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彙補》~ 卷之五 (9)
卷之五 (9)
1. 吐血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勢難遏止。此火性急速。如泛用涼藥。反增搏擊。宜辛味從治。用炒黑乾薑末童便調服之。(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陰火誤用燥熱。則血愈枯竭。癆瘵成矣。墜墮閃銼。氣逆氣鬱。誤行補澀。則瘀蓄於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於脾。大腹膨脹。漸成鼓滿。名曰血蠱。(匯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去川芎。消瘀。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清熱。加玄參、黃芩、麥冬。降氣。加蘇子、枇杷葉。行血。加牛膝、丹參。止澀。加蒲黃、牛膝、藕節。通導。加大黃、桃仁。此常法也。若暴吐不止。氣隨血脫者。則四物等湯所不及。當以獨參湯追其元陽。若真陰失守。
血隨火沸。則參、附等藥。尤不相宜。當以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如腎中陽虛。下寒上熱。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此陰陽虛實之機。最宜審察。如久吐不止。加白芨末服之。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於胃。吐行濁道。衄血出於經。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者走。經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火性急速。故隨經直犯清道而出於鼻。其不出於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於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於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於口也。(匯補)
【附衄血】
肺開竅於鼻。能為衄血。然肺經多氣少血。惟衝任二脈。為血之海。附於陽明。陽明之經。上交鼻額。又為多血少氣之鄉。所以火起衝任。血流陽明。此衄血又屬胃經也。大抵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逆於肺而衄者。宜涼血散氣。逆於胃而衄者。宜清胃生脈。如六脈弦細而澀。
面色枯白不澤者。此脫血大虛而挾寒。宜甘溫補血。如六脈洪大而虛。面赤心動善驚者。此心火上炎而血溢。宜甘寒涼血。有下虛上盛而衄者。當辛溫以補命門。有上焦積熱而衄者。當寒涼以瀉心肺。衄後眩暈者。十全大補湯。流而不止者。用百草霜。或人中末。或胎髮灰。
或萊菔汁。或山梔末。或蔥汁吹滴鼻內。再以韭根、蔥白。搗如棗核大。塞鼻中。或用茅根燒菸酒醋吸氣。或用濕紙搭頂門。或用大蒜搗貼足心。皆法之驗而可試者。(匯補)
【附嘔血】
經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宜抑怒以全陰。否則五志之火動極。不治。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鬱金、山茶花治之。若六脈弦急。血菀於上。名曰薄厥。六郁湯治之。又有胸中氣塞。便吐紫黑血塊者。此為痰血。宜消瘀解毒。不可止澀。變生別病。壯實者。用釜底抽薪法。(匯補)
【附咳血】
咳血者。火乘金位。肺絡受傷。(指掌)熱壅於肺則咳血。久嗽損肺。亦能咳血。壅於肺者易治。不過清之而已。損於肺者難治。久成癆瘵。宜甘桔湯。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或天門冬丸。(匯補)
白話文:
[吐血]
情況緊急,應從權處理:
