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心痛

死症

有心痛者。卒然大痛。如有刀割。汗出不休。舌強難言。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醫統)

心痛分辨

心痛在岐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胃脘痛在心之下。(準繩)

脈法

心痛者。脈必急。痛甚者。脈必伏。又熱則數。痰則滑。瘀則澀。虛則濡。外寒則緊。內寒則遲。沉細者生。弦長者死。

大凡痛甚者。脈必伏。且有厥冷昏悶自汗寒熱之症。切不可疑為虛寒。即投溫補。宜究病因而施治。方為無失。

治法

久病無寒。新病無熱。初病宜溫宜散。久痛宜補宜和。(機要)

治分寒熱

外因寒氣鬱遏元陽。初宜溫散。久則寒鬱成熱。治宜清解。內因鬱氣者。始終是熱。只宜苦寒瀉火。辛熱行氣為嚮導也。(入門)

治分虛實

心痛滿悶拒按便閉者。宜利。痛隨利減。所謂通則不痛也,如病後羸弱。食少體虛。因勞忍飢而發。手按痛緩者。治宜溫補。然喜按屬虛。拒按屬實。乃論其常耳。往往有陰寒凝結。亦令脹悶難按。必當溫散。無任寒涼。(匯補)

急救法

凡心腹痛。倉卒無藥。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溫和飲之。探吐。若痛攻走腰背。欲嘔諸藥不效者。二陳加蒼朮、川芎、山梔探吐之。或用明礬三錢為末。以生熟水調服。探吐痰涎。亦愈。(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痰加枳實、南星。食加山楂、麥芽。熱加黃連、山梔。寒加乾薑、厚朴。氣加烏藥、木香、香附。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蟲加檳榔、楝根。疰加沉香、木香。虛加乾薑、炒鹽。飲加豬苓、燈心。便閉久結。加玄明粉。古方治九種心痛。痰用導痰湯。食用保和丸。

熱用清中湯。寒用溫胃湯。氣用調氣湯。血用手拈散。悸用妙香散。蟲用萬應丸。疰用蘇合香丸。屬虛者。加味歸脾湯。認證投之。無不捷效。

【附胃脘痛】

內因,胃之上口曰賁門。與心相連。故胃脘當心而痛。亦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妨礙道路而為痛耳。(正傳)

外候

或滿或脹。或嘔或吐。或噎氣。或吞酸。或不能食。或大便難。或瀉痢不止。或面浮面黃。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必讀)

治法

大率氣食居多。不可驟用補劑。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醫鑑)若曾服攻擊之品。愈後復發。屢發屢攻。漸至脈來浮大空虛者。又當培補。蓋脾得補而氣自運。痛自緩。此虛實之分也。(匯補)

用藥,用藥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滿痛者。用大柴胡湯攻下之。余參心痛用藥。如克伐過多而痛者。宜六君子湯加木香。(匯補)

【附胸痛】

胸中引脅下空痛者。肝虛也。引小腹病痛者。腎虛也。引背膊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脅肋髀外皆痛者。膽木實也。有痰結者。有停飲者。有血瘀者。有氣滯者。此皆實症也。惟作勞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勞頻發。此為脾肺俱虛。宜培補元氣。若夫怯弱咳嗽。引痛胸中雲門中府者。須防肺癰之患。(匯補)

白話文:

死症

如果有人心痛,突然劇烈疼痛,像刀割一樣,冷汗直流,舌頭僵硬難以說話,手腳青紫到關節處,早上發作到晚上就會死亡,晚上發作到早上就會死亡。

心痛分辨

心痛的位置在胸骨下陷的地方,而胸痛則是整個胸部都感到疼痛。胃脘痛則是在心臟的下方。

脈象

心痛的人,脈搏一定會很急促。疼痛劇烈時,脈搏會變得難以觸摸。如果身體發熱,脈搏會變快;有痰,脈搏會變得滑利;有瘀血,脈搏會變得澀滯;身體虛弱,脈搏會變得柔軟無力;外感寒氣,脈搏會變得緊繃;體內寒冷,脈搏會變得遲緩。脈搏沉細的人,情況尚可;脈搏弦長的人,情況危急。

