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19)
卷之五 (19)
1. 嘈雜
大意
嘈雜者。痰因火動。乃噎膈反胃之漸也。(丹溪)
病因恣食無節。蓄積痰飲。滯於中宮。故為嘈雜。此嘈雜之屬於痰也。若夫大病後。每於夜分。心嘈如飢。殊難容忍。此陰虛血少。或陽氣下陷。陰火沸騰。此嘈雜之屬於氣血虛而有火也。(匯補)
外候
嘈雜者。似飢非飢。似痛非痛。有若熱辣不寧之狀。(醫鑑)若五更嘈者。思慮傷血。(丹溪)
脈法
右寸關緊而滑。痰火內郁。兩寸弦滑。胸有留飲。右關弦急。木乘土位。欲作反胃噎隔。若終歲嘈者。其壽必夭。以嘆萬物者火也。(匯補)
治法
治宜開鬱行氣。兼以清痰降火。(繩墨)血分稍虧者。宜補接真陰。不可純用辛香燥熱之劑。
治各有別
有痰因火動者。脈滑而數。治痰為先。治火次之。有食鬱作熱者。脈數而大。治火為先。開導次之。有因濕痰者。脈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氣鬱者。脈沉而澀。宜開鬱。(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黃連、山梔、蒼朮、枳殼。久而不愈。屬血虛脾弱。用當歸、山藥、茯苓、陳皮、甘草、黃連、生地、貝母、桔梗。平調自愈。
【附噯氣】
病因積滯蘊蓄。沖逆於上。故噯發大聲。(繩墨)食罷噯出腐氣者實也。不因飲食而常噯者虛也。(入門)
嘈雜選方
二陳湯,加姜炒黃連、山梔、半夏。治痰症嘈雜。(方見痰症)
三補丸,合二陳湯。加香附、撫芎。(方見火症)
越鞠丸,加枳殼、桔梗、黃連。(方見鬱症)
枳朮丸,加二陳湯、神麯、山楂、麥芽。(方見傷食)
逍遙散,治肝腎火鬱嘈雜。(方見火症)
歸脾湯,治思慮血虧嘈雜。(方見中風)
白話文:
【大意】
所謂的嘈雜,是因為火氣引動了痰液,這是逐漸形成噎膈反胃的徵兆。(丹溪)
病因可能是由於飲食無度,導致體內積聚過多的痰飲,滯留在脾胃之間,所以會產生嘈雜感。這就是由痰引起的嘈雜。另外,大病初癒後,如果在夜晚時常感覺心煩如飢餓,難以忍受,這可能是因為陰虛血少,或是陽氣下陷,導致陰火沸騰。這就是由氣血虛和火氣引起的嘈雜。(匯補)
【外候】
嘈雜的感覺,就像飢餓但又不是真的飢餓,像疼痛但又不是真正的疼痛,有一種熱辣辣的不適感。(醫鑑)如果在清晨五更時感到嘈雜,可能是因爲思慮過度傷害了血液。(丹溪)
【脈法】
右手寸關部位的脈象緊且滑,表示體內痰火內鬱。兩寸部位的脈象弦滑,表示胸中有積存的飲水。右手關部位的脈象弦急,表示肝氣侵犯脾臟,可能會出現反胃噎膈的症狀。如果一年四季都有嘈雜感,壽命可能會比較短,因為這種情況通常與火氣旺盛有關。(匯補)
【治法】
治療應以開鬱行氣為主,同時清痰降火。(繩墨)如果血液稍微虧損,應該補充真陰,不能單純使用辛香燥熱的藥物。
【治各有別】
如果是火氣引動痰液,脈象滑而數,應先治痰,再治火。如果是飲食過量導致熱氣,脈象數而大,應先治火,再開導消化。如果是因為濕痰,脈象沉而滑,應豁痰。如果是因為氣鬱,脈象沉而澀,應開鬱。(匯補)
【用藥】
主要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山梔、蒼朮、枳殼。如果長期治療無效,可能是血虛脾弱,可以使用當歸、山藥、茯苓、陳皮、甘草、黃連、生地、貝母、桔梗等藥物,一般都能自行康復。
【附噯氣】
噯氣的原因是積食在體內積聚,向上沖擊,所以會發出大的聲音。(繩墨)吃完飯後噯出腐臭氣味的是實症。如果不是因為飲食,但經常噯氣的是虛症。(入門)
【嘈雜選方】
二陳湯,加上姜炒黃連、山梔、半夏。用於治療由痰引起的嘈雜。(方見痰症)
三補丸,合併二陳湯,加上香附、撫芎。(方見火症)
越鞠丸,加上枳殼、桔梗、黃連。(方見鬱症)
枳朮丸,加上二陳湯、神麯、山楂、麥芽。(方見傷食)
逍遙散,用於治療肝腎火鬱引起的嘈雜。(方見火症)
歸脾湯,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導致血虧的嘈雜。(方見中風)
2. 噁心
大意
一見飲食。便發畏惡。謂之噁心。
內因
噁心非心經病。由胃口有虛有熱有痰也。(丹溪)
外候
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下欲吐不吐。兀兀不寧。如畏舟車之狀。(戴氏)
噁心分辨
胃有寒氣噁心者。嘔清水。不渴脈遲。胃有痰火噁心者。嘔酸水。煩渴脈洪。(指掌)
治法
