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4)
1. 痞滿
大意
痞與否同。不通泰之謂也。氣血痰積。皆能成之。覺滿悶痞塞。按之不痛。由脾弱勿能運化。故內經謂太陰所至為痞膈中滿。(匯補)
內因
痞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填滿痞塞。皆濕土之為病也。(心法)
外候
否與脹滿不同。脹滿則內脹而外亦有形。痞滿則內覺滿塞而外無形跡。(匯補)
痞分虛實
虛痞不食。大便利。實痞能食。大便閉。虛痞以芍藥、陳皮和之。實痞以厚朴、枳實消之。(匯補)
痞滿分治
有飲食痰積不運為痞者。六君子加山楂、穀芽。有濕熱太甚。土來心下為痞者。分消上下。與濕同治。或黃連瀉心湯。不因誤下。邪氣乘虛為痞者。宜理脾胃。兼以血藥調之。有陰火上炎。痞悶噯氣者。宜降火。有肝氣不伸。膈有稠痰。兩寸關脈弦滑帶澀者。當先吐而後舒郁。
有中虛不運如飢如刺者。益氣溫中。有內傷勞役。清氣下陷。濁氣犯上者。補中益氣。兼清濕熱。有悲哀多郁。痰挾痰血。結成窠囊者。宜逐瘀行氣。有食後感寒。飲食不消。或食冷物成痞者。宜溫中化滯。(匯補)
痞分肥瘦
肥人心下痞。濕痰也。二陳二術。有火加芩、連。實者去白朮。或滾痰丸。瘦人心下痞。乃鬱熱也。宜枳實、黃連以導之。葛根、升麻以發之。(匯補)
脈法
胸痞脈滑。為有痰結。弦伏中虛。微澀氣劣。沉澀血鬱。(舉要)
治法
大抵心下痞悶。必是脾胃受虧。濁氣挾痰。不能運化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陳、越鞠、芩連之類。久之固中氣。參、朮、苓、草之類。佐以他藥。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鬱則兼化。若妄用克伐。禍不旋踵。又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疏導。(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去甘草。加人參、白朮、枳實、厚朴、黃芩、黃連、澤瀉等。如飲食痰積。去參、術。加山楂、麥芽、萊菔子、青皮。濕熱太甚。去參朮。加蒼朮、黃柏。中虛不運者。加山楂、麥芽助化之。肥人濕痰。宜蒼朮、半夏、茯苓、滑石消之。瘦人濕熱。宜枳實、黃連導之。
升麻、葛根發之。若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滿短氣。及誤服利劑為虛痞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陳皮、枳實。
痞滿選方
厚朴溫中湯,治脾胃氣虛。心腹脹滿。疼痛時止時作者。
厚朴,陳皮,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乾薑,如不應。加參、術。
黃連瀉心湯
黃連,厚朴,乾薑(各五分),甘草(三分),人參,半夏,生薑(各一錢)
水煎。
東垣失笑丸,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黃連,枳實(各五錢),麥芽(二錢),乾薑,甘草,白朮,茯苓,人參,半夏曲(各三錢),厚朴(四錢)
白話文:
[大意]
"痞"和"否"相同,都是指身體內部不暢通的狀態。氣滯、血瘀、痰溼的累積都可以導致這種情況。患者會感覺到滿悶、堵塞,但按壓時不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爲脾臟功能虛弱,無法正常運化,因此《內經》說當太陰經出現問題時,會出現痞、膈中滿的症狀。
[內因]
痞是由陰氣潛伏,陽氣積蓄,氣血運行不暢所造成的。它位於心臟下方,身體中央,造成內部的堵塞和痞塞,這些都是溼土的病症。
[外候]
痞與脹滿不同。脹滿是指內部膨脹且外部形態也有改變,而痞滿則是內部感覺滿塞,但外表並無明顯變化。