一般來說,疼痛劇烈時,脈搏一定會變得難以觸摸,而且會有手腳冰冷、昏迷、自汗、忽冷忽熱等症狀。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虛寒而使用溫補藥物。應該要找出病因,對症下藥,才不會出錯。

治療原則

久病的人通常不會是寒症,新病的人通常不會是熱症。剛開始發病時,適合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散;久痛則適合用補益和調和的藥物。

治療分寒熱

外在因素導致寒氣鬱結,阻礙陽氣,剛開始要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散。如果時間久了,寒氣會鬱結而轉化為熱,此時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內在因素導致氣機鬱結,則始終是熱症,只能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再用辛熱的藥物來疏通氣機。

治療分虛實

如果心痛同時感到胸悶、按壓時疼痛加劇、大便不通暢,應該用通利的方法,疼痛會隨著排便減少,這就是所謂的「通則不痛」。如果生病後身體虛弱、食慾不振、體力不足,因為勞累或飢餓而發病,按壓時疼痛會減緩,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總之,喜愛按壓通常屬於虛症,拒絕按壓通常屬於實症。這是一般情況,但有時候陰寒凝結也會導致胸悶、按壓時疼痛加劇,此時必須用溫熱的藥物來發散,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

急救方法

如果突然發生心腹疼痛,又沒有藥物可以使用,可以緊急將鹽放在刀頭上燒紅,然後放入水中,用溫水喝下,催吐。如果疼痛轉移到腰背,想吐,用很多藥都無效,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川芎、山梔來催吐。也可以用明礬三錢磨成粉,用生水和熟水調勻喝下,催吐痰涎,也能有效。

用藥

主要用二陳湯。有痰加枳實、南星;有食積加山楂、麥芽;發熱加黃連、山梔;寒冷加乾薑、厚朴;氣滯加烏藥、木香、香附;有瘀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有蟲加檳榔、楝根;屬於疰病加沉香、木香;虛弱加乾薑、炒鹽;有水飲加豬苓、燈心;大便閉結很久加玄明粉。古代治療九種心痛的方子:痰用導痰湯,食積用保和丸,熱用清中湯,寒用溫胃湯,氣滯用調氣湯,血瘀用手拈散,心悸用妙香散,蟲病用萬應丸,疰病用蘇合香丸。屬於虛弱的,加味歸脾湯。根據辨證用藥,就能迅速見效。

【附:胃脘痛】

內在因素方面,胃的上口稱為賁門,與心臟相連,所以胃脘部位在心臟下方,也會疼痛。胃脘痛通常是因為痰、食積、或氣滯在中焦,或情緒、氣候等因素影響內在,導致清陽不能上升,濁陰不能下降,阻礙氣機而產生疼痛。

外在症狀

可能會有腹脹、腹滿、噁心、嘔吐、打嗝、吞酸、食慾不振、大便困難、腹瀉不止、面色浮腫或發黃等症狀。胃脘痛通常與外邪夾雜出現。

治療原則

大多數情況是因為氣滯或食積,不要馬上用補藥,因為補藥會使氣更不通暢,疼痛反而加劇。如果曾經使用過攻下的藥物,痊癒後又復發,而且屢發屢攻,導致脈搏變得浮大空虛,此時應該用補藥來調理。因為脾得到補益,氣機就會自行運轉,疼痛自然會緩解。這就是虛實之分。

用藥

用藥與心痛相似,但是如果有食積引起的腹脹疼痛,可以用大柴胡湯攻下。其他可以參考心痛的用藥。如果攻伐太過導致疼痛,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

【附:胸痛】

胸部疼痛連帶到脅下空痛,是肝虛。連帶到小腹疼痛,是腎虛。連帶到背部、肩膀、手臂內側都痛,是心火旺盛。連帶到脅肋、大腿外側都痛,是膽氣實熱。胸痛可能因為有痰結、停飲、瘀血、氣滯等原因,這些都屬於實證。如果是勞累的人,胸痛連帶到背部,食慾不振、倦怠乏力,勞累時容易發作,這是脾肺都虛弱,應該補養元氣。如果身體虛弱,咳嗽、胸痛牽引到雲門、中府穴,要小心可能是肺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