治宜開胃理氣。挾寒溫散。挾熱清降。挾痰開導。挾虛調補。(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黃連、山梔、竹茹、藿香等。傷食。加山楂、麥芽。挾氣。加桔梗、枳殼。胃弱主以六君子湯。胃寒主以理中湯。
噁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方見中風),溫膽湯(方見驚悸怔忡),歸脾湯(方見中風)
白話文:
【噁心】
大意 一看到食物就產生害怕和厭惡的感覺,這就是噁心。
內在原因 噁心並不是心臟的疾病,而是因為胃部可能有虛弱、過熱或痰多的情況。(丹溪)
外在表現 噁心時,沒有聲音也沒有嘔出物,只是覺得心裡想吐卻又吐不出來,讓人感到極度不安,就像坐船或車子時的暈眩感。(戴氏)
噁心的區分 如果噁心是由於胃中有寒氣,會嘔出清水,且不會口渴,脈搏跳動較慢;如果噁心是由於胃中有痰火,會嘔出酸水,且會感到煩躁口渴,脈搏跳動較快。(指掌)
治療方式 治療應著重在開胃理氣,對於有寒氣的應溫暖散寒,有熱氣的應清熱降火,有痰的應開導排痰,有虛弱的應調養補充。(匯補)
藥物使用 主要使用二陳湯,加上黃連、山梔、竹茹、藿香等藥物。若是由於飲食過量,可再加入山楂、麥芽。若是因為氣滯,可再加入桔梗、枳殼。若胃弱,主要使用六君子湯。若胃寒,主要使用理中湯。
選用處方 二陳湯(詳細內容見痰症),六君子湯(詳細內容見中風),溫膽湯(詳細內容見驚悸怔忡),歸脾湯(詳細內容見中風)。
3. 消渴
大意
二陽結。謂之消渴。(內經)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入門)
內因
水之本在腎。末在肺。(內經)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熱太過。或以甘肥爆炙適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濟其私。於是火炎上熏。津液乾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飢。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隨即溺下。稠濁如膏。(醫鑑)
三消移熱
上消於心。移熱於肺。中消於脾。移熱於胃。下消於腎。移熱於膀胱。傳染既久。腸胃合消。五臟乾燥。(辨疑)故上輕中重下危。(入門)
三消傳變
凡消病火炎日久。氣血凝滯。能食者。末傳腦疽背癰。不能食者。末傳噎膈鼓脹。皆不治之症也。(總錄)
死症
上消心火亢極。肺金受囚。飲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飢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泄。如油如脂者死。
脈法
胃脈浮數者消穀。肺脈滑數者消渴。大率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宜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玉機)
血分氣分
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過食香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利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內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亡津。或餘熱在肺。口乾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入門)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臟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又五臟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朮散為收功神藥也。(匯補)
治無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復起也。
用藥
上消初起。人參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朮散。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朮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
