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2)
1. 呃逆
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
薑棗煎。
大補陰丸
大補丸,治陰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見火症)
大柴胡湯(方見發熱),蘇子降氣湯(方見氣症),涼膈散(方見火症)
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鬱為患者。
外治法,或以紙拈鼻嚏而止。或以詐冤盜賊而止。或鼻聞食香調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此治氣逆之法。若夫虛寒呃逆。用乳香、硫黃、艾葉各三錢為末。好酒一鍾。煎數沸。乘熱使病人鼻嗅其氣。甚者灸期門穴於乳下動處。男左女右三七壯。再不止者。灸臍下丹田二三十壯。間有活者。
白話文:
人參(約37.5克),炮製過的附子(約19克),用薑和紅棗一起煎煮。
還有大補陰丸。
以及大補丸,用來治療因為陰虛火旺引起的呃逆。(以上這兩個藥方都適用於有火熱症狀的呃逆)
另外,大柴胡湯(藥方內容在發熱篇),蘇子降氣湯(藥方內容在氣症篇),涼膈散(藥方內容在火症篇)。
這三個藥方都是用來治療因為大小便不通暢,導致氣機不順而引起的呃逆,也適用於因火鬱結而發病的患者。
外治的方法,有時可以用紙捻刺激鼻孔打噴嚏來止住呃逆,或者假裝有冤屈或抓到盜賊來驚嚇止住,或者聞食物的香味來調氣止住。這些方法都是通過抑制或驚嚇的方式,使氣機下降。這些都是治療氣機上逆的方法。如果是因為虛寒引起的呃逆,可以用乳香、硫黃、艾葉各約11克磨成粉末,用一杯好酒煎煮幾次,趁熱讓病人聞其氣味。嚴重者,可以艾灸期門穴,位置在乳房下方會跳動的地方,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每次灸21壯。如果還不止住,就灸臍下丹田穴二三十壯,有時可以救活病人。
2. 嘔吐
大意
嘔吐噦俱屬脾胃虛弱。或寒熱所侵。或飲食所傷。致氣上逆而食不得下也。(東垣)
內因
有內傷飲食。填塞太陰。新谷入胃。氣不宣通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微。聞食則嘔者。有胃中有熱。食入即吐者。有胃中有寒。食久方吐者。有風邪在胃。翻翻不定。郁成酸水。全不入食者。有暑邪犯胃。心煩口渴。腹痛泄瀉而嘔者。有胃中有膿。腥臊熏臭而嘔者。有胃中有蟲。
作痛吐水。得食暫止者。有胃中停水。心下怔忡。口渴欲飲。水入即吐者。有胃中有痰。噁心頭眩。中脘躁擾。食入即吐者。(匯補)
外候
挾寒。則喜熱惡寒。肢冷脈小。挾熱。則喜冷惡熱。躁渴脈洪。氣滯者。脹滿不通。痰飲者。遇冷即發。嘔苦。知邪在膽。吐酸。識火入肝。嘔涎水。雖屬痰飲。尚疑蟲症。吐酸腐。無非食滯。更防火患。吐清水。是土之卑監。吐綠水。是木之發生。黑水從胃底翻出。臭水是腸中逆來。(匯補)
吐分三焦
上焦吐者。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脈浮而洪。頭暈不已。氣上衝胸。食已即吐。渴欲飲水。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從於積。有陰有陽。氣食相假。脈浮而弦。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當祛積和氣。下焦吐者。從於寒。地道也。脈大而遲。四肢清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不通。當通其閉塞。溫其寒氣。(潔古)
嘔吐噦辨
嘔屬陽明。氣血居多之鄉。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屬太陰多血少氣之所。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噦屬少陽。多氣少血之部。故有聲有物。氣病也。(東垣)
嘔噦微甚
乾嘔即噦之微。噦即乾嘔之甚。嘔聲輕小而短。噦聲重大而長。嘔為輕。噦為重。(溯洄)故曰。木陳者其葉落。病深者其聲噦。(經文)
死症
