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25)
卷之五 (25)
1. 癇病
硃砂為衣。
當歸龍薈丸(錢氏)
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蘆薈,青黛,木香,麝香
共研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
白話文:
用硃砂做外衣包裹。
當歸龍薈丸(出自錢氏)
藥材成分包含:當歸、龍膽草、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蘆薈、青黛、木香、麝香。
將以上藥材全部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大小像小豆一樣。每次服用二三十顆,用生薑湯送服。
2. 驚悸怔仲
大意
大率驚悸屬痰與火。怔忡屬血虛有火。(丹溪)
內因
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失守。神去則舍空。舍空則鬱而停痰。痰居心位。此驚悸之所以肇端也。(匯補)
外候
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正傳)
肝膽心虛
或因怒傷肝。或因驚入膽。母令子虛。而心血為之不足。或富貴汲汲。貧賤慼慼。憂思過度。或遇事煩冗。則心君亦為之不寧。皆致驚悸怔忡之症。其脈弦者是也。(匯補)
郁痰
或耳聞大聲。目見異物。遇險臨危。觸事喪志。大驚大恐。心為之忤。以致心虛停痰。使人有惕惕之狀。甚則心跳欲厥。其脈滑者是也。(匯補)
停飲
有停飲水氣乘心者。則胸中漉漉有聲。虛氣流動。水既上乘。心火惡之。故築築跳動。使人有怏怏之狀。其脈偏弦。(匯補)
氣虛
有陽氣內虛。心下空豁。狀若驚悸。右脈大而無力者是也。(匯補)
血虛
有陰氣內虛。虛火妄動。心悸體瘦。五心煩熱。面赤唇燥。左脈微弱。或虛大無力者是也。(匯補)
痰結
有膏粱厚味。積成痰飲。口不作干。肌膚潤澤如故。忽然驚惕而作悸。其脈弦滑有力者是也。(匯補)
氣鬱
有鬱悒之人。氣鬱生涎。涎與氣搏。心神不寧。脈必沉結或弦者是也。(匯補)
陰火
有陰火上衝。頭暈眼花。耳鳴齒落。或腹中作聲。怔忡不已者。宜滋陰抑火。加養心之劑。久服不愈。為無根失守之火。脈必空豁。宜溫補方愈。(匯補)
脈法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驚者其脈止而復來。其人目睛不轉。不能呼氣。(必讀)
治法
痰則豁痰定驚。飲則逐水蠲飲。血虛者。調養心血。氣虛者。和平心氣。痰結者。降下之。氣鬱者。舒暢之。陰火上炎者。治其腎而心悸自已。若外物卒驚。宜行鎮重。又驚者平之。所謂平者。平昔所見所聞。使之習熟。自然不驚也。(匯補)
用藥
主以安神丸。心虛甚者。加茯神、人參。神不寧者。加柏子、棗仁、遠志。痰。加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
水飲。宜用小半夏茯苓湯。氣虛。用參、耆。血虛。用四物。腎虛。用地黃湯。陽虛。用八味丸。痰結。用溫膽湯。或滾痰丸。氣鬱。用四七湯
【附卑惵】
有胸中痞塞。不欲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居暗室。或倚門見人。即驚避無地。似失志狀。此為卑惵之病。由心血不足者。人參養榮湯。脾胃不和者。六君子湯。加益智、遠志治之。
【附失志】
有所求不遂。或過縱自悔。噓嗟夜語。若有所失。宜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為丸。辰砂為衣。日進三次。
白話文:
驚悸怔忡
總體而言,驚悸大多由痰火引起,怔忡則多因血虛夾有火邪造成。(丹溪)
內在原因
人體以心為主,心的營養來源是血液。心血不足,神氣便無法固守,神氣離散,心神失守,心神空虛,則會導致氣血瘀滯,形成痰濁。痰濁停積於心臟部位,這是驚悸發生的根本原因。(匯補)
外在表現
驚悸是指突然感到驚恐,心中不安,好像受驚嚇一樣,這種不安感有時出現,有時消失。怔忡是指心中持續不安,動搖不定,這種不安感隨時都會出現。(正傳)
肝膽心虛
可能是由於怒氣傷肝,或驚嚇傷膽,母臟受損導致子臟虛弱,從而引起心血不足。或是因追求富貴而汲汲營營,或因貧賤而憂愁悲戚,總之,過度的憂思或繁瑣的事務,都會使心神不安,導致驚悸怔忡,其脈象表現為弦脈。(匯補)
痰濁鬱結
可能是因聽到巨響,看到異物,遇到危險,遭遇挫折,受到重大驚嚇,導致心神受損,從而心虛停痰,讓人感到心神不安,嚴重時心跳過速,甚至昏厥,其脈象表現為滑脈。(匯補)
水飲停滯
若體內有水飲停滯,上犯於心,則胸中會有漉漉的聲音,氣血運行不暢,水飲上逆,心火反感,就會引起心跳加快,讓人感到心煩意亂,其脈象表現為弦脈偏盛。(匯補)
氣虛
陽氣不足,心下空虛,表現出類似驚悸的症狀,右脈搏動有力不足。(匯補)
血虛
陰氣不足,虛火妄動,出現心悸、消瘦、五心煩熱、面紅唇乾、左脈微弱或虛大無力等症狀。(匯補)
痰濁凝聚
嗜食肥甘厚味,導致痰飲積聚,雖然口不乾燥,肌膚潤澤如常,但卻突然出現驚悸,其脈象表現為弦滑有力。(匯補)
氣鬱
性格憂鬱的人,容易氣鬱化痰,痰濁與氣機搏結,導致心神不安,脈象表現為沉滯或弦緊。(匯補)
陰虛火旺
陰虛火旺上擾,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牙齒鬆動、腹中鳴響、怔忡不止等症狀,應滋陰降火,養護心臟,若久治不愈,可能是腎虛導致的虛火,則需溫補腎陽,才能痊癒,其脈象表現為脈虛空。(匯補)
脈象
寸口脈搏動而微弱,脈動為驚,脈弱為悸。驚悸者,脈搏會停止片刻後又重新出現,患者眼珠不能轉動,不能呼氣。(必讀)
治療方法
痰濁則需豁痰定驚;水飲則需利水消腫;血虛則需滋養心血;氣虛則需調理心氣;痰濁凝聚則需使其下降;氣鬱則需使其舒暢;陰虛火旺則需滋補腎陰,心悸自然會好轉。若是因外物驚嚇而引起的,則需鎮靜安神。所謂「平」,就是讓患者熟悉所見所聞,使其不再驚恐。(匯補)
用藥
主要使用安神丸,心虛嚴重者可加茯神、人參;神志不安者可加柏子仁、棗仁、遠志;痰濁者可加貝母、南星、半夏、石菖蒲,或用吐法;
水飲者,宜用小半夏湯;氣虛者,用人參、黃耆;血虛者,用四物湯;腎虛者,用地黃湯;陽虛者,用八味丸;痰濁凝聚者,用溫膽湯或滾痰丸;氣鬱者,用四七湯。
【附:卑怯】
胸中痞塞,不思飲食,心中總感覺不舒服,喜歡待在黑暗的房間,見到人就害怕躲避,行為舉止像失去了志向一樣,這就是卑怯之症。心血不足者,用人參養榮湯;脾胃不和者,用六君子湯,再加益智仁、遠志治療。
【附:失志】
有所追求而不得志,或過度放縱自己而後悔,唉聲嘆氣,夜裡說話,好像失去了什麼東西一樣,宜用溫膽湯,加人參、柏子仁製成丸劑,用辰砂做藥衣,每日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