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用粹

《證治彙補》~ 卷之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1)

1. 呃逆

大意

內經有咳逆而無呃逆。大率由痰閉於上。火動於下。上注於肺。直衝清道而作聲也。有陰陽之分。虛實之別。寒熱之異。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實則噫。胃虛則噦。(匯補)

內因

有久病胃虛者。有傷寒失下者。有痰結於上。火起於下。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陰虛。木挾火勢。上凌胃土者。有過服寒涼。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鬱。氣逆而得者。有恚怒鬱熱者。有單衣著寒者。(匯補)

外候

火呃。呃聲大響。乍發乍止。燥渴便難。脈數有力。寒呃。朝寬暮急。連續不已。手足清冷。脈遲無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聲。脈滑有力。虛呃。氣不接續。呃氣轉大。脈虛無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脈芤沉澀。(匯補)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其聲輕而短。水穀為病也。下焦呃逆。其聲惡而長。虛邪相搏也。(子昆)

呃逆虛實

不足因內傷脾胃。及大病後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餘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症。忽然發呃者。屬氣逆與痰滯。(入門)

呃逆危症

傷寒及滯下後。老人。虛人。婦人產後。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危。(醫鑑)

脈法

浮而緩者易治。大而散者難治。結促者可治。脈代者難治。又左關弦者為木乘土。右寸數者為火刑金。俱不治。

治法

治當降氣化痰和胃為主。隨其所感而用藥。氣逆者。疏導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滯者。湧吐之。熱鬱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導之。若汗吐下後。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陰火上衝者。當平補。虛而挾熱者。當涼補。(匯補)

溫補宜審

局方概用丁、附、薑、桂。溫暖助火。不辨寒熱。其間氣實痰滯。當用開導者。若執一治之。損不足而益有餘。宜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用藥

主以二陳湯。平人氣呃。加枳殼、萊菔子。食呃。加山楂、麥芽。痰火。加山梔、黃連。水氣。加豬苓、澤瀉。胃虛。加人參、白朮。胃寒。加丁香、炮姜。傷寒失下。主以承氣湯。頑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氣不歸原。主以八味丸。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溫能降滯氣也。

呃逆選方

陳皮湯,治痰氣作呃。

陳皮(四錢),生薑(八錢)

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治虛熱痰呃。

陳皮,竹茹(各二錢),大棗(三枚),生薑(八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柿錢散(潔古),治虛寒作呃。

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

水煎。

丁香柿蒂散,治寒氣作呃。

丁香,柹蒂,青皮,陳皮(各等分)

水煎。

木香調氣散,治氣鬱氣逆作呃。(方見反胃)

理中湯,治虛寒作呃(方見中寒)

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後。厥冷呃忒腹痛。

白話文:

[呃逆]

大意: 古代醫書《內經》中只有記載「咳逆」而無「呃逆」,但大致上,呃逆是因為痰堵在上方,下方的火氣上沖,影響到肺部,使清道受到幹擾而發出聲音。呃逆有陰陽之分、虛實之別、寒熱之異,不能一概而論地混同治療。要知道胃實時會打嗝,胃虛時則會噦氣。

內因: 有長期生病導致胃虛的;有感冒未能及時治療的;有痰結在上,火起自下的,痰火交纏;有胃弱陰虛,肝氣挾帶火勢,上犯胃部;有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胃寒;有水飲停留、食物積滯,氣逆引發的;有恚怒鬱熱的;有穿著單薄受寒的。

外候: 火呃,呃聲大且響亮,發作時斷時續,伴有口乾舌燥、便祕,脈象數而有力。寒呃,白天輕微夜晚加重,連綿不斷,四肢冰冷,脈象遲緩無力。痰呃,呼吸不順,呃聲中有痰音,脈象滑而有力。虛呃,氣息短淺,呃聲逐漸增大,脈象虛弱無力。瘀呃,心胸部位刺痛,飲水即呃,脈象芤沉澀。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聲音輕短,是由於飲食消化問題所致。下焦呃逆,聲音重長,是虛邪相搏的表現。

呃逆虛實: 虛證多因內傷脾胃,大病後胃弱,常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大便軟弱。實證多因外感胃熱,或大怒、飽食,常見面色紅潤、四肢溫熱、大便祕結。虛證難治,實證較易痊癒。若平常無其他症狀,突然出現呃逆,多屬於氣逆或痰滯。

呃逆危症: 感冒或瀉痢後,老人、體虛者、產婦多有呃逆症狀,這是病情嚴重的徵兆。若額頭上冒汗,且呃逆連聲不止,情況危險。

脈法: 脈象浮而緩者易治,大而散者難治。結促脈可治,脈象代者難治。左關脈弦表示木氣克土,右寸脈數表示火氣傷金,均屬難治。

治法: 治療應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根據病因選擇藥物。氣逆者,疏導之;食滯者,消食之;痰滯者,湧吐之;熱鬱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導之。若汗吐下後服用過多涼藥,應溫補;陰火上沖,應平補;虛證夾熱,應涼補。

溫補宜審: 一般使用丁香、附子、薑、肉桂等溫暖藥物助火,但未辨別寒熱,對於氣實痰滯的情況,若一概施治,可能損傷不足之處而滋養有餘之處,呃逆可能因此致命。

用藥: 主要使用二陳湯,平人氣呃可加用枳殼、萊菔子;食滯呃逆可加山楂、麥芽;痰火可加山梔、黃連;水氣可加豬苓、澤瀉;胃虛可加人參、白朮;胃寒可加丁香、炮薑;感冒未能及時治療可用承氣湯;頑固性痰可使用瓜蒂散;氣不歸元可使用八味丸。古方中使用柿蒂,取其苦溫性質,能降滯氣。

呃逆選方: 陳皮湯:治痰氣作呃。用陳皮四錢,生薑八錢,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治虛熱痰呃。用陳皮、竹茹各二錢,大棗三枚,生薑八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 柿錢散:治虛寒作呃。用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水煎。 丁香柿蒂散:治寒氣作呃。用丁香、柿蒂、青皮、陳皮各等分,水煎。 木香調氣散:治氣鬱氣逆作呃。 理中湯:治虛寒作呃。 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後,厥冷、呃逆、腹痛。 大補陰丸、大補丸:治陰火上炎作呃。 大柴胡湯、蘇子降氣湯、涼膈散: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以及火鬱為患者。

外治法: 可用紙條刺激鼻孔,引起噴嚏來停止呃逆;或以驚嚇方法止呃;或鼻聞食物香味調節氣機來止呃。這些都是抑制或驚嚇的方法,讓氣向下走。對於虛寒型呃逆,可用乳香、硫磺、艾葉各三錢研磨成粉,用好酒一杯煎煮至沸騰,趁熱讓病人鼻嗅其氣。嚴重者可灸期門穴,在乳下動處,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灸三七次。若仍不停,可灸臍下丹田二三十次,偶爾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