吐如青菜汁者死。船暈大吐不止。渴欲飲水者危。惟童便飲之最效。女子肝氣大實。久吐不已者死。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
脈法
寸口脈微者。胃寒。趺陽脈浮者。胃虛。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緊而滑者吐逆。緊而澀者難治。寸口脈緊而芤為噎。關上脈數為吐。寸口脈微數則血不足。胸中冷故吐。又有嘔吐太甚。胸氣不能降。而尺脈不至者。(匯補)
治法
古方以半夏、生薑、橘皮為嘔家聖藥。獨東垣云。生薑止嘔。但治表實氣壅。若胃虛穀氣不行。惟當補胃調中。推揚穀氣而已。若吐而諸藥不效。必加鎮重以墜之。吐而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必讀)
嘔吐忌下
凡嘔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丹溪)惟兼胸滿腹脹者。視其何部不利。然後利之。(大全)
陰虛成嘔
白話文:
嘔吐
嘔吐和噦都是脾胃虛弱造成的,也可能是寒熱入侵或飲食不當,導致氣逆上衝,食物無法下咽。(東垣)
內因
內在原因包括:飲食積滯阻塞脾胃;新穀進入胃部,氣機不通暢而嘔吐;久病導致氣虛,胃氣衰弱,聞到食物就嘔吐;胃中有熱,食物入口就嘔吐;胃中有寒,食物停留在胃中很久才嘔吐;風邪侵犯胃部,時好時壞,積聚成酸水,完全無法進食;暑邪犯胃,心煩口渴,腹痛腹瀉伴隨嘔吐;胃中有膿,嘔吐物腥臭;胃中有蟲,嘔吐伴隨疼痛,進食後暫時停止;胃中積水,心下悸動,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嘔吐;胃中有痰,噁心頭暈,中脘部不適,食物入口就嘔吐。(匯補)
外在症狀
如果伴隨寒邪,則喜溫惡寒,肢體冰冷,脈象微弱;如果伴隨熱邪,則喜冷惡熱,煩躁口渴,脈象洪大;氣滯者,則腹部脹滿不通暢;痰飲者,遇冷則發作;嘔吐物呈苦味,說明邪氣在膽;嘔吐物呈酸味,說明肝火旺盛;嘔吐涎水,雖然屬於痰飲,但仍要考慮蟲症的可能性;嘔吐酸腐之物,主要是食物積滯,更要預防火邪;嘔吐清水,說明脾土虛弱;嘔吐綠色水樣物,說明肝木之氣過盛;黑色水樣物從胃底湧出,臭水則是腸中逆流而上。(匯補)
嘔吐分屬三焦
上焦嘔吐,源於氣機問題,氣是天之陽氣,脈象浮大有力,頭暈不止,氣上衝胸,吃東西後立即嘔吐,口渴想喝水,應當採取降氣和中的治療方法;中焦嘔吐,源於積滯,有陰有陽之分,氣食相互影響,脈象浮而弦,胸中痞悶,或先痛後吐,或先吐後痛,應當祛除積滯,調和氣機;下焦嘔吐,源於寒邪,屬陰寒之處,脈象大而遲,四肢冰冷,早上吃東西晚上吐,晚上吃東西早上吐,小便清長,大便不通,應當疏通閉塞,溫暖寒邪。(潔古)
嘔吐與噦的辨別
嘔吐屬於陽明經,氣血充盛,所以有聲音,也有嘔吐物,是氣血皆病;吐屬於太陰經,多血少氣,所以有嘔吐物,但無聲音,是血病;噦屬於少陽經,多氣少血,所以有聲音,也有嘔吐物,是氣病。(東垣)
嘔吐與噦的輕重
乾嘔是噦的輕微表現,噦是乾嘔的嚴重表現。嘔吐聲音輕小而短促,噦聲音洪大而持久。嘔吐較輕,噦較重。(溯洄)因此說,樹木枯萎,葉子就會脫落;疾病嚴重,就會出現噦的症狀。(經文)
危急症狀
嘔吐物像青菜汁一樣,預示死亡;船暈引起的劇烈嘔吐不止,口渴想喝水,情況危急,唯有童尿最有效;女子肝氣過盛,嘔吐不止,預示死亡;嘔吐伴隨脈象微弱,小便頻數,身體略微發熱,出現厥逆,預示死亡。
脈象
寸口脈微弱,表示胃寒;趺陽脈浮大,表示胃虛;陽脈緊,陰脈數,表示嘔吐;陽脈浮而數,也表示嘔吐;寸脈緊,尺脈澀,胸滿而嘔吐;脈象緊而滑,表示嘔吐逆流;脈象緊而澀,則難以治療;寸口脈緊而虛,表示呃逆;關上脈數,表示嘔吐;寸口脈微弱而數,表示血不足,胸中寒冷而嘔吐;嘔吐過度,胸中之氣無法下降,尺脈消失。(匯補)
治療方法
古方常用半夏、生薑、橘皮治療嘔吐,被稱為嘔吐的聖藥。但東垣認為,生薑止嘔,只能治療表實氣壅,如果是胃虛、穀氣運行不暢,則應當補益脾胃,調和中氣,推動穀氣運行。如果嘔吐而各種藥物都不見效,就必須加重藥物,使其下沉;如果嘔吐導致中氣久虛,就必須借助食物來調和。(必讀)
嘔吐忌下法
凡是嘔吐,絕對不能使用下瀉的方法,這是因為嘔吐是氣機逆亂造成的。(丹溪)只有兼見胸滿腹脹的,要根據具體部位的阻滯來選擇通利的方法。(大全)
陰虛導致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