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吐血
【附咯血】
咯血屬腎。或成疙瘩。或如紅絲。在痰中唾中。咳咯而出。(東垣)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停留於內。得咯而出。其症面色痿黃。五心煩熱。(立齋)此是肺腎有傷。治宜滋陰降火。生地黃散主之。(入門)
【附唾血】
唾中帶血。屬在腎經。亦有瘀血內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者。脈堅強者死。軟滑者生。清唾湯主之。(匯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多屬脾經。須分痰血先後施治。先見血而後嗽痰者。此相火上炎。煎熬成痰。降火為主。若用消痰。則血溢而不止。其先痰嗽而後見血者。是積熱生痰。載血上行。清痰為要。若用血藥。則痰滯而不行。(匯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曰齒衄。屬陽明少陰二經症。從陽明者。齦肉腐爛。痛甚口臭。齒不動搖。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致。從少陰者。齒浮動脫落。口不臭。由好色火旺水虧所致。其屬陽明者。服清胃散。熱甚者。承氣湯。外敷石膏散。屬少陰者。六味丸。加黃柏、骨碎補。
陽虛者。八味丸。外敷雄鼠骨散。或青鹽炒香附擦之。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臨臥擦牙漱口亦佳。(匯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次出血。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口鼻眼目俱皆脹合。名曰脈溢。以薑汁和水。各一二盞飲之。(類案)
【附膕血】
有膝腕後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膕血。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方見中寒)
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隨定。須揀上等者。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耆,生地
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
天門冬丸
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
煉蜜丸。
四生丸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
等分。搗爛。每服一錢。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
水煎。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唾中帶血。隨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飲之。
白話文:
吐血
【附帶咯血】
咯血這種情況,多半與腎有關。可能是咳出的血呈塊狀,也可能像紅絲一樣混在痰液或唾液中,經由咳嗽排出。(出自東垣的觀點)通常是由於心氣虛弱耗損,無法控制血液,導致血液沒有正常運行,停留在體內,於是通過咯血排出。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臉色蠟黃、手心腳心發熱。(出自立齋的觀點)這通常是因為肺和腎受到損傷,治療上應該滋養陰氣、降火。可以使用生地黃散來治療。(出自入門的觀點)
【附帶唾血】
唾液中帶血,這種情況多半與腎經有關,也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血積聚,導致肺氣壅塞,無法下降。脈搏強硬的人會死亡,脈搏柔軟滑順的人則能存活。可以使用清唾湯來治療。(出自匯補的觀點)
【附帶痰涎血】
痰中帶血,這種情況多半與脾經有關。需要區分是先有痰後有血,還是先有血後有痰,再分別進行治療。如果是先見血,然後才咳嗽有痰,這是因為相火上炎,煎熬成痰,應該以降火為主。如果用化痰的藥,反而會導致血流不止。如果是先咳嗽有痰,然後才見血,這是因為積熱產生了痰,痰載著血上行,應該以清除痰為主。如果用止血的藥,反而會使痰滯留不散。(出自匯補的觀點)
【附帶齒衄】
牙齒縫隙或牙齦出血,稱為齒衄。屬於陽明經和少陰經的病症。屬於陽明經的,牙齦肉會腐爛,疼痛劇烈,口臭,但牙齒不會鬆動,多半是因為喜歡飲酒或吃油膩食物導致積熱。屬於少陰經的,牙齒會鬆動脫落,但沒有口臭,多半是因為好色導致火旺水虧。屬於陽明經的,可以用清胃散治療,如果熱症嚴重,可以用承氣湯,並外敷石膏散。屬於少陰經的,可以用六味丸,並加入黃柏、骨碎補。
如果是陽虛引起的,可以用八味丸,並外敷雄鼠骨散,或者用青鹽炒香附擦拭。外治方面,也可以用燒鹽和鍋底灰研磨均勻,睡前擦牙漱口,效果也不錯。(出自匯補的觀點)
【附帶肌衄】
皮膚毛孔反覆出血,短時間內又停止,接著皮膚像鼓一樣脹起,口、鼻、眼都腫脹閉合,這種情況稱為脈溢。可以用薑汁和水各一兩杯飲用。(出自類案的觀點)
【附帶膕血】
膝蓋後面的膕窩處,搔抓後出血不止,稱為膕血,這是腎與膀胱虛熱引起的。
吐血的選用藥方
四物湯,可以廣泛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歸脾湯,適用於收斂並調理身體虛弱的情況。
六味丸,適用於陰虛火旺的情況。
八味丸,適用於陽虛水泛的情況。(以上四種藥方在中風的章節都有提到)
理中湯,適用於陽氣虛弱,陰氣流失的情況。(這個藥方在中寒的章節有提到)
獨參湯,適用於失血過多,需要補充元氣的情況。
人參的用量要根據情況調整,選擇品質好的,用清水濃煎後一次性服用。
犀角地黃湯,是治療上病,但從下治療的藥方。
成分包括: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另一個方子使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療氣虛不能固攝血液的情況。
成分包括: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耆、生地,用水煎服。
生地黃散,是清熱滋陰的藥方。
成分包括: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耆。
天門冬丸
成分包括: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用蜂蜜煉成丸劑。
四生丸
成分包括: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等量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煎服。
清胃散,治療陽明胃火。
成分包括: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用水煎服,放涼後服用。
三黃補血湯,是陽氣生發,陰氣增長的藥方。
成分包括: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耆、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療唾液中帶血,並隨著唾液排出。
成分包括: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薑(減半),用水煎服。
另一個方子,使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混合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