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五 (1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8)

1. 反胃

古銅四錢。敲如米大。再入核桃肉一斤。與前同研爛。用燒酒一斤。和銅挑勻。入瓶內。封口。隔水慢火煮一時。取出埋地下一二時。每日空心服一盞。如病重者。午後再服。

白話文:

將古銅四錢敲成米粒大小,再加入核桃肉一斤,和之前的古銅一起研磨成爛泥狀。然後倒入燒酒一斤,用銅器攪拌均勻,放入瓶子裡封口。隔水用慢火煮一個小時,取出後埋在地下約一到兩個小時。每天空腹服用一小杯。如果病情嚴重,下午可以再服用一次。

2. 吞酸

大意

諸嘔吐酸。皆屬於火。(內經)酸者木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肝火自甚。故為酸也。(原病式)

內因

有濕熱在胃上口。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食不得化。(戴氏。)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氣逆於內。故欲吐復入。是為吞酸。(方氏)

外候

素有濕熱。因外感風寒。或食生冷。則內熱愈郁。酸味刺心。欲吐不吐。胸中無奈。(入門)或吐出酸水。令上下齒牙酸澀。不能相對。(發明)是為吐酸。

吞吐各別

吐酸者。吐出酸水。平時津液上升之氣。鬱滯清道。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如穀肉在器。得熱則易酸也。吞酸者。鬱滯日久。不能自湧而出。伏於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指掌)

本熱標寒

肌表遇風寒。則濕熱愈郁。而酸味入心。肌膚得溫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流通。鬱熱得行。亦可暫解。蓋標寒而本熱也。河間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標也。(指掌)

酸分寒熱

大凡積滯中焦。久郁成熟。則本從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熱也。若客寒犯胃。頃刻成酸。本無鬱熱。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匯補)

脈法

弦滑為痰滯於內。浮緊為寒束於外。沉遲為中氣寒。洪數為火氣盛。(醫鑑)

治法

初因標寒。宜暫與辛溫反佐以開發之。久成鬱熱。宜以寒涼清解。或分利之。結散熱去。則氣自通和。酸亦自已也。(入門)

氣實宜疏

吞酸為中氣不舒。痰涎鬱滯。須先用開發疏暢之品。不宜食黏滑油膩。令氣不宣暢。宜入清虛淡蔬。使氣道通利也。(丹溪)

酸久成噎

吞酸。小疾也。然可暫不可久。久而不愈。為膈噎反胃之漸也。若脈兩關俱弦者。尤宜慎防。以木來凌土故耳。(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吳萸、黃連。順其性而抑之。佐以山梔、蒼朮、茯苓。以行濕熱。如食不化。平胃散加香附、神麯、枳實等。如朝食甘美。至晚心腹刺酸吐出者。此血虛火盛。宜加歸、芎。若勞役過度。及病後氣虛。食入吞酸。稍頃乃止。此胃弱難化。宜加參、術。

【附吐清水】

吐清水者。其因有五。身受寒氣。口食生冷而作者。胃寒也。食少而吐清水者。火虛也。食後而吐清水者。宿食也。胸膈間轆轆有聲者。痰飲也。心腹間時時作痛者。蟲也。宜辨而治之。(匯補。)

吞酸選方

茱連丸,治吞酸吐水。更兼胸脅病者。每服二十丸。妙。

黃連(一兩),黃芩,陳皮,吳茱萸(各五錢),蒼朮(七錢),神麯糊丸。白湯服。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方見中風),平胃散(方見暑症),越鞠丸(方見氣症)

白話文:

[吞酸]

大意 所有的嘔吐酸水症狀,都歸因於體內火氣過旺。(內經)酸是木的特性,由於火氣旺盛壓制了金氣,使其無法平衡木氣,導致肝火旺盛,因此產生酸味。(原病式)

內因 有溼熱在胃的上部,飲食進入胃後,被溼熱抑制,食物無法消化。(戴氏)這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清濁交混,內在氣體逆流,所以想要吐卻吞回去,這就是吞酸。(方氏)

外候 平時有溼熱,因爲外感風寒,或者吃生冷食物,內部的熱氣會更加鬱結,酸味刺激心臟,想吐卻又吐不出來,胸中無可奈何。(入門)或者吐出酸水,讓上下牙齒感到酸澀,無法對齊。(發明)這就是吐酸。

吞吐區別 吐酸的人,吐出的是酸水。平時津液上升的氣體,在清道被阻塞,溼氣中產生了熱氣,所以轉化爲火氣,於是產生酸味,就像穀物和肉放在容器裏,受熱就容易變酸。吞酸的人,氣體長時間滯留,無法自行湧出,潛伏在肺胃之間,既咳不出來,又咽不下去。(指掌)

本熱標寒 肌肉表面遇到風寒,溼熱會更加鬱結,酸味就會深入心脾。當肌膚得到溫暖,皮膚毛孔打開,或者喝到香熱的湯藥,津液就能流通,鬱熱得以發泄,也能暫時緩解。這是因爲表面上是寒,根本上是熱。河間說的熱,指的是根本;東垣說的寒,指的是表面。(指掌)

酸分寒熱 通常情況下,食物在中焦積滯,長時間鬱結發酵,原本屬於火化,因此產生酸味,這是熱的酸。如果寒氣侵犯胃部,立刻產生酸味,原本沒有鬱熱,因爲寒氣轉化而成,這是寒的酸。(匯補)

脈法 脈象弦滑表示痰滯於內,浮緊表示寒束於外,沉遲表示中氣寒,洪數表示火氣盛。(醫鑑)

治法 初期因爲表面的寒,應該暫時使用辛溫的藥物來開發它,長時間形成鬱熱,應該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清解,或者通過排尿來消除。鬱結消散,熱氣消失,那麼氣自然就會通暢和諧,酸味也會自動消失。(入門)

氣實宜疏 吞酸是因爲中氣不舒暢,痰液滯留,應該先使用能開發疏暢的藥物,不應該吃粘滑油膩的食物,這樣會導致氣無法宣暢。應該吃清淡的蔬菜,讓氣道通利。(丹溪)

酸久成噎 吞酸是一種小病,但不能長久,長久不愈,可能會逐漸發展爲膈噎反胃。如果脈象兩關都是弦,應該特別小心,因爲這是木氣侵犯土氣的跡象。(匯補)

用藥 主要使用二陳湯,加入吳茱萸、黃連,順從它的性質並抑制它。輔以山梔、蒼朮、茯苓,用來消除溼熱。如果食物無法消化,可以使用平胃散,加入香附、神曲、枳實等。如果早上吃了美味的食物,到了晚上心腹刺痛,吐出酸水,這是血虛火旺,應該加入當歸、川芎。如果勞動過度,或者病後氣虛,食物進入後吞酸,稍後才停止,這是胃弱難以消化,應該加入人參、白朮。

【附吐清水】 吐清水的原因有五種。身體受寒,或者吃生冷食物,這是胃寒。吃得少卻吐清水,這是火虛。飯後吐清水,這是宿食。胸膈間有聲音,這是痰飲。心腹間時常疼痛,這是蟲。應該辨別清楚再治療。(匯補)

吞酸選方 茱連丸,治療吞酸吐水,同時伴有胸脅疾病,每次服用20丸,效果很好。

黃連(一兩),黃芩,陳皮,吳茱萸(各五錢),蒼朮(七錢),神曲糊丸。用白開水服用。

二陳湯(見痰症),六君子湯(見中風),平胃散(見暑症),越鞠丸(見氣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