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17)
卷之五 (17)
1. 反胃
大意
王太僕曰。食入反出。是謂無火。張潔古曰。下焦吐者因於寒。合是兩說而並衡之。其為真火衰微。不能腐熟水穀則一也。(匯補)
內因
病由悲憤氣結。思慮傷脾。或先富後貧之失精。或先貴後賤之脫營。抑鬱無聊。而寄情詩酒。或豔冶當前。而縱飲高歌。皆能釀成痰火。妨礙餉道而食反出。(匯補)
外候
或食已則吐。或再食則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心胸痞悶。往來寒熱。或大便不實。或噯腐噫酸。(丹溪)
反胃分辨
有損傷胃氣而吐者。有脾不運化而吐者。有中焦積熱者。有下焦虛寒者。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色之黃白而枯者為虛寒。色之紅赤而澤者為實熱。(士材)
脈法
趺陽脈浮而澀。虛而微。弦而遲。小而滑者。均為反胃。右尺濡弱者。亦成反胃。
治法
治宜開胃順氣以調上。培脾扶土以和中。壯火回陽以溫下。其他如化痰抑肝鎮墜諸藥。酌而用之。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藿香、蔻仁、木香、砂仁、香附、蘇梗。消食。加神麯、麥芽。助脾。加人參、白朮。抑肝。加沉香、白芍。溫中。加炮薑、益智。壯火。加肉桂、丁香。甚用附子理中湯。或八味丸。反胃。用伏龍肝水煎藥以補土。糯米汁以澤脾。代赭以鎮逆。烏銘以抑肝。
若服藥初愈者。切不便與粥。復傷胃家。惟以人參五錢、陳皮一錢、老黃米一兩。作湯細啜。旬日之後。方可食粥。否則倉廩未固。卒至不救。
反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理中湯(方見中寒),八味丸,六君子湯(二方見中風)
木香調氣散
白豆蔻,丁香,木香(各二錢),檀香(一錢半),藿香(八分),砂仁(四錢),甘草(八分)
為末。每服二錢。加鹽少許。沸湯下。
滋血潤腸湯(統旨),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反出。便燥。
當歸(三錢),白芍,生地(各一錢半),紅花,桃仁,大黃(煨),枳殼(各一錢)
水煎。入韭汁服。
滋陰清膈散,治陰火上衝而食反出。
當歸,白芍,黃柏,黃連(各一錢半),黃芩,山梔,生地(各一錢),甘草(三分)
水煎。入童便、竹瀝服。
九伯餅,治反胃飲食不下。下即吐痰涎。
南星(薑汁製炮七次),人參(各三錢),半夏(薑汁洗七次),枯礬,枳實(麩炒七次),厚朴(姜炒),甘草(各五錢),木香(四錢),豆豉(一兩)
為末。老米打糊為餅。如錢大。瓦上焙乾。露過。每服一餅。細嚼。以姜煎平胃散下。此方加阿魏三錢神效。
附子散
用大附一隻。坐磚上。四面著火。漸逼干。淬入薑汁中。又依前火逼干。復淬之。約薑汁盡碗許。搗為末。將粟米飲下一錢。
金桃酒,治反胃吐酸。
白話文:
標題:[反胃]
概要: 王太僕指出,食物吃進去卻反吐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無火」。張潔古說,下焦的嘔吐是由於寒冷引起的。綜合這兩種說法,可看出都是因為真火衰弱,無法消化食物所致。
內在原因: 病情起源於悲憤導致的情緒鬱結,或是思考過度傷害了脾胃。可能是由富轉貧導致的精氣流失,或由貴轉賤導致的營養不良。心情鬱悶無處發洩,寄情於詩酒,或在美色面前放縱飲酒,高歌歡樂,這些都能形成痰火,阻礙食物消化,導致食物反吐。
外在徵候: 可能剛吃完就吐,也可能再次進食才吐。有的人在早上吃的食物到晚上才吐,有的人在晚上吃的食物到早上才吐。心胸感到悶痛,時冷時熱,或是大便不成形,或是打嗝時帶有食物腐爛的味道和酸味。
反胃辨別: 有因為胃氣受損而吐的,有因為脾臟運化能力下降而吐的,有中焦積熱導致的,也有下焦虛寒導致的。脈搏大且有力,應當按照熱病治療;脈搏小且無力,應當按照寒病治療。面色黃白且憔悴的為虛寒,面色紅赤且光澤的為實熱。
脈診方法: 跌陽脈浮而澀,虛而微,弦而遲,小而滑,均顯示反胃。右尺脈柔弱,也顯示反胃。
治療方法: 應當開胃順氣調節上焦,培養脾胃調節中焦,壯火回陽溫暖下焦。其他如化痰、抑制肝氣、鎮定等藥物,酌情使用。
用藥: 主要使用二陳湯,加入藿香、蔻仁、木香、砂仁、香附、蘇梗。消食,加入神麴、麥芽。助脾,加入人參、白朮。抑制肝氣,加入沉香、白芍。溫中,加入炮薑、益智。壯火,加入肉桂、丁香。嚴重情況下,使用附子理中湯,或八味丸。反胃,使用伏龍肝水煎藥補充脾氣,糯米汁滋潤脾臟,代赭石鎮定逆氣,烏銘抑制肝氣。
如果服藥初期康復,切勿立即食用粥類,以免再次傷害胃部。只能用人參五錢、陳皮一錢、老黃米一兩,熬成湯慢慢喝。十天後,才能食用粥類。否則,脾胃功能尚未穩定,突然再次發病,可能無法救治。
反胃選方: 二陳湯(見痰症)、理中湯(見中寒)、八味丸、六君子湯(見中風)
木香調氣散: 白豆蔻、丁香、木香(各二錢),檀香(一錢半),藿香(八分),砂仁(四錢),甘草(八分)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少量鹽,用沸水沖服。
滋血潤腸湯(統旨):治療血枯,以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反出,便燥。
當歸(三錢),白芍,生地(各一錢半),紅花,桃仁,大黃(煨),枳殼(各一錢)
用水煎煮,加入韭菜汁服用。
滋陰清膈散:治療陰火上衝而食反出。
當歸,白芍,黃柏,黃連(各一錢半),黃芩,山梔,生地(各一錢),甘草(三分)
用水煎煮,加入童便、竹瀝服用。
九伯餅:治療反胃飲食不下,下即吐痰涎。
南星(薑汁製炮七次),人參(各三錢),半夏(薑汁洗七次),枯礬,枳實(麩炒七次),厚朴(姜炒),甘草(各五錢),木香(四錢),豆豉(一兩)
磨成粉末,用老米打糊做成餅,如錢大小,在瓦上烤乾,放在空氣中過夜。每次服用一餅,細嚼,用薑煎平胃散送服。此方加阿魏三錢效果神奇。
附子散:
取一大附子,放在磚上,四周點火,逐漸烘乾,然後放入薑汁中淬火。再依前法烘乾,再淬火,約需薑汁一碗。將附子搗碎成粉末,用粟米飲服下一錢。
金桃酒:治療反胃吐酸。
取古銅四錢,敲成米粒大小,再加入核桃肉一斤,一起研爛。用燒酒一斤,和銅混合均勻,倒入瓶內,封口,隔水慢火煮一小時,取出埋在地下一二小時。每天空腹服一盞,如病情重,下午再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