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5)

1. 腹痛

【附腹中窄狹】

腹屬坤土。位居中央。升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情志不藥。濕熱交旺。腹中自覺窄狹。神昏性躁。飲食減少。乃濕熱痰火橫格中州。以致升降失常者。比比然也。(匯補)

肥人多濕痰。宜二陳湯加蒼朮、香附。瘦人多濕火。宜二陳湯加黃連、蒼朮。虛人氣血虛弱。宜六君子湯加芎、歸。

【附小腹痛】

小腹為至陰之位。厥陰所屬。有沉寒下虛。有積熱內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勞損傷。俾中上二焦清純之氣。下陷於至極之地。郁久不舒。痛連陰器。久則元氣愈虛。不能歸複本位。所以痛無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補。總宜調和血氣為主。(匯補)

氣滯用四磨湯。血瘀用手拈散。寒鬱以二陳湯。加乾薑、吳萸、蒼朮、厚朴。熱鬱以四逆散。加黃連、山梔、香附、黃芩。沉寒以理中湯。加附子、肉桂、吳茱、茴香。氣陷以二陳湯。加升麻、柴胡、乾薑、當歸。若醉飽行房。小腹脹痛。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甘草之類。

腹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腹痛諸症。(方見痰症)

大承氣湯,治實滿腹痛。(方見發熱)

理中湯,治虛寒腹痛。(方見中寒)

建中湯,治腹痛喜按。(方見血症)

六君子湯,治腹痛泄利。(方見中風)

四逆散,治熱鬱腹痛。

柴胡,枳殼,芍藥(等分),甘草(減半),

水煎服。

順氣散,治氣鬱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檳榔(下),青皮(中),陳皮(中),厚朴(中),蒼朮(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

生薑。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積腹痛。以寬氣為主。

即平胃散加乾葛、香附、木香、檳榔。

加味枳朮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作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症。

白朮(三兩土炒),枳實(麩炒),蒼朮(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麯(炒黃),半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煅七錢),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乾生薑(各五錢),陳皮,香附,栝簍仁,厚朴(姜炒),檳榔(各二錢),木香,甘草(各二錢),吞酸。加吳萸。

(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虛者。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末。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清飲下。

白話文:

【腹部感到狹窄】

腹部在五行中屬於土,位置居於身體中央,它負責將心肺的陽氣上升,並將腎肝的陰氣下降。如果情緒不佳,沒有用藥物治療,導致體內濕氣和熱氣交織旺盛,就會感覺腹部窄小,甚至出現精神昏沉、容易煩躁、食慾下降等情況。這是因為濕熱痰火阻礙了中焦(脾胃)的正常運作,導致身體氣機升降失常,這種情況很常見。

肥胖的人通常體內濕氣和痰液較多,適合使用二陳湯加上蒼朮、香附來治療。瘦弱的人則多為濕熱體質,適合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蒼朮。體虛的人是因為氣血不足,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

【小腹疼痛】

小腹是身體陰氣最重的地方,屬於肝經所管轄。小腹痛可能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虛弱,或是體內積熱鬱結,也可能是因為過度憤怒或性生活過度導致。這些因素會使上中二焦清純的氣下陷到最下方的小腹,鬱結久了無法疏散,導致疼痛連到陰部。時間久了,元氣會越來越虛弱,無法回到正常位置,所以疼痛不會停止。肝臟負責疏通氣機,不適合用峻補的方式治療,主要應該以調和氣血為主。

如果是氣滯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四磨湯;血瘀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手拈散;寒氣鬱結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乾薑、吳茱萸、蒼朮、厚朴;熱氣鬱結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四逆散加上黃連、山梔子、香附、黃芩;寒氣沉積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附子、肉桂、吳茱萸、茴香;氣虛下陷造成的疼痛,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升麻、柴胡、乾薑、當歸。如果是在酒醉或吃飽後進行性行為導致小腹脹痛,可以使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茱萸、甘草等藥材。

腹痛選方

  • 二陳湯: 治療各種腹痛。(藥方見痰症部分)
  • 大承氣湯: 治療腹部脹滿、疼痛。(藥方見發熱部分)
  • 理中湯: 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痛。(藥方見中寒部分)
  • 建中湯: 治療喜歡按壓的腹痛。(藥方見血症部分)
  • 六君子湯: 治療腹痛伴隨腹瀉。(藥方見中風部分)
  • 四逆散: 治療熱鬱引起的腹痛。
  • 藥材:柴胡、枳殼、芍藥(等量),甘草(減半)。
  • 用法:水煎服。
  • 順氣散: 治療氣滯引起的腹痛。
  • 藥材:香附(多用)、木香(少用)、檳榔(少用)、青皮(中用)、陳皮(中用)、厚朴(中用)、蒼朮(多用)、枳殼(中用)、砂仁(多用)、甘草(少用)、生薑。
  • 用法:水煎服。
  • 加味平胃散: 治療飲酒積滯引起的腹痛,主要作用是寬暢氣機。
  • 藥材:平胃散加上葛根、香附、木香、檳榔。
  • 加味枳朮丸(正傳): 治療痰飲、食積、酒積、茶積、肉積等在胃脘引起的疼痛,以及胸悶腹脹、噁心、嘈雜、打嗝、吞酸、嘔吐、脾疼等症狀。
  • 藥材:白朮(炒土)、枳實(麩炒)、蒼朮(米汁浸泡後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麯(炒黃)、半夏、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煅燒)、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乾生薑、陳皮、香附、栝樓仁、厚朴(薑炒)、檳榔、木香、甘草。
  • 加味:吞酸加吳茱萸。
  •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粉,用青荷葉泡水浸泡晚粳米,再將米磨成粉做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久病體虛者,可加人參、扁豆、石蓮肉;經常吐清水者,可加滑石、牡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