凡是吐血太嚴重,情況難以止住的,這是因為火性急迫。如果隨便使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加劇氣血的衝突。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順應病勢治療,用炒黑的乾薑末,用童子小便調和後服用。(出自《醫學六要》)
血症治療的禁忌:
因為勞損導致氣血受傷,如果誤用寒涼的藥物,會導致胸悶、胸膈疼痛,使血瘀更加嚴重;因為陰虛火旺,如果誤用燥熱的藥物,會導致血氣更加枯竭,形成癆瘵。跌倒損傷、扭傷挫傷導致氣逆氣鬱,如果誤用補澀的藥物,會使瘀血積蓄在胃部,導致心下脹滿,吃東西就吐,這叫做「血逆」;瘀血積蓄在脾臟,導致腹部膨脹,逐漸形成鼓脹,這叫做「血蠱」。(出自《醫學匯補》)
用藥方法:
主要用四物湯去掉川芎來消除瘀血,加入丹皮、茶花、韭菜汁、童子小便來清熱;加入玄參、黃芩、麥冬來降氣;加入蘇子、枇杷葉來活血;加入牛膝、丹參來止澀;加入蒲黃、牛膝、藕節來疏通導滯;加大黃、桃仁來通便。這是常用的方法。如果突然吐血不止,氣隨血脫的,那麼四物湯等藥方就來不及了,應該用獨參湯來追回元陽。如果屬於真正的陰液耗損,導致血隨火而沸騰的,那麼人參、附子等藥物就尤其不適合,應該用地黃湯加入五味子來滋養陰液的源頭。如果屬於腎陽虛,下寒上熱的,應該用八味丸來引火歸源。這些陰陽虛實的情況,最需要仔細辨別。如果長期吐血不止,可以加入白芨末來服用。古人也有用豬肺或羊肺蘸著食用來治療的方法。
吐血、衄血、咳血的辨別:
吐血是從胃部出來的,屬於濁道;衄血是從經脈出來的,屬於清道。喉嚨和咽喉是不同的。經脈是走竄的,經脈中的血是走而不守的,隨著氣而運行。火性急迫,所以隨著經脈直犯清道,從鼻孔出來。沒有從鼻孔出來的,就是火邪夾雜著侵犯肺部,從咽喉出來,表現為咳嗽咯血。胃是儲存營血的地方,營血是守而不走的,儲存在胃中。胃氣受損,不能攝納血液,所以令人嘔吐,從喉嚨經過口出來。(出自《醫學匯補》)
【附:衄血】
肺的竅門在鼻,所以會導致衄血。但肺經是多氣少血的。只有衝脈和任脈是血海,附屬於陽明經。陽明經,上交於鼻額,又屬於多血少氣的地方。所以火邪從衝脈和任脈升起,血流到陽明經,這種衄血又屬於胃經。大體上,因為勞損導致元氣受損、陰虛火旺,導致血逆於肺而出現鼻出血的,應該用涼血散氣的藥物;血逆於胃而出現鼻出血的,應該用清胃生脈的藥物。如果脈象細弱而澀,面色枯槁發白沒有光澤,這是因為失血過多而虛寒,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補血;如果脈象洪大而虛,面色赤紅,心悸容易受驚,這是心火上炎導致血溢,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涼血。有下虛上盛導致鼻出血的,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補益命門;有上焦積熱導致鼻出血的,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瀉心肺的火邪。鼻出血後出現眩暈的,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如果出血不止,可以用百草霜,或者人中白粉,或者胎髮灰,或者蘿蔔汁,或者梔子粉,或者蔥汁滴入鼻孔。再用韭菜根或蔥白搗成棗核大小,塞入鼻孔。或者用茅根燒煙,用酒醋吸入氣體,或者用濕紙貼在頭頂,或者用大蒜搗爛貼在腳心。這些都是驗證有效的,可以嘗試的方法。(出自《醫學匯補》)
【附:嘔血】
醫書說:「發怒會導致氣逆,嚴重的時候會導致嘔血。」應該抑制怒氣來保全陰液,否則五種情志之火過於旺盛,就難以治療了。可以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入丹皮、韭菜汁、童子小便、青皮、香附、鬱金、山茶花來治療。如果脈象弦急,血鬱積在上,叫做「薄厥」,可以用六鬱湯來治療。還有胸中氣悶,吐出紫黑色血塊的,這是痰血,應該消除瘀血,解毒,不要用止澀的藥物,以免產生其他病症。身體強壯的,可以用釜底抽薪的方法治療。(出自《醫學匯補》)
【附:咳血】
咳血,是火邪侵犯肺部,導致肺絡受傷。(出自《醫學指掌》)熱邪壅塞在肺部會導致咳血,長久咳嗽損傷肺部,也會導致咳血。壅塞在肺部的比較容易治療,只需清熱即可。損傷肺部的比較難治療,長久會形成癆瘵。可以用甘桔湯,加入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來治療,或者使用天門冬丸。(出自《醫學匯補》)