其他如繰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藥也。不可不審。
消渴選方
人參竹葉湯,治上消屬實者。
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梔子,黃連,黃芩
麥冬飲子,治上消屬虛者。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乾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
白話文:
消渴
消渴是指陽氣聚集的病症。(《內經》)所謂的“二陽”,指的是手陽明大腸經(主管津液)和足陽明胃經(主管血氣)。津液和血氣不足,就會導致消渴。(《入門》)
內因
水的根本在於腎臟,而最終的表現則在肺臟。(《內經》)如果腎臟的精氣充足,就不會有口渴的症狀。有些人沉溺於酒色,過度辛辣燥熱,或者嗜食肥甘厚味、炙烤辛辣的食物,甚至服用丹砂、玉石等毒物,這些都會導致體內火氣上炎,津液枯竭,最終發病。
外在症狀
上消(心):口渴,飲水多,食慾少,大便正常,小便量多且頻。中消(脾):口渴、飢餓,能吃但消瘦,小便赤紅,大便秘結。下消(腎):精氣枯竭,髓液不足,飲水後馬上排出,小便混濁黏稠如膏。(《醫鑑》)
三消的熱邪傳變
上消的熱邪會從心臟傳到肺臟;中消的熱邪會從脾臟傳到胃部;下消的熱邪會從腎臟傳到膀胱。若病程拖延,則腸胃也會受損,五臟都將乾燥。(《辨疑》)因此,上消較輕,中消較重,下消則最危險。(《入門》)
三消的病程變化
消渴病的火邪久延不愈,氣血就會凝滯。如果還能進食,可能會發展成腦疽、背癰等疾病;如果不能進食,則可能發展成噎膈、鼓脹等不治之症。(《總錄》)
危重症狀
上消:心火極盛,肺金受損,飲水多,排尿也多,則預示死亡。中消:胃陽過盛,脾陰虧損,腹瀉且厥冷,吃完東西很快又感到飢餓,則預示死亡。下消:腎陰枯竭,邪火煎熬,精液和尿液頻繁排出,且如油脂般黏稠,則預示死亡。
脈象
胃脈浮數者,表示能消化食物;肺脈滑數者,表示消渴。總體而言,脈象數大而有力者,預示病情較輕;脈象細微者,預示病情危重;脈象沉細者,預示病情較輕;脈象牢實者,預示病情危重。
治療方法
治療應當補益腎水,瀉去心火,去除腸胃燥熱,補充體內津液,使氣血暢通,津液充足,則疾病自然會痊癒。(《玉機》)
氣分與血分
氣分引起的口渴,是因外感邪氣入侵,或過食辛辣燥熱之物,耗傷津液所致,患者喜飲冷水,應當使用寒涼滲利之藥以清熱。熱邪去除,陰液就會滋生,口渴自然會止息。血分引起的口渴,是因內傷勞累,精神耗損,胃氣不升,或病後津液虧損,或餘熱滯留在肺部所致,患者喜飲熱湯,應當使用甘溫酸性的藥物以滋養陰液。陰液滋生,燥熱就會消除,口渴自然會止息。(《入門》)
治療原則:滋補
初期應當養肺清心;久病則應當滋腎養脾。因為五臟的津液都源於腎臟,腎臟功能好,氣血才能上升,肺臟才能滋潤;腎臟虛寒,氣血就不能上升,肺臟就會乾燥。因此,腎氣丸是治療消渴的良方。此外,五臟的精華都依靠脾臟運化,脾臟旺盛,則心腎才能相互協調,脾臟強健,津液才能自行化生。因此,參苓白朮散是治療消渴的有效藥物。(《匯補》)
治療需謹慎
治療上消和中消,切忌過於急躁,否則容易導致中滿的症狀,即上焦的熱邪未除,中焦卻又出現寒邪。
用藥
上消初期,可用人參竹葉湯;久病則用麥冬飲子。中消初期,可用加減甘露飲;久病則用錢氏白朮散。下消初期,可用生地飲子;久病則用小八味丸。如果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則可用桂附八味丸。如果脾胃虛弱,水火不能交感,津液不能化生,則可用參苓白朮散。夏季中暑引起的消渴,則可用香薷散。
此外,還有繰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等,都是治療消渴的良藥,不可不慎。
消渴常用方劑
人參竹葉湯,治療上消實證。藥物包括: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梔子、黃連、黃芩。
麥冬飲子,治療上消虛證。藥物包括: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乾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