[痞分虛實]
虛痞的人食慾不振,大便通暢;實痞的人食慾旺盛,大便祕結。虛痞可以用芍藥、陳皮來調和,實痞則用厚朴、枳實來消除。
[痞滿分治]
如果是因爲飲食不當、痰溼積聚導致的痞,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山楂、谷芽。如果是溼熱過盛,導致心下痞,應該上下分治,同時治療溼熱,或者使用黃連瀉心湯。如果不是因爲誤用瀉下藥物,而是邪氣趁虛而入導致的痞,應該調理脾胃,同時使用活血藥物。如果是因爲肝氣鬱結,膈部有稠痰,脈象弦滑帶澀,應該先吐出痰溼,再舒緩肝鬱。如果是因爲中氣虛弱,運化功能差,感覺飢餓或刺痛,應該補氣溫中。如果是因爲勞累過度,清氣下降,濁氣上逆,應該補中益氣,同時清溼熱。如果是因爲情緒抑鬱,痰血結塊,應該破瘀行氣。如果是因爲飯後受寒,飲食消化不良,或者食用冷食導致痞,應該溫中化滯。
[痞分肥瘦]
肥胖者心下痞,是溼痰引起的,可以使用二陳湯、二術湯。如果有火旺的情況,可以加入黃芩、黃連。如果是實證,可以去掉白朮,或者使用滾痰丸。瘦者心下痞,是鬱熱引起的,可以使用枳實、黃連來引導,葛根、升麻來發散。
[脈法]
胸部痞悶,脈象滑,說明有痰結。脈象弦伏,說明中氣虛弱。脈象微澀,說明氣力衰弱。脈象沉澀,說明血液鬱滯。
[治法]
總的來說,心下痞悶通常是脾胃受損,濁氣挾痰,無法正常運化導致的。初期應該舒緩鬱結,化痰降火,可以使用二陳湯、越鞠丸、黃連、黃芩等藥物。長期則應該鞏固中氣,使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藥物,輔以其他藥物。如果有痰,就治療痰;如果有火,就清火;如果有鬱結,就同時化解。如果盲目使用攻擊性的藥物,後果不堪設想。另外,痞和溼的治療方法相似,都應該上下分治,導氣下行。如果有內實的症狀,就可以進行疏導。
[用藥]
主要使用二陳湯,去掉甘草,加入人參、白朮、枳實、厚朴、黃芩、黃連、澤瀉等藥物。如果是因爲飲食不當、痰溼積聚,可以去掉人參、白朮,加入山楂、麥芽、萊菔子、青皮。如果溼熱過盛,可以去掉人參、白朮,加入蒼朮、黃柏。如果是中氣虛弱,運化功能差,可以加入山楂、麥芽來幫助消化。如果是肥胖者溼痰,可以使用蒼朮、半夏、茯苓、滑石來消痰。如果是瘦者溼熱,可以使用枳實、黃連來引導。
升麻、葛根可以幫助發散。如果在大病之後,元氣未恢復,出現痞滿、短氣,或者誤用瀉下藥物導致虛痞,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陳皮、枳實。
[選方]
厚朴溫中湯,用於脾胃氣虛,心腹脹滿,疼痛時有時無。
厚朴、陳皮、茯苓、草豆蔻、甘草、木香、乾薑,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加入人參、白朮。
黃連瀉心湯
黃連、厚朴、乾薑(各五分),甘草(三分),人參、半夏、生薑(各一錢)
用水煎煮。
東垣失笑丸,用於右關脈弦,心下虛痞,食慾不振,懶惰倦怠,開胃進食。
黃連、枳實(各五錢),麥芽(二錢),乾薑、甘草、白朮、茯苓、人參、半夏曲(各三錢),厚朴(四錢)
蒸餅丸服用。
木香順氣丸(湯),用於心腹滿悶,藥性稍微辛散,初病無火最適合。
木香、益智、陳皮、蒼朮、草豆蔻、厚朴、青皮、茯苓、澤瀉、半夏、乾薑、茱萸、當歸、人參、升麻、柴胡
消痞丸,用於心下痞塊,或痛或黃腫,肌肉消瘦,腹部膨大,脹滿,氣積食積。
蒼朮(四兩),厚朴(四錢),青皮(二錢),陳皮、山楂、枳實(各二兩),三棱、莪術、檳榔、草果、針砂(各五錢),砂仁、木香(各七錢),小茴、甘草、香附、烏藥(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丸劑,大小如同黃豆。每次服用15粒,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