用商陸根搗爛,加入少量麝香,貼在肚臍中,外用棉絮包裹保暖,以引導體內的水向下排出。
還有一種方法,將螻蛄搗碎後服用,